书城社会科学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
47250200000003

第3章 “十一五”期间我省博物馆事业面临的几个问题-成建正(2)

2.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近年来,我省在文物库房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博物馆的文物存放环境大为改观。一些库房条件较差的县级馆,也采用“委托代管”的方式将重要文物存放于省、市级大馆,解决了暂时的困难。以我省的财力状况,要在短期内为所有的县级馆建立新库不太现实,可考虑将已实施的委托代管方式做为一种机制,确定省、市级的“中心库”,按文物等级分类存放,确保文物安全。此外,要重视现有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的更新和改造,国家文物局已针对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安防设备陈旧、落后的状况予以通报,应引起足够重视。

3.提高文物科技保护水平。近年来,我省的文物保护工作日益受到各方面重视,除秦俑博物馆、文保中心、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兼具人才和设备优势,走在前面外,大部分省、市博物馆都配备了文保专业人员和不同水准的保护实验室。但相对于繁重的文物保护任务而言,多数博物馆的文保力量和设施是杯水车薪,难以应对保护文物的重任。而许多文物又面临着刻不容缓的保护需求。为此,应该尽快拿出在现有条件下合理使用文保资源、保护好馆藏文物的具体办法。这里有几点建议:(1)抓紧技术培训,让所有文物管理人员懂得一些文物保护的基础知识,起码能及时发现所管理文物基本状态的改变。同时,各馆应建立珍贵文物保存情况的定期检查、评估机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2)各馆应根据馆藏特点,有选择地配备针对不同质地和种类文物的文保人员和设备。

(3)各馆之间建立文保领域的日常合作关系,互相协作、互通有无,共同作好文保工作。

(4)利用国家和省上专业文保机构的设备和技术,解决难度较大的文保问题。

(5)选择重点文保课题,争取国家项目以及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有的项目可考虑国际合作。

三、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

博物馆是相对于社会而存在的,它收藏、研究社会历史文化遗存,又通过陈列展示以及由之派生的其它方式(如宣教讲解、纪念品制作和销售等)为社会服务。博物馆的“三贴近”原则强调的正是由这些方式所构成的社会功能。而这种社会功能的体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举办主题鲜明特点突出的陈列展览

一个好的博物馆,必须具有鲜明的主题和突出的个性特点。只有这样,观众才能产生观赏的愿望,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记忆,进而予以认知和评价。因此,我们应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在陈列的主题选择、内容构成、形式特征等方面处处考虑观众的需求,真正做到“三贴近”。

陕西的几个专题馆,如秦俑、碑林、半坡、乾陵、法门寺等,均有独特的个性色彩和鲜明的主题,其基本展示内容即俑坑、碑刻、遗址、陵墓。需要思考的是如何使用符合自身特点的方式,创造环境和临场气氛,举办紧扣主题的辅助陈列,用通俗易懂、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感染观众并使其得到理解、启迪和感悟。而对于综合馆(如陕西历史博物馆)来说,则要认真考虑如何用不同时代、不同类别的诸多藏品构成有鲜明主题和地方特点的陈列体系。既要有清晰、完整的历史线索,反映陕西绵延不断的历史文化脉络,又要结合陕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出土文物的特点,有所侧重地表现陕西历史中最辉煌的内容。

2.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高科技手段

长期以来,我国的陈列展览停留在“我展你看”的模式中,观众只能被动地接受。今后应在增加陈列展览的趣味性、互动性、观赏性上下功夫,并通过声光电技术、多媒体手段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使观众轻松、快乐地感知历史、了解文物、认可博物馆。

3.通过临展保持常新的吸引力

经常举办高水平的临时展览,是保持一个博物馆长久生命力、吸引观众、提高知名度的重要手段。近年来,秦俑馆举办的“玛雅文化展”,历博举办的“古罗马文物展”,均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不断地引进展览,特别是引进文化差异较大的异域展览,不仅有益于文化交流,拓展观众的眼界,也有益于通过比较更深刻地认识本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增加自身魅力,也是一个博物馆及所在地影响力和文化品味的体现。

4.提供有特色的博物馆服务

博物馆为观众提供的服务大致有讲解、电子导览、图书销售、旅游纪念品销售等。在我省,前几项服务大都紧扣主题,围绕博物馆的陈列展示进行。而纪念品销售一块,除各馆的图书、画册和一些文物复仿制品外,充满了千篇一律、毫无特点的字画、首饰、文房用品、传统工艺品等。这些物品只能通过导游的作用,销售给旅游团队,而零散观众几乎无人问津。而从国内外著名博物馆纪念品经销状况的统计资料看,凡观众喜闻乐见、购买踊跃的,几乎全是与博物馆主题或陈列展示相关,包含博物馆文化信息符号的商品。这些纪念品不仅美观、高雅、实用,还传播了博物馆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宣传引导作用,构成了博物馆展示、销售和宣传的良性循环。

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呼声很高,什么是博物馆的文化产业?定义很简单,即紧扣博物馆的文化主题,为博物馆受众服务,对博物馆事业有所促进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投资、经营和产出。

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各项工作

长期以来,博物馆工作的发展相对滞后于其他行业的发展。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缺乏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

当前,应从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机制入手,进行博物馆改革的尝试。

长期以来,博物馆录用工作人员没有统一的标准、严格的渠道与合理的结构,任何人一旦进入博物馆,便拥有了终身岗位。这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有许多不符合博物馆岗位标准的人,二是博物馆的许多专业岗位缺乏合格的人才。此外,我省博物馆一直实行平均主义和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在国家规定的工资级别和等量的资金、福利标准上维护着表面的平衡。这种分配制度缺乏最起码的公平原则和激励机制,博物馆及其工作人员的绩效差异在分配上得不到合理体现,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在工作岗位上的奋发和奉献。有关部门应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尽快出台调整现有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措施。这种调整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确定机构,定岗定员。制定科学合理的机构设置方案,规定具体、明确的岗位职数、标准、责任和任务,并进行公开的竞争和聘用。对于专业性较强而本馆无称职者的岗位,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对于无合适去向的落聘人员,可在进行一些技能培训后,从事开发生产和开放服务工作。

2.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在这方面,中央和省上有关部门已出台的事业单位分配制度有明确规定,应尽快试点、推行。但必须在定岗定员、公正考核和公开聘用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可能有违初衷。此外,要坚持“存量不变,增量拉开”

的原则,否则难以推进。在分配制度改革之前,应鼓励各博物馆建立奖励和津贴制度。各馆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和便于操作的考核制度,在评审和考核之后,对科研成果突出、管理绩效显著、工作成绩优秀者实行奖励。同时,也可在人人有份的分配份额之外,对担负重要的科研、管理和工作任务的人员分层次实行定额津贴。对一些靠“人头费”维持运转的博物馆,甚至可以增加一些拨款,作为改革的成本。

未来的五年,我国的博物馆事业和我省的经济文化建设都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将是我省博物馆事业长足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前景美好,道路艰辛。因深感作为博物馆工作者的责任之重,便思考了一些相关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就教于有同思同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