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例-王彬、师小群
博物馆藏品是国家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博物馆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国有博物馆就是以藏品为中心开展收集、保管、保护、研究、展示等一系列活动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所以藏品是博物馆履行职责,开展科学研究和陈列展示等各项业务活动的先决条件。对于历史类博物馆来说,其藏品就是文物,而文物的来源,主渠道无外乎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考古发掘品移交,二是社会流散文物征集,三是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间的文物调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文化事业快速发展,考古发掘品移交与藏品馆际调拨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加之民间收藏活动日益高涨,使博物馆藏品征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复杂局面。在竞争更为激烈、挑战更为严峻的新世纪,如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形势,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灵活、主动地解决博物馆藏品来源问题,对于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我们认真、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陕西历史博物馆各时期主要藏品来源分析20世纪50年代,我国博物馆整体处于初创时期,其藏品来源主要依靠有关单位移交。如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1951年至1958年就曾接收中共西北局统战部、西北军政委员会、解放军第19兵团、陕西省供销社、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故宫博物院等单位拨交的各类文物,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起步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60年代至70年代末,陕西省博物馆、文管会、考古所实行“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在这个时期,考古发掘品与各行业、民众自觉上交的流散文物是博物馆藏品的两个主要来源。这个时期发掘的扶风齐家、岐山贺家西周青铜器窖藏、临潼秦兵马俑坑、咸阳杨家湾西汉墓、乾县唐永泰公主、章怀、懿德太子墓、西安何家村唐代金银器窖藏等,以及配合工农业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数以万计、丰富多彩的珍贵文物,全部或部分拨交给了博物馆,为陕西省博物馆的事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废旧物资回收单位、各行业基础建设过程中发现文物及时报告、主动上交,民众自觉送交文物蔚成风气,使得征集社会流散文物也成为博物馆藏品的一个经常性重要来源。
1991年初,陕西历史博物馆建成,共接收原陕西省博物馆移交文物11万多件(组),构筑起这座以商周青铜器、唐代金银器、唐墓壁画和历代陶俑为藏品精华的“华夏宝库”。同时,为了在“陕西古代史陈列”中全面展示三秦文化风貌和重大考古新发现,中共陕西省委、省人民政府专门成立了“文物征调领导小组”,从全省各地、市、县的73个文博单位共征调文物2426件(组),其中城固县的商代饕餮纹四足铜鬲、神木县的西汉鹿形金怪兽、兴平茂陵的鎏金鋈银铜竹节薰炉、扶风法门寺的唐代秘色瓷器、琉璃盘等,均为罕见的稀世瑰宝。
这次大规模的馆际调拨工作,极大地丰富了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馆藏。
1991年以后,为建立藏品征集的长效机制,陕西历史博物馆逐步开展了藏品的主动征集工作。1991年,在保管部下设立文物征集科,负责社会流散文物的日常性征集工作,与公安、铁路、废品收购站、基建等单位主动沟通联系,直接促成西安铁路公安处等单位向我馆移交查获、收缴的涉案文物。2005年起,为了应对新时期博物馆藏品来源所面临的新问题,进一步强化文物征集和保管工作,陕西历史博物馆将文物征集职能从保管部分离出来,专门设立文物征集处。其任务主要包括制订年度征集工作计划;接收公安部门查获、收缴的文物;掌握重要文物流动线索,追究其下落,尽量购回;为有需要的大专院校和行业博物馆提供标本;接待群众来访,开展鉴定服务,宣传《文物保护法》,鼓励群众提交线索并将文物移交博物馆等。1991年至今,陕博共接收公安、海关移交文物3000多件,同时,从1991年6月至2005年底,投入征集资金262,1739元,征集文物7294件(组),详见下表:1991—2005年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征集统计表
年度、经费投入(万元)、所征文物(件)、备注
1991年、1.9950、723、6月-12月
1992年、5.3635、1146、
1993年、3.1065、180、
1994年、6.5010、325、
1995年、0.5980、27、
1996年、9.9120、206、
1997年、1.9320、288、
1998年、4.0530、389、
1999年、14.4850、151、
2000年、96.0000、513、
2001年、21.1500、165、1月—5月
2002年、16.6950、193、
2003年、35.458、2474、
2004年、3.432、94、
2005、41.4929、420、
合计262.1739、7294、
从上表可知,1991-2005年间文物征集工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1年至1994年,群众热情高,将文物送交博物馆的比较多,经费花费不多,收购文物却不少;第二阶段是1995至1997年,群众送交文物骤减,经费投入也明显不足;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至今,我馆主动加大经费投入,积极寻找重要文物线索,征集文物不仅数量多,精品比例也明显上升。
然而,在我馆积极开展征集流散文物工作的同时,原来构成藏品来源主体的考古发掘品、接收馆际或相关单位拨交文物数量却急剧下降。
综上可知,接收考古发掘品、接收馆际或相关单位拨交文物、征集社会流散文物,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的三个最主要来源。可以看出,相应时期的政策导向、管理体制与行政措施,决定着上述三大来源是否畅通和征集成效。
二、新时期博物馆藏品来源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社会格局和管理模式以及人们的观念、行为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育和全面竞争加剧,使地区、行业、部门之间呈现了巨大差别,全国省级大馆的相继建立,专业类及私营博物馆不断涌现,文物古玩市场遍及各地,民间收藏热持续高涨,使地区、馆际之间,个人与文博单位之间在文物征集方面竞争激烈。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原来馆、所一体的优势已不复存在,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因种种原因无法正常移交,社会流散文物征集经费严重不足,使博物馆藏品来源面临困境,而且日益成为束缚和制约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下述四个方面的应对之策:(一)依法行政,解决考古发掘品移交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博物馆藏品来源面临的困境,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依法行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是行使行政权力的法定主体,代表国家行使对文物的保护、管理权,保障和监督文物法规的有效实施,使文物资源得到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文物法》及相关法规明确规定,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写出发掘报告,编制出土文物清单,并将出土文物移交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全民所有制博物馆收藏。考古发掘单位正常移交出土文物,无疑是博物馆藏品来源的主渠道(二)保证经费,加强流散文物征集力度征集社会流散文物是博物馆增加藏品的重要途径。征集文物有收购、捐赠、移交、调拨、交换等多种形式。文物征集经费匮乏,是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依照《文物法》的有关规定,各级政府应当将文物征集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文物征集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但由于种种原因,据说我省用于文物征集的财政拨款一直空缺。
陕西省文物局自1999年起,每年用于补助全省流散文物征集的经费仅500万元,尚不及北京、上海等地一个博物馆每年文物征集经费的六分之一。文物征集工作面临的困窘可想而知。特别是县、市级博物馆,财政拨款有时工资都无法保证,有的馆连正常开放都难以维持,更遑论文物的征集、陈列的更新。
(三)税收优惠,以政策导向吸聚多方力量
博物馆在征集文物时,依照文物法规对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上交,将重要文物捐献给国家,打击盗掘、倒卖文物使文物得到保护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税务、审计部门却要求博物馆代扣代缴奖金的所得税,否则要对博物馆进行查处,实际上使征集经费的短缺雪上加霜。据了解,其它省市文博单位用于文物征集的奖金没有交税的做法。博物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希望政府重视博物馆的性质和特点,加大对博物馆业务经费的拨款,制定相关免征税收的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文物保护事业,保障博物馆的各项业务活动正常开展。
(四)转变观念,主动出击开展文物征集工作面对困难、复杂的新形势,如果还继续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思维定势,守株待兔,坐等上级调拨,依赖民众自觉送交,势必会在竞争中遭冷落、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国有博物馆必须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在文物市场中有所尝试、有所作为。
三、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探索与尝试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我们面对新时期藏品来源问题的困难,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尝试与考古发掘单位开展合作,摸索考古发掘品移交问题的解决途径考古发掘品移交难,是现行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必然结果,在这种条件下,陕西历史博物馆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1996,陕博与省考古所联合发掘了新城公主墓,通过合作开发,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直接征集到了新城公主墓出土的22幅壁画,进一步充实了馆藏唐墓壁画。
(二)尝试开展一般文物馆际价拨,努力弥补文物征集经费不足对公安部门移交的涉案文物,经过鉴定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把一些不适合本馆需要、重复较多的普通文物,价拨给国家博物馆、吉林市博物馆、杭州大学、吉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兄弟馆和大专院校,既满足了对方补充馆藏和教学标本的需求,又部分弥补了我馆征集经费的短缺。
(三)积极主动开展流散文物征集工作
陕西历史博物馆开馆十几年来,馆领导高度重视对社会流散文物的征集工作,文物征集人员不辞辛劳,积极与公安、海关、市场管理及收藏协会等单位和组织加强联系,主动深入考察古玩市场,及时获得文物线索,在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下,尽最大努力将濒临流失或损毁的珍贵文物征集入藏。十几年来,我们征集的历代文物累计达五千多件(组),其中如西周“宰兽”簋,春秋嵌错虺纹虎耳壶,战国青铜龙、“三年在将吏”铜驽机、“工师文”铜罍,汉代鎏金鋈银“元成家”铜沐缶、金饼、夔凤纹刺绣,北魏鎏金铜佛像,唐代铜马镫、雕印梵文经咒、银平脱漆盒等等,均是极为罕见的珍品,大大地充实了馆藏文物系列,在陈列展览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2001年6月,由省文物局主办的《陕西省新发现文物精品展》,荟萃了近十年省内新发现的文物精品330件,其中我馆征集文物就有近百件。并且有30多件(组)相继参加赴美国、法国、意大利、墨西哥、摩纳哥及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对外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博事业会面临新的变化和发展机遇,也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问题。值得欣慰的是,这些问题已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只要我们本着依法治国的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确保文物资源合理配置、有效利用,就一定能让博物馆的藏品来源更加通畅,使文博事业有一个美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