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快餐.二十世纪:变革年代
47281600000005

第5章 亚太反法西斯战争

抗日战争是一场民族自卫战争,也是一场民族觉醒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第一次战胜外来侵略者取得完全胜利的战争,成为民族觉醒的战争。

亚太反法西斯战争是亚太地区国家抵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战争。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作为战胜国获得了极大地发展,野心进一步膨胀。当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冲击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日本不能幸免,而且因为本身的资源贫乏,市场体系不健全,危机所造成的危害相对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惨重,为了转嫁危机,日本开始走上了军国主义扩张道路。

1936年“二二六事变”后,日本军部里握有实权的法西斯军阀利用这一事件,向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将日本全面法西斯化。受到军部逼迫的日本政府不得不恢复以前制定的制度——担任陆海军大臣次官的人员,必须是中将以上现役军人。法西斯军阀为了缩小日本议会权力,消除政党政治,将议会完全变成法西斯独裁的附属品,还提出一些针对政治制度的改革“计划”。他们还提出建立由军人主持的统一政策机构的方案,将国家一切大政方针以及国家预算的决定权完全由自己控制。日本自此完成了法西斯化,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

亚太反法西斯战争主要分为两个战场,中国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一、中国战场

中国抗日战争是由中国军民与国际友人同日本法西斯在中国进行的一场反侵略战争。其战场是在中国。

1937年7月7日,日本法西斯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从此,中国抗日战争正式爆发,中国人民被迫投入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以兼并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的“大陆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日本为摆脱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缓和国内矛盾、争夺世界市场和东亚霸权的必然步骤。早在19世纪末叶,日本的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并且把“大陆政策”作为基本国策。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首相兼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了“东方会议”,中心议题是解决“满蒙政策”,确定了新的对华政策,设想先强占“满蒙”,然后谋夺整个中国,进而吞并亚洲、称霸世界。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日本国内矛盾激化,尤其是世界资本主义危机的冲击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转嫁危机和实现夺取中国东北的战略计划,1931年日本蓄谋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略中国东北的局部战争。当时中国国民党蒋介石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的政策,日本军队只花了4个多月的时间就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1932年3月日本为了控制这一地区,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随后,野心膨胀的日本又把侵略矛头对准了中国的华北,侵占热河,进逼北平、天津,制造了“华北事变”,并加强了全面侵华的战争准备。1936年11月25日,日本与德国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接着,形成德、意、日法西斯轴心。1937年7月7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正式爆发。

日本法西斯认为只花了3个月时间,就可以完全征服,从而制定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在华北,计划14天内攻克山西大同,30天内攻占整个山西;在东南,10天占领国际都市上海,21天内攻克南京,一个月逼近武汉;在华南,一举攻克广州,在3个月内结束对华战争。然而,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打破了日本法西斯速胜的狂妄计划。芦沟桥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进行了激烈抵抗,芦沟桥历经三失三得,日本军队不得不持续增兵。

中国的抗日战争分成两个战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正面战场上在全国的抗日救亡大潮推动下,国民党军队于初期对日本军队进行了比较积极的抵抗,发动了一系列规模较大的战役,给日本军队以杀伤和消耗,尤其是台儿庄战役,对日本军队进行了一次重大打击,但是国民党政府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导致国民党的数百万军队在日本军队压力下不断败退。到1938年10月,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城市以及江苏、安徽等省的大部分地区接连沦陷。在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了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不断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取得了平型关战役、雁门关伏击战等一系列胜利,极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斗志和信心。日本在占领广州和武汉后,由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在经过八路军、新四军的沉重打击,日本法西斯转而将重点放在进攻革命根据地上。从此,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百团大战中的彭德怀

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法西斯对国民党军队政府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成为主要的进攻对象。从1938年底开始,日本法西斯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了不断的“扫荡”,推行“囚笼政策”和“三光政策”。为了粉碎日本法西斯的企图,鼓舞全国军民的士气,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这次战役从1940年8月至12月的近4个月时间内,消灭敌伪军2.5万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嚣张气焰。与此同时,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反扫荡斗争,牵制了大量日本军队。经过几年对我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作战,日本人意识到剿共仅靠武力很难取得成效,进而采取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上的“总力战”,进行频繁的“大扫荡”,此时敌后抗战进入严重困难时期。随着日本法西斯政策的转变,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战、积极反共,不断制造反共磨擦并多次掀起反共高潮。但抗日军民经受了考验,渡过了困难时期。

进入1943年后,抗战形势开始了深刻的转变。1943年2月,苏联打退了德国法西斯的进攻,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入战略进攻阶段。1943年9月,意大利投降,德、意、日3国轴心同盟瓦解。日本在法西斯在太平洋战场也越来越不利。从1942年的珊瑚岛和中途岛海战后,美国军队于1943年2月攻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太平洋战争转入战略反攻,日本军队转入了战略防御。在中国战场上,日本军队士气低落,战斗力明显下降,同时,长久的战争消耗,让资源贫乏、人口较少的日本国内矛盾加剧,民众反战情绪激增。为了挽救自己失败的命运,改变在太平洋战场的不利局面,日本法西斯急欲结束对华战争,以便从中国战场抽调更多兵力投放到太平洋战场。所以,日本企图通过大力扶植汪伪政权,并对蒋介石施加一定的压力,促成蒋、汪合流,以达到以华制华的目的。在军事上,日本军队为确保占领区,保证重要资源开发地区、中心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安全,开始使用部分伪军接替部分日本军队守备任务,以便集中日本军队用于太平洋战场和在中国占领区执行机动作战任务。而在国际形势日益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情况下,国民党此时仍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敌后抗日本军队民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从1943年起开始进入恢复和再发展时期,不仅粉碎了日本军队的“扫荡”和“清乡”,而且制止了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三次反共高潮。

1945年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而在太平洋战场,日本法西斯还在继续顽抗。为准备决战,1945年1月日本大本营制定出《帝国陆海军作战计划大纲》,不仅规定陆海军的作战方针任务,而且将日本民众直接投放到战场。1945年上半年,中国敌后根据地军民,从1944年春、夏、秋季攻势作战后,又于1945年发动了春、夏季攻势作战,歼灭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迫使日本残寇龟缩在主要交通线、重要城市以及沿海地区。

二、太平洋战场

太平洋战争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从1941年12月7日到1945年9月2日,美国军队及其盟军同日本法西斯在亚洲太平洋战区进行的军事行动。

太平洋战争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集团企图夺取世界霸权计划的一部分。英美两国企图利用日本对付苏联和中国,便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进行怂恿。

日本法西斯认为,苏联进入卫国战争时期后,为自己扩大侵略和进一步攫取原由帝国主义列强控制下的太平洋、东亚和东南亚的领土创造了机会。日本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目的是:占领东南亚的菲律宾、马来亚、荷属印度(印度尼西亚)和缅甸;歼灭英美等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夺取它们的海军基地,并迫使美国和英国停止战争。到1941年12月1日,日本军队总计240万人,有51个师和58个旅,235艘舰艇(其中包括共载有575架飞机的航空母舰10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38艘、驱逐舰112艘和潜艇65艘),基地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飞机3175架。用以对美英两国作战的有11个师,3个旅和9个坦克,共约23万人,飞机1700多架,舰艇177艘,其中航空母舰7艘和潜水艇55艘。盟军在太平洋战区拥有22个师约37万余人,舰艇218艘,其中包括共载有220架飞机的航空母舰3艘、战列舰10艘、战列巡洋舰1艘、巡洋舰35艘、驱逐舰100艘和潜艇69艘,飞机1500多架。在太平洋地区盟国的陆军数额虽然超过了日本,但是日本海军在航空母舰的数量上却大大超过盟国,因此在公海上日本实施海上战役时拥有极大优势。日本还拥有较佳的战略地位,如小笠原群岛,琉黄列岛、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上各基地远离大陆,处于大洋之中,有利于日本在太平洋中部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尤其在南中国海地区的形势更为有利,如在台湾,中国和印度支那建立的军事基地网可对英属马来亚和缅甸、美属菲律宾、荷属印度进行强大的军事突袭。

为期4年的太平洋战争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1年12月7日一1942年11月),这一阶段是日本军队夺取菲律宾、缅甸、马来亚、荷属印度、新加坡、香港及太平洋中部和西南部诸岛的进攻阶段。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标志是日本法西斯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随后日本空袭了菲律宾各个机场以及美英在太平洋上的其他基地与机场。在战争初期日本法西斯夺取了制空权和制海权,为后来在南部诸海区和太平洋中部实施大规模进攻战役提供有利条件。

珍珠港被袭击

日本军队于1942年1月2日,占领马尼拉,进而占领菲律宾大部分地区。同时,日本军队在亚洲大陆发起攻势。经过马来战役,日本军队攻占了马六甲半岛和在新加坡的英国最大海军基地。此前,英国已经丧失了在远东的另一个重要海军基地香港。1941年7月起,在印度支那的日本军队根据同法国“维希政府”达成的协议,于12月8日越过泰国边界。泰国于12月21日同日本结盟,并在1942年1月向美英两国宣战。

1942年1月日本军队占领了缅甸大部并推进到印度边界。在太平洋中部,1941年12月,日本军队攻占了威克岛和关岛,将日本海军的驻泊范围进一步扩大了。1942年1月,日本军队在新不列颠岛和俾斯麦群岛登陆,并夺取了盟军重要海空军基地拉包尔。1941年12月-1942年2月,日本军队占领荷属印度的一系列岛屿,2-3月实施了爪哇战役,到3月15日就攻占了整个荷属印度。日本军队逼近澳大利亚,严重威胁了澳大利亚与美国的海上交通线。这时中日交战双方处于对峙状态,战争规模不大。1942年4月底,日本军队在太平洋和东南亚发动的一系列战役相继结束。结果,日本侵占了大片领土,占领了从印度到千岛群岛的一些战略要地。但是,日本战前设想的摧毁盟国抵抗意志的计划没有实现。更重要的是日本陷入了必须同在经济和军事潜力方面远超自己的同盟国进行持久战的困境。到1942年5月,盟军统帅部在澳大利亚附近海域和南太平洋组织了一些强有力的防御圈,从夏威夷群岛和大西洋调来了航空母舰,潜艇和巡洋舰,并在澳大利亚组建了几个新编陆军兵团。1942年5月7-8日,美国军队在珊瑚海海战中取得了对日作战的第一次胜利。日本军队不甘心失败,在1942年7月3-6日实施了中途岛-阿留申群岛战役,但在这一战役中日本军队仍然遭到惨败。1942年8-11月,随后在新几内亚东南部和所罗门群岛上日本军队的进攻也都宣告失败。在这一阶段日本法西斯失掉了战略主动权并暂时转入战略防御。

第二阶段(1942年12月-1943年12月),盟国与日本法西斯进行了一系列局部战役,在这些战役中战争的天平开始向盟国倾斜。

1943年初日本原本企图在巩固亚洲大陆的固有占领地区,加强太平洋上的防御,特别是要加强外线防御,并准备进攻苏联。日本军队企图守住太平洋上的由威克岛、阿留申群岛、马绍尔群岛、俾斯麦群岛、克尔帕特群岛到新几内亚一线的阵地,在南中国海地区守住尼科巴群岛、安达曼群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和帝汶岛。到1942年底以前,日本军队有280万人,分布于太平洋诸岛和东南亚,约有60个师,约210艘舰艇,飞机4600架。盟军则约有401.6万人,合265个师,舰艇约有170艘和飞机约3500架。为了与各方向的日本军队作战,盟军在太平洋中部和西南部建立了许多重兵集团。从1943年夏季开始,盟军开始实施夺岛战役:在西面夺取整个所罗门群岛、俾斯麦群岛和新不列颠岛,在东面夺取吉尔伯特群岛和马绍尔群岛。盟军在年底前顺利攻取吉尔伯特群岛、所罗门群岛(除布维尔岛外,该岛战斗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新几内亚东南部和新不列颠西部。盟军在太平洋北部解放了阿留申群岛。在这段时期,中国和缅甸只发生了局部战争。太平洋战区的整个形势继续有利于盟军,飞机和战斗舰艇数量的优势被体现出来。苏联卫国战争取得胜利以及意大利的投降以后,使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有利的根本转折,这些胜利有力地策应了太平洋战区盟军的战斗。

第三阶段(1944年1月-1945年9月2日),这段时期盟军夺取了马绍尔群岛,加罗林群岛、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群岛以及太平洋其他岛屿的历次重大登陆战役。日本原计划在太平洋上北起千岛群岛南至新几内亚进行顽强防御,占领中国和缅甸新的领土,以改善战略环境。这样即使是盟军攻占了太平洋全部岛屿,日本继续在亚洲大陆和本土坚持到底。截止1943年底,日本军队有380万人,共73个师,其中驻扎在中国和朝鲜的有43个师,本土只有11个师,主要作战舰艇203艘,作战飞机约5000架。在缅甸战场,日本军队驻有5个师并计划入侵印度,以挫败英美军队进攻缅甸的计划。同时日本决定在中国战场上夺取美国军队机场,并打通由东北通向东南亚各国的陆上交通线。美英则计划集中主要力量攻占太平洋各个岛屿,进攻菲律宾,逼近日本本土,并截断日本通向印度尼西亚的重要交通线。到1944年,盟军在太平洋的优势已经非常明显,盟军的兵员数额是日本的0.5倍,航空母舰多2倍、飞机多2倍,其他舰艇多0.5-1倍。1944年2月,美国军队攻占马绍尔群岛,同年8月攻占马里亚纳群岛,9-10月攻占帛琉群岛、加罗林群岛和乌利西群岛,为攻占菲律宾创造了条件。盟军于1944年10月开始了莱特岛争夺战。在争夺战进程中,美日舰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海战,日本舰队在战斗是遇到重大失败。盟军牢固掌握了制海权和制空权。到1944年12月盟军完全占领莱特岛,进而将太平洋中部和西南部的所有岛屿掌控起来,东南亚各国通向日本的海上战略原料运输线受到严重威胁,菲律宾和印度支那以及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受到严重威胁。1944年2-3月,日本军队在缅甸战场取得一些进展,进入印度,但后来被迫撤退,1944年年底以前丧失缅甸大部。日本军队仅在中国战场取得一些重大胜利,在1944年底的豫湘桂战役中占领了中国的华中和华南,打通了北京通往印度支那的交通线。日本军队还攻占了美国军队在中国的一些空军基地。美国军队夺取太平洋诸岛以后,建立了许多大型供给基地,并于1945年1-6月攻占了菲律宾群岛,7月占领了整个菲律宾。菲律宾被夺取后,日本军队的战略环境已经恶劣无比,日本通向南中国海地区的海上交通线已笼罩于盟军空海军打击范围内,直接威胁了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日本军队以及驻在印度支那、台湾、海南岛、琉球群岛和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日本军队。美国军队在1945年3月夺取了琉黄岛,6月夺取了冲绳岛。1945年1-7月,盟军解放了中国和缅甸的许多地区。日本在1945年夏季仍然拥有大量军队,约720万人,其中步兵师169个,坦克师4个,步兵旅95个和坦克旅9个,飞机1万多架,半数为神风飞机,战斗舰艇约100艘。反法西斯战争离最后的胜利已经不远了。

三、战争的胜利

自1944年年中开始,美国连续对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空袭,到日本投降前共出动飞机14569架次,投弹10万余吨,严重打击了日本的军事工业。

1945年7月17日-8月2日,美、英、苏3国元首在波茨坦举行会议,决定战后德国实行非军国主义化,推行民主化,肃清纳粹主义。会议就结束对日作战的条件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达成协议,协议以美、英、中3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发表,这就是著名的《波茨坦公告》。苏联在对日宣战后,就成为4国共同宣言。

1945年7月28日,日本政府拒绝《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6日,美机在广岛投下当量为2万吨TNT炸药的原子弹,日本居民死难78150人,受伤和失踪51408人。8月9日,长崎受到第二颗原子弹袭击,居民死难23750人,受伤43020人。

在中国东北,苏联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次日,100多万苏联军队从东、西、北3个方向在朝鲜北部、内蒙古和中国东北4000余公里战线上对日本军队发起进攻。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关东军总司令于18日下令部队投降。在中国军民协助下,苏联军队于8月底肃清中国东北地区顽抗的日本军队。8月11日-30日,苏联军队进入朝鲜北部,推进到三八线。同期还占领萨哈林岛(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9月1日占领色丹和国后两岛。苏联军队共击毙日本军队8.3万余人,俘虏59.4万人。

1945年8月,新四军、八路军派遣10万余人进入中国东北,会同东北抗日联军配合苏联军队作战。日本投降后,由中国国民政府接受关内各省和越南北纬16°以北地区日本军队的投降。到1945年10月底,日本军队基本投降,共128万名日本军人放下武器,另有146万伪军投降。中国战场在抗战期间毙伤俘日本军队总数,按照日本有关统计为133万,其中不包括东北抗日联军消灭的17万。而太平洋战场盟军共使日本军队损失124.7万,包括印缅战场英、中、美3国军队共同消灭的日本军队16万在内;苏联军队共使日本军队损失67.7万。

1945年8月9日,日本政府对于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经裕仁最后裁决,10日,日本正式接受该公告。8月15日天皇广播投降诏书,17日向国内外日本军队宣告和平投降的命令。散布在东北亚、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太平洋岛屿上的330万日本军队陆续向盟军投降。8月30日美国军队在东京及附近地区登陆,占领了日本。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到这时候,亚太反法西斯战争正式结束,同时也宣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战火波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共有五六十个国家参战,战场面积约2200万平方公里。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坚持了8年,英国6年,苏联4年2个月,美国3年9个月。双方参战人数约9000万,其中苏联人数多达2200万,美国有1500万,英国约1200万,法西斯3国约3000万。而受到战争创伤最重的中国有4.5亿人被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二次世界大战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美国伤亡100余万,英国伤亡120余万,苏联伤亡约3000万,中国伤亡人数则高达3500万。这场战争中死亡人数达5500万,是地球以往战争中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法国死亡58万,英国死亡36万,美国死亡30万,波兰死亡600万,德国也大约有600万人死亡。而这些死亡者中无辜的平民占到一半,其中包括600万犹太人和50万吉普赛人。二战中直接军费开支高达11170亿美元,40000亿美元的物资被消耗一空,无数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毁于一旦。

第二次世界大战唤醒了世界人民,引发了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促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调整、改善经济政治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现代化的战争,战争中的兵力和武器之多,是地球历次战争都无法相比的。同盟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除战争的正义性之外,强大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资源是一个重要原因。而轴心国进行的是侵略战争,失道寡助,资源不足,最终只会失败。这次战争是两大联盟之间的生死搏斗,同盟国之间的战略协同较好,尤其是美、英、中、苏等国的首脑在战争期间多次会晤,对加强协同作战起了重要作用。而轴心国却是矛盾丛生,相互掣肘,这也是法西斯国家失败的原因之一。这次战争同盟国执行了较好的战略方针,美、英、苏3国在战争中坚持先德后日、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较好地处理了两线作战的问题。而德国则在西线战事未平的情况下又陷入苏联战场,日本则是在大量的兵力被牵制在中国战场的情况下,冒险发动太平洋战争,结果陷入四面受敌,处处挨打的困境。在这次战争大量的新式武器装备出现在战争中,比如喷气式火箭炮、战斗机、V-1飞弹、V-2弹道火箭、雷达和原子弹等,对战争进程和战后的军事学术发展和部队编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