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誉是权力的奠基石。仅仅依靠名誉你就有可能出人头地,获取胜利;一旦名誉扫地,你会因此变得脆弱无力,而且四面楚歌,遭受攻击。因此,男人要在30几岁以前获得成功,一定要为自己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名誉。
名誉是权力的奠基石。仅仅依靠名誉你就有可能出人头地,获取胜利;一旦名誉扫地,你会因此变得脆弱无力,而且四面楚歌,遭受攻击。因此,男人要在30几岁以前获得成功,一定要为自己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名誉。在一个治安状况很差的城市中,一位检察官正直、勇敢、不屈不挠地与恶势力斗争,因而引起了当地许多暴力团伙的刻骨仇恨,一再威胁、恐吓、骚扰,但检察官员毫不动摇。不料一家很有影响的报社突然报道了他与女职员的亲密关系,还配发了两人在一起走路、交谈的照片,文中对他的评价是“伪君子、无耻之徒”。其实那不过是一次公务会面,检察官不想理会,岂料这样的谣言越来越多,检察官的生活陷入一片混乱,甚至家人也不再信任他。当他得知自己将接受一次关于受贿指控的调查时,他的精神终于崩溃了。他选择了死亡,用血的惊叹号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在他的遗书中,他写道:“现在我知道,名誉比生命价值更高。在我被彻底玷污之前,我必须离开……”
一个坚强的硬汉,败在了捕风捉影的谣言下。他的敌人深知暴力手段不仅无法损害他的名誉,还会为他增添光彩;而一点点谣言,就能在他的名誉上打开一个口子,失去人们信任的他只会走向毁灭。
关于名誉,莎士比亚这样说:“把名誉从我身上拿走,我的生命也就完了。”“无瑕的名誉是世间最纯粹的珍宝。失去了名誉,人类不过是一些镀金的粪土、染色的泥块。”
名誉是权力的奠基石。仅仅依靠名誉你就可以出人头地,获取胜利;一旦名誉扫地,你会因此变得脆弱无力,而且四面楚歌,遭受攻击。因此男人要想在30几岁获得成功,一定要为自己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名誉。
名誉是权力的奠基石
并非社会组织、机构、统治机构及其领导人员的发号施令才是权力。名誉本身也是一种折服别人、驱动别人为你做某事的权力。
名誉是一种心理的权力,是一种纯文化的力量。名誉迫使大批人认识并记住某个人的名字,关注这个人的情况,确认他的不平常之处,并诱使他们崇拜、敬佩、畏怕、羡慕甚至仇视这个人。名誉,是通过个人的名字来改变人的思想感情,来操纵人们心理,因此,名誉是一种心理力量、心理性的权力。
相比之下,政治机构与政治家往往通过奖赏服从行为、惩罚抗拒行为,通过动用和威胁要动用政治力量,如军队、法庭、警察来控制人的行为。这种权力是较粗暴、较笨拙的,而名誉这种无形权力则十分巧妙。
名誉常常成为地位和成就的孵化器,其影响力是惊人的。乐圣贝多芬其最伟大的作品《合唱交响曲》在音乐之都维也纳首演时,谢幕多达五次。而国王登台亮相时,谢幕也不过三次。贝多芬的音乐成就为他带来的名誉更胜过君王的权威,他去世时,维也纳人倾城而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在一个人短暂的一生中,是默默无闻还是名垂史册。名誉扮演着分水岭的角色。只有名誉,才能充分显示一个人的生命质量,才能弘扬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名誉是不可替代的,锦衣玉食、华屋名车相伴的人,做着不名誉的事,一样令人鄙夷。所以,名誉是高于财富的一项无形财富。权力再大的人不能造福社会,比如希特勒之流,那就只能是遗臭万年。可见,名誉又是高于权力的一种无形权力。
权力财富在一个人活着时可以尽情享用,但他死后,这一切便不再任由他享有了,也未必能永远属于他了。但名誉就不一样了,只要真正对社会和人类产生过重大影响,你便会获得巨大声誉,这种声誉自你获得的第一天起,便一直属于你,永远属于你。孔子离开人世已有两千多年,但他这位大圣哲在这两千多年中深受推崇,他每一个主要观点,都为在世的无数学者、科学家、政治家、百姓所反复学习、讨论和批判。他活着时,人们知道他;他死后两千多年中,人们记住他,讨论他的观点,出版有关他的书,发表有关他的文章。他仍活在人们的心目中,人们仍对他无比崇敬。孔子的名誉穿越时空,至今依然拥有无穷伟力。
活着就是为了别人记住自己。衣、食、住、行、地位、职位等可以随便过去,但你应该争取塑造美好的名誉。有了它,别人就能记住你,你的价值才能得到承认,你的价值才能流传后世,你的自尊心、优越感与一切愿望才能得到最终的满足。
为你的名誉添砖加瓦
有人说,人们爱惜自己的名誉,就像鸟儿爱护自己的羽毛一样。名誉是一座气魄恢宏的大厦,一砖一瓦来自于你的日积月累,来自于你的一言一行,必须足够小心谨慎,才不会让大厦中途倒塌。
周恩来总理有一次陪外国客人吃饭。工作人员结账时付了10元钱,总理觉得太少了,再去加钱,饭店的负责人推辞不肯收。总理说:“你不收钱,我就不走了。”这才加付了10元钱。出门以后,工作人员告诉总理这餐饭的实际价格是30元,总理严肃地说:“他们这种做法不好,应当按照实际价格收费。这种风气什么时候才能改呀!你告诉他们,以后不准这样做,再把钱补上。”
不久,工作人员收到了饭店寄来的信。信中叙说了接待周总理的愉快心情,特别是总理对自己严格要求以及处理这件事的认真态度,他们深受教育。随信附了一张饭店做菜的用料清单和价格表,全部费用19元多一些,再加上加工费,30元足够了。
周总理看过信后,笑着说:“这就对了,不能搞特殊。”
古往今来,伟人们用一腔正气在人类史册上写下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他们正直无私、讲真话、办实事,他们往往是最坚持原则的,这原则长久地铭刻在他们心灵深处,时刻提醒着他们一举一动都必须从名誉出发,以名誉为准绳,哪怕是一丁点儿利益,只要有损名誉,都不能去沾。
为了捍卫自己的名誉,他们总是高标准地要求自己。他们心口如一,不会欺骗;他们表里如一,不会虚伪。与那些饱受良心、道德谴责的可悲人士相比,他们活得很轻松、很潇洒、很从容。“正直”就是对他们最好的评价。一位名人曾这样说过:“什么是一块砖头的名誉呢?那就是一块实实在在的砖头;什么是一块板材的名誉呢?那就是一块地地道道的、名副其实的板材;什么是人的名誉呢?这就是要做一个正直的人。”
为了捍卫自己的名誉,他们总是具有坚持原则和正义的力量。他们有能力去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并能公开反对自己确认是错误的东西。这一点并不容易,有时甚至需要他们付出很大的代价。但他们确实做到了,他们当然值得人们去尊敬、去崇拜,名誉是他们头顶盛开洁白玫瑰的花冠。
为了捍卫自己的名誉,他们总是坚持不懈,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目标,绝不会轻易动摇。那人生苦旅中的风风雨雨都不足以使他们停顿脚步。每一个人的名誉都来之不易,追求名誉的过程本身便是一个自我实现、自我认证的过程。
“名誉虽然不是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但是它离德行的真正原则和标准是最近的。”我们不妨将这句名言牢记于胸,捍卫我们自己的名誉,就从现在开始。
保护好你的名誉
名誉,芬芳如花朵,是一个人在世界上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财富。然而,名誉的脆弱也一如花朵,一个人鹤立鸡群,反衬了别人的平庸,很自然的会引起别人的诽谤。
古人云:“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固然有些夸张,但舆论的力量确实是不可忽视的,诽谤对名誉的伤害是最致命的。
有个故事说,曾参居住的地方有个同名同姓的人杀了人,有人对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人了。”他母亲当然不信,继续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一个人对他母亲说了同样的话……第三个人说曾参杀人时,他的母亲感到害怕了,于是扔掉梭子,越墙逃跑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诽谤是多么可怕,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之下,即使至亲之人也开始怀疑你的名誉。所以,请从现在开始保护好自己的名誉,不给别人可乘之机,让流言飞语自行湮灭。
诽谤的成因,归结起来不外乎两点,一是由于仇恨他人的成就或为人;二是妒忌他人的成功。拥有美好名誉的人最容易成为诽谤者的目标。
《孟子》中记载:有次鲁平公要见孟子,鲁平公心腹臧仓在鲁平公面前说:“礼义是要从贤者身上表现出来的,而孟子办丧事不守礼义。您不要去见他!”鲁平公不问青红皂白,轻信了臧仓的话,便没有去见孟子。后来孟子的学生名叫乐正克的来告诉孟子说:“鲁平公要见您,他的心腹臧仓拉住了他,最终使他来不成。”孟子处之淡然,不以为意。只要自己行得正,走得直,又何惧流言呢?
连孟子这样的圣人尚且被攻击为“不守礼义”,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些或多或少、或隐藏或外露的缺陷当然更容易成为诽谤者的落脚点。
其实,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流言是非:有相信“流言是非”的,就有搬弄是非的人的用武之地。所以,与其说“流言是非”是由人捏造或搬弄出来的,不如说是由人“信”出来的。信“流言是非”的坏处是:原本要好的一对反目成仇;原来并没有什么关系的人恶语相向。而不听“流言是非”的好处就是耳根清净、心情舒畅。
有的人一听到对自己的诋毁之言就怒不可遏,要去论个明白,不能忍受诽谤之气,而有大智慧、大修养的人却视之为平常。
流言止于智者,我们要想不被流言击中,就要做生活中的智者,智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介入。“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你所在的圈子就那么小,任何的是非话、闲言碎语迟早会传到对方那里。
其次,如果你真的得知了别人的秘密,千万不能对任何人讲。记住:没有人会真的替你保守秘密。要明白,保守了别人一个秘密,你就少了一次受伤害的可能,多了一次受别人信任的机会。
最后,如果自己被谣言的利刃刺中,一定要保持冷静,区别对待。与工作有关的谣言,可以在一定的场合里当众予以澄清。与个人有关的,最好不予理睬。就像“解释误会更被误会”一样,你无法解释清楚。不予理睬是最好的办法,泰然处之、光明磊落,任何谣言都会随风而去。
你应该明白一点,无风不起浪,那些攻击我们名誉的人固然可恨、可鄙,但自己的行为一定也存在着过失和不足之处。对于别有用心的攻击可以置之不理,让它不攻自破,但对于真正存在的问题,就把诽谤当作一种批评吧!从中吸取教训,让诽谤的人再也不会有可乘之机。这才是保护名誉更深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