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长短经一日一释
47327300000029

第29章 世间道理 正反相承(2)

老子的学生文子说:“古代有大本领的人创造出文字来,为的是指导民众,叫人理解天下之事,使愚笨的人变得聪明起来,使聪明的人学识渊博。可是事与愿违,等到文化知识有了进一步发展,有学识的人却变得更坏了。他们把学到的文化知识作为自己为非作歹、作奸犯科的工具;为有罪的人辩护,冤杀无辜的人。”这就是文字、学问的副作用。

崇尚、重用人才的政策,是为了提高全社会的文化教育,人人都奉公守法,从善如流。有道德有觉悟的人从事领导工作,有才能有经验的人管理各行各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丰富了,给全社会带来幸福祥和,举国上下就会感怀这种政治的恩德。到了这种政治被败坏以后,好人和坏人往往要各自结党来争权夺利,党同伐异,趋炎附势,狼狈为奸,各自推举圈子里的人,把国家、人民的利益置于脑后,苦心经营小集团的势力,内外勾结把私党里的人安插到各个领导岗位上。最后,一旦被大奸大雄的元凶利用,操纵权柄,窃国篡权,真正有贤德的人或被冤杀,或被迫退隐。尚贤政治就走向了它的反面。

《韩诗外传》说:“古代的士大夫在贵、富、勇、智、貌五种素质方面都有相反的一面。比如有些人有了势力,地位也尊贵了以后,本来应该爱护别人,爱护朋友,行侠仗义,通情达理,实际上恰恰相反,出身贫贱的一旦发迹后就变的不近情理,不行仁义,飞扬跋扈,残暴不仁。”这就是尊贵的另一面。如果他能保持贫贱时的品德不变,那就非常难能可贵了。所以古人另有一种说法:发了财后能让别人也发财的,想穷也穷不了;当了官后能让别人也当官的,想下也下不来;交了好运后能让别人也交好运的,想倒霉也倒霉不了。在宁波四明山归隐成仙的梅福把这一哲理总结为:“成就别人的实质就是成就自己,挡别人路的最后把自己的路也堵死了。”

家道富裕以后,本应周济贫困,扶危解难。可是有的富贵之家,不但不帮助穷人,投资社会福利、公益事业,广积功德,反而骄侈淫逸,挥霍无度,最后难免落个钱财散尽,家业凋零的下场。这就是说,财富会走向它的反面。

仗着自己年轻力壮,勇猛剽悍,不去保家卫国,而是好勇斗狠,欺负弱者,或者在黑道中结成流氓团伙,聚众殴斗。这样,勇武就走向了反面,于社会有害了。把这个道理用到治国安邦上,执政者不应当让那些好战的将帅去镇守边疆,以免轻率地发动战争,而应当让仁爱宽厚的儒将或文臣守卫边疆,这样国家就安定了。

有智慧的人如果不是用来干正事,做有益于国家、社会的事,而是使奸作诈,颠倒是非,智慧就要走向反面。《说苑》说:“君子也用权谋,但是为了做正义的事;小人也用权谋,但是为了干坏事。”

容貌姣美,风度翩翩的本来是件好事,如果放到树立形象、讲究礼仪的场合如公关、外交之类的地方,是很恰当的,但是如果凭脸蛋漂亮去乱搞男女关系,去行淫纵欲,那就走到美的反面去了。一个有教养的人,如果使这五种优势走向反面,那就丧失了人的这五种原本美好的素质。

【智解】

换个角度看问题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所有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有好有坏。 如果只看到它的好,看不到它的坏,就叫刻意美化;如果只看到它的坏,看不到它的好,就叫刻意歪曲。就像摄影中所用的滤光镜一样,只有一种颜色的光能够透过来,而其他的诸种色调都被遮挡在外,这时你看到的只是单纯的红、蓝或者白等单色,而实际上的世界是色彩缤纷的,透过滤光镜看世界的人是不会对世界有清晰正确的认识的,因为他只看到了万紫千红中的一种,而不是整个丰富多变的大自然。有时候,美与丑、善与恶、优与劣会集中在一件事物上,从一种角度看上去一件事物可能是美好的,可如果换个角度再去观察就很可能成为丑恶的。在某一段时期里很好的事情,过了这个阶段也许就变得很糟糕;在这个人眼中事情是这个样子的,在另一个人看来很可能就是迥异的,所以说事情的真、善、美或者假、恶、丑的判断,很多情况下会因为评判者所站的角度和所处的时空不同而产生差异。世间没有绝对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高低贵贱、善恶美丑都是可以共存并互相转化的,所以看待事物要既看其一,又看其二;看过了事情的正面,还要绕到后面看一看事情背面的情形,这样才能对事情的本质有一个透彻的理解,才能形成对世界理性的认识,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外界。

这一章节为我们从国家政权的角度阐述了这一道理,中国古代治国讲究“仁、义、礼、乐、名、法、刑、赏”,从中国上古的五帝、三王时起,这几条就是治理国家的良策,为后来的各朝各代继用承袭,奉为真理。但是如果认为只要把这几种治国方略应用到实践中去就天下太平,那就错了。因为即使古人留下来的成功经验也有其适用的局限性,并不是如此简单沿用就可以继续得利,否则中国历史上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乱世了。因为“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在它们积极合理的背后,也有它们不足甚至是有害的另一面。如果不加限制,不问时机地推广起来,很可能得到与预期相背的效果来,比如说广纳良言、任贤举能这方面,如果一位国君拒绝纳谏,刚愎自用,其结局必然是积弊越来越多,最后以至国家败亡。后来者于是吸取了教训,广泛听取臣民的意见,认为自己已经从善如流,国家从此可以太平了,可是在他采纳的建议中很可能有许多是庸策甚至是谗言,最后也有因此而国家败亡的可能。

有鉴于此,姜太公曾对周文王说:“你如果完全听任社会一般人的推荐,社会上说张三是圣人,李四是天才,你就信以为真,那是不对的。世俗中人说好说坏都没个准,老百姓有时很盲从,他们所说的圣人,也许是个奸雄,因为社会关系多,众人把他塑造成圣人的样子;他们所说的天才,也许是个骗子,私党把他吹捧成天才的样子。你如果根据社会舆论,把世俗群众推举的当做有贤德的人,把世俗群众诋毁的当做坏人,那么朋党多的人就会上台,朋党少的人就会被排挤,于是结成死党,蒙蔽群众的人就会利用时机,打击、陷害真正有本事的人,天下就会越来越乱。”文王问道:“那该怎么做才能任用到真正的贤能呢?”姜太公答道:“文官和武官,职权要分明。国王要出以公心,按职务、按国事的需要提拔人才,实事求是,不徇私情,选拔优秀人才,考核他的政绩、才能,这才是获得人才的正道。”

事物的两面性和可变性,用道家老子的理念概括起来就是“反者道之动”。意思是,事物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是“道”运动的规律。通过这一看似简单,实则囊括宇宙的道理,老子揭示出诸如长短、高下、美丑、难易、有无、前后、祸福、刚柔、损益、强弱、大小、生死、智愚、胜败、巧拙、轻重、进退、攻守、荣辱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矛盾,认为这些矛盾都是对立统一的,任何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必须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在事物的对立统一中,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一定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这不禁让人想起《淮南子·人间训》中记载的“塞翁失马”的故事。

靠近边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长推测吉凶、掌握术数的老翁。一次,他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为此来宽慰他。那老人却说:“这怎么就不会是一种福气呢?”过了几个月,那匹失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那老人又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种灾祸呢?”这位老翁的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爱好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前来安慰他。那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变为一件福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健壮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战。边塞附近的人,死亡的占了十分之九。这个人唯独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俩一同保全了性命。

这则寓言很好地验证了“世界是圆的”这句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得与失都不是绝对的,得与失也不是永恒的。一时的失去并不意味着再也不会得到,在这里失去了,也许在其他地方有所得,而当你为得到某种事物而沾沾自喜时也不要忘记了,说不定有一天拥有的一切会再度失去。关键要摆正心态,平心静气地对待得失,不患得也不患失。辩证地看待外部世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