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塞上水乡·宁夏
47339500000039

第39章 六盘山旅游区

固原博物馆。固原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远。早在公元前800年,固原境内就有义渠戎族创造的青铜文化,其文明史已有2800余年。再从固原第一个县级建制———乌市县算起,固原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因此,固原最晚也有6000年的文明开发史。

固原博物馆,位于古城西侧,坐西向东。其主楼坐落于3米多高的台基上,呈一个攒尖式宝刹大屋顶形制,南北两侧呈对称的阙门式样的仿古建筑。固原博物馆主要展存的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近年来出土的铜、铁、石、金、银等数千件青铜器、车马器等珍贵文物。

固原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东段的必经之路,因而留有珍贵的文物。在固原博物馆内主要展存的文物有:西域造像及各类陶俑、波斯式样的鱼鳞甲状的武士俑、波斯艺术风格的北魏漆棺画、波斯银币、田弘墓出土的东罗马的金币、北周李贤夫妇合葬墓出土的文物和波斯鎏金银壶、玻璃碗、金戒指、环首刀等。

固原博物馆现存的古墓有:西汉墓、春秋战国墓、北魏墓、隋代史射勿墓、唐代梁元珍墓、北宋墓、元代墓等。这些墓室还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随葬品。还有各朝代的石刻、石碑、石人、石马、石羊、石狮、石鼓、书法作品等国家一级文物。

须弥山石窟。是我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瑰宝,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固原市原洲区西北约50公里处。石窟初创于后秦(384年~417年)和北魏,兴盛于北周和唐代。这些石窟,凿造在山势迂回的八座山峰的崖面上,自南而北向西依次排列着大佛楼、子孙宫、园光寺、相国寺、桃花洞、松树洼、三个窑、黑石沟,共有石窟132个。远远望去,石窟状如蜂房,蜿蜒数公里。须弥山石窟的地貌造型,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在须弥山的四周均属黄土高原。

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主要分布在“子孙宫”石窟的形制多呈平面方形的覆斗式或穹隆顶。中心塔柱直接窟顶,柱身为上大下小的梯形状。在塔柱四面分层开龛造像,最少的三层,最多的达七层(32窟塔柱)。有的窟在窟室四壁开龛造像。这种石窟的形制是从印度“支提”式石窟演化而来的。这个时期的造像,主要有单独的坐佛或立佛、交脚弥勒。造像大多数是一佛两菩萨,还有乘象菩萨、乘马菩萨。佛造像身材高大,盘腿中坐;菩萨造像矮小,侍立两旁。其造像特点是:佛像面目清瘦,身材修长,着褒衣博带式袈裟,裙带覆盖于龛下;菩萨造像也是面目清瘦,身着对襟大袖襦,以宽袍大袖的汉族服装取代了圆领窄袖的胡服,这是北魏孝文帝太和服饰改制在佛教文化方面的影响。当时孝文帝改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服饰改制,不准朝臣和百姓们穿“夹领小袖”的胡服,一律改穿汉服。北周时期,须弥山石窟开凿数量多、规模大、造像精,在整个须弥山石窟造像中占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开凿的窟室主要分布在园光寺、相国寺的区域,如45、46、51、67窟等,留下了不少有重要价值的洞窟。其中51窟规模最大,主室宽达26米,进深约18米,高12米多。主要造像高达7米,是须弥山石窟中造像规模最大的石窟。在主室的方形塔柱上,左、右、后三面各开一龛,每龛中雕刻一佛两菩萨。在后壁长方形的室坛上,并列雕刻着三尊身高6米的盘腿大坐佛,是须弥山石窟造像中的精品之一,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杰作。45、46两窟,是须弥山石窟造像最多,装饰雕造最丰富、最华丽、最具代表性的石窟。里面有比真人还高的造像40余尊。造像由先前的瘦削变得圆润丰满,双肩宽厚,体态健壮,衣服宽松。菩萨头戴矮花冠,两侧宝缯垂肩,面相圆润,脖子上有桃形或圆形的项圈装饰,上身缠衣巾,腰裙外翻。

隋代在须弥山有三个洞窟,比较简陋。窟的样式有方形窟和中心柱窟两种。中心柱窟佛龛的开凿形式有帐形龛、尖拱龛和圆拱龛三种。特别是圆拱龛也是这个时期的一种创新。

唐代是须弥山石窟开凿繁荣的时期。这个时期开凿的石窟主要分布在大佛楼、相国寺和桃花洞。第5窟是在一座山壁上雕琢的一尊高20.6米的弥勒佛坐像,是唐代石窟造像的重要标志。其石窟开凿的样式和窟龛开凿的样式有:石窟有方形塔柱、方形佛殿两种;窟龛有平面横长方形平顶敞口窟、平面马蹄形穹隆顶敞口窟、平面方形平顶大窟、平面方形穹隆顶窟、平面方形覆斗顶窟等。不少洞窟内不另开龛,将佛像雕刻在马蹄形的坛基上,五尊、七尊、九尊不等。在唐代须弥山雕琢规模最大的是第5窟和第105窟。105窟(桃花洞),主室内有6米高的中心柱,在柱的四面和窟的壁面都雕有大佛龛。在造像的形象和内容方面较前朝也发生了变化。如第62窟,窟室为方形穹隆顶,三壁开龛,中龛为一佛两菩萨。主尊为弥勒佛,旁边两龛各雕一菩萨像。南龛主尊为地藏菩萨,北龛主尊为弥勒菩萨。两壁的外侧,是手执长矛身穿铠甲,脚踏魔鬼的天王。

唐代时须弥山石窟的造像风格,以雍容华贵为美,无论是佛像还是菩萨像、弟子、天王、力士都雕琢得十分丰满,栩栩如生。

明代,明英宗赐须弥山为“园光寺”。对须弥山大兴土木,整饬修缮,寺院文化十分兴盛。这主要是与当时明朝政府在固原设置的政治、军事机构,为控制西北的军政权利有直接的关系。

老龙潭。位于六盘山的主脉东麓,泾河上游,距泾源县城西南20公里。潭区山清水秀,潭边松径幽雅,竹林萧萧,山雀啼鸣。两侧悬崖怪石嶙峋,石缝间泉水凌空而下,似龙眼掉泪。老龙潭的山、水、森林、动物相互交融,是宁夏自然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也是休闲避暑的最佳去处。传说唐朝丞相魏征梦斩泾河老龙王和传奇小说《柳毅传书》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

老龙潭有头潭、二潭、三潭、四潭。这些潭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呈“之”字形自上而下排列。头潭在一片丛林石峡之中,由多个小潭组成,相衔而下,流水到最后一个潭口冲出,形成两条瀑布,飞珠溅玉,蔚为壮观。二潭距头潭0.5公里多路,由两个葫芦形的水潭组成,前潭比后潭高不到一米。前潭的水从石坡漫下,流入后潭。三潭形似“龙下巴”,头潭、二潭的水注入三潭,通过“龙下巴”注入四潭。四潭和三潭落差10米左右,是一个不到200米长的小峡谷,谷底宽不到10米,从谷底到两边最高的山峰30多米。四潭有险、深、奇、怪之特征。四潭在一个深不可测的石峡中。两边山峰怪石林立,山松生长在峭壁岩石中,潭水浅处呈绿色,深处呈黑色。

凉殿峡。地处六盘山东麓腹地,距泾源县城南30公里,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峡谷,也是泾河发源地之一。森林茂密,流水清澈,植被原始,属纯天然林区。据史料记载,1227年4月,太祖成吉思汗攻取西夏后,由隆德县南下,经马尾巴梁孔道,进入六盘山腹地凉殿峡避暑。明代嘉靖赵时春主持编撰的《平凉府志》记载:“隆德县南60里,峡曰凉殿,元太帝避暑处。”《民国化平县志》记载:“凉殿峡在县南四十里,峡内山名‘来王壕’,上有古庙基石,门墩,石条,石柱均残缺不全。相传元太祖在此避暑,故名。”1253年,忽必烈率兵出征云南时曾三次屯兵于此。现在凉殿峡谷内,还有基石、残壁、桥墩、石槽、插旗座、行宫等遗址。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病逝于凉殿峡(一说开城行宫)。另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思想家王符晚年因与朝廷政见不一,遭朝廷缉捕,便遁于石门沟著书,其巨作《潜夫论》就成于此。现在以凉殿峡为中心,沿峡谷开发出小南川、黑水潭、纽门沟、石门沟、透沟等旅游景点。主要项目有住蒙古包、吃手抓羊肉、唱歌敬酒、民族舞蹈、回族踏脚、骑马射箭、乘牛车游峡谷等。

延龄寺。据传是济公活佛修道之处。延龄寺位于泾源县城30公里处的新民乡张家台村东燕家山脚下,俗称“石窟湾”。据《华亭县志》记载,延龄寺石窟开凿于北宋。原有佛窟三层,现有佛窟四处:一窟券门方洞,内凿佛像一尊;二窟正面凿有佛像三尊,两侧凿有四尊小佛像;三窟正面凿有佛像一尊;四窟凿佛像十三尊、力士四尊。1991年3月,济公活佛的第十三代传人———台湾活佛冯敏堂,持图溯源来此拜佛祭祖,并认定延龄寺就是宋代名僧济公活佛修行的地方。

荷花苑。荷花苑距泾源县城西8公里处,为南北走向的峡谷。谷深6公里,谷底布满野荷花,清澈的溪水掩映于荷叶之下。峡谷两边峭壁参天,华山松布满峭壁之上。沿峡谷开发有“忤逆洞”、“香水小桥”、“荷泌岩”、“香水独山”、“香水脑”等旅游景点,并设有休闲楼群和蒙古包等接待服务设施,还有民族舞蹈、回族踏脚等表演。

西吉县火石寨。位于西吉县城东北15公里处,有云台山石窟(又称扫竹岭或西武当山)、石寺山(也称后云台山)、禅佛寺(俗称须弥山禅佛寺)、石城、黑窑拱北等。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火石寨也由此得名。现为国家地质森林公园。

云台山又称扫竹岭或西武当山。位于西吉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火石寨境内。云台山石窟主峰高113米,呈驼峰状,东西南周长830米,三面绝壁,东北角有人造石级,可拾级攀至山顶。沿山面凿有玉皇阁、大佛殿、菩萨殿、牛王殿、阎王殿、万寿宫等洞窟30孔。石窟沿石崖分三级(层),从上而下分三层建造,每层都凿有水窖。窟内造有石雕须弥座、神台、佛龛,并绘有壁画。现存的石雕像有四尊、铜造像有三尊。石造像最大的高5米,宽4.5米。铜造像分别有:宋代鎏金释迦牟尼,身高40厘米;大明万历三十一年造的弥勒佛,高46厘米。铭文为北魏太平真君二季造的佛像。据《西吉县志》记载:“每当山雨欲来,必先悠然作云,即晴亦多烟岚,啼鸟钟声隐约其中,花香扑鼻,足堪娱月,夏中游人甚多”。从云台山石窟的凿造风格考证,始建于南北朝,盛于隋唐。

禅佛寺俗称须弥山禅佛寺。凿造有10个石窟,五眼水窖,均凿在高120多米的宝塔形的一座石峰上,四面绝壁。据考证,属须弥山石窟同一时代,同一宗派。

石城是古代屯兵地所在。唐代广德年间,曾陷于吐蕃,时称汝遮。明代改称石城堡,后当地群众直呼石城。石城位于西吉县火石寨乡禅窑村,也属丹霞地貌。周围被7座独立的山峰环抱,森林密布,属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林区。石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内城形状似卧牛,周长900米,垂直高度500余米,四面陡壁悬崖,东南有人工开凿的80级石阶,可拾级登顶。顶部呈牛背形,东西长338米,南北宽120米,面积4公顷。人工开凿储水池6个,可储水600立方米。内城的底部是一块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250余米,约400亩的缓坡地。缓坡地的四周是悬崖峭壁,其垂直度均在100米左右。从内城的底部到缓坡地的石崖边叫外城。

黑窑拱北位于火石寨中部,是嘎得忍耶(中国伊斯兰教四大门宦之一)头辈道祖进修和传过道的地方。黑窑拱北内有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二龙戏珠图案。从海原九彩坪嘎德忍耶中和堂教主李德贵继立的石碑碑文中得知,头辈道祖是从麦加来到中国传教的。碑文写道:“吾门自玄圣阿里(穆罕默德的堂弟,嘎德忍耶门宦的首任传教人)以后,道祖华哲布(都)·董拉希(嘎得忍耶头辈道祖的尊名),又称穆呼引的尼(头辈道祖的道号),天方(指麦加)人也。学冠天人,洞彻幽冥,来中华,居名山,栖岩穴,餐风饮露,神鬼莫测。清朝初年到陇东,西海固,往返市井,未便居之,乃移之附近黑窑,此地佳木葱葱,山环水抱,有石洞天成。道祖在我国西北、西南各地隐显事道,神异而伊斯兰者道祖导道驯化,一时大贤上人蝉联而出……后华哲布(都)·董拉希乘一梅花鹿飘然而去,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三月二十五日,隐光于四川蟠龙(又名盘龙山)”。黑窑拱北是一个天然石洞,经后人多次修建形成规模,是伊斯兰教嘎得忍耶门宦朝拜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