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塞上水乡·宁夏
47339500000008

第8章 宁夏的石窟艺术

宁夏固原须弥山石窟,是我国开凿最早的十大石窟之一,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出固原市,沿清水河向北行55公里及到须弥山石窟。须弥山石窟初创于后秦(384年~417年)和北魏,唐代最兴盛,其艺术价值可与山西云冈、河南龙门的大型石窟造像相媲美。至今还保存有历代石窟132个,洞窟较完整。这些石窟分布在山势迂回的八座山峰的崖面上,而这八座山峰都是独具特色的丹霞地貌。自南而北依次凿造,主要有“大佛楼”。这是一尊高达20.6米的露天弥勒佛肖像,大佛仪态端庄而安详,为唐代武则天时期开凿,占整座山头的上半部分,光一只耳朵就有3米多高。比山西云冈石窟19窟的大坐佛还高7米,比河南龙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也高。须弥山大佛造像特征与龙门奉先选寺卢舍那大佛极为相似,有着女性温柔的特点。窟前原有大型楼阁建筑,有规模宏大的景云寺,后世还重修过三层楼阁,古有大佛寺之称,也是须弥山石窟的代表作。遗憾的是,大佛楼阁毁于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子孙官”主要是北魏时期开凿的石窟,石窟形制多采用平面方开的覆斗式或穹隆顶,中心塔柱直接窟顶,柱身后为上大下小,最多的有七层,窟室四壁开龛造像。以单独坐佛或立佛、交脚佛为主,多数是一佛三位菩萨,有乘象菩萨、骑马菩萨、思维菩萨等。“圆光寺”和“相国寺”区域,主要开凿于北周时期,是须弥山石窟开凿数量最多、规模较大、造像最精细的石窟,是须弥山石窟造像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时期,并在须弥山留下了不少有价值的洞窟艺术。如第51窟,规模最大,由前室、主室和左右耳室构成。其主室宽26米,进深18米,高12米多,主要造像高7米,是须弥山造像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在北周石窟中位居第一。主室的方形塔柱上左、右、后三面各开一龛,每龛中雕琢一佛两位菩萨,特别是在后壁长方形的宝坊上,并列雕琢的三尊身高6米的盘腿大坐佛,造形精美、气势雄伟、栩栩如生,是须弥山石窟造像中的精品之一,也是我国石窟艺术的杰作。

《中国山水文化大观》里有这样一段关于须弥山石窟的传说。须弥山大佛早先只有2号石窟一座,俗称“二佛爷”。二佛爷高大威仪,在全国的石窟大佛中首屈一指,因而各地的善男信女们纷纷慕名前来朝拜,一年四季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岂料,这下可气坏了龙门的大佛爷,大佛爷亲驾祥云,来到了须弥山,只听他大吼一声,从云头落到二佛爷右边。待他抬头一看,傻眼了,二佛爷座着比他站着还高。此时,二佛爷正襟危坐、目视前方,连看也不看他一眼。大佛爷见此情景,再也迈不动脚步,从此就落在了须弥山。这就是1号窟那个稍张着嘴,垂着手臂,双眼望着2号窟的大佛爷像。这时,山西云冈石窟的三佛爷听到大佛爷惨败须弥山的消息后,十分惊奇,又着实不相信,便想来须弥山看个究竟。当他来到须弥山,还没来得及与二佛爷比试,就被二佛爷高大自信的形象吓得双腿直打哆嗦,只听“扑通”一声坐下去,便捽得面目全非了。这就是3号窟那座只有轮廓而没有清晰面目的三佛爷像。这段精彩的故事,给游客增添了极大的兴致。

须弥山石窟除造像外,唐、宋、西夏、元、明各朝代的题记30余处,还有多处壁画碑刻。须弥山石窟,也是丝绸之路必经的重要驿站。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横跨欧亚大陆,在我国境内的路线长达2000多公里。丝绸之路大致可分为三段:即东段、中段、西段。须弥山所处的区位属东段北道。其走向是从长安临臬驿、咸阳县驿出发,西行经礼泉(今礼泉县)到邠州治所新平县(今彬县),沿泾水河谷,过长武、泾川、平凉,西入弹筝峡(三关口),过瓦亭关,北上原州(今固原市),沿清水河谷,向北经石门关(须弥山),折向西北经海原抵黄河东岸的靖远,过黄河后由景泰直抵凉州(今武威),入河西走廊,进入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