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能源博弈大战
4741900000056

第56章

第3篇未来希冀

第11章龙象共舞,能源双赢

进入21世纪,美国通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在地缘上强化了对全球能源资源的主宰地位。但是,俄罗斯作为世界能源大国的崛起、以拉美地区为主导的石油民族化浪潮、重要的产油国伊朗同美国公开抗衡以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加入世界能源市场角逐并要求改革不合理的国际能源规则等,又使得美国的主导地位面临着严峻挑战,国际能源格局显露出重组端倪。美国任由油价疯涨向全世界转嫁国内经济不景气的做法既害人也害己,现在不得不从能源霸主的神坛上屈尊寻求合作。

石油资源是丰富的,但却是有限的。人类如何分享有限的资源,是你争我夺、兵戎相见,还是合作共赢、和谐分享?未来的一切皆取决于人类的理性和态度。

重新洗牌下的能源格局

国际能源格局通常是指世界上与能源有关的利益主体通过竞争、合作、谈判等方式在能源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等方面达到的某种相对稳定或均衡的状态。这种状态通过一系列国际机制来达到,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是国家、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等利益主体。“9?11”以来,美国以反恐为由先后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一方面直接导致了近年来国际石油供应紧张,为市场投机者造成人为恐慌和油价不断上涨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挑起了国际能源地缘政治的激烈较量。高油价冲击着现有的能源地缘政治版图,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诸多挑战。

第1节重新洗牌下的能源格局 (1)

国际能源格局通常是指世界上与能源有关的利益主体通过竞争、合作、谈判等方式在能源生产、交换、消费、分配等方面达到的某种相对稳定或均衡的状态。这种状态通过一系列国际机制来达到,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是国家、国家集团或国际组织等利益主体。“9?11”以来,美国以反恐为由先后发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一方面直接导致了近年来国际石油供应紧张,为市场投机者造成人为恐慌和油价不断上涨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挑起了国际能源地缘政治的激烈较量。高油价冲击着现有的能源地缘政治版图,对美国的霸权地位构成了诸多挑战。

博弈正在改变

20世纪,主导世界能源地缘结构的两个因素是:供给区集中在中东和苏联地区,需求主要来自北美和西欧。而在过去的十多年里,上述情景却在悄然发生改变:供给方面,随着俄罗斯石油工业的复苏和里海能源的开发,产油区的重心在向北偏移;需求方面,中国和印度成为能源消费大国,两国的人口增长和经济腾飞将在21世纪对全球能源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巨大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原油供应中心已从原来仅有的一个——位于中东欧佩克心脏地带的沙特阿拉伯扩展到里海,横贯俄罗斯的西伯利亚最终延伸到加拿大。事实上,加拿大可能拥有全球最大的(以重油砂形式存在的)石油储量,预计总量为1.7万亿~2.5万亿桶(尽管不可能以传统原油同样高的采收率来提取)。如果加拿大所有的油砂都能够得到开采和炼制,将可以满足北美数代人的需求。虽然其他地区,如伊朗、伊拉克、西非、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阿根廷等,仍占据着石油供应的重要地位,但是在21世纪,SCSC轴心(Saudi-Caspian-Siberia-Canada Axis,即沙特—里海—西伯利亚—加拿大轴心)必将成为能源地缘政治的驱动力量:

——包括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哈萨克斯坦、加拿大,尤其是俄罗斯,将在世界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

——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新兴市场将主要关注SCSC轴心的供应国。

——石油消费大国的能源政策和政府的态度将支持本国能源企业在跨国交易中竞争。

——能源安全的概念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供给安全转化为政治、环境、基础设施甚至反恐,可持续发展和气候变化也被考虑其中。

——能源工业的人力资源将更多地流向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相比之下,西方国家的能源人才数量正在减少。

——环保意识已深深根植于世界许多地区,但尚未形成集中发展环境友好型能源技术的地区。

天然气作为清洁燃料,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天然气清洁燃烧的特性与液化天然气(LNG)可以长距离运输及洁净煤技术的优势相结合,将会使天然气和煤炭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开发而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更加显著的位置。这是世界能源市场的另一大转变。在这一转变中,SCSC轴心显得更加重要,因为21世纪天然气和煤炭供应走廊的走向与SCSC轴心相近。

传统的“石油博弈”正在变为“石油、天然气博弈”,并很有可能在下一次能源格局改变之前成为“天然气、石油博弈”。

地缘政治中的能源

2000—2008年,俄罗斯的石油生产稳步回升,如今它有望与沙特阿拉伯竞争世界最大产油国。在这方面俄罗斯有着独特的地位与作用。世界主要产油国之间关系的动态变化,将对能源格局有着虽不是决定性但却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方面,俄罗斯正在使用能源工具捍卫它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虽然沙特阿拉伯一直是一个可靠的能源供给来源,但也许某一天这种情况会被改变。

俄罗斯不仅是世界四大石油储量国,还拥有世界最多的天然气储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这在政治和经济意义上都使俄罗斯的新角色与众不同。天然气作为通往未来可持续能源供给的桥梁,其关键作用就是把俄罗斯置于21世纪地缘政治中的能源舞台的中心。

如今,俄罗斯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国,为欧洲供应的天然气超过整个欧洲年用气量的1/4,俄罗斯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能源超级大国,2005年俄罗斯向美国出口石油约19.3万桶/日。幅员辽阔、跨越11个时区的俄罗斯,未来将有能力从西西伯利亚通过北极向北美东海岸输出石油和天然气(相比从中东将石油运往美国更为直接和廉价),同时从东西伯利亚向太平洋西侧的日本、韩国和中国,以及向太平洋东侧的美国西海岸出口石油和天然气。

俄罗斯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推行自己的“东—西方轴心战略”。它努力改善与欧洲国家特别是与德、法的关系,同时加强与中、日、韩、印的关系。即使在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积极进行能源对话之时,莫斯科也一直专注于其“东—西方轴心战略”以及与接壤国家的贸易关系。

俄罗斯的天然气战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俄罗斯的油气管网将拓展至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同时延长其传统的西向管道,包括新的贯穿波罗的海的北欧天然气管道以及其他计划中的较小规模的项目。这些铺设都是俄罗斯能源战略的一部分,也是未来“地缘政治中的能源”的活跃因素。

能源民族主义逐步升级

能源民族主义的出现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新趋势。一系列外国企业在跨国能源并购中被当地势力挫败的事件使人们看到全球能源市场的新变化,迅速增长的需求使世界能源格局转变为卖方市场。主要生产国和消费国的国有能源企业将在跨国交易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各国政府将发挥各自的政治影响力以支持本国企业。无疑,有政府支持的企业在收购中会处于更有力的地位。这是一种新的“实力加市场”模式。国家石油公司因控制世界已探明储量越来越多的份额,以及作为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对其他国家利益的影响日益增强,正在成为世界石油市场的主要力量。而一些西方大石油公司虽然通过合并成了国际能源领域的巨头,其作用却在相对弱化。

按照综合指标对世界石油公司进行评价,在2006年的前10大公司排名中,有5家公司是国有石油公司;按照储量排名,在2006年的全球前10大石油公司中,除俄罗斯的卢克石油公司外,其余都是国有公司。前10大石油公司控制着世界80.6%的石油储量,但其中埃克森—美孚、BP、雪佛龙、康菲、壳牌五大国际石油公司仅仅拥有世界石油储量的3.8%。国家石油公司拥有世界上大部分的石油储量,并生产和提供着世界大部分的石油。2006年这10大石油公司的平均储采比是78年,其中伊拉克国家石油公司的储采比最高,为173年,卢克石油公司最低,是24年。而埃克森—美孚等五大国际石油公司的储采比只有11年,仅为国有石油公司的1/7。因独享本国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权力,国有石油公司对私有公司参与勘探开发活动的程度有着绝对的发言权和决定权。

欧佩克的影响力仍在

欧佩克与美国在石油供需方面存在根本性矛盾以及在油价等方面对美的不听从,使其在经历了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成为被美削弱的既定目标。美国一直把欧佩克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极力将其瓦解和分化。近年来,美国、欧盟和日本相继调整本国的石油进口流向,有效提升了非欧佩克石油出口国的市场份额。美国通过建立西方石油战略储备、促进欧佩克内部分化以及扶植非欧佩克产油国等手段对欧佩克施压,使欧佩克对国际市场油价的控制力大不如前。但即使如此,欧佩克仍是国际石油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