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能源博弈大战
4741900000059

第59章

第3篇第11章第2节能源独立时代的终结 (2)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入和细密化,商品、资本、服务、技术及信息等越出国界而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的趋势。经济全球化是整个全球化进程的基础和核心内容。市场经济不断向全球扩展,各国经济、金融、贸易和技术发展逐渐相互渗透,跨国公司的发展使全球经济联系的密切程度急剧增长。经济全球化成为整个全球化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方面。经济的背后是政治,在经济全球化波及的政治领域,国家间相互依存度的提高,使国家安全不再处于封闭、单一的状态,除领土安全外,维护经济安全、技术安全,也成为国家安全概念中的重要内容,“综合安全观”开始形成。在全球化时代,任何以发展为取向的国家都不能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如何妥善地处理国与国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内部与整个国际社会之间的关系,前所未有地成为国家政治决策中最主要的内容。国内政治国际化,国际政治国内化,无论在政治决策、价值取向、社会矛盾的处理或者对机遇和挑战的估计上,都不再囿于一国的狭小范围之内。

当今时代的国家关系正在发生着不同以往任何时代的深刻变化。自近代国际关系确定以来,现实生活中的国家关系都是排他性的。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国家间的利益关系是根本对立的,一国的利益所得恰恰是另一国的利益所失。国家间这种你死我活的利益关系是一种“零和”对策关系,是根本对立、全面对抗的利益关系。在这种状态下,国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是一种常态,国家间的战争和国家的动荡很难避免。而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关系是非“零和”的对策关系。

虽然全球化并没有消除国家间的利益对立和冲突,但国家间的同一与合作因素却在不断增多,相互依赖与相互竞争同步加深,每个国家的国家利益都是由与他国的不同利益和共同利益两部分组成,对立的利益导向冲突,共同的利益导向合作。在这样的条件下,“共同安全”的概念应运而生。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国之间纷纷建立不同性质的战略伙伴关系,就是基于战略利益相互交叉而避免相互之间爆发战争和冲突的一种努力,摆脱了零和结局的传统思维,在国家利益关系格局中增加了从合作中获利的成分。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美关系。美国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热衷于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它不但加强与传统盟国的全方位合作,而且也试图与过去的以及未来的竞争对手建立有别于冷战时代大国对抗模式的新型国家关系。在国内鹰派鼓噪“中国威胁”,主张遏制中国发展的同时,美国政府中主张与中国合作的力量的影响力也在增长,前助理国务卿佐利克提出的中国是美国的“利益攸关者”的概念正逐渐成为美国政界的一个主流意识。

传统国际政治学中,竞争的主观目标是击败对手,置对手于死地,以保证独享胜果,这意味着一国获取权力是以牺牲他国为代价。然而,这样做的结果不但会给战败国,同时也会给战胜国造成巨大损失,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大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共同利益增加,形成一种新型微妙的平衡、相互制约且又相互依存的关系。大国都在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合作,避免发生直接对抗。从客观上看,全球化趋势加强了各国间的利益联系,绝对的、单一的国家利益越来越少。由于全方位的联系容易造成竞争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一国在考虑自身国家利益的时候,往往要兼顾到相关国家的立场。

经济交往的最高境界是互利共赢,自身的发展往往要以对方的生存和发展为必要的前提条件,竞争与合作是一个统一体中的两个侧面,无法截然分开。世界经济一体化、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凸显,使各个国家特别是大国的政治家意识到,在利益的天平上,合作带来的收益要超过冲突。虽然在各个领域里大国之间不可能做到完全的一致,但全球化给有关国家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沟通便利,使彼此间通过协商、协调立场,减少甚至消除矛盾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由经济网络而扩充的利益网络已成气候,由此改变了大国竞争的内容和形式。2002年,美国总统小布什在一次讲话中提到:“我们得到了百年未遇的最佳时机,建设一个各大国之间和平合作,不再持续备战的世界。大国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之间在这个世界上的武装冲突是可以避免的。”其他大国的首脑更是在言论和行动上表明了不排除竞争,但更注重合作的立场。这种共识的达成和关系的建立,无疑为在当前国际关系中提倡互利双赢提供了现实基础。

当今世界,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网络这两个推动力的交互作用下,各国不仅从空间上被拉得越来越近,而且在时间上也被连得越来越紧。各国的生产和消费虽然在形式上似乎仍然是民族的和地域的,但实质上早已是世界性的了。国际关系整体性的增强,正面的作用是促进了国家间的合作,负面的作用是使单个国家的发展和安全更加脆弱。世界上一有风吹草动,危机就会通过相互依存的链条,借助信息网络迅速传递、层层放大,鲜有国家可以幸免。各国要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实现自己的国家利益和目标,就必须适应全球化安全整体性的特点,即单个行为体在追求自身安全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其他行为体的安全以及国际社会整体的安全,否则本身就无安全可言。同理,在全球性问题面前,不仅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洁身自好,而且任何一个国家也都无力单独应对,更做不到包打天下。

能源安全是共同的安全

近20年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和能源多元化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能源和资源节约化也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因此世界经济发展的许多传统理念以及人们对能源的观念都在悄悄发生着变化。过去那些紧抓石油资源开采权、经营权不放的传统战略发展观和安全观已经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发展要求,而那些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理念正在主导世界经济,因为现在世界上多数能源、资源都已“名花有主”,这些能源开采权、经营权或是由所在国政府控制,或是在老牌石油巨头手里,采取战争手段争夺能源违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因此并不可取。在这种认识下,作为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近50%的全球第二大消费国的中国并没有不顾一切地购买石油开采权和经营权,而是在充分认同国际分工和自觉遵守国际规则的基础之上进行科学决策,主动提出通过国际合作方式来获取油气资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中国确立的是符合经济全球化要求的新型的能源安全观和大局观。

1.经济全球化构筑了安全全球化经济全球化

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市场经济体系。在国与国之间安全利益高度相关的条件下,各国均不得不按照相应的规则开展经济活动。如美国的安全利益同远在太平洋对岸的中国实际上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因为美国的进口贸易对中国的依赖程度相当高。美国经济在全球化影响下不能实现自给自足,即便有充足的能源,有安全的供应体制,如果没有货物贸易进口,美国的供应便会出现问题。美国经济这样,日本经济更是如此。日本每年从中国的进口约占其总进口的19%,数量进口所占比重更高,而且大多数产品与日本国民生活密切相关。没有来自中国的进口,日本的供应就会出现问题。反过来,如果中国经济不能进口日本、欧盟、美国的货物,中国经济也会受到影响。如今的世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相互依赖,进入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时代。

2.能源多元化弱化了油气资源专有的开采权和经营权

20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以后,各国开始广泛使用石油以外的可替代能源,如核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及地热等能源发电,结果世界上原油价格持续下跌了20年。这说明世界各国发展多元化能源有效地稀释了石油资源的紧缺性、有限性,削弱了石油资源开采权、经营权的专有地位。中国也在实施能源多元化战略。中国目前的初级能源消费主要依靠煤炭和石油,水电约占一成左右。中国已经把改善能源结构、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保护生态环境等作为能源发展战略的重点来加以落实和推进。

3.节能技术降低了油气的战略意义

日本因为从20世纪两次石油危机以后大力提倡节能,使其经济综合竞争力达到了一流水平。最为突出的是日本制造业,自1979年至今,其产值已经翻了几番,而能源消耗总量却几乎没有增加。日本汽车、钢铁、化工、电器、机械等制造业之所以竞争力超越美国,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掀起节约新潮流,其节能和节约资源的高超水平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如今节约能源甚至已经被国际公认为与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电力同等重要的“第五能源”。

4.开发新能源,为人类发展作贡献

新能源的特点是清洁、可再生。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人类社会的一个梦想,也是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后信息社会”的一个关口。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人口和广阔国土面积的国家。中国经济实现现代化不能走单纯依赖传统能源的发展道路,因为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在能源方面不能与既得利益国家发生根本性冲突;因为世界可开采能源不可能同时满足中国、印度等大国经济实现工业化所需;还因为中国经济实现现代化也不能以污染地球为代价。所以,中国只有肩负起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的历史使命去开拓新能源、新技术,来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充分认同国际分工和自觉遵守国际规则,通过国际合作来获取世界油气能源。中国政府提出的新能源安全观以及在国际能源合作方面摈弃“有你没我,有我没你”的零和博弈思想,提倡理性竞争,创造合作与多赢局面的努力,使得中国正在成为国际能源格局中的“第三支力量”。有专家指出,正是因为中国有“和谐”的能源外交理念做指导,中国必将成为重构世界能源格局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