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4744500000004

第4章 价值迷思3

第一章价值迷思3

供需定律:游走于短缺与过剩之间

【供需定律】一般情况下,价格与需求的关系成反比,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

【适用场景】商品交易——价格高低,人才市场——相对过剩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大概是物以稀为贵吧。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实际上,供需不平衡导致了这些商品的尊贵,因此,白菜在浙江能卖出好价钱,而芦荟在北京能卖出好价钱。

一般来说,供需平衡时,市场价格就是正常价格。当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低于正常价格;当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高于正常价格。“洛阳纸贵”的故事说明了供不应求,从而导致纸的市场价格成倍增长。

《晋书?文苑?左思传》中记载,西晋太康年间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左思。在左思小时候,他父亲一直看不起他,常常对外人说后悔生了这个儿子。等到左思成年,他父亲还对朋友们说:“左思虽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识和道理,还不如我小时候呢。”左思不甘心受到这种鄙视,发愤学习。

经过长期准备,他写出了一部《三都赋》,依据历史的发展,把三国时魏都邺城、蜀都成都、吴都南京写入赋中。当时人们都认为其水平超过了东汉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写的《两京赋》。一时间,在京城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原来每刀千文的纸一下子涨到两千文、三千文,后来竟倾销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买纸,抄写这篇千古名赋。

为什么会“洛阳纸贵”?因为在京都洛阳,人们竞相传抄《三都赋》,以致纸的需求越来越大,纸的供给跟不上需求,这样一来纸的价格才不断上涨。

在通常情况下,价格与需求的关系成反比,即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例如,如果每盒冰激凌的价格上升了5毛钱,你将会少买冰激凌。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对经济中大部分物品都是适用的。这种关系如此普遍,以至于经济学家称之为供需定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物品价格上升,该物品需求量减少。

现代房地产市场也遵从供需定律。房地产市场由于价格太高,老百姓买不起房子而导致大量空置,看起来是房子卖不出去,实际上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并没有得到满足。

在现实生活中如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供需定律的体现。我们经常听到“大学生太多了”、“人才太多了”之类的话,试问一下,中国的人才真的供大于求而人才过剩了吗?

如果就相对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的关系而言,人才确实出现了过剩。比如,现在不少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人才市场上数百名大学生争一个岗位早已经不是新闻了;不少大学生做专科生的工作,研究生做本科生的工作;不少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分流下岗或人浮于事,等等。这些现象都说明:我们的人才的确处于“过剩”的状态,更准确地说,处于相对过剩状态。

人才也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受市场供需定律支配的。所以,当人才供大于求的时候,自然会造成人才过剩的结果。但这种人才过剩是相对的,因为并不是每一个机关、企业或农村都拥有了管理、法律、营销以及懂得电脑、信息、科技等的大学生,而是在就业市场有限、对大学生的需求有限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人才的相对过剩。

人才相对过剩必然导致过度竞争,即人才商品的“价格战”。作为刚刚走进人才市场的高校毕业生,他们面前有这样几个选择:或者降低自己的价格,接受较低的工资;或者待价而沽,继续维持一个较高的价位;或者高不成低不就,依然处于“自愿失业”状态;或者继续深造,重新返回学校,暂时离开劳动市场。已经参加了工作的人,他们的选择不是很多:或者安于现状,或者跳槽。

实际上,无论是短缺还是过剩,其实都是供需定律在背后起作用。认识了供需规律,便能看穿所谓价值高低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