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4744500000040

第40章 宏观现象8

第五章宏观现象8

公共选择:少数服从多数并不一定合理

【公共选择】将经济学用来研究政治,也就是如何把个人偏好转化为公共偏好的问题。

【适用场景】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

西方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由两个市场组成:一个是经济市场,另一个是政治市场。在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需求者)和厂商(供给者);在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党官员、政治家(供给者)。在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选择能给他带来效用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民主选票选择能给其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法案和法律制度。

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在经济市场上,个人受利己动机支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在政治市场上,个人的动机和目标是利他主义的,超越了个人利益。公共选择理论试图把人的行为重新纳入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或理论模式,用经济学的方法和基本假设来统一分析人的行为的两方面,从而拆除传统的西方经济学在经济学与政治学之间竖起的高墙,创立使二者融为一体的新政治经济学体系。

公共选择理论讨论的是政治市场中的经济人行为。政治市场中的经济人可以细分为三类:

选民,他们手中的选票相当于经济市场中消费者手中的货币。

政客,是靠选民而生活的人。

官僚,作为政策的职业执行者。

一般来说,公共选择的两大基本问题是集体行动和偏好加总问题。由于不管是集体行动还是偏好加总都取决于规则,因此规则才是最根本的。公共选择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一种规则,使理性的经济人在自利的同时也造福社会。

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投票选择大多数人最不喜欢的方案。比如有一个7人委员会,成员中有2个左派、2个中派、3个右派,他们的表决如下表所示。

根据简单多数规则,有3个人赞成右方案,构成了简单多数,所以右方案成为入选的公共决策。但仔细看可以得知,右方案是左派和中派最不喜欢的方案。在这里,大多数人最不喜欢的方案被选中了,这种结果使得大多数人受到了损害。

由此可见,尽管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被人们在各种场合运用,但也不能盲目崇拜,否则会产生有害的结果。

所以,经济学家布坎南在谈到公共选择过程的决策规则时强调,只有在所有的人都一致同意的前提下,公共决策才能被认为是最佳的。因为只要有一个人反对,就说明这一决策损害了他的利益。由于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可相加也不可相减的,所以我们无法证明,这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以成全大家从社会角度看是值得的。这种一致同意的原则与市场原则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市场中,同意只需在两人之间实现,而在对公共物品的集体决策中,同意却要在众多人之中实现。这就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因为人越多,意见越多,实现一致同意就越困难。不用说很多,设想在一万人中实现一致同意也会是很困难的。更何况,在现实中,许多国家的人口都超过了一百万、一千万、一亿甚至十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就出现了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它简化了公共选择过程,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弊端,其中之一就是存在着对少数人利益的侵犯的可能性。因为这些人不能像在市场中一样,用不同意来避免损失了。在一定程度内,这是为了以较低成本实现公共选择而付出的代价,所有的人在接受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时,就已经事先认可了这种代价。

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确实也潜伏着被滥用的危险,导致对少数人的利益不加限制的侵犯。这时,民主赖以建立的基础受到了挑战。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少数服从多数”的法则并不一定会理,在生活中需要我们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