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最神奇的经济学定律
4744500000078

第78章 效用与幸福1

第十一章效用与幸福1

边际效用理论:欲望越多越不幸福

【边际效用理论】是指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即每消费一个单位的该物品,其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量)有递减的趋势。

【适用场景】理解幸福

一个农民独自在原始森林中劳动和生活。他收获了五袋谷物,这些谷物要使用一年。他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因而精心安排了使用每袋谷物的计划。

第一袋谷物为维持生存所用。第二袋是在维持生存之外来增强体力和精力的。此外,他希望有些肉可吃,所以留第三袋谷物来饲养鸡、鸭等家禽。他爱喝酒,于是他将第四袋谷物用于酿酒。对于第五袋谷物,他觉得最好用它来养几只他喜欢的鹦鹉,这样可以解闷儿。显然,这五袋谷物的不同用途,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假如以数字来表示的话,将维持生存的那袋谷物的重要性可以确定为1,其余的依次确定为2、3、4、5。现在要问的问题是:如果一袋谷物遭受了损失,比如被小偷偷走了,那么他将失去多少效用?

这是19世纪80年代著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其于1888年出版的《资本实证论》中为论述“边际效用”时讲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的这位农民面前唯一合理的道路,就是用剩下的四袋谷物供应最迫切的四种需要,而放弃最不重要的需要。而最不重要的需要,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边际效用最低的部分。

庞巴维克发现,边际效用量取决于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强烈,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么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就越高。反之,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低。

古时候有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在肚子饿得咕噜直叫的时候买了五个烧饼。当他吃到第五个烧饼时,感觉到肚子饱了。这时他突然有所悟,后悔地说:“早知吃这个烧饼就能饱,我何必吃前面那四个呢!”

按照书生的逻辑,肚子是因为吃第五个烧饼饱的,前四个烧饼都白吃了这个故事之所以可笑是因为书生不明饥饿效应的道理。饥饿效应源自书生吃大饼的笑话,而在经济学上,就是我们常说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用边际效用递减来解释吃大饼的效应,即当一个人极度饥饿时,第一块大饼带来的满足程度是极大的,第二块、第三块饼带来的满足感显然不如第一块。当这个人对食物的欲望完全得到满足后,再增加大饼的消费反而会带来生理上的不适,此时,边际效用为负。

边际效应是指消费者在逐次增加一个单位消费品的时候,带来的单位效用是逐渐递减的。其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餐馆里吃饭时,我们吃头两个菜印象很好,甚至是赞不绝口,可越吃越平静,直到吃完了这顿饭,开始转赞美为责备挑剔,甚至还会说:“这家餐馆的水平也不过如此”之类的话。实际上都是边际效应在作怪,正如人们常说:“饿了吃糠甜如蜜,饱了吃蜜也不甜。”

经济学家认为,人之所以执著地追求幸福,就是因为幸福能给人带来效用,即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满足。农夫拥有的五袋谷物,就好像是幸福能为我们带来的不同层级的效用——有健康,有美食,也有精神的享受。我们追求幸福其实也就是为了追求需求的满足,幸福效用的实现。不过,幸福终究无法避免边际效用递减的影响,好不容易实现的幸福很快就会让人不满足,追求幸福的道路也因此注定永远没有尽头。

常言道:“年吃年穿就是好日子。”但是,平淡的年吃年穿的幸福感很容易引发边际效应递减。人们开始觉得不满足,要追求更高的享受。所以,没钱的总认为有钱的好,而有钱的又开始怀念白手起家时候的甜蜜。不知满足的人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

其实,换一种心态,适当降低自己的欲望,我们就能够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