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作弊的原因
考试作弊现象令人深恶痛绝。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考试作弊者都给予了较严厉的惩罚措施。比如留校察看或记过处分,严重的甚至给予开除学籍的处罚。面对学校的严厉处罚措施,大学校园中的考试作弊现象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有社会的客观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1)客观因素分析
从直接原因看,大学生作弊既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受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以及监考不力的客观因素影响。从表面上看,考试作弊是一种校园现象。但深究下去,会发现考试作弊是社会上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在高校中的表现形式。大学生对自身控制能力较弱,缺乏对这些不正之风的抵制能力,极易受到影响。现行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差异,都按统一的教学大纲、课程、教材、进度和标准进行教学。用统一的模式培养学生,没有做到因材施教,使一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监考不力使作弊者有机可乘,监考执法尺度不一致,有严有松,这就产生了不公平。导致学生心态不平衡,使部分学生也会随大流,参与作弊;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合理也是造成作弊的一种原因。现在高校中奖学金的评定,学位的授予,参选学生干部,以至于入党,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基础,是唯一的参考条件。在考试成绩的指挥棒下,一小部分学生为了自身利益通过一些不正当手段获取高分就不足为奇了。
(2)主观因素分析
从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机分析,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中部分学生缺乏健康向上的心理,自我约束力差是导致作弊行为的重要原因。部分学生缺乏道德观念,对人生观、价值观缺乏思考。部分学生对考试作弊行为熟视无睹,不以为怪,不以为耻,存在侥幸心理和投机心理,心理不成熟与自信心不足也会导致考试作弊;是非不分,无原则地讲交情,讲友谊,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其他同学要求下,不假思索,慷慨出手,结果害人害己;盲从和怕吃亏的心理也使部分学生看到别的同学作弊,心理不平衡,唯恐吃亏也不惜铤而走险。
2.作弊的防治
①从根本上杜绝作弊,从源头上防治主要是提高大学生内在学习动机。内在学习动机不足与匮乏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深层原因。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其内在学习动机是防止作弊的核心手段。
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重诚信的教育,荣辱观的教育,树立讲诚实、重信用的良好品质,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防止作弊的重要措施。
③加强学风建设,良好的学风对学生成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观,正确对待考试与荣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④切实转变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逐步建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传授知识为知识创新,强化教师的人格影响力;改变教学管理模式,改变教学方法与考试制度,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由单一考试向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与创造运用知识能力方面的转变;加强监考力度与措施,做到标本兼顾。
第二节学习动机及其培养
一、学习动机及类型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的某一行为,其直接的推动力来自于动机。所谓动机,是指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的有意识的行为倾向,这是激励或推动人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心理状态。大学生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内部力量,也是一种学习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基本成分组成,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学习需要是指个体与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这种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这种愿望或意向是驱使学生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这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内部动力也是一种需要,但这是动态的。从需要的作用来看,学习需要即为学习的内部动力。所以学习需要就称为学习驱力。
奥苏伯尔提出,学习情况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部动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这三种内驱力就是学习需要的三个组成因素。
认识的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内部动机。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好奇的倾向中派生出来的。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人想通过学业成就而赢得相应的地位和感觉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由人的基本需要——尊重和自我提高的需要派生出来的。它与认识内驱力不一样,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作为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达出来的把工作和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这既不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做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自我提高和附属的内驱力都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成就动机的三个组成部分与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随年龄、性别、人格特征、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以求得好成绩,主要是为了实现家长的期待,得到父母、老师的肯定和赞扬。到儿童后期和少年时期,附属内驱力不仅是在强度上有所减弱,而且开始从父母转向同龄伙伴。在这期间,来自同伴的集体赞许和认可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识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相关,但两者不能完全等同。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效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因此,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影响学习期待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研究表明,父母对于子女的要求与子女学习期待之间存在正相关。即如果家长对子女要求较高,则子女自己的学习期待一般也较高。学习期待还与原来学习成绩呈正相关。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水平也会对学习期待产生影响。教师对学生有较高的期望水平会使学生提高对自己的评价,自信力得到增强,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期待,以致提高学习成绩。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诱因可以是简单的物体如食物、水等,也可以是复杂的事情如名誉、地位等。凡是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称为积极诱因。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育措施中,教师所提供的奖品、赞扬等都是积极诱因。相反,消极诱因可以产生负面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学习期待所指的目标可以是成绩,也可以是奖品、教师的赞扬、名誉、地位等。
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心理结构中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如果没有这种自身产生的动力,个体的学习活动就不可能发生,所以说,学习需要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另外,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期待的前提之一,因为正是那些能够满足个体的学习需要与那些使个体感到可以达到的目标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了学习期待。学习期待则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个体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学习期待也是学习动机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学习动机分为三大类型:第一类,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与低级的动机。高尚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学生把当前的国家和社会利益联系到一起。例如,近代有许多有志之士为了振兴中华民族,不远万里出国留学,学成后用知识报效国家;低级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是源于眼前的利益。例如,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只是为了个人名誉地位或报答养育之恩等。
第二类,根据动机作用的久暂性以及它与活动目标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近期目标相互联系的。为了应付即将举行的考试,或为了获得大学学位,近景的直接动机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干扰,其作用短暂而不稳定。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相联系的,这是社会要求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体现。如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提出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种动机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持久性,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发挥作用。上述两种动机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应有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支持,使活动更自觉,并保持长时间的积极性,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应有近景的直接性动机的补充。只有将这两者结合,才能形成大学生学习的巨大推动力。
第三类,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凡是大学生根据自身的意志、兴趣、爱好而进行学习的动机因素都是内部动机,如明确的学习目的与强烈的求知欲都是内部动机,都具有持久性、主动性的特点。而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诱因,如为了得到家长、教师的奖励或避免受到惩罚而努力学习。这种动机是短暂的,引起的学习是被动的。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划分不是绝对的。由于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因此任何外来的要求,外在的力量必须化为个体内在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在外部学习动机发生作用的同时,人的学习活动较多的依赖于责任感、义务感或希望得到奖励和避免受到惩罚的意念。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外在学习动机实质上仍然是一种学习内部动力。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为中心的。通常,学习动机和效果是统一的。直接的关系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提高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学习动机。例如,优秀的大学生具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深厚的学习兴趣,有坚定的学习使命以及克服困难的坚强毅力。这些动力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并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不总是一致的,由于受到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商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有时发生背离。学习动机强的,短时期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而学习动机不足的,学习效果却较好。这是因为学习动机与效果不是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关系。也就是说,动机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来影响学习效果的。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一致而又不一致的关系。
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
学习动机产生于对学习的需要,是受社会环境、教育过程和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随着大学生身体心理与社会性发展,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呈多元化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元化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报答性和附属性学习动机,如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教诲,为了取得其他同学的认可和获得朋友的支持等;第二类属于自我实现和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如为了满足荣誉感、自尊心、自信心,满足求知欲等而学习;第三类属于谋求职业和保持生活质量的学习动机。如为了获得一个理想的职位和高回报的收入而学习;第四类属于事业成就的学习动机。如希望自己在专业上有所建树,希望自己能对社会有所贡献,深具使命感、责任感和义务感等。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四种类型,实际上也表现出大学生学习中不同层次和水平。在同一名大学生身上,其学习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是受到其中一种动机支配,但它们有主有次。研究表明,大学生四种主导型学习动机主要是:求知探索的动机,友情交往的动机,成就建树的动机,自尊自主的动机。这说明大学生是以求知求学需要为主要的、基本的学习需要,同时具有珍惜同学友谊,重视自尊和荣誉,追求成功的特点,其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
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如分数、奖励、避免惩罚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弱;而间接性学习动机,如求知、探索、成就、贡献等随年级的升高而逐渐加强。
教育实践表明,低年级大学生对考试分数很重视,而高年级的学生虽然重视分数,但注重的程度减弱了,有很大一部分高年级学生特别注重广泛吸取知识,掌握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并热衷于参与创造性、探索性的工作,而对于本学科的某些课程只求能通过考试而已。这也说明了随着年级的提高,大学生的直接性学习动机逐渐减弱,而间接性动机逐渐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