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上网已成为青年大学生最酷,也是最热衷的学习和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思维观念、个性发展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等带来积极的正面影响的同时,也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消费观、身心健康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增强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等措施,才能把它对大学生成长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使网络对大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更好地发挥出来。
第一节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在人类历史上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可以给人带来便利,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在网络世界中,网络的发展也是如此,其使用具有双重作用,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一、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
网络汇集了世界各国的科技、文化、艺术等信息及成果,让大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满足大学生求知欲和丰富大学生生活。另外,在网络中,信息形象地呈现,还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模拟现实的场所,让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等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领域,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淋漓尽致地发展个性,从而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完善自我,为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一)网络的开放性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拓展了学生求知的途径
据调查报告显示,学生把网上办公(27%选择)、网络通信(25%选择)、网上咨询(15%选择)、网上炒股及金融投资(8%选择)等作为现在和将来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目前在学校有20%的学生选择网络作为主要接触信息的渠道,这是在学校网络资源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的数字,随着校园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通过网络获取信息的学生将越来越多。学生所获取的信息内容主要是新闻(10%选择)、音乐作品(20%选择)、专业及学术信息(20%选择)、考研信息(12%选择)等。
网络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特别是随着网上教学机构的建立,许多教育资源也实现了共享;加上新的信息载体——电子类书刊的出现,使得教育内容更加开放化)。信息资源真正实现了全球共享,因为它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从而为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如:按需学习、适时学习、弹性学习等)提供了便利条件。
网络信息无所不包,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走进网络你眼前的世界即刻异彩纷呈,它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观,让你与海量化的信息之间距离成为零,它覆盖范围之广泛,你几乎可以查找到你想知道的任何方面的信息。这一特征迎合了大学生们求知欲强的心理,同学们不必受传统教育中同地点、同时间、同主题内容教育的束缚,而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向老师、专家咨询探讨自己所关心的问题与话题,与同学或他人进行思想交流,有可能要讨论的问题也可以即时在网上迅速查找到相关的信息和答案。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同学们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求学方式,而且在学习内容上拓宽了自己的知识视野,极大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甚至于在漫游网络的不经意间,猎获了大量与自己专业毫不相关的信息,有助于开启自己在某方面尚是“处女地”的思维,由于旁敲侧击、由于融会贯通,使自己在学习本专业时,起到了事半功倍、突飞猛进的作用。
(二)网络的隐蔽性可以满足学生的情绪宣泄和情感需求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使求学、就业中充满着竞争、冲突、矛盾和挫折,另外社会环境以及校园生活中的诸多的不完善,也使大学生大为不满。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他们或到QQ聊天室向网友倾诉自己的不快,或在BBS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及见解,或到对抗游戏里冲杀一番。在虚拟社区里,创造一个从来没有过的生活环境,过一过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美丽文静的女孩可能变得很泼辣,且满嘴的土话、脏话;粗犷剽悍的男生也可能变得乖巧可爱,含蓄羞涩。网络媒体把文字阅览、画面浏览及声音聆听融为一体,将欣赏者的各种感觉全方位打开,使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和嗅觉协同活动,获得更多感官的刺激,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这正好和大学生好奇、浪漫、喜欢惊险刺激的心理相匹配。
大学生在情感成长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强烈的矛盾和冲突,而网络世界正好为内心敏感、情绪容易波动的大学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情感表达和交流的空间。在网络中,大学生可以随意选择自己的情感交流对象,可以同时向许多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可以不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也不要考虑对方的感受;可以不向对方表明自己的真实身份,不用担心危害自身利益。这样的情感交流空间虽然是虚幻的,却解决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既渴望真情又企图封闭自己的心理矛盾,以其特有的自由、随心所欲和隐蔽性深受大学生欢迎。
(三)网络的新颖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递的快捷,以及人机对话的平等的新型人际关系,有助于启发和引导大学生培养和形成学习、效率、平等、开放等现代观念;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有助于大学生扩大交往的范围;网上新型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建立为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网络还为大学生的社会化提供了角色的练兵场,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
二、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对大学生认知的负面影响?
认知是指感觉输入的转换、归纳、阐述、储存和使用的过程,也就是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刻思考事物和感受事物的过程。互联网作为新生的第四大媒体具有极大的信息存储量与传播量。在网上,大学生面对大量高速度呈现的信息,往往只是快速地切换网页浏览,而不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出现感知“适应”。所谓感知“适应”是指人们长期在感知同一事物后容易导致对该事物感受性的降低。其次,网络信息会导致大学生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大学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在网上接触海量信息。但是,当外界信息的输入超过人的正常负荷后,即信息过载,容易造成人的心理压力和思维混乱。再次,由于网络信息的高度图像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得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不愿意深入思考问题,懒于追问事物的本质。另外,在思维发展过度形象化的同时,大学生过多地依赖现成的信息而忽视实践,阻碍了其思维过程的深化。
(二)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的情感活动非常丰富多彩,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和新的需要的不断增加,他们的情感日益丰富,并且十分强烈,富于激情,表现出冲动性和爆发性的特点。他们对各种事物比较敏感,情绪一旦爆发,即使情境消失,还会转化为心境,其影响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学生在发展中需要情感的表露,需要自我情感与社会发生冲突的机会。他们不但需要表现自我的喜、怒、哀、乐,而且还要接受来自周围环境及他人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只有置身于人与人的情感互动的氛围中,大学生才能不断发展、完善、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尽管在网络中通过文字和符号也可以进行情感的互动,然而,毕竟同现实的面对面的交流和表达还是有区别的。在网上,大学生面对的是没有思想感情的机器,无论网页再精彩,再生动,也是一种机器的界面。网络只是以程式化的方式展示和传递信息,人们无法体验与感受面对面交流的情感色彩,久而久之,必然引起情感匮乏和冷淡,在现实中不愿表露情感,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情感表达,感受不到现实生活的丰富多彩,出现情感异化与迷失。
(三)网络对大学生精神意志的负面影响?
网络这个包罗万象的虚拟世界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那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极易不自觉地对在网络中获得的感受和体验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最终无法摆脱,导致网络成瘾。这种现象与病理性赌博极为相似,具有强迫性和失控性。网络成瘾的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缺乏意志力,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甚至还做白日梦。他们对学业、家人、同学等漠不关心,而对网络世界则时刻记挂,盼望再次上网,一旦上网又无法控制上网时间,导致过度使用网络。对网络的过度依赖使得这些大学生丧失了远大的理想,往往是上网精神高度兴奋,下网则颓废、消沉。
(四)网络对大学生人格的负面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外在行为及其表现,也包含内在的心灵与精神状态,是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呈现的整体状况与方式,使人的心理与行为特质的总和。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内容,在崇尚和追求个性化的时代,网络能够大大强化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但与此同时也可能导致大学生自我意识膨胀和集体意识淡薄。“在互联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话形象地刻画了互联网的虚拟性、匿名性特点。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的特点可以让大学生在行为模式上表现出较大的放纵和随心所欲。这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行为失控,出现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障碍,另一方面,也会使他们认识到虚假的一面。在网络界面中,当大学生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时,总是对信息持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很容易带到现实生活中,影响大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使他们形成多疑和不信任的偏执性人格障碍。
(五)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负面影响?
互联网最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自由传播,但网络的发展也引起了伦理道德的社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网络空间打破了大学生―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的传统模式,使得不同种族、不同国家间的多元化网络伦理信息与青少年头脑中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道德观念经常发生冲突与碰撞。多元化的无政府主义道德认识对于那些道德信念还未形成的大学生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大学生的道德情感以直觉的道德情感和形象性的道德情感为主,而这种道德情感的产生与直接的道德情境和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但互联网攫取了大学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成长的土壤和空间,又提供不了相适应的道德情境。大学生直觉和形象的道德情感体验减少,最终导致用来丰富大学生道德情感体验、培养道德意志品质的许多途径和方法发挥不了作用。
(六)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
网络人际关系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的人际交往,同传统的人际交往不同,网络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平等性、自由性、交往方式的间接性和交往对象的无限性等特点。网络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表现在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影响。在网络交往中,由于多数情况下只能依靠文字描述或声音来判断或想象对方,因而很容易被网络交往对象的文字描述所迷惑。网络的匿名性和安全性使得那些心怀叵测之徒更方便发表负面言论,传播腐朽的思想意识。大学生长期触网,必然会使相当一部分受到社会垃圾的污染,导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扭曲。导致人际关系疏离。对网络的依赖乃至于迷恋,使得大学生人际接触大量减少,代之而来的是虚拟的人际关系。随着“数码个人”、“虚拟自我”等虚拟事物的产生,与虚拟世界中的虚拟成员进行虚拟的情感交流,很难形成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可信和安全可靠的人际关系。有调查显示,有53.0%的大学生说不清网络上是否有真正的友谊,由于热衷于虚拟交往,造成对现实生活中的朋友的疏远,使大学生人际关系疏淡,交往能力下降,个人又易产生焦虑、孤僻和压抑、冷淡等心理障碍。
第二节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原因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 )2007年7月发布的《第2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7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达到了1.62亿人,其中18~24岁的网民占33.5%,42.0%的用户文化程度是大专和本科。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重要人群,由于学习、就业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其自身心理特点、便利的上网条件,很容易成为网络成瘾的易患人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高度重视网络成瘾现象,加强对网络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探索正确恰当的心理调适方法,对网络成瘾者进行有效的干预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