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健康教育
47453700000040

第40章 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3)

3.人际环境

大学生在学校主要的人际环境就是同学关系和宿舍同学关系。冷漠的宿舍关系或者同学关系也是他们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调查发现,自杀者与他人的关系都不是很密切,可以说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朋友,亲密关系的缺失,友谊的缺失,使他们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这一方面可能是个人个性的原因,另一方面也和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特点和宿舍的整体人际氛围有关。据调查,某死者的室友称:“她很随和,认识的人也挺多,但据说也只是泛泛之交。她把自己隐藏得太深了,积压了太多,不能排解。如同她在黑暗里摸索,但是没有人可以帮她一把。我们那时的宿舍气氛不太好,我们基本上不怎么关心别人,给我的感觉就是宿舍里没有人情味,可能这也对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吧。”

(二)大学生的某些心理和思想特征是自杀的核心因素

大学生性格特征、心理危机和人生观等方面的特点是影响自杀的核心因素。

1.性格特征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好胜要强、期望过高人,都较一般人更容易在挫折面前产生自杀意念甚至自杀行为。一位自杀女生的男朋友说:“她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有点追求完美,特别是学习上,对问题一定要研究得很透彻,课外有时间的话,除了做运动及别的一定要做的事情之外一定要去上自习,有时晚上也会看书到很晚,如果浪费了时间会觉得很不好受,好像做错了什么事一样。自我要求高,对自己设立的目标一定要完成,完不成的话就内疚和自责。”另外,自杀者大多性格内向、孤僻、偏执、自我为中心,缺乏兴趣爱好、责任心过强、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焦虑和绝望感,难以与他人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因而在遇到困难时常不愿相信有人会帮助自己,或根本不愿寻求帮助。如果再缺乏家庭的温暖和爱护,缺乏朋友师长的支持与鼓励,就会变得越来越孤独,直至进入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失去自我价值感。唯有以死来解脱困境。

这些学生缺乏对自我客观的评价,特别是对自我的肯定和自我悦纳。在他们的日记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对目标、理想、奋斗、进步和成功的追求,还有就是不满足,对自己的要求和自责,没有自我肯定和自我成就。当考上大学、英语通过四六级等这些目标实现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成功的喜悦,没有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更多的是对自己更高的要求。这些自杀者大多数挫折容忍力差,缺乏心理弹性。面对同样的挫折、困难,有的大学生能应付自如,有的却走上自杀的道路,这与个人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挫折承受能力密切相关。重点高校的大学生由于成长过程一直较顺利,他们体验到的都是成功,一旦遇到挫折或失败往往难以承受。当他们遭受挫折,既不能克服又无法逃避时,就有可能将攻击性的冲动指向自身,当这种倾向十分强烈时,便容易导致自杀行为。

2.情绪困扰和心理危机

生活事件也是影响自杀的重要因素,产生自杀企图或自杀意念的大学生都存在突出而又长久的心理压力。但是这些同学所面临的一些压力都是大学生普遍遇到的一些成长中的困惑,但是当一个个困惑出现时,他们没有采取积极的方法去解决和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在自杀的学生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还出现了焦虑和厌食等心理障碍。而抑郁、绝望和焦虑是自杀企图的显著预测因素。

3.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意识淡漠

这些自杀大学生对于人生是什么、人活着究竟是为什么、生命的价值在哪里、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等等问题没有正确地认识。他们看待人生的目光是短暂的,他们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困难,没有着眼于长远的人生道路;他们理解人生的意义是肤浅的,将繁复的生命压缩成一些诸如爱情、分数等干瘪的概念:他们对人生的追求是现实的,更多地关注现实的得与失;在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的问题上,他们还没有体验过“升华”的快乐与幸福。

自杀大学生往往由于缺乏对生命责任的认识,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生命的价值,面对挫折和困难,产生了强烈的失落感、空虚感、孤独感,感受到生命的极大痛苦,于是选择了通过结束生命来寻求解脱,逃避责任。以为生命是我自己的,我有权对自己的生命做出决定,这实际上是责任感缺失所致。他们不懂得: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要对得起自己、父母、社会,一个人不是为了某一个人或某一件事而活,生命的意义和最大价值在于给予……

(三)刺激源是自杀行为的导火索

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有时并不需要诱发因素,但有时确有某种外界诱发因素,甚至这种诱发因素看起来像是自杀的直接原因。当一些大学生遭受到对其来说是较大挫折的突发事件时,由于冲动、情绪不能自控而产生自杀行为,此时,突发事件就成了自杀行为的直接导火线。易诱发大学生自杀行为的主要有:恋爱受挫、学习压力过大或学业成绩不理想,出现不及格;人际关系冲突、紧张、遭到诬陷或被人误解,得了自认为严重的或难以启齿的疾病等。此外,长时间的心理矛盾或躯体痛苦,突然的情绪打击、屈辱和愤怒等都可能成为自杀的激发因素,这些问题或症结如果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则容易成为自杀的直接诱因。

影响大学生自杀的可能是一个因素,也可能是多种因素在不同的时空,通过不同的途径,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大学生自杀的征兆

大多数企图自杀的人,自杀本身并非当事人的目的,而是希望透过自杀这种极端方式,获得周围的人协助他们解脱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这样自杀前他们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现出一些征兆,以求引起关注。据南京危机中心调查61例自杀的大学生中,有22人曾有过明显的消极言行。日本学者妯利贞认为自杀会有警告信号。可以从言语、身体、行为三方面获得。

1.言语线索

有自杀意念的人会对自己关系亲近人表达出想死的念头。如口头言语上流露出“活着真没意思”、“生活真痛苦”,或在作文、日记、信函中流露出来,明显表现出厌烦、悲观、绝望的情绪。

2.身体线索

有自杀意念的人往往会有些身体症状反应。如睡眠、饮食起居规则变得紊乱,疲惫感加重,体重减轻、酗酒频繁,这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身体有病,而要考虑其他原因。

3.行为线索

当自杀意念存在时,会有一些行为异常改变。如把个人有价值、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很大方地赠与他人,经常无故缺课,从社交团体中退缩,不再参与自己平时喜欢的社团活动,开始写一些古怪的东西,无缘无故的收拾行装,向人归还所借物品等。

三、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策略

通过分析高校大学生自杀的影响因素,这里提出了对于自杀事件的危机干预设想,希望对今后的学生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并积极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

(一)发现高危人群是大学生自杀预防的关键途径

通过观察或量表测定的方式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具有一定自杀危险性的高危人群。早期发现有自杀倾向的个体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援助是预防自杀行为发生的重要措施。学校要对学生定期进行相关的心理普查和测试,筛选出自杀高危人群,建立相应的心理档案,并有的放矢地做好相关工作。院系可形成月报表排查制度,对筛查出来的学生或出现情绪大幅度变化的学生进行月报表关注。筛选出自杀高危人群,进行访谈、建档,对相对有自杀倾向的学生实施干预和高度关注。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普及心理健康和自杀预防知识

多数高校都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但大多数都是选修课,应把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选修课一方面覆盖范围有限,另一方面一部分学生可能会为了学分而流于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尽可能地让每位学生都能了解心理健康和自杀预防知识,加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做好自杀的早期发现和预防。具体包括自杀的危害、自杀的常见表现、自杀的原因、自杀的高危因素、自杀者的心理和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情况等。通过普及教育,加强大学生预防自杀的意识,及时发现生活中具有较高自杀危险的人,并能采取及时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三)增强大学生及其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除了通过必修课向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体验和感悟心理健康。如: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名家讲座、心理知识竞赛和团体心理训练等。同时也要增强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通过调查发现,其实很多是家长最早发现学生有心理异常的,但由于他们缺乏相关的知识和积极解决的途径,延误了时机,酿成严重后果。新生入学时,发给家长相关的宣传册。如:心理健康的宣传册,小书签、简洁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彩页,让家长了解到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心理方面的帮助。另外,一旦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异常,他们也可以联系高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和家长共同来面对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同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原因虽然多样,其实质还是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因此,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和宽阔的胸怀,帮助他们打下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提高其抵制错误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具体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增强大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培养其责任意识,有意识地让大学生在挫折中去体验痛苦,逐渐增强其对挫折和窘困环境的耐受力,以健康心理、健全人格理智地正视人生的风云变幻,勇敢面对逆境与厄运的挑战。要强化和培养大学生的家庭和社会责任意识,因为大学生选择自杀是一种对家庭、学校和个人极端不负责任的懦弱行为,与大学生缺乏责任意识不无关系。引导大学生对生命及生命现象进行多方位的思考,激发他们珍惜生命光阴、履行生命职责、开发生命潜能、创造生命辉煌。

(四)为大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快乐成长

1.学校要针对不同的年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高年级学生的学习任务很重,参加课外活动得积极性不高,但他们迫切需要丰富的校园生活来放松身心。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在良好的人际氛围中使学生受到正面激励,保持良好心态,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使学生受到正面激励,使他们体验到归属感、充实感、找到朋友,拓展交际面,减轻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2.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很多大学生觉得,大学里面和老师的距离很远,有事找老师都找不到,更不要说期望老师能够给自己生活上的很多照顾了。在学校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最了解学生情况的,就是学生的辅导员。辅导员也往往是学生比较信赖的老师,因此辅导员要多关心自己的学生,无条件地尊重、信任和关爱每个学生,这就需要辅导员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有时候,老师的一个问候,简短的几句关心,一个短信、电话对学生的帮助就很大,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关心。

3.给学生提供一个发泄、倾诉的良好平台

考虑到这些有自杀倾向的学生觉得别人不理解自己,或许他们自己也没有敞开心扉。这就提醒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以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发泄,给他们提供一个平台。心理咨询中心提供邮件咨询,另外网站论坛开放,给他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倾诉环境,还可以对学生开放心理发泄室等。

(五)设置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干预中心

由校主管领导、大学生心理咨询室、学生处、各系部、保卫处等组成大学生自杀预防与干预中心,下设校园110值班室、校医院值班室,分散值班,联合行动,学生班级、学生心理协会加强联系,并且争取相关专业医院心理门诊的支持,做好大学生自杀预防和救助及其后期的危机干预工作。针对遭遇重大挫折、处于心理危机状态、有可能发生恶性突发事件或有可能导致严重心理疾病的那部分学生,中心要及时掌握情况,动员学校、家庭、医院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给予学生关怀和帮助;要制定大学生自杀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必要时介绍到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中心要对每个值班人员进行危机干预基本常识的培训,要公布每个值班电话,使人人皆知。接到自杀报警信号后,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进行科学救助。重视自杀后干预,对自杀者同宿舍的同学、同班同学进行心理危机筛查和及时的心理疏导,防止自杀感染。对于自杀未遂者,更应作为高危人群进行监护和心理治疗,以阻断其自杀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