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大学生健康教育
47453700000061

第61章 常见病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5)

②急性非典型菌痢:病程短,症状轻。体温不高或有低热,便次每天3~5次,为稀便,稍带黏液,有时带血。腹痛轻微,里急后重常不明显。

③中毒型菌痢: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消化道症状不明显,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如高热、嗜睡、抽搐、昏迷、面色青灰、呼吸急促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成人患中毒型菌痢,多见于年老、体弱者。

(2)慢性菌痢

凡急性菌痢的病程超过两个月者,称为慢性菌痢。多因急性期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所致,主要表现为腹部隐痛或不适,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便中经常或有时带有黏液及脓血,有时可迁延多年。在慢性过程中,可因受寒、疲劳或饮食不当而引起急性发作,症状同急性菌痢,但亦可为慢性腹泻、营养不良等。

3.治疗

①卧床休息,给予低脂肪、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可改用少渣、易吸收的饮食,避免生冷、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对于高热及呕吐不能进食者,给予静脉补液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②可选用有效的抗生素进行病原治疗。如氟哌酸、呋喃唑酮、氧氟沙星等。土霉素、黄连素等抗菌药物也可供选用。

③慢性菌痢的治疗。注意劳逸结合,生活要有规律,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注意饮食,给予少渣、富有营养、易消化、无刺激性的食物。注意补充维生素,服后有助消化及调整胃肠功能的药物。同时选用有效抗生素,联合应用或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程应适当延长,亦可做药物保留灌肠。

4.预防措施

①早期发现患者和带菌者,及时隔离和彻底治疗是消灭菌痢的重要措施。粪便培养呈阳性的患者,应在粪便培养呈3次阴性后方可撤销隔离。

②积极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应采取综合措施,如粪便管理,改进环境卫生,防蝇灭蝇,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

③加强身体锻炼,提高防病能力。

十、细菌性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所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急性感染中毒性疾病。常在短时间内发现大批病人。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细菌虽然很多,但从临床表现看,主要分为胃肠型食物中毒及神经型食物中毒。

1.胃肠型食物中毒

胃肠型食物中毒较为常见,多见于夏秋季,潜伏期短,常集体发病。临床上以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主,引起此病的病原较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沙门氏菌属:此菌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被感染猪、牛、羊、狗、鸡、鸭、鹅、鱼类的肠腔或内脏中带有此菌。新鲜蛋类亦可被此菌污染。在适当温度(18~37℃)下,细菌可大量死亡后菌体裂解产生抗热性较强的内毒素。人若进食带有此菌而未以充分加热的食物,即可有大量的内毒素侵入则发生感染。沙门氏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对热的抵抗力低,煮沸立即杀死。

②致病性嗜盐菌:亦称副溶血性弧菌,在含食盐浓度3%左右时生长最盛,在无盐培养基上不能生长,故此得名。此菌广泛存在于海鱼、海蟹、海蜇、海虾、乌贼等海产及腌制品(如咸菜、腊肉)等食品内。嗜盐菌不耐热,在56℃下5分钟即被杀死,对酸也极度敏感,于普通食醋中5分钟即死亡,在自来水、井水、河水等淡水中,仅生存1~2天。

③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引起食物中毒的金葡菌只限于能产生肠毒素的菌株。

此菌广泛存在于外界环境及人体鼻腔、咽部、指甲、皮肤表面等。它若污染腊肉、牛乳、鸡蛋和面食,在适当温度(20~30℃)下可大量繁殖,并产生肠毒素,但食物的外表性状不变。肠毒素耐热性很强,煮沸30分钟仍不失去毒性。

④条件致病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在自然界和正常人的肠道内均有存在,在一般情况下不会致病。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如暴饮暴食、胃酸缺乏时,进食时被上述某一细菌污染的食物才可引起感染。

(1)流行特点

胃肠型食物中毒有明显的季节性,虽可见于任何季节,但夏秋季多见。原因是室温高,细菌容易在食物中繁殖和产生毒素。常有暴发性,多在集体餐厅内发生食物中毒。发病突然,时间集中。发病限于进食过同一种受污染食物者,病性轻重常与进食量有关,具有“不吃不病,病者必吃”的规律性。

(2)临床表现

潜伏期因病原不同而长短不一,金葡菌为1~5小时;致病性嗜盐菌为6~12小时;沙门氏菌属为2~24小时,少数可达2~3天。

各种细菌以引起胃肠炎症为主。但因病原不同,临床特点也各不相同。金葡菌性食物中毒者呕吐最显著,多频繁发作,呕吐物可伴胆汁或血或黏液,腹泻随后出现,严重者可有程度不一的脱水。致病性嗜盐菌性食物中毒者腹部持续性或阵发性绞痛,大便呈血水样或有黏液脓血,颇似痢疾,也可引起脱水。而沙门氏菌属性食物中毒者则伴有畏寒、低热,极少数腹泻严重者可发生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等症状。

(3)治疗

①沙门氏菌属性食物中毒者应予以隔离,病人需卧床,食用易消化的饮食,饮用含盐的液体,吐泻严重时暂禁食。

②对症治疗:补充液体,静脉点滴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盐水,纠正酸中毒,给予抗休克等治疗,腹痛明显时给予胃肠解痉药。

③症状严重者可针对不同病原选用有效抗生素。

(4)预防

此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主要措施是搞好卫生。

①做好对食品的卫生管理:食物在加工、运输及保存过程中,要防止污染。如做到食品洗净煮熟,生熟食品分刀、分菜板、分容器,严防熟食品再次被污染;防止食品被苍蝇、蟑螂、鼠类等污染。严禁出售病死动物及腐败变质的食品。

②对餐饮业工作人员做好卫生教育,使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检查。如有皮肤化脓性疾病及腹泻,应暂停,予以治疗。

③不暴饮暴食,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海产品尽量不生吃,应煮熟煮透。

2.神经型食物中毒

神经型食物中毒称肉毒中毒,因进食含有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引起。以神经系统症状,如眼肌、咽肌瘫痪为特征,虽然发病较胃肠型食物中毒为少,但病情发展迅速,若不及时抢救,病死率较高。

肉素杆菌为厌氧菌,有芽孢,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存在于土壤及人畜的粪便中,亦可附着于豆制品、腊肉、蔬菜及水果上。当细菌污染罐头、腊肉,在缺氧条件下大量繁殖并产生外毒素,人进食含有外毒素的食品即可发病。在我国,因食用保存不当被细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如豆瓣酱,臭豆腐及腐败的鱼、肉等而发病的,时有发生。

肉毒杆菌对热和化学消毒剂的抵抗力强,它产生的毒素是一种嗜神经毒素,毒力很强,l克即可使人致死。外毒素不耐热,加热80℃、30分钟或煮沸10分钟即被破坏。

(1)流行病学

此病多发生在缺乏新鲜食物的冬春季。以散发形式出现,并与众人的特殊饮食习惯有关。

(2)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在6~12小时,亦可长达10天,潜伏期越短,病情越重。此病起病突然,头昏、头痛、乏力,不久即出现颅神经瘫痪症状。如复视、眼睑下垂、瞳孔散大等,所以不少病人到眼科就诊。重症患者可出现下咽困难、呼吸及发音障碍等神经麻痹现象。严重者可因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而死亡。

病程中患者神志始终清楚,感觉无障碍,体温一般不高。中毒轻者可于数日后逐渐恢复,呼吸、发音、吞咽功能常于4~10天内恢复,但眼肌瘫痪可持续数月之久。

(3)治疗

①可用5%碳酸氢钠或1∶4000高锰酸钾液洗胃,因肉毒杆菌在碱性溶液中易被破坏,在氧化剂作用下毒力可减弱,同时口服硫酸镁导泻或肥皂水清洁灌肠,以促进毒素迅速排出。

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或静脉补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抗生素治疗或预防感染。

②抗毒素治疗:多价抗毒血清是治疗此病的关键,有特效,应及早应用。它能中和病人体液中的毒素,在发病24小时内或在眼肌瘫痪以前注射最为有效。

(4)预防

同胃肠型食物中毒。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败变质食物。若同食者发生肉毒中毒表现,其他人应立即注射多价抗毒血清,以防发病。

第四节外科疾病

一、浅表组织急性感染

1.疖

疖,俗称(青春痘),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常可扩展到皮下浅层组织。如仅限于毛囊内的感染,称为毛囊炎,皮肤可见小红肿点。致病基本原因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多个疖同时发生或反复发生不愈者为疖病。

(1)临床表现

①多发生于头、面部,其他部位也可发生。

②最初为红、肿、痛的小硬结,逐渐扩大,约3~4天后硬结顶部变软,呈现黄白色“小脓头”,破溃后则逐渐愈合。

③一般无全身,感染扩散可引起全身性化脓性感染。

(2)防治措施

①平时勤洗澡、换衣,注意皮肤清洁。早期可在疖顶部涂2%碘酒,每日3~4次。局部热敷,涂鱼石脂软膏或三黄软膏。

③有脓栓形成时,应拔除脓栓。脓液多、引流不畅者,需切开排脓。上唇周围和鼻部(危险三角区)疖,严禁挤压,也不宜施行手术,以防止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

④头面部疖有全身症状者,应用抗生素或中药清热解毒方剂。有糖尿病者,应同时治疗糖尿病。

2.痈

痈是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1)临床表现

①多发于颈项,肩背部。俗称“砍头疮”。中老年体胖者或伴有贫血、糖尿病者多见。

②初期红肿范围和张力较大,局部呈紫红色浸润,胀痕明显,并有发热。继而中央部“脓头”增多、坏死、溃烂,呈蜂窝状。

③可有寒战、高热、疲惫乏力、食欲不振等,血液中白细胞增高。唇痈容易引起颅内静脉窦炎。

(2)防治措施

①平时注意皮肤清洁,一旦发病应休息,止痛,加强营养。

②可选用磺胺甲基异哑唑加抗菌增效剂,或青霉素、利福平、红霉素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药物。(早期可用50%硫酸镁或高渗盐水湿敷,或外敷鱼石脂软膏)

③有脓栓或坏死组织时,尽早予以清除。脓肿形成后,作“+”或“++”字形切开,打通脓腔内的间隔,清除坏死组织。但唇痈忌手术。

④有糖尿病者应同时治疗糖尿病。

二、痔

俗话说“十男九痔”,痔是青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直肠下端黏膜下或肛管皮下静脉丛曲张、扩大形成的静脉团,称为痔。在齿状线以上者,称为内痔;在齿状线以下的,称为外痔;内、外痔同时存在且连在一起的,称为混合痔;环肛管直肠一周,稍用力排便时,可完全脱出肛门外者,称环状痔。

1.临床表现

(1)内痔

主要症状是元痛性血便和脱垂,根据内痔的临床表现,一般分为三度:

①一度:痔较小,不脱出肛门外,仅大便时带血。

②二度;痔较大,排便时可脱出肛门外,便后能自行复位,仍有便血。

③三度;痔较大,排便甚至咳嗽、负重匀可使痔脱出肛门外,且不易自行复位,很少便血。1、2度内痔的诊断,需靠肛门镜检查。检查时,在齿状线上方可见暗红色半圆形黏膜隆起的痔核。应注意和直肠息肉、早期直肠黏膜脱垂相区别。

(2)外痔

一般无症状。可有肛门部异物感。痔静脉丛破裂形成血栓,称血栓性外痔,易发生肛门剧痛,出现一紫色圆形肿物,触痛明显,常影响走路及工作。

2.防治措施

①注意饮食习惯,宜食用容易消化、刺激性小、多纤维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临时用开塞露挤入肛门。便后用温水或者1∶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保持肛门部清洁。

②无并发症的内痔及以内痔为主的混合痔,可采取注射疗法。方法是将硬化剂直接注射于痔块上方黏膜下层静脉间隙,以产生化学性炎症和纤维变性,使静脉闭塞。常用的硬化剂如4%~8%明矾注射液、5%酚植物油或消痔灵注射液等。

③有条件时,对内痔可选用冷冻、微波或激光疗法。

④手术疗法适用于内痔脱出、环状痔或血栓性外痔。

⑤嵌顿内痔的处理,可在括约肌松弛时,将脱出部分垫上油纱布,轻推回肛管内。若水肿明显、不易复位时,局部可用50%硫酸镁溶液持续湿敷,有利于消肿、镇痛。待水肿减轻,即可自行回纳或用手推回。

三、肛瘘

肛瘘是发生在肛门附近及直肠下部的慢性瘘管,多数是由于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溃破造成的后遗症。

1.临床表现

①有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史。

②肛门周围可见一个或多个瘘孔,呈丘疹状突起或凹陷,按压其周围则有脓液溢出。

③肛门指诊时,肛门外的手指和肛门内的食指,在患处可摸到条索状的瘘管,沿着瘘管可在肛门内摸到一小而硬的由纤维组织形成的内口。

2.防治措施

①保持大便通畅和肛门清洁,便后温水坐浴。预防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发生。

②炎症明显者服用抗菌药物,待炎症消退后,可行挂线疗法和肛瘘切除术等。

四、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是阑尾的急性细菌性感染,是外科急腹症中最常见的疾病。多数先有阑尾腔的梗阴,在阑尾壁的血运障碍基础上,继发感染。

1.诊断

①转移性右下腹疼痛,病初腹痛常在上腹部或脐周围,而后转到右下腹部。伴有不同程度的恶心、甚至呕吐。阑尾穿孔后,腹痛反而减轻。

②发病初期可有微热,当阑尾化脓或坏疽穿孔后,即出现明显发热。

右下腹有一固定的压痛点。当阑尾炎扩展或穿孔时,除右下腹压痛外,可有反跳痛、肌紧张。

③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可增高,中性粒细胞增高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