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症状一般于月经来潮前14天开始出现,经前期3天加重,行经后症状逐渐消失。表现可分为精神和躯体水钠潴留两类。前者常见精神紧张性神经过敏,烦躁、易怒或忧郁,全身乏力,易疲劳、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后者常有手足、颜面浮肿,甚至腹壁、内脏水肿而出现下腹腹胀,乳房水肿、胀痛,出现腹泻等,体重可明显减轻。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治疗
①纠正水钠潴留,如服利尿剂。
②控制精神症状,常用镇静剂如谷维素,以调节植物神经失调。
③性激素治疗,调整激素水平,以减轻症状。
④用中医中药进行调理。
2.预防保健
①经前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忧虑者及时调整心态,如多参加集体活动,使心情舒畅。
②限制水分,低盐饮食。
③适度锻炼,增强体质,生活应有规律而充实。
三、卵巢破裂
卵巢破裂分为生理性与病理性破裂两种。排卵属于正常生理变化,不会引起不良后果;但排卵后即卵泡破裂后引起出血,即为急腹症,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此病多见于青年妇女,常发生于卵巢功能旺盛时期。临床与病理上可分为滤泡破裂与黄体破裂。
滤泡破裂发生于月经后第10~18天的滤泡发育期,此时血管少,血管尚未完全侵入到卵泡膜细胞层,因此发生破裂后出血量少,腹痛轻,易被忽略,也即临床上的排卵期腹痛,轻者短时间内消失,重则持续1~2天后自然缓解。黄体破裂多发生于经前第7~10天的黄体期,排卵后卵泡膜的毛细血管合成纤维细胞向卵泡内增生并破坏基底膜,使黄体病理性出血,也是黄体破裂发病率高的直接原因。
卵巢破裂后的内出血和卵泡液刺激腹膜产生腹痛,一般位于下腹,并向肩背部放散;当阵发性加剧、剧烈腹痛之后变为持续性下腹坠痛,应引起重视。若出血量少,在剧烈腹痛后随即减轻而疼痛消失;若出血量多,可使病人很快出现休克状态。因有局限性腹膜炎存在,常合并低热和白细胞增高。
临床上常需与急性阑尾炎、宫外孕、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相鉴别。
1.治疗原则
①以重症、急腹症对待,及时治疗。
②腹痛重,甚至早期出现休克症,应积极手术探查、止血,以免延误治疗。
③术中尽可能保留卵巢,多进行缝合或楔形切除,缝合止血。
④轻者严密观察,卧床,应用止血药物,并做好随时手术的准备。
⑤充分认识此病的特点,认真做好鉴别诊断。
⑥有条件者可在腹腔镜直视下确诊及治疗。
2.预防保健
①重视月经中间期的腹痛,及时就诊。
②注意区别阑尾炎的发病特点,减低误诊率。
③对未婚未孕妇女尤应注意,并与妊娠相鉴别。
④避免反复多次的妇科内诊检查。
⑤可以进行反复多次的腹部B超检查,动态观察;必要时行腹部穿刺或后穹隆穿刺,以确诊。
第七节常见皮肤病
一、手、足、甲癣
手、足、甲癣是皮肤癣菌侵犯手、足部表皮和指(趾)甲所引起的浅部真菌病,发病率较高。足癣俗称“脚气”,甲癣俗称“灰指甲”。足癣多为通过公用浴巾、拖鞋等间接传播,手癣常由自身足癣感染而来。
1.诊断
(1)手、足癣
好发于指、趾间与掌、跖部,夏季加重,冬季减轻。手足癣可分为三型:
①浸渍糜烂型:多见于趾间,4~5趾间和3~4趾间最为常见。皮肤浸渍发白,严重者表皮剥落,呈潮红糜烂面,痛痒。常伴恶臭,易并发感染。
②水疱型:皮损多为小水疱、丘疱疹甚至大疱,疱壁紧张,内部清亮透明。好发于跖部、趾间。常成群出现,数日后干涸脱屑,奇痒,易继发感染。
③鳞屑角化型:此型较常见。好发于掌,痛痒不显著,皮肤角化增厚,表面覆盖一层细碎的白色粉状鳞屑,冬季常有皲裂。
(2)甲癣
甲板增厚,质脆,失去光泽,色变灰黄。一般无自觉,慢性病程。
2.防治措施
①注意个人卫生。勿共用毛巾、拖鞋、浴巾等。公共浴池要做好消毒预防工作。公共拖鞋、公共浴巾等要经消毒后使用。
②浸渍癣可外用脚癣粉。如伴有感染,应先用3%硼酸溶液或1∶8000高锰酸钾液泡洗患部,外用抗生素软膏。在细菌感染得到控制后,再外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③水疱型手足癣,可外用5%水杨酸酒精、10%冰醋酸溶液等。
④鳞屑角化型手足癣,可外搽3%克霉唑霜,达克宁霜等。
⑤对甲癣的治疗,首先应清除病甲,可手术拔除,也可用40%尿素溶甲,或每日用热水浸泡病甲,使其变软,再用小刀切除病甲。病甲清除后可外用10%乳酸碘酊,每日3次,至新甲长出为止。
二、体癣与股癣
体癣是平滑皮肤(手、足除外)的浅部真菌病。位于股上部内侧、会阴及其附近的体癣因表现有些不同,故称股癣。两者多由手、足癣直接或间接传染而来。好发于夏季,男性居多。
1.诊断
①体癣。光滑皮肤上以丘疹、丘疱疹、水疱、鳞屑组成的圆形或同心圆形皮损,自中央,向外围扩展。
②股癣。腹股沟及臀沟等处皮肤可见半环状红斑,边缘由丘疱疹构成堤状,轻度增厚;病损中央部分可有轻度湿疹样改变。
2.防治措施
①避免使用别人的浴巾、衣服等。及时治疗手、足癣。
②不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局部可用克霉唑霜或达克宁霜。如继发感染或炎症严重者,可用复方咪康唑霜、皮康霜等。
③皮损广泛且顽固难治者,可口服西酮康唑,每天0.2g,连用4~8周。但应定期检查肝功能。
三、荨麻疹
荨麻疹是由许多不同的刺激因素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以痛痒性风团为特征的皮肤病。常致病因素有食物、药物、植物花粉、寄生虫、病灶感染、物理因素、昆虫叮咬以及胃肠功能障碍和精神因素等。
1.诊断
①多突然发病,先有皮肤瘙痒或灼热感,继而出现散在风团。若反复发作,病程达1~2个月或更长时间,大多找不到原因、顽固难治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②皮疹骤起骤退,此起彼落,为形状各异、大小不等的淡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略高出皮肤。有的皮损为淡红色风团样丘疹,略呈纺锤形,中心常有小水疱,称为丘疹性荨麻疹。
③损害可发生在消化道,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若发生于喉头黏膜,可引起窒息。
④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划痕发生条状隆起,伴有瘙痒,称皮肤划痕症。
⑤损害发生在眼睑、口唇、外生殖器等处,则失去清晰的边缘,呈大片浮肿,称为血管神经性水肿。
2.防治措施
①尽量去除过敏原,防止再接触、食用可能发生过敏的物质和食物。
②选用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苯海拉明、非那根、开瑞坦等。还可用葡萄糖酸钙和维生素C等。
③病情较重伴呼吸困难者,可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ml或1%麻黄素1ml(有心血管病患者慎用)。
④慢性荨麻疹除给予抗过敏药物外,还可用氨茶碱、维生素K等。
⑤局部可用炉甘石洗剂止痒。
⑥针刺取风府、血海或风池等穴。
四、疥疮
疥疮是由于人型疥螨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易于集体生活中传播流行,主要由人与人直接接触而传染,但也可由被褥、衣服等间接传染。
1.诊断
④好发于皮肤薄嫩,如指缝、腕部屈侧、腋窝、乳房下、下腹部、股内侧、外生殖器等。重者可遍及全身,但成人头皮、面部、掌、跖不受侵犯。
②皮损主要为丘疹、水疱、隧道和结节。隧道长约3~15mm,常弯曲,微隆起,灰白色或浅褐色,末端常有丘疹和水疱,是疥螨隐栖的地方。如用针尖挑破水疱,可发现黄白色疥螨。
③自觉奇痒,尤其是夜间。在温暖的被褥内,疥螨开始活动,刺激皮肤,引起剧烈瘙痒,影响睡眠。
④由于挠抓可引起继发感染,发生脓疱、淋巴结炎等,甚至可发生急性肾炎。
2.防治措施
①加强卫生宣传,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发现患者要及时隔离治疗。不与患者握手、同床就寝,患者用过的衣服、被褥要经煮沸、曝晒等消毒处理。
②成人一般可外搽10%~20%硫磺软膏,婴儿外搽5%硫磺软膏,搽药前先用肥皂、热水洗澡;自颈以下全身搽药,每日早、晚各搽一次,搽时要用力揉擦,连续搽药3天,不洗澡、不换衣;第四天可洗澡1次,更换衣服、被单,换下的衣物要烫洗或曝晒。2周后如仍未愈,应按上述方法重复治疗。
③也可选用下列外用药:如25%苯甲酸苄酯乳剂外搽,每日2次,共3天,或10%克罗米通霜,每日1次,共2天。
④如有刺激性皮炎应暂缓搽药;皮炎较重者应先治皮炎;如有继发感染,应先控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