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礼仪文化
47531100000112

第112章 腊祭百神的腊

腊八节是中国民间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

按照中国农历,每年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而腊月初八日又被称为“腊八节”。关于“腊八节”的来历,还有一段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腊”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风俗通》中也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可见它本是中国远古时代的一种祭礼。在商代,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每年的春、夏、秋、冬四次大祭,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为隆重,后来称之为“腊祭”。因此,人们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这天称为“腊日”。在当时,“腊日”并没有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从先秦开始,“腊日”被当作“年节”来欢度。到了汉代,才明确规定冬至过后的第三个戍日为“腊日”,不过在这一天并不喝腊八粥,而只是作为祭奉诸神的日子。直到南北朝时,才将农历十二月初八固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保佑国泰民安,祈求丰收和吉祥。

喝腊八粥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腊八节”又与佛教有了关联,“腊八节”的主要礼俗——吃腊八粥据说也是源于佛教。

相传,释迦牟尼成道之前进行了六年的苦苦修行,六年中他经常挨饿。一次在他快要饿死的时候,一位牧羊女用一碗大米奶粥挽救了他,他也最终在腊月初八这天修道成佛。此后,佛家子弟为了纪念这件事,便在每年腊八节这天,上街浴佛,并熬制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和善男信女们。人们之间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被称为“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腊八粥最终流入民间,成为民间的节令小吃。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中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家家户户都要做腊八粥。腊八粥熬好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还是“年年有余”的好兆头。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积德行善的好事。随着时代的发展,腊八粥原有的宗教意味逐渐隐退,到如今实际上已成为色味俱佳的节令美食。

吃腊八蒜

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的人们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据说,这中习俗源于“腊八算”,即各家商号在这天算账,把一年的收支算算,看看这一年的盈亏情况,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要到欠债的债主家中送信儿,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债主就用“蒜”代替“算”,以表示忌讳。也因为忌讳的缘故,没有小商贩卖“腊八蒜”,家家户户都要自己腌制。

除此之外,“腊八节”还有“吃冰”的习俗。腊八前一天,人们舀水结冰,等到腊八节就将冰敲成碎块食用,据说这天的冰非常神奇,吃了它后,在以后的一年里肚子都不会疼。

延伸阅读

清代雍和宫中的腊八盛典

清代的夏仁虎写有一首名为《腊八》的诗: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其中所描述的就是腊八当天雍和宫中的盛况。

在清代,每年腊月初一起,皇宫总管内务府派司员把粥料和干柴运到雍和宫。粥料品种繁多,有上等奶油、羊肉丁和五谷杂粮以及各种干果等,到初五晚准备就绪,初六皇帝派大臣会同内务府总管大臣,率领三品以上官员及民夫到庙里监督称粮、运柴。初七清晨,皇帝派来的监粥大臣下令生火,并一直监视到初八凌晨,粥全部熬好为止。这时皇帝派来的供粥大臣率领官员开始在佛前供粥,宫灯照耀、香烟袅袅、古乐齐鸣、众喇嘛进殿念经,随后把粥献给宫廷。直到天亮后舍粥完毕,盛典才告结束。对此,清代的《燕京岁时记》中有记载:“雍和宫喇嘛于初八日夜内熬粥供佛,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其粥锅之大,可容数石米。”

雍和宫中“腊八节”舍粥的礼俗至今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