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是传统社会的人生大礼,皇帝婚礼自然也是皇宫庆典中最隆重盛大的活动之一。从本质上说,皇帝婚礼是在沿袭古代礼制经典的基础上再与皇家地位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礼仪。
在古代,婚礼是人生大礼,只有结婚才能“上以事祖庙,下以继后世”,因此结婚不是个人行为,是“合两姓之好”,以及繁衍后代的家族大事。古代婚姻制度是“周公六礼”,即《仪礼士婚礼》中记载的六道仪式: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是古代士阶层的婚仪。作为一国之主的皇帝,其婚礼则更是国家大典。它不仅有“六礼”,还多了一些与皇家地位相关的一些礼仪。下面以清代皇帝的婚礼为例介绍皇帝婚礼与官民婚礼的不同之处。
由于皇后是从记名秀女中挑选而出的,所以,清代皇帝的婚前礼中不再行“问名”与“纳吉”礼,同时改“纳征”为“大征”,来表明婚礼的规模宏大。皇帝的婚期都由钦天监来推定良辰吉日,所以也就没有了“请期”这个仪节。此外,皇帝贵为天子,所以不可能在大婚时进行“亲迎”礼,只派遣使节先到皇后府邸对皇后进行册立,然后再把皇后迎入宫中,因而称“奉迎礼”。因此,清代皇帝大婚包括“纳采”和“大征”的婚前礼,“册立”、“奉迎”、“合卺”、“祭神”的成婚礼,“庙见”、“朝见”、“庆贺”、“颁诏”、“筵宴”的婚后礼。
皇帝大婚非常铺张,这从其“纳采”和“大征”礼中就可以看出。清代皇帝大婚的纳采礼物为配有鞍辔的文马四匹、甲胄十副、缎百匹、布二百匹,顺治朝还包括金茶筒(喝奶茶用的茶壶,民间也称为多穆壶)1个、银盆2个。清朝统治者以骑射与尚武为立国根本,所以在纳采礼物中把马匹、甲胄列入其中,并且占有首要的位置。赐后父母的金银、布匹等物还不在其中。
皇帝大婚与官民婚礼的另一个不同是,迎娶皇后所用的凤舆并非是与百姓一样的红色喜轿,而是帝王专用的明黄色轿,并且上面没有“喜”字。皇后乘坐凤舆入宫时,要提前在凤舆内放置御笔“龙”字。皇后头遮绣龙凤同合纹的红缎盖头,坐在凤舆内向宫中行进时,一手持金质双喜“如意”,一手持苹果,以表示平安如意。到了乾清门,皇后下轿,交出手中的如意和苹果,还要再怀抱一个金宝瓶跨过火盆,才能进到殿内,等到了洞房坤宁宫时,还要跨过马鞍,才能行真正代表男女成为夫妇的合卺礼,即喝交杯酒,表示夫妻二人同饮共食,结为一体。
洞房各礼行过之后的第二天,皇后要与皇帝一起去皇家的宗庙祭祀,这就是“庙见”,目的是求得祖先神灵的接纳。“朝见”是选择吉日到慈宁宫拜见皇太后的礼仪。由于皇帝大婚是国家的重大庆典,所以王公大臣都要叩拜在丹陛之下进献贺表,“庆贺礼”就是以宣读贺表为主要内容。“颁诏礼”是最明显的区别于官民的婚礼,即在皇帝成婚之后,昭告天下,使天下皆知,这是从国家的角度设定的一个礼仪。这之后还有一个“筵宴礼”,筵宴结束,皇帝大婚礼仪的帷幕才终于落下。
其实,这种豪华铺张、阵容庞大的婚礼并非一个朝代的每个皇帝都会举行,只有幼年即位的皇帝才能享此殊荣,而成年后才坐上宝座的皇帝,往往只是象征性地补行一个仪式而已。
延伸阅读
清代选秀女制度和后宫制度
清代皇后的确立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从某一满蒙贵族家的女儿中直接指定,如顺治、康熙皇帝都是如此;另一种是在八旗家的女儿中选择秀女后再通过复选指立。据《大清会典》记载,清宫每三年从八旗子弟中挑选一次秀女,各旗13~17岁的女孩都要造册上报,并送到顺贞门待选。初选通过的秀女,称为“记名秀女”。等到皇帝预计举行大婚典礼的当年,再对“记名秀女”进行复选,其中一人被指立为皇后,其他人被指为妃、嫔等。这些被指定的秀女在指认当天回到娘家府邸,等待举行仪式时再被迎入宫中。
中国历代帝王的后宫中都有很多佳丽,清朝也不例外。到康熙皇帝之后,后宫制度完备。皇帝的正妻称皇后,统辖六宫。以下是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分居东西12宫,辅佐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3级,都无定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尽管制度非常严格,但是各朝妃嫔数目的多少实际上并未完全按照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