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道、玄学、道教、佛教各种宗派纷呈,儒学地位削弱;唐代后期,儒家开始有所复兴,到了北宋后期,出现了儒学发展的高潮——理学,其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伦理道德思想被制度化后形成的封建礼教开始了它的深远影响。
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得儒学成为国家思想的正统后,礼也再一次得到了重视。但是,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再次受到了冲击。这一时期,玄学、道教都在中国本土上蔓延发展起来,佛教也传入中国,他们与儒学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吸收又相互融合,中国的思想文化由此得到了多角度的发展与深化。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儒学的复兴再次开始萌发。到了两宋时期,儒学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理学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思想。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之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宋代儒士解经,大都不顾旧有的传与注,往往抛弃传统的训诂义疏,直接从经书原文中阐释性命义理(即人的本性及其根源),因此被称为“性命义理之学”,简称为“理学”。
理学的兴起与宋代的政治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五代的长期分裂和混乱,破坏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纲常松弛,道德式微,这不利于大一统政治的稳定和巩固,因此,宋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倡导尊儒读经,宋代的儒学复兴便由此而形成。
北宋时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是张载,他提出人要通过“学礼”、“克己”、“寡欲”来变化人的气质,他认为礼不仅是一种外在后天的道德规范,还是一种先天的天地之德。因为学礼就能守性,返回自己的本性。此后的程颢、程颐更是将“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朱熹继承了张载和程颐、程颢的思想,建立了以“三纲五常”为天理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朱熹把“三纲五常”夸张成充斥于天地之间的最高法则,“宇宙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他还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这样一来,“三纲五常”既约束着人的思想,同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成了封建礼教的教条。这样自然也维护了封建统治者的利益,于是被统治者尽可能地利用着。
不仅如此,经过程朱理学的发展,商周时期就有的男尊女卑思想变成“三从四德”,给女性套上了更加沉重的精神枷锁。“三从”指“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女要谨守“妇德、妇容、妇言、妇工”。在这种要求下,妇女没有社会地位,男女之间极度地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在婚姻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以至于到了宋朝末期,妇女“节守贞操”成为一种普遍的风气。在此基础上,统治者还对那些付出很大代价“节守贞操”的妇女给予立“贞节牌坊”的“表彰”,女性从思想到身体受到进一步的禁
锢与约束。总之,宋代理学将一种思想变成了一种制度化的“礼”教,并被社会普遍认同
与传播着。可以说,宋代是“礼”的繁荣
期,却是人的自由的禁锢期。
延伸阅读
理学的奠基人之“二程”
“二程”指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北宋思想家,理学奠基者。明末徐必达将程颢与程颐的著作汇编为《二程全书》。
“二程”是河南洛阳人,他们长期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所以,人们将他们的理学学派称为“洛学”。从内涵而言,“洛学”属于宋明理学中“理本论”的一个哲学学派,也称作“理学”(狭义的),后来与朱熹之学结合而称作“程朱理学”。二程“洛学”的思想核心,就是高扬孔孟儒学的精神,强调道德原则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注重内心生活和精神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