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不可不知道的老狐狸处事格言
47538700000014

第14章 不一定能伟大,但一定能崇高

人不一定能够伟大,但是一定能够让自己崇高。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人要学会培养自己的气度。为人处世要存一片素心,要学会浑然纯厚,远离一些病态,比如装腔作势等。其实很多时候,呆子处世是无往不利的,其实那是人生的大智慧所在。为人处世应该有一种务实的态度,人不可能活在半空中。大道无道,圣人不仁,真正的道与圣并不是表现出来的那么简单。人只有不流于世俗,才会打造丰功伟绩。

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

老狐狸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影响格局。

人必须有气度,要有从低处做起的精神,要学会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总是觉得自己很重要,而要学会让别人感受到他们是相当重要的。

要想更快地磨砺自己,其实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最低处开始。

从前有一个青年人,对生活感到非常不满。因为贫穷一直在折磨着他,他总是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因此,牢骚满腹。

一次他乘船出海,在船上遇到了一个老渔民,老渔民的一番话让他茅塞顿开。

这个老渔民已经在大海上打了20多年的鱼,无论遇到多么大的风浪,都能从容不迫,对此,这个年轻人十分敬佩。

年轻人问老者他每天能打多少鱼?

老者回答说,其实,每天打多少鱼不是最重要的,只要不空手回来就可以了。

年轻人听后,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的大海。突然他对大海发出了一声慨叹:“大海,你真够伟大,能够滋养这么多生命。”

老者接过了话,说道:“你赞扬大海伟大,但是你知道大海为什么那么伟大吗?”

年轻人一时找不到答案。老者说:“因为大海能够接纳那么多的水,而之所以能够接纳那么多的水,是因为它位置最低。”

正是海的位置最低,所以才能笑纳百川,包罗万象。

人应该学会放低自己的位置,脚踏实地,站稳脚跟,然后再一步步登攀。正如哲人所说,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

人不但应该有从最低处开始的勇气,同时也应该有在低处的姿态。

有一次,一个国王和他的大臣们在狩猎中迷了路,逐渐走到了人烟罕至的地方。这时天已经黑了下来,他们找了好久,好不容易才发现一处农民住的房子。国王于是很高兴地对大臣们说:“我们今晚就在这里过夜吧。”

然而有个大臣极力反对,他认为国王到农民家过夜有失尊严,最好还是自己搭帐篷。

农民听到这话,笑着对国王说:“其实您到我家过夜,绝对不会因此而降低您的尊贵,而是您的大臣不希望因此而把我的尊贵提高。”

国王听了开怀大笑,很爽快地走进农民的房子里过夜,第二天早晨又赐给农民一些礼物。就在要离开的时候,农民陪着国王散步,很是恳切地对国王说:“其实您接受了农民,对您的权力和尊贵没有任何损失,而只有当您遮住农民的头的时候,农民的帽檐才永远都没有办法延伸到阳光下。”

大人物能够谦恭地礼贤下士,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不但不会失去尊严,反而会更坦荡和伟大。

真正求才的人也往往能够摆出很低的姿态。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千金买骨。千金买骨,买的只是一种姿态,但这种姿态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必要的。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然需要很多人的帮助,必然需要有杰出的人才加盟。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必须摆出求贤若渴的姿态。

古时候有个君王,他特别想得到一匹千里马。但是整整过了三年,这匹马却始终没有找到。有一位大臣见到国君因此事终日闷闷不乐,就提议自己带上一千两黄金出去寻找千里马。国君十分高兴地答应了。

这位大臣在外寻找了三个月,终于得到了一个千里马的线索,然而当他兴冲冲地赶到那里的时候,发现这匹千里马已经死了。这个大臣想了想,用五百两黄金将这匹千里马的尸骨买了回来。

国君听说大臣买回一具死马的骨头,而且花费了五百两黄金,很是生气。对大臣呵斥道:“寡人要的是一匹活千里马,你却白白花掉五百两黄金,买回来一副马骨头。”

大臣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其实我们寻不到千里马,绝对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千里马,而是大多数人都不相信您会出重金来购买,因此几年来您都一无所获。现在,我用五百两黄金买了千里马的骨头,就是想让天下人知道您是特别珍惜千里马的。只要这一消息传开,自然会有人把活的千里马送来卖给您的。”

果然不到一年,君王就买到了好几匹千里马。

古时候,还有一个国王经过战乱后继承了王位。继位之后,国王发现人才凋零,于是十分渴望求得天下贤才。但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由于国王刚即位,又经过战乱,人才都不知道国王的底细,便都不敢贸然前来。国王十分着急。这时,有一个贤人给国王出了个主意,让国王大力提拔他。国王一听还以为这个贤人是想给自己跑官,一时并不想答应。贤人于是向国王解释道:“像我这样并没有多少才华的人都能得到您的重用,那些有才华的人都觉得比我强,便纷纷来投奔您来了。”国王一听有道理,就照他的意思办了。结果不出一年,就聚集了一大批人才。

人成事必须有人帮助才能成,现在分工如此明确,没有人帮助是万万不行的。人们必须养成重视周围人的习惯。只有从小养成了放低姿态的习惯,和大家能够和睦相处,而且能够取信于人,日后才有所作为。

历史上,袁绍手下的人才是相当多的。但是袁绍刚愎自用,不知道如何用这些人才,导致这些人才不是死在他手上,就是投降了曹操。以田丰为例,田丰的策划功底绝对不比贾诩和郭嘉差,但却由于直言劝谏,结果死在袁绍手中。田丰被杀恰恰说明了像袁绍这样自以为是的人的三大致命弱点:

弱点一:过分地相信自己,自以为是。袁绍不听从田丰的劝谏,坚持出兵讨伐曹操。他认为自己的兵力比曹操多,自然战斗力也比曹操强,殊不知曹操经过多年的征战已经具备很强的战斗力,而且手下武将如云、谋臣如雨。

弱点二:喜欢做表面文章。正如田丰所说:如果袁绍打了胜仗,也许还能放过自己;一旦打了败仗,自己肯定死无葬身之地。结果确实如他所料。

弱点三:容易轻信别人的谗言,喜欢猜忌。袁绍一听到别人说田丰在狱中笑他,不经核实就让人把田丰给杀掉了。自以为是的人总是害怕别人嘲笑他,因此也给了小人进献谗言的机会。

老狐狸认为,生活中像袁绍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他们自以为是,自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人才所能做的事情只是给他们锦上添花,而不是打好基石;他们喜欢做表面文章,摆出自己对人才无比重视的高姿态,其实质是让人才按照自己部署好的一切贯彻下去;他们过于猜忌,对人才并不放心,也不会允许人才过分优秀,以免功高盖主。他们所进行的事业本身就是为了获得一种虚荣。这种人可能有成功,但绝对不会有大的成功。正像袁绍一样,能成为一方诸侯,但是很难统一天下。

做人要存一片素心

老狐狸认为,做人要存一片素心。这种素心是一种平常心。无论身处何地,都保持平淡。

明朝末年,国家衰败,很多地方都困苦不堪,陕北农民尤其困苦,不但遭受到了严重的灾荒,而官府却不顾百姓的死活催逼交粮纳赋。最后走投无路的农民忍无可忍,纷纷举行起义。此时李自成也揭竿而起,率领自己的军队去投奔“闯王”高迎祥。由于李自成有勇有谋,屡建战功,受到了高迎祥的器重。

没过几年,高迎祥被杀,李自成被部将拥戴为“闯王”。前期起义军到处碰壁,在潼关更是遭到官军伏击,损失惨重。李自成仅带领十八骑突围,在商洛山的崇山峻岭之中藏身。过了几年,他重新积蓄了力量,率领军队进入河南。当时河南大旱,天灾连连,李自成便顺应民心地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得到了农民的支持。当时有首歌谣是这样唱的:“吃他娘,穿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可见当时李自成的政策是多么受欢迎。很快李自成的部队就发展壮大起来,达到了百万之众,一跃成为明末起义军的主力。后来李自成在襄阳建立了政权,被称为新顺王。不久在汝州大败官军,乘胜进占西安。然后李自成又建立了大顺政权。实力壮大的他立即率军攻入北京,明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最后只得自缢身亡,明朝被彻底推翻。

到了北京以后,李自成十分骄傲自满,失去了应有的警惕。他对将领和士兵奸淫掳掠的事情十分放纵,自己也坐在龙椅上起不来。出于一种天然的仇恨,农民军勒令明朝旧官员将自己的家产作为起义军的军饷,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主持这件事情。正是这个刘宗敏在向吴三桂父亲吴襄追讨家产时,发现吴三桂最宠爱的歌女陈圆圆十分貌美,便强行抢来据为己有。但他没有想到,吴三桂当时是明朝的总兵,正在率领明军驻扎在山海关一线,此时农民军要想站稳脚跟,必须依仗吴三桂的力量。吴三桂当时还有投降李自成的打算,后来听说自己的父亲被抓,家产也被抄夺,甚至连自己的宠姬也保护不了,于是十分愤怒,命令手下的将领全部换上白衣白甲,为思宗皇帝朱由检戴孝,同时还和清王朝的摄政王多尔衮接洽,请求清军给予支援。后来在山海关,农民军惨遭失败,李自成只好退出北京,四处转战,最后死在地主武装手中。

李自成的失败也可以归咎于他无法保持一颗平常心。李自成当初进入河南时能够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深受老百姓欢迎,而且他能够约束下属,制止他们四处抢掠,这也使得李自成深得民心。但是进入北京以后,李自成认为江山稳固,可以安稳坐天下了,便放松了对自己和将士的要求。他骄傲了,认为可以君临天下,原明朝的将领应该向他投降,毕竟他已经占领了都城。他也确实派人去向吴三桂等人招降,然而在招降的过程中,他又放纵将士在北京城肆意妄为,最后伤了吴三桂的父亲,夺了吴三桂的爱妾,为自己的失败留下了伏笔。

人一定要有一颗平常心,一旦骄傲,灾祸就会降临。有人认为谦虚的人往往是弱者,这大错特错。人必须学会谦虚。往往不会谦虚的人才是弱者,而强者一般都是非常谦虚的。

谦虚的人不会把别人的成绩揽到自己的头上,进而莫名其妙地骄傲起来。有这样一个故事:一辆车在前行,车轮子吱吱地叫苦不迭。此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的马特别诧异。于是问道:“我的朋友,你为什么叫得这么痛苦?”车轮子非常生气地回答说:“难道你看不见我的肩膀上拉着满满一车东西吗?哎!这样的日子过得真难受……”马儿更是奇怪,十分疑惑地转头看看车轮子说:“好像拉车的是我吧,你其实没出什么力气,真不明白你为什么要如此连声抱怨?”现实生活中,千万不能满腹牢骚,到处吹嘘自己的功绩。其实,所谓的功劳很多时候是属于别人的。

《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这已被人们奉为至理名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谦虚的人最终会得众人的肯定的。

谦虚是一种十分难能的人格修养,它必须以为社会付出艰辛的劳动为前提,当然这一劳动可能已经被社会认可,但也可能不被社会理解和接受。因此要想成为谦虚的人首先应该有坦荡的胸怀,同时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正如中国当代诗人臧克家评价鲁迅时所说的话一样,只要春风吹过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一个真正将谦虚谨慎作为最重要的人格修养的人,他的生命一定是富有创造力的。

谦虚同时也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学习作风。当今社会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步伐而来的是一场学习的革命。对各种各样的新思想和新知识,人们是不应该视而不见的,人们也不能故步自封,而应该潜心审视、敢于学习。随着知识获取越来越容易,人们开始在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体会的深入上变得十分麻木和困惑,这也就要求人们要有踏实的学风。大家只要想想,苏格拉底到死的时候还说自己一无所知,可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态度。

谦虚还是一种美德。懂得谦虚的人才明白成功的真正来源。任何成功都不可能从天而降,它的取得必然是客观环境、别人帮助还有自我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真正谦虚的人会十分谦逊地对待他人,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的利益着想,而不是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利益。

谦虚的人常常保持着一颗思源感恩的心。人只有认真地思源,才能够更好地感恩。谦虚的人明白自己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大家的帮助,对自己也能一分为二地评价,同时,因为有了谦虚的作风,所以他们一般都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小富即安,他们会积极地去找自己的方向,然后积极努力。整个时代进程的潮流浩浩荡荡,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就像逆水行舟,如果不能前进,就只有接受后退的命运。

老狐狸认为,拥有平常心的人是懂得谦虚的。

浑然纯厚,远离三种病态

老狐狸认为,人要讲究浑厚,讲究底蕴,要学会远离危险、装腔作势和过分非议。

危险是必须远离的,而不是无限靠近。对于人来说,装腔作势、过分非议和仇恨太多是三大危险,必须远离。

从前有一只豺由于很长时间都找不到东西吃,结果饿得肚子扁扁,颈子细长。它拼命地去寻找东西来填饱它的肚子,但是却找不到。

它往刚打过仗的树林跑去,希望在那里能找到一点可以吃的东西。它刚到那一会儿,就听到了咚咚的声音,它被吓坏了,哆嗦成一团,心想这回算是完蛋了,这个家伙声音这么大,一定不是什么善类,它一来准会一口就把我给吃掉了。

豺躲在树后面等了一会儿见没有动静。于是它壮了壮胆,开始四处去寻找,找来找去,它终于找到了一个很大的鼓,就是这个东西不断在发出声音。刚一开始,豺还很胆怯,不敢上前。它看到风一起来,就有一截树枝敲在鼓上,鼓就响了。它终于明白鼓是个死家伙,它壮足了胆量,上前去敲了敲鼓,结果鼓发出了更大的声响。豺高兴坏了,总算找到了好吃的东西,这个东西声音这么洪亮一定很肥。

想到这里,豺就立即用尖利的牙齿把鼓皮撕开,然后钻了进去。结果令它很是失望,里面什么都没有。

其实爱装腔作势的家伙,大都是腹中空空的。在社会中很可能出现一些装腔作势的人,他们把自己描述得很厉害,这个人他熟,那个人和他称兄道弟。这种人往往是内心极度自卑,所以才特别爱慕虚荣。千万不要听信这样人的话,他们往往说的都是假话,不要幻想着找这样的人帮忙,他们什么忙也帮不了你。更不要与这样的人为伍,他们的形象已经很糟糕,如果你和他们走得太近,试想一下别人会怎么看你。当然也不要得罪这种人,倒不是怕这种人报复,怕的是这种人会以后拿你当作话题来夸夸其谈,这样你的名声也就毁了。这种人可以说是破坏力比较小的人,和这种人保持正常的交往就行了,不能交往过密。也不要试图去提醒这种人注意自己的行为,因为经过无数次的夸夸其谈,他们可能已经相信了自己真的拥有和某重要人物十分特殊关系的神话,你去劝说他们注意,他们不会领情的。相反,会认为你这个人太过分,喜欢多管闲事,甚至认为你完全是出于嫉妒。

人也不要过分非议任何人。要学会隐去别人的缺点不谈,只谈他们身上的善处。必须戒除指责他人的习惯,你就会感到自己变得十分受欢迎。要找一个人的缺点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指责一个人也是很容易办到的。但是正是这种简单和容易会树立很多敌人。

如果受到别人无理的非议,请不要过多地和别人争辩,因为通过争辩永远不可能让一个人心服口服。别人无理地非议你是别人没有涵养,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但如果你过多地反驳,和他对骂起来,甚至将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也一一抖了出来,在旁人看来,你和那个非议你的人没有什么区别。

即使你对那个非议你的人十分怨恨,你应该通过比较隐秘的方式来报复他,而不要公开和他成为敌人。只要公开树敌,以后只要他受到他认为的不公正待遇,他第一个会怀疑你在从中捣鬼。

如果有人非议你,你觉得实在难咽这口气,你只要反过来想想,这个人在你心目中是不是太重要了。如果他非议你的话,你完全可以漠视这个人的存在,你可以从心里看不起他,这才是最坚决彻底的报复。

如果有人告诉你在背后有人非议你,你首先要想到,在背后说坏话的人比比皆是。但人们说的都是真的吗?你想想你自己在和别人谈话的时候,为了更具有感染力或者煽动效果,往往会把事情夸张很多,这是人们说话的一种习惯。别人也许只是在闲谈,偶尔谈及了你,而说的人自然是以自己为中心,很有可能出言不逊,说了伤害你的话。而听的人得到这样的话后,会更加添油加醋地告诉你,他们会让事情更加夸张。所以遇到这种事情,就当什么都不知道,也不要太放在心上。嘴巴是长在别人身上的,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自己也管不了。

自己也不要过分非议别人,非议别人并不是件好事。今天也许你的一帮朋友会和你一起共同数落那个人,明天或许你就成了他们非议的对象。为了避免这种担心和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非议任何人,多用点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仇恨太多也是人们必须远离的危险。

从前有一个画家在集市上卖画,有一个孩子带着一群仆从走过集市,在画家的一幅作品前停了下来。他要买这幅作品,但是画家坚决不卖。孩子很是无奈地走了。为什么画家不卖这幅画呢?原来这个孩子的父亲是当朝的大臣,而这个大臣曾经把画家的父亲欺侮得悲愤死去。

然而孩子特别喜欢那幅画,没有得到那幅画,他的心中始终闷闷不乐,最后他的父亲来找画家,希望画家能够将画卖给他。但是画家始终不肯,他宁愿让那幅画整天挂在自家的墙壁上,也不愿卖给这个大臣的孩子,这就是他对大臣的报复。

自从发生这件事情后,画家画的画跟往常大不一样起来。这件事让他特别苦恼,但是始终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答。终于有一天,他发现他的画中人的眼睛就是大臣的眼睛,嘴唇就是大臣的嘴唇。他突然醒悟自己的报复也报到自己的头上来了。

仇恨使人失去理智,更让人内心饱受折磨。不要有太多的仇恨,仇恨太多,生活就会过于紧张,就有很多事情做不了。如果有人伤害了你,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忘记,永远忘记。这是对他最好的报复。

在社会中,要相信所有仇恨的造成都是因为事情本身,而不是对方的为人。虽然一个人的为人决定了他的做事态度,但是反过来想想,如果没有这个事情将两个人系在一起,就没有那么多仇恨存在了。

仇恨往往让人失去理智,很多不该说的话,不该做的事都在失去理智的时候说出来和做出来。人处于这种状态是最危险的。如果一个同事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你在愤怒之下将他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公诸于众,你们以后还有修复感情的可能吗?如果一个长期和你不和的人在同一个组织中,就好像自己穿的鞋子中有一粒沙子。对你来说,最让你难受的将不是离目标还有很远的路程,而是这粒让你时刻感觉难受和别扭的沙子。

“呆子”处世,无往不利

老狐狸认为,“呆子”处世,往往无往不利。要想成大功立大业,那么就必须保持一种基本的处世态度。性情急噪不行,刻薄寡恩不行,头脑顽固也不行。“呆子”处世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人们不会跟“呆子”过多计较。人们对“呆子”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们觉得“呆子”和社会并不融合,因此他们往往会同情他;另一方面,又觉得“呆子”完全痴迷于自己的东西,所以他们很是羡慕他。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心情下,他们不会跟“呆子”有过多的计较。因为他们知道过多计较的话,也并不能带来什么。孔子率领弟子去周游列国的时候,他的一匹马闯到了一个野人的地里,把野人的庄稼给踩坏了。野人把马给扣留了。孔子的弟子去请求野人把马还给他们,用尽了礼数,但是始终不行。孔子跑去直接跟野人说,如果你能在四海耕地,我的马也不会跑到你的地里来。听到这样的话,野人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把马还给了他们。对野人就要说“野”话,这是共同语言的重要性。人们往往和“呆子”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所以他们知道自己跟“呆子”计较一些东西,根本就计较不了。所以他们就不会去计较。

“呆子”可以无限地坚持自己的原则。作为“呆子”往往痴迷于自己的世界,有一种痴心。正是因为如此他们可以无限地坚持自己的原则。人们也无从劝说“呆子”放弃自己的原则。“呆子”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完全付诸实施,而不用过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因为别人不会跟他们太多地计较。

“呆子”往往受到别人的尊重。人们对“呆子”会处于一种本能的尊重,他们不会对呆子有任何怀疑。他们相信“呆子”是个好人。因为“呆子”很是痴迷。在“呆子”的眼中,他们是没有出现过的。因此“呆子”不会对自己造成任何威胁。正是那种紧紧盯着自己的人才会对自己有企图。“呆子”对于他们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人,那么要么是朋友,要么是陌生人,而绝对不可能成为敌人。

人确实很是奇怪,“呆子”并不能给人们带来什么,人们却总是宽容他们。其实“呆子”的确有一种大智慧。他们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是显而易见的事情,从来不用去考虑别人的感受,相反别人还要来考虑“呆子”的感受,这也很明显。不但如此,“呆子”还可以集中时间和精力来做自己的事情。“呆子”往往并不是一个很开朗的人,但是注意力很集中的人,并且能够得到外界很多人的帮助,难怪他们能够无往而不利。

其实很多坚持原则的人,往往表现得过于聪明。所以他们坚持的原则会遭到别人的抵制。倒不如学“呆子”一样,对一些东西表现得十分痴迷。这样的话就很少有人来抵制,因为大家缺少沟通的共同语言。

在西汉的时候,强项令董宣是个“呆子”,他做事情有理有据,因此他敢拒绝皇帝的命令,坚决不向公主认错。其实这并不是值得提倡的东西。历史上还有个呆子叫方孝孺,他过于呆,所以不肯给朱棣写即位诏书,不但自己身死,而且还遭到了灭门,同时也因为他过于呆,他还连累了他的门生和朋友。可见,“呆子”还是要看人的。很多人都很欣赏“呆子”的处世风格,但是总有些人并不是欣赏。因此,归根到底,“呆子”呆的时候一定要在火候,要用一种看起来有点无知幼稚的方式来坚持自己的原则,要看对方是谁。

人需要有一种务实的态度

老狐狸认为,人需要有一种务实的态度,毕竟我们不是救世主,不是万能的。

五代十国时,石敬瑭去世前,学习刘备白帝托孤,让冯道辅助自己的小儿子石重睿登基。但是冯道并没有那么做,反而出迎石重贵。在做人上冯道是有愧于石敬瑭的重托,但是在国家大义上冯道是绝对没有做错的。因为当时的后晋正是多事之秋,如果不迎立长君,很有可能引起内乱。况且那些地方诸侯各个都掌握着兵权,随时都可能以奸臣当道为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来篡位。冯道明白石敬瑭爱子的苦心,希望爱子能够登基为帝。但是他立一个小孩子,实际上是把这个孩子往火坑里推。如果地方诸侯谋反篡位,这个小皇帝只有被杀的命运。一个人拥有盛名,而没有和他相匹配的地位,那么他就危险了。冯道明白这个道理,于是舍弃了幼主,从这点上来讲,石敬瑭是应该感谢冯道的。

冯道是比较务实的一个人。当李从厚逃亡,李从珂进逼都城的时候,以封建朝代忠臣的标准来看,似乎在这个时候,冯道要么就应该追随李从厚而去,要么就在李从珂面前自杀。但冯道这两样都没有选择,他知道跟随李从厚去是没有前途的,而在李从珂面前自杀于国家无益,于自己的家庭更是重大伤害,所以他同样没有选择,在这一点上他是绝对明智的。

冯道从来没有把自己想象成为救世主,认为国家有难,作为臣子的应该死节。在他的世界观中,他坚持认为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就足够了,至于君王弄权、胡乱猜忌而丢失了国家那是君王自己的事情。况且他承认天下是百姓的天下,国家是百姓的国家,因此即使朝代更迭,所丢失的也只是君王的国家,而不会是百姓的国家,百姓的国家是永远存在的。

有一些人总认为自己十分厉害,社会经验虽然不足,但是把自己想象成救世主一样。然而他们却总是对小事不屑,而希望能够做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他们的意识中,有一种意念在作怪,他们认为别看那些用心工作的人表面上十分忠诚,一旦大难临头,他们往往就各奔东西,最后能留下来,支撑大局的只能是自己。这种想法是为自己不努力工作找借口。这刚好颠倒了一个事实。每个人都需要明白自己不是救世主,自己也不是英雄,而是整个社会运转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自己所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位置上好好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人们要想在社会上生存,就必须有一种务实的态度,能做就是能做,不能做学着去做。千万不要不能做却偏偏要求扛大梁。曾经看过很多关于成功学的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无一例外都是做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最后却获得了成功。这样的事情都只是故事。如果哪个人真的为这样的故事所煽动,真的去做自己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那么很容易会遭遇失败。

当然人要勇于接受挑战,但前提是正确地估计自己的实力和当前的形势,如果确定自己能做,那么自然应该自告奋勇;如果确信自己不能做,那么就不要强出头。

很多事情都是很难预料的,千万不要过分自信,信心爆满,很容易栽跟斗的。虽然信心和勇气都是重要的,但是只能作为精神要素,最要紧的还是自己的实力。

如果觉得自己很出色,不妨冷静地把自己出色的地方一一写下来,然后找出这些地方出色的原因,这样可能会让自己冷静。古代战争中,有很多将领都对敌军不屑一顾,认为自己很英勇,但他们找不到自己英勇的原因,于是很盲目地领兵出征,甚至立下军令状。结果呢,要么兵败被杀被俘,要么就是回来被杀。然后国人又将兵败的责任全部归咎到他的头上。

在社会中生存,自我保护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的安全都无法保障,那么就不用提在社会上如意了。保护自己的首要原则就是量力而行。向来是自不量力的人最快灭亡。把自己想象成为救世主是自不量力的表现。如果一个大厦倒塌了,难道是哪根钢筋能够支撑得住的吗?

在社会中生存,人们不要有从一而终的思想。以做人而论,人这一生可以做很多大事的,何必要在一棵树上用尽一生的精力呢?以做事而论,权衡利弊自然要选择利多害少的来做。

人们应该明白自己的价值,要学会冷静处理事情,而不是冲动或者头脑发热。其实在很多问题上,人们都要学会妥协,毕竟很多事情不是那么顺心如意。不妥协的话,到最后吃亏最多的还是自己。应该把妥协当成一种艺术,而不要去逞强。

大道无道,圣人不仁

老狐狸认为人们应遵从大道无道,圣人不仁。大道和圣人并不代表一定要一味地当老好人。

在社会中不要当老好人,老好人难当。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首先,很少有人相信你的好心。人们往往会习惯性地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你,因为社会有利益的争夺,有勾心斗角,有权利斗争。你的好心很可能会被别人认为是有企图,如果他们自认为看出了你的企图,他们自然会十分得意自己的聪明;如果他们看不出,自然会十分提防着你,认为你有很大的阴谋。也许你仅仅是出于一片好心。在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有着自己的利益目标,熙熙攘攘都是为了利来利往。如果你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仅为了做好事,别人会不习惯的,自然也会排挤你。

其次,你的好心很可能办错事。如果一片好心把事情做对的,也许别人会对你有所感激;但如果把事情办坏了,很多人就会以为你是故意的。与其承担办错事情的风险,倒不如不要表现出自己的好心。

再次,好心会被认为是一种感情投资。如果感情投资过度会让人对自己产生反感。好事做多了,人们会觉得亏欠你什么,如果不能回报你的话,他们自然会主动疏远你。

最后,好心容易被别人当成一种习惯。你每天都给办公室打水,大家开始也许会对你有些感激,但是如果形成习惯以后,如果你哪天不打水,大家会对你产生一种陌生感。他们会把打水的任务自然地当成是你的任务。

在社会中,不要过分好心,不要经常做好事,如果自己实在是爱心泛滥,可以选择一些慈善机构当义工。曾经有一个人,十分好心,他看到自己的村庄和邻村之间有一条河,但是没有桥,人们每回来往都要走很多弯路,于是把自家的树木砍了一些搭起了一座桥。开始大家对他的行为表示赞赏,但是后来由于桥太窄,偶尔有人从桥上摔到河里,于是大家开始抱怨,说这个人不知道安的是什么心,简直是在害人。这个人觉得自己很委屈,于是要将这座桥拓宽,有个智者拦住了他,对他说:“桥即使拓得再宽,也很难保证人们不会从桥上摔下去,而且木桥很容易腐烂的。所以对于你来说,要想不挨骂,最好的办法就是今天晚上把桥砍断,然后当作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以后不要再这样好心了。”后来这个人按照智者出的点子把桥砍断。果然第二天人们到桥头的时候又开始说起他的好话,认为再也没有人像他那样为乡亲着想了。

遵从愚道的人基本特征是貌似好人,从来不害人,追求个人利益,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让人在社会中不追求个人利益是不可能的,每一个人都追求个人利益,没有必要舍弃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成全别人,千万不要要求别人舍弃个人利益而成全自己,其实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人在社会中向别人表示自己不会害人,这样能够得到别人的信任。

有些人很注重自己的道德和原则,很多事情他们都觉得有违自己的原则,是办不到的事情。比如说些好话,他们觉得他们做不到。他们在向领导提意见的时候,总是不知道变通,很多话都直通通地说出来,根本就不考虑领导是否能够接受。别人向他们提意见,他们却以自己不懂得阿谀奉承为理由拒绝采纳。

曾经见过一个职场中的好人,所有的功劳都归给别人,而将所有的过错都揽到自己头上,实际上很多功劳都是他取得的,很多过错并不是他犯的。但领导很不喜欢他,认为他总是犯错,而且从来不立功。是自己的功劳就是自己的,何必要归给别人呢?如果不是自己的过错,又何必要强出头认错呢?当然,如果有其他打算那就另当别论了。

这世界上有一类人,心肠太好,对世界过于感恩,所以一直活得很压抑。比如有个证券公司经理,他买的股票都上涨,而他所熟悉的人买的股票一个劲在下跌,他觉得心里不平衡;后来他错过了一班飞机,而这班飞机正好失事,他更是觉得亏欠这个世界很多,于是自杀了。

这种人对这个世界有着一种过分的感激,他想当一个大好人,把好运给别人,但是最后好运都来到自己身上,于是他觉得心理不平衡,只好一死以谢这个世界。这种人确实存在,但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大道无道,圣人不仁,有伤害别人的能力,但从来不伤害别人。有帮助别人的能力,但从来不把自己当成一个爱心泛滥的施舍者。你想得到什么,你也将得到什么。

一个人如果自己都保护不了,自己都无法维持什么,拿什么去帮助别人。只有自己先保证了生存和发展,然后才能帮助别人。当然不能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去损害别人的利益。不要随意去伤害别人,不做老好人,也千万不要随意去做个坏人。其实社会上,又有多少人是以好坏来判断别人的呢?每一个人只要遵从自己心中的道,想得到什么,然后努力去争取就可以了,确实没有必要揠苗助长,把自己定位为一个无私的奉献者。

不流于世俗,方有丰功伟绩

老狐狸认为,人只有不流于世俗,才有可能做出丰功伟绩。做人是需要讲求变通,但同时也必须有原则。有些原则是人立身的根本,是绝对不容许修改的。即使有些时候受到别人的指责,也完全没有必要太在意别人的说法。

古时候有个将军在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起兵,为了避免自己的将士过于骄横,失去民心,他三令五申要求大家遵守纪律,同时还派一个官员负责监管。后来他的侄儿违反了他的法令,这个将军很是为难,他并不想杀自己的侄儿,但是那个负责监管的官员丝毫没有顾及将军的感受,依照军令将他的侄儿给杀了。将军十分生气,于是要将这个官员杀掉。但是过了不久,这个将军突然醒悟到,侄儿已经人死不能复生,现在杀了这个官员也无济于事。而且这个官员正是按照自己的军令来办事的,丝毫没有违规。如果杀了他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于是他不但没有杀这个官员,反而格外尊重他。

官员坚持了自己的原则,没有徇私枉法,最后赢得了尊重。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官员不杀他的侄儿,有意放他一马。这个官员以后的工作该如何开展?肯定是没有办法继续执法,而且将军也肯定会因此而罢了他的官。

做有原则的人哪怕不讨人喜欢,但一定会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我们如果能够恪守一些基本的原则,自然会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相处得很好。这些原则不仅包括做人方面的,还包括做事方面的。

做人方面的第一原则就是一定要有尊严。也就是说要想让别人看得起自己,首先自己要尊重自己。如果自己没有尊严,那么别人也就不会来维护你的尊严。人应该是个独立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立观念,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不应受到别人观念的左右,也不会因为要迎合别人而放弃自己的主张。

做人还必须自信和信任别人。相信自己的人往往也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一个相信自己的人是强大的,他能做到的事情是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他有毅力去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也是值得别人去信赖的。一个人如果特别自信,必然会成为领导者。这些都可能成为他以后成功的基石。相反,如果一个人过于自卑,总是不相信自己能将一件事情做好,那么自然什么都做不好,也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大家都喜欢和能够让自己有安全感的人交往。同时信任别人也是很重要的,对别人信任,别人自然会对你有一种责任感,会为你的利益着想。当然首先要明确的是这个人本身不是十恶不赦的人。信任别人往往让别人觉得特别的荣耀和自尊。

做人还需要有一种义气,需要有一种敢于担当的精神。这并不是说拉帮结伙,而是说要学会去帮别人分担一些忧患,当然,这种分担要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人应该有一种担当的精神,在家庭里要担当起家庭一分子的责任,在班级里要担当学生的责任,在单位要担当员工的责任,在社会上要担当公民的责任。义气只是担当精神的一个表现,也可以将担当精神通俗地理解为讲义气。

没有原则的人是可怕的。倒不是他们让别人感到可怕,而是他们自己的前途可怕。他们什么都不会去敬畏,什么事情都能做,不道德的,不遵纪守法的,都不惮于去做。这种人往往也找不到自己。

讲原则,很多时候是一种毅力。

拿破仑读三年级的时候,经常受到一个六年级大孩子的欺负。有一天那个六年级的孩子无缘无故地打了拿破仑一顿。拿破仑越想气越大,于是上午刚上了两节课,就跑到六年级的教室去找那个大孩子。大孩子这回不由分说地又把拿破仑给打了一顿。拿破仑的左眼圈被打成了熊猫眼。中午的时候拿破仑又跑去找那个六年级的大孩子,六年级的大孩子这回又打了他一顿,这个时候他的右眼又成了熊猫眼。到下午课一上完,拿破仑又去找那个孩子,这个时候那个孩子有点害怕了,于是问拿破仑到底想做什么?拿破仑回答说:“你必须向我道歉。”这个时候,那个六年级的孩子只好向拿破仑道歉,因为他被拿破仑的毅力给征服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欺负拿破仑了。

每一个人都有一些自己需要遵守的东西,这种东西或者隐晦,或者明显,但总该是有的。人们常常会谈到底线问题,其实正是一条条底线才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拿破仑的故事并不值得效仿,但是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一个人比较有毅力的话,这种顽强的毅力表现出来的原则往往会征服比你更强大的人。

老狐狸认为,很多人都有十分害怕的人,在这些人面前他们往往没有原则可言,自己也认为没有尊严可言,只有服从,而从来不知道据理力争,这或许是很多悲剧发生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