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学思集
47551300000019

第19章 学习社会基本矛盾原理坚定社会主义必胜信念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立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问题,应该说,从理论到实践早已解决了。可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的人,借此制造种种“理论依据”,否定“代替”的必然性,我们自己队伍里也有一些同志对社会主义必胜信念产生某种怀疑和动摇。这是不同性质的两种情况,然而,就其思想理论上的失误和错误根源而言却有共同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依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依次演变的规律,社会主义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而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产生于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生产力较低的国家,这种社会主义制度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二是既然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先进和优越,而在两种制度共存和竞赛中,发生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和倒退,社会主义是否能必然战胜资本主义?三是资本主义在战后出现相对稳定和发展,资本主义是否会必然走向灭亡?我国去年(注: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中,理论界极少数鼓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制造一套否定和反对“代替”必然性的所谓“理论依据”主要表现在这三个问题上,一些同志对社会主义必胜信念产生某种怀疑和动摇也主要是对这三个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原理,驳斥对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性的否定和反对的自由化观点,克服一些同志的怀疑和动摇,坚定社会主义必胜信念,这是我们所面临而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经济文化较落后国家取得胜利,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不能把这说成是“早产儿”,不是“十月怀胎”

首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揭示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是对人类历史发展总趋势、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的科学概括与抽象,在现实生活里,一般总是寓于特殊、个别之中,一般与特殊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基本矛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上,在不同的社会形态里,总是以多种多样的特殊的具体形态表观出来,整个社会历史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任何规律都不是以纯粹的形式出现的,而是以一种极其复杂和近似的方式实现的,规律作为发展总趋势,它总是和各种偏离联系在一起。历史的必然性只有通过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才能表现出来,而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是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就世界范围社会发展总体而论,自由资本主义已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是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时期。在这种历史发展趋势中,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尚未充分发展,经济文化较落后,而革命主客观条件已成熟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当今社会历史发展统一性和多样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那种以历史发展的统一性否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是形而上学历史观的反映。

其次,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决定着无产阶级革命必然在资本主义薄弱环节突破而首先取得胜利。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根据当时历史条件曾经有过这样的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所有或者至少在几个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爆发才有可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要想在单独一个国家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这是由于当时资本主义还处于向上发展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比较快也比较平衡。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以后,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已经变化了情况作了透彻的分析,并进而对社会主义革命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提出了新的科学结论。列宁认为,在帝国主义条件下,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较之过去更加不平衡了,一些国家在跳跃式的发展,迅速地超越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各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矛盾的尖锐程度很不一样。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表明不同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政治前提决不会同时成熟,无产阶级的革命觉悟、组织程度和领导水平必然有很大差异。这些都决定着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在各个国家的不一致性,决定了革命只能一个一个地发生,而不可能所有国家同时发生,这是其一。其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由于实力对比的不断变化而日益尖锐,它们之间的争夺和战争,相互削弱。有些宗主国特别强大,而在一些发展较为缓慢的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殖民地和附属国,垄断资本的统治力量就弱得多。这样,在帝国主义世界体系中就会出现最薄弱的环节,使无产阶级革命有可能冲破这一薄弱环节而首先取得胜利。显然,世界帝国主义体系最薄弱的环节,常常不是资本主义最发达、垄断统治最厉害的那些国家,而是那些经济上不很发达,但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却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只要一个国家具备了这样的条件,革命就会首先从这里发生。中国之所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就是由于具备了这样条件,因此,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那种认为不是“十月怀胎”,是“历史的误会”,显然,是十分错误的。

再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基本内容。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普遍最根本的规律,它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矛盾和斗争是绝对的,二者的统一是相对的。因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不能机械理解为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的线性因果关系,在现实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往往存在着一与多的复杂关系。一种生产关系,不仅可容纳同性质的多层次生产力,而且还可以容纳相互交错的不同性质的生产力。这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继承性、连续性,永远不会停留在一点上的特点。而生产关系则不同,在生产过程中它是一个相对稳定不变的因素,只有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生产力才有可能获得一个必需的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发展条件,生产力诸要素才可能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物质力量。这种状况决定了一种生产关系可容纳不同层次的生产力,比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可容纳工场手工业生产力、机械工业生产力、自动化生产力,当然这种容纳是有限度的,下限是工场手工业,上限高度社会化生产力最终要冲破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束缚;封建生产关系也可容纳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可是,工业革命以后,机构工业生产力就冲破了封建生产关系。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社会化生产力而必然产生的。但它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才能产生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初期,只能是旧社会已形成的生产力,不可能创造一个与旧社会生产力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力;只有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才能形成比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更高的生产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和将进一步证明这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性。所以说,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当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和倒退,是历史发展中的曲折,不会改变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总是呈上升前进的趋势,但又不是直线式的上升前进,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曲折前进是普遍规律。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个新生的社会制度,只有经过复杂、艰巨、曲折的斗争,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在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是这样,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也是这样。例如,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于1640年。但在战胜国王以后,接着就出现了1660年的旧王朝复辟,一直到1688年,资产阶级政党以政变的方式推翻了旧王朝,这才使英国的资产阶级专政稳定下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从1789年爆发到1875年第三共和国成立,经过了86年,中间交织着进步和反动,共和和帝制,革命的恐怖和反革命的恐怖,内战和外战,征服外国和投降外国,尤其动荡不安。就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来讲,从建立到成熟大体经历了两三百年时间。如果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萌发到这种生产关系在世界上占统治地位讲,则经历了五六百年时间。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成长和成熟,是用一种剥削关系和私有制代替另一种剥削关系和私有制度,尚且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的过程。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并且只能在夺取政权后,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成长和成熟,更不可能一帆风顺,不可能一蹴而就。

另外,由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国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处在经济实力占优势的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从而形成两种制度长期并存和对立的局面。苏联、中国等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迅速发展,目前,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之间出现了某种均势,社会主义不可能迅速取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消灭社会主义。正因为如此,一方面,国际形势由紧张转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敌对势力利用这种机会,加强对社会主义国家展开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攻势,以期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因此,渗透与反渗透是当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斗争的重要形式。由于外有帝国主义的压力,内有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内就有产生各种机会主义的土壤和条件。加之,社会主义不是一种凝固不变的社会形态,没有现成的固定模式,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探索过程,体制上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和弊端,工作中产生这样那样的缺点和失误。因此,在社会主义发展前进过程中,出现曲折是难免的。当然,我们共产党人应努力避免主观犯错误所造成的曲折。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和倒退,是历史长河中的短暂现象。这是因为:一方面,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有四五十年的历史,尽管这种制度还不成熟,体制上存在各种弊端,但毕竟是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地主私有制,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一种新型的先进社会制度。而现在恰恰相反,全面推行私有化,这必然导致两极分化,重新恢复和产生人剥削人的制度,必然造成生产无政府状态,爆发经济和社会危机,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产生和日益尖锐,相应地也必然会出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和斗争。另一方面,这些国家的人民群众现在已经受到剧变和倒退带来的严重后果。共产党不仅被赶下台或停止活动,而且,随着政局的右转,那些改变为社会党或社会民主党的政党也先后失去了执政地位。共产党人和正直人士受到种种迫害和欺凌,甚至人身安全和生活权利都受到威胁。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也受到日益严重的侵犯,有的资产阶级头面人物公开提出“我们今天需要的是独裁”。社会上极右势力猖獗,法西斯主义重新抬头,明目张胆地进行反攻倒算活动。这些国家在经济方面遇到了更大困难,债台高筑,通货膨胀,失业增加,千百万职工生活条件恶化,劳动群众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获得的根本利益和各种社会保障正在日益缩小或丧失殆尽。这种复辟倒退的反面教育,对这些国家的人民是极深刻的,人民一定会较快觉醒起来。此外,还不应低估这些国家几十年的马列主义普及教育和社会主义实践在人民群众中留下的积极影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我们要坚信东欧这些国家的人民群众和真正的共产党人,经历了这一重大而深刻的反面教育以后,一定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一定会重新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当前这种剧变和倒退是暂时的,改变不了社会主义必胜的历史发展总趋势。

三、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稳定和发展,并未消除固有的矛盾,改变不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有自身运动的规律,它是生产劳动过程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永远不会停留在一点上,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加速发展的客观物质力量。马克思说:“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也不能停止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新技术革命,它不仅大大提高了原有生产部门的技术水平,而且开拓了许多新的生产部门,从而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是,生产力的连续不断和加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同资产阶级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尖锐,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必然冲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此,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相对稳定和发展,是生产力自身运动规律作用的结果,决不是资本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更不能以此证明它可以万世长存,恰恰相反,当代资本主义出现这种稳定和发展,必将从广度和深度上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作了一些调节,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政策,这也是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客观上,从单个自由资本发展到私人垄断资本,进而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对生产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它的自我调节是有限度的,不可能超越其本身的范围,更不可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

总之,我们要用历史的、辩证的、全面的观点来看现代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和发展。一方面,要看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些国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仍然有相当的发展,并可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适当调整生产关系。另一方面,也不应被某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相对稳定和发展的现象所迷惑。事情决不像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所说的那样,资本主义矛盾已经解决,可以万世长存。历史的发展将继续证明,没有任何灵丹妙药能使帝国主义摆脱其固有的困难和危机。它最终灭亡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

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原理,联系分析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一步证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然而,这并不是说人们不必付出努力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进行百折不挠的斗争。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同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争取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为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作出自己的贡献。

(此文系1990年10月在浙江省委党校轮训班学习会议上的发言,并刊于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主办《理论学习》1990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