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学思集
47551300000069

第69章 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探讨

一、农业产业化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有效形式

农业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当前面临着三大新矛盾:一是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散经营的农户不仅势单力薄,难以抵御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风险,而且由于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很容易受到中间商盘剥,造成利益大量流失。二是经营规模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矛盾。由于农户分散经营,户均占有生产资料十分有限,因而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和装备应用和推广很困难,规模经营难以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产品商品率难以提高。三是农业社会效益高和农民收益低的矛盾。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但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限制多,产品生产周期长,需求弹性小,运输储藏难,又具有弱质性,再加上农产品加工、销售和农业服务部门与农业生产过程相分离,农民难以分享这些部门的平均利润,因而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低的矛盾尤为突出。农业产业化是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应运而生的,是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和最佳形式。

农业产业化,从纵向上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联为一体,克服过去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脱节的缺陷,使农民在生产经营一体化中能够分享各个环节的平均利润;在横向上实行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形成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产品商品化的农业产业运行的新机制,从而为农户和农产品进入市场架起桥梁,为农民提高收入创造条件,为农业实现现代化开辟道路。

从世界农业发展历史看,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也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无论是地多人少的美国、澳大利亚,还是人多地少的日本、韩国,以及法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基本途径和形式就是实行农业一体化经营。尽管各国在名称和做法上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点和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综合经营体制,它将资源、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市场机制下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经营。现在北美、欧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业等产业,都普遍推行农、工、商一体化的经营体制,有的已实行跨国经营;独联体和东欧国家也纷纷出现了“农、工、商综合体”之类的模式,所以说世界农业已进入产业化经营的时代。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也要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走出一条符合国情、农业产业化的新路子。

二、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配置;有利于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把生产与市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种农业经营形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一)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的新纽带

在发展市场经济,如何解决农民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一个突出问题。而推进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它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经济利益为基础,以经济合同为纽带,通过两个延伸,即一头向市场延伸,一头向基地、农户延伸,把分散农户集结起来,有序地进行某项专业生产,面向国内外市场,有力地促进家庭个体经营活动与社会生产整体效应的和谐统一。

(二)有利于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是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新途径

农业特别是种植业比较效益低,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突出制约因素。解决这个问题,要靠国家政策,但更重要、更现实的是要靠挖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内部潜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和运销,实现农产品的多次转化增值,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产出率,是改变农业的弱质性,提高农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现实选择。

(三)有利于拓展经营规模,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新起点

农业现代化,客观上要求实现空间布局的规模化。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促进农户进入某一产业链,参与一体化经营,将分散的家庭小规模生产连结成相对集中的大规模生产,既保持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稳定性,又开辟耕地规模经营的新途径。

(四)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而实施农业产业化是推进这一进程的加速器。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另一方面,产业化的发展又为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累资金、技术,为加快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创造条件。凡是产业化发展快的地方都带动城镇工业、交通、运输、商业、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小城镇和工商业小区。

三、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对策与措施

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化有三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主要依靠政府出面组织农业产业化,但是这容易有过多的行政干预,受部门分割的体制影响也大;第二种思路是主要依靠大中型工商企业作为龙头来带动农业产业化,但存在的问题也突出,主要是这些企业和农户的关系往往“油是油,水是水”,在市场波动中,难以保护农民利益;第三种思路是主要依靠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这里说依靠,并不排除政府的扶持作用,但政府的作用是局限在特定的范围内,农业产业化是通过政府制定政策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要通过农民自己的组织或企业来带动千家万户来完成。在目前农业产业化的起步阶段,我们不排除前两种工作思路。这两种工作思路在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条件下,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但作为指导目前全局的思路,特别是政府财力紧张、办得好的大中型企业稀少的区域,更应提倡依靠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

当然,依靠农民推进农业产业化也有其弱点。如从一个地区看,发展的时间长,产业形成规模较慢,科技含量和加工深度比较低;但从全局看,农民的这种瞻前顾后、投入小心,摸着石头过河式的循序渐进行动,恰恰可能避免一个地区的某些产业规模猛然扩张带来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它尽管表面上不如前两种思路那样轰轰烈烈,但它的推进更为扎实有效。

农业产业化的内涵与形式。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这为农业跨世纪发展及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农业产业化的内涵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先进科技为手段,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的产供销、贸工农、种养加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一种新机制。农业产业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企业带动型,即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产、加、销环节,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上连国内外市场,下在农产品基地,延伸千家万户,形成较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市场辐射型,即通过建立和培育农产品市场,推动生产、加工、流通的整个产业发展;三是基地推动型,即利用荒山缓坡等资源优势,发展名、特、优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商品基地,从而发展成农业区域性经济格局;四是服务组织联结型,即以社会服务为纽带,发展一体化经营。

当前,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制约因素:一是干部和群众对农业产业化缺乏认识和理解,存在领导怕失败、干部怕麻烦、部门怕丢权、群众怕吃亏的思想;二是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以盈利为目的,不顾生产者利益;三是龙头企业规模小,劳动力差,功能不完善;四是社会化服务滞后,特别是信息、技术、人才服务比较缺乏;五是农民整体素质低,对先进科技应用推广和复杂多变的市场不适应。因此,加快实现我省农业产业化应采取如下对策与措施。

第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主导产业和产品优势。凡是以市场为导向,发挥主导产业和产品优势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就好。农业产业化实质是市场化,要围绕和紧跟市场,了解和研究市场,既要适应当前市场需求,又要适应市场变化趋势,主导产业是农业产业化支柱,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产业和产品优势,政府应采取倾斜政策。

第二,坚持下大力气培育龙头组织。龙头组织可以是出口加工企业,可以是市场,也可以是中间组织。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选准办好能够开拓市场、带动千家万户的龙头组织。有了具备较强经济实力和服务手段的龙头组织,才能开拓市场,扩大规模,带动基地,联结农户。加强龙头组织建设,一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与农村经济市场化结合起来,瞄准国内外市场,增加投入,扩大规模,提高技术层次和加工深度;二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与优化乡镇企业结构结合起来,促进中小企业联合和壮大;三要把发展龙头企业和深化供销社改革结合起来,形成与千家万户联系紧密、覆盖面广的龙头企业群体。

第三,坚持抓好商品基地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是龙头企业的依托,也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只有形成较大规模的商品基地,才能保证农副产品成批量供应,提高市场占有率。因此,要按照发挥资源优势、合理区域布局的原则,抓好商品基地建设,形成资源特点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区域化经济格局。

第四,坚持抓好科学技术进步。农业产业化既要靠政策、靠投入,更要靠先进科学技术装备和科学管理,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此,一要改革传统科技推广方式,坚持一抓一个大系列,一推一个全过程,使新技术、新成果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中;二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式和内容,使之与农业产业化结构相适应;三要改革农村管理体制,打破部门、所有制行业界限,改革部门管理为产业管理。

第五,坚持从实际出发,多种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因产之宜、分类指导、多样化发展的原则。无论何种形式,都要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第六,坚持把农业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与实施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农业产业化战略的实施,要求更加完善和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适应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国家农业技术经济部门,要转变职能,发挥优势,从资金、技术、信息、物资、运销等方面,形成与主导产业配套的系列化服务。

第七,坚持正确处理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新机制。能否正确处理好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按照互助合作原则运作,实行“民办、民管、民受益”,在机制上解决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矛盾,龙头企业与农户真正结成利益共同体,更有活力、凝聚力和发展动力。政府应加强指导,扶持其发展。

第八,坚持把农业产业化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行农业股份合作制结合起来。产业化经营与双层经营体制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业产业化最重要的制度基础。农业股份合作制是农业产业化最佳制度载体,应积极加强推广。农业股份合作制是土地入股为主,实现农业企业化规模经营:一是规模经营不同于以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二是企业化管理不同于以户为单位非企业化管理;三是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因此,农业股份合作制适应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

第九,坚持农业产业化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农业产业化是与加工业发展、市场体系培育以及科技教育结合分不开,这都与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一方面,小城镇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空间载体,或叫结合部、联结点;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发展必将促进小城镇发展。

(此文系1997年4月在浙江省政府召开的专题咨询会议上的发言提纲,并书面报送浙江省政府)

附件

世界农业产业化简介

一、世界农业进入产业化时代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一种综合经营体制,它将资源、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在市场机制下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实现农工商的一体化经营。现在,北美、欧洲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作物、畜牧、水产、林业等产业,都普遍推选农工商一体化经营体制,有的已实行跨国经营;苏联和东欧国家也纷纷出现了“农、工、商综合体”之类的模式,所以说世界农业已进入产业化的时代,农业产业化已成为世界性农业发展的大趋势、大浪潮。

二、各国农业产业化模式

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现代农业走产业化道路,其共同点是生产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服务社会化。它们有三种形式:一是垂直一体化农业公司,即把农工商置于一个企业的领导之下,组成农工商综合体;二是大企业或大公司与农场主通过合同建立起合同型农业加工企业;三是大农场主自己建立加工增值和销售的企业、商业组织。

法国叫做农业联合体,有纵向联合和横向联合两种形式:纵向联合体形式,就是把工业、商业、金融等与农业有关的部门用合同或控股形式组成农工商联合体,法国约有四分之一的农户和私人公司合作社或国家机构签订此类合同。横向联合体形式,具体有三种形式:一是购销服务合作社,属农产品销售和提供生产资料、信息服务的合作社;二是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农业经营者组合,共同使用农用机器,共同开垦等合作组织;三是农业信贷合作社。上述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对法国现代农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上述几种形式从其组织结构分为两种模式:一种“合作社模式”(欧洲较普遍)。这种合作社大多是中小农户自愿联合集体加工或销售;社务由全体社员协商,一人一票,民主议决;其收入一般是在扣留必要的公共积累后,按社员投入多少进行分配。在合作社巩固和发展的基础上,各地合作社又自愿按产业联合,逐步形成以地方到中央的联社。如芬兰2 。56万个奶牛户(占全国80%),47个乳制品合作社,经营牛奶的加工和销售。经过多年的调整和组合,以股份制形式组成全国联社性质的公司,在全国设立33个加工厂,就近收购鲜牛奶加工,由公司统一调配,销往国内外市场,其产品多达1400种,加工量占全国的77%,年营业额达18亿美元之多。另一种是“公司+农户”模式(美国、日本较普遍)。一般是以经营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业务的公司为核心,吸收附近农户组成“生产基地”,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这种一体化的弹性很大,有的十分松散,也是一般的购销关系;但大多数关系比较紧密,公司与农户订阅收购合同,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然后到收购期,有的则进行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使农户更多地依附于公司。

一些经济学家对两种产业化经营模式做比较研究后认为:

合作社模式。其优点:(1)社会参与加工、销售的决策,有利于照顾农民利益,他们同经营管理人员的利益较一致,并且风险共担,使各方利益都得以兼顾,有利于促进产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2)在收益分配上,既有利于社会征收,又有利于保障经营人员的合理收入;(3)有利于正确处理积累和经营关系。其缺点:(1)合作社经营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干部的素质和能力;(2)特别在多层次联合后,上层和基层易产生利害矛盾,易造成脱节现象。

“公司+农户”模式。其优点:(1)它同市场联系比较紧密,便于做到以销定产,可以避免生产盲目性;(2)公司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效率较高;(3)规模经营,有利高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其缺点:(1)公司与农户易发生矛盾;(2)二者利益关系不易协调,往往农民吃亏,导致生产不稳定。

三、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

跨国农业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纵向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一些技术先进、资金雄厚的农业公司在推进产品贸易的同时输出资本和技术,利用国外土地潜力和低价劳动力进行资源开发并建立子公司,把农业产业化推向世界。据统计,到20世纪70年代,全球的985家经营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的农业跨国公司,年销售额达到1315亿美元,这相当于当时全世界农业出口贸易的总值。到80年代中期,少数几家跨国公司,在水果、茶叶、烟草等产业中,分别控制了全球60%~90%的出口贸易活动。许多跨国农业公司正在从单一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走向多产业的经营。

对许多农业产业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对跨国农业公司要利用,是一种机遇,可引进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加快本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另一方面,要慎重对待,切实保护本国产业发展和本国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中外合作收益合理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