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②。”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③,请事斯语矣④。”
【注释】
①克己复礼:克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符合礼。克:约束,抑制。复:践行。②目:条目,细节规定。③不敏:不才。④事:从事,实行。
【译文】
颜渊问什么是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语言行动符合礼,这就是仁。只要一旦能做到这样,天下的人就都会称许你是仁人。要做到仁全在于自己,哪能靠别人呢?”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具体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即使不才,也要照先生的这番话切实去做。”
【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①,在家无怨②。”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注释】
①邦:指诸侯统治的国家。②家:卿大夫管辖的封地。
【译文】
仲弓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平常出门要像去见贵宾一样庄重,役使百姓要像承当大祭典一般严肃。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在诸侯国中没有人对自己怨恨,在卿大夫的封地没有人对自己怨恨。”
仲弓说:“我虽然不才,也要按先生这番话切实去做。”
【原文】
司马牛问仁①。子曰:“仁者,其言也訒⑦。”
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切乎?”
【注释】
①司马牛:姓司马,名犁,一名耕,字子牛,孔子的学生。②訒(rèn):难。
指话难说出口,引申为说话谨慎。
【译文】
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常常是谨慎的。”
司马牛说:“说话谨慎,这就叫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不容易,说起话来能不谨慎吗?”
【原文】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
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①,夫何忧何惧?”
【注释】
①内省(xǐng):内心自我反省。不疚(jiù):不惭愧。
【译文】
司马牛问怎样才算是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
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就是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哪里还有什么可以忧虑和恐惧的呢?”
【原文】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
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惟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生或死都由命运主宰,荣华富贵也是上天安排。’君子只要做事认真严肃,不出差错,对待别人恭敬而有礼就是了。那天下的人都是你的兄弟了啊!君子为什么要忧虑自己没有兄弟呢?”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①,肤受之愬②,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注释】
①浸润之谮:像水那样渐渐浸渍的谗言。谮(zèn):诬陷、中伤人的谗言。②愬(sù):诬告。
【译文】
子张问怎样算是明事理。孔子说:“暗中传播的谗言,以及切肤般的诬告,在你这里都行不通,那你就可以说是明事理了。暗中传播的谗言,切肤般的诬告,在你面前都行不通,那你就可以说是看得远了。”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①,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注释】
①足:使……充足。
【译文】
子贡问关于处理政事的道理。孔子说:“使粮食充足,使军备充足,百姓对当局信任。”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在粮食、军备、百姓对当局的信任这三者中一定要去掉一项,那么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先去掉军备这一项。”
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粮食和百姓对当局的信任这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先去掉粮食这一项。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一死,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立不住了。”
【原文】
棘子成曰①:“君子质而已矣②,何以文为③?”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④。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⑤。”
【注释】
①棘子成:卫国大夫。当时大夫可尊称为夫子。②质:质地,此指思想品质。③文:文采,此指礼节仪式。④驷(sì):古代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⑤鞟(kuò):去了毛的兽皮。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思想品质好就可以了,要那些礼仪之类的东西做什么?”子贡说:“遗憾呀,先生您这样地谈论君子!即使有四匹马,也不能把你口中的失言追回来。思想品质和礼节仪式同等重要。如果把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都去掉有花纹和色彩的毛,那么这两类皮革就一样了。”
【原文】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②”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①有若:姓有,名若,孔子的学生。②盍:何不,为什么不。彻:税田十取一的周朝田税制度。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道:“如果遇到年成不好,国家开销不够,应该怎么办?”
有若说:“为什么不实行十成抽一的税制呢?”
哀公说:“十成抽二,我都还不够,怎么能十抽一呢?”
有若回答说:“假如百姓的用度都够了,您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呢?”
【原文】
子张问崇德、辨惑①。子曰:“主忠信,徙义②,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③。’”
【注释】
①崇德:提高道德。辨惑:辨别是非。②徙(xǐ):迁移。③这两句诗引自《诗经·小雅·我行其野》。
【译文】
子张问关于提高品德、辨别是非的问题。孔子说:“以忠诚信实为宗旨,追随和服从于义,这就可以提高品德了。喜欢某个人,就希望他长寿不死;对他厌恶起来,又恨不得他立即死掉。既希望他长寿不死,又恨不得他短命快死,这就是不辨是非了。这样做‘对自己实在无所裨益,也只是使人觉得怪异罢了。’”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有关治理国家的问题。孔子说:“君主要像个做君主的,臣子要像个做臣子的,父亲要像个做父亲的,儿子要像个做儿子的。”景公说:“妙极了!如果君主不像个做君主的,臣子不像个做臣子的,父亲不像个做父亲的,儿子不像个做儿子的,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能吃得到吗?”
【原文】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①,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②。
【注释】
①片言:单方面的言辞(指诉讼中双方任何一方的言辞)。狱:案件。折狱:断案。②宿诺:延宕很久没有实现的诺言。
【译文】
孔子说:“依据一方面的言辞就可以断案子的,大约只有仲由吧!”子路履行诺言从不拖延。
【原文】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
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跟别人一样呀,必然是使诉讼的事件完全没有才好。”
【原文】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
子张问关于从政的道理。孔子说:“在官位上不要厌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出自忠心。”
【原文】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译文】
孔子说:“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用礼义来约束自己,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
【原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
孔子说:“君子要成全别人的好事,不要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恰好与此相反。”
【原文】
季康子向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①,孰敢不正?”
【注释】
①帅:率领,带头。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说:“政这个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了,谁还敢不端正呢?”
【原文】
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译文】
季康子苦于盗贼的猖狂,于是向孔子求教怎么办。孔子回答说:“假使您自己不贪求财货,即使奖励他们去偷盗,他们也是不会干的。”
【原文】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①。”
【注释】
①偃(yǎn):仆倒。
【译文】
季康子向孔子请教政事,说:“如果杀掉坏人来接近好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您治理政事,怎么要杀人呢?只要您想把国家治好,百姓自然就会好起来。君子的德行就像风,百姓的德行就像草,风吹向哪边,草就跟着向哪边倒。”
【原文】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①?”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②,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③。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①达:显达,通达。②闻:名誉显闻,有名望。③下人:甘居人下,指对人谦恭有礼。
【译文】
子张问:“读书人怎样做才可以显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显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显达,就是在诸侯国家一定名声在外,在卿大夫封地也一定名声在外。”孔子说:“这个是有名声,并不是显达。所谓显达,是天性质朴正直,内心喜爱道义,而且善于观察别人的神色,分析别人的言语,发自内心地愿意使自己处在别人之下。这种人在诸侯国家必然显达,在卿大夫封地也必然显达。至于有名声,外表做得很有仁德,但行为却与此相反,他自己以仁人自居而不加怀疑。这种人,在诸侯国必定能骗取名誉,在卿大夫封地也必定能骗取名誉。”
【原文】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①,曰:“敢问崇德,修慝②,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③,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注释】
①从游:跟随孔子出游。舞雩(yú):鲁国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县。②修慝(tè):指改恶从善。修:治,指改正。慝:隐藏在心里的怨恨。③忿(fèn):忿怒,气愤。
【译文】
樊迟跟随孔子出游于舞雩台下,樊迟问孔子说:“请问怎样提高自己的道德,改正过错,辨别是非呢?”孔子说:“这个问题问得好啊!做事争先,享受在后,不是提高品德了吗?检查自己的过错,不去指责别人的过错,不就是改正了过错吗?忍不住一时的气愤,忘了自己的生命安危,甚至也牵连到自己的亲人,这不是糊涂吗?”
【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
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①,能使枉者直。”
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④,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③,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④,不仁者远矣。”
【注释】
①直:正直。错:通“措”,放置。枉:不正直,邪恶。②乡(xiàng):通“向”,从前,此指刚才。③皋陶(gāoyáo):传说舜时的贤臣。④伊尹(yīyǐn):商汤的宰相,辅助过汤灭夏兴商。
【译文】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问什么是智,孔子说:“善于识别人。”
樊迟没有想通这番话。孔子便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使他们的地位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
樊迟退出来,见到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提拔那些正直的人并使他们在邪恶的人之上,这就能使邪恶的人正直起来。’这话是什么意思?”
子夏说:“这是含义多么深刻的话啊!舜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皋陶来任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汤有了天下,在众人中挑选了一个伊尹来举用,那些不仁的人也就远离了。”
【原文】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①,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注释】
①道:通“导”,引导。
【译文】
子贡问交友的道理。孔子说:“忠心地劝告他,好好地引导他,如果他不听,就应该停止,不要自找侮辱了。”
【原文】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译文】
曾子说:“君子凭文章学问来交朋友,靠朋友的交往来培养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