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47585800000013

第13章 素书解译(10)

【解译】

谗言是小人的专利,忠言是正直者的墓碑。其实,哪一个领导都知道“亲谗远忠”的后果,可就是做不到,历史上因此而败亡的人数不胜数。而小人历来被人们痛骂、鄙夷,可他们却常常能够活得很滋润,一个个都得志起来。

如此说来,领导与小人之间好像天然有某种亲缘关系,往往一拍即合。这其实就是人性中的供需关系。

小人好浮夸,善于溢美之词。汉代刘向曾说:“小人之言,多而虚。”意思是:这类人巧言善辩,夸夸其谈,尽说好听的。而一般人尤其是领导,都有点好大喜功的毛病,喜欢听顺耳的,谁愿意成天“良药苦口”呢?于是谗言者专攻这些弱点,往往说到对方的心坎里。一个喜欢听,一个喜欢说,供需平衡,自然市场广大。

其次,谗言者还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贪功委过。什么好事都往自己身上揽,什么坏事都往外面推,并不厌其烦地夸大自己的成就。而许多领导人都有些官僚,容易被迷惑,结果小人就得志了。一个官僚成性,一个善于钻营,也是某种供需关系。

【原典】

近色远贤者昏。

【注解】

王氏曰:“重色轻贤,必有伤危之患;好奢纵欲,难免败亡之乱。如纣王宠妲己,不重忠良,苦虐(雪楷义)万民。贤臣比干、箕子、徽子,数次苦谏不肯;听信怪恨谏说,比干剖腹、剜心,箕子入官为奴,徽子佯狂于市。损害忠良,疏远贤相,为事昏迷不改,致使国亡。”

【解译】

夫子说“食色性也”,好色也是人的天性之一,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尺度,君子好色而不乱,好色而不迷。

中国的史臣历来有为君王讳的传统,将君主治理失败的责任推给女人,这是其中的一种表现。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许多因色而误国的所谓教训,可笑的是,有些无聊的文人还津津乐道。

商纣王宠爱妲己、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就不用说了,南朝陈后主宠信美女张丽华与孔贵人,直至亡国,在南京留下胭脂井的风流遗迹。司马炎后宫两万多美女,每日乘羊车游园,住在车停处的美女那里,害得美女们在门口放些青草引诱那拉车的羊。还有明末李自成抢了陈圆圆,激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

其实,国破家亡干女子何事?即使有因色误国者,那也是因为自己把持不住,同样不干女子事。

中唐以后,武则天将李氏宗亲都流放了,其中就有后来的中宗李显。中宗这个人非常软弱。在患难中,每当中宗陷入绝望之中时,都是他的皇后韦氏给他以力量和信心;每次武则天派人来访,都由韦后出面周旋打点,韦后的伶牙俐齿,使他们渡过了不少难关,因而中宗对韦后十分感激。他曾握住韦后的手立誓说:“异时若复得见天日,唯汝所欲,不相禁止。”

韦后是极有野心、权力欲极强的女人,中宗复位后每次上朝,韦后都坐在他身后的帷幔中,如同当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一样。大臣桓彦范上书劝谏,李显不予采纳,韦后便开始大肆干预朝政。

所以“近色”不应该受指责,但“远贤”那就大大不对了。明朝崇祯皇帝不近色,但远贤了,同样是国破家亡。

【原典】

女谒公行者乱。

【注解】

注曰:“如太平公主,韦庶人之祸是也。”

王氏曰:“后妃之亲,不可加于权势;内外相连,不行公正。如汉平帝,权势归于王莽,国事不委大臣。王莽乃平帝之皇丈,倚势挟权,谋害忠良,杀君篡位。侵夺天下。此为女谒公行者,招祸乱之患。”

【解译】

“谒”的本意是禀告、陈述,就是发表自己的意见。唐代有一种诗,叫“干谒诗”,就是为推销自己而写的诗作,相当于现在的自荐信,只是更加有文才。比如,唐代诗人朱庆余,在临考前给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此诗借新婚之后的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公婆,探听虚实,真是太有才了。

女子议论朝政大事,就称为“女谒”,如果意见被采用了,就叫“女谒公行”,意思是:大事不好了,女人干预朝政了!

黄石公毕竟是秦末汉初之人,出于当时的社会礼法,对女人的歧视是难免的。客观地说,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女人干预朝政或者外戚干预朝政的时候并不多,最突出的大约只有汉代、唐代、清代的一段时间。比如说,唐代就有多名妇女冲击过朝政:武则天、太平公主、上官婉儿、韦后等,但她们的时问都不长,多数的暴政还是由男人们造成的。

【原典】

私人以官者浮。

【注解】

注曰:“浅浮者,不足以胜名器,如牛仙客为宰相之类是也。”

王氏曰:“心里爱喜的人,多赏则物不可任;于官位委用之时,误国废事,虚浮不重,事业难成。”

【解译】

设官任职,必须出于公心,这样才能网罗天下人才,共同完成大业。一个朝代或者一个单位,如果出现任人唯亲,那就是走向下坡的开始,整个事业的根基就出了问题,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就会随之而来。

从历史上讲,“私人以官”的现象在中国是很普遍的,因为皇家的土特产品就是官职,除了正常的任命之外,还有很大的通融余地,想给谁就给谁。再加上中国人重情,当官的一动感情,就会把官职当礼品送给别人,而不考虑这个人是否是块当官的料。

还有一条,中国人在骨子里就有占山为王的“封建割据”的情结,每一位当官的,都有山大王心理,每到一处,总是会精心培植自己的势力圈子。这样一来,顺我者当官,逆我者靠边,“唯才是举”一般很难做到。

在官场上,最下作的就是买官鬻爵,将官职当商品,就跟萝卜、白菜一个样,公开叫买,这样的吏制就跟洪水猛兽差不多了。

晋武帝司马炎在南郊祭时,感觉很不错,就问随行的左右:“我可以和汉代的哪个皇帝相比较啊?”校尉刘毅是个直性人,回答说:“可比汉代的灵帝和恒帝。”司马炎听了后不以为然说:“我虽然德行不是很高,但总比他们要强点吧。”刘毅说:“这两位皇帝都卖官鬻爵,但是他们将卖官得的钱都入了国库,可陛下您呢,将卖官的钱都装进了自己的腰包,从这点上看,您还不如他们呢。”

【原典】

凌下取胜者侵。

【注解】

王氏曰:“恃己之勇,妄取强胜之名;轻欺于人,必受凶危之害。心量不宽,事业难成;功利自取,人心不伏。霸王不用贤能,倚自强能之势,嬴了汉王七十二阵,后中韩信埋伏之计,败于九里山前,丧于乌江岸上。此是强势相争,凌下取胜,返受侵夺之患。”

【解译】

在自然界中,由于地势的不同,会形成一个水压差,造成水向下流。在社会中,由于地位的不同,会形成职位上的差别,造成上级不好的情绪向下渲泻,这就是以势压人,以权欺人。如果遇到这样的领导,下属肯定会怀恨在心。

如果一个单位上下关系紧张,大家离心离德,原因肯定在领导。《孟子》里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因为下级是没有理由,也没有资格与领导闹不团结,那不是老鼠戏猫,自讨死路吗?

【原典】

名不胜实者耗。

【注解】

注曰:“陆贽曰‘名近于虚,于教为重;利近于实,于义为轻。’然则,实者所以致名,名者所以符实。名实相资,则不耗匮矣。”

王氏曰:“心实奸狡,假仁义而取虚名;内务贫饕,外恭勤而惑于众。朦胧上下,钓誉沽名;虽有名、禄,不能久远;名不胜实,后必败亡。”

【解译】

滚滚红尘中,大家匆匆忙忙干的事只有两件,一为名,一为利。要么因名博利,像前几年的超女,先成名后取利;要么因利成名,如这几年的企业家写书,先得利后成名。人们总是想将好事占尽,名利双收。

在这股大潮中,大家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大凡迅速成名的人,几乎都是短命的,各领风骚只几年。为什么呢?名与实不符,许多人事后证明都是徒有虚名,弱小的身躯根本撑不起那顶大帽子,最后被压趴下了。

历史上,名与实相符,可以成就大事,如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冲着就是他的名。但名与实不相符,则可杀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结果有了诸葛亮“浑泪斩马谡”。

战国时,秦国和赵国因为争夺上党地区,发生了战争。赵国先派廉颇与秦军对峙,后来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派著名将领赵奢的儿子赵括领兵出战。这个赵括喜欢纸上谈兵,而且在当时颇有些虚名,但就是没有实际带兵经验,典型的名实不符。

当得知赵括为将,蔺相如就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甚至连赵括的母亲也找到赵王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赵王不听,依然用赵括为大将。结果四十万大军,被秦将白起坑杀。

【原典】

略己而责人者不治。

【注解】

王氏曰:“功归自己,罪责他人;上无公正之明,下无信、惧之意。赞己不能为能,毁人之善为不善。功归自己,众不能治;罪责于人,事业难成。”

【解译】

有一种领导最让下级看不起,那就是贪功委过。单位里一旦出了问题,领导会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而对别人的问题,会拿放大镜去看。遇上这样的领导,还是走为上策,因为这个单位是搞不好的。

无论任何单位,都有一条潜规则:出了问题总是要有追究者的,一旦你成为问题的追究者,也就获得了责任豁免权。只追究别人的责任却不需要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那么一般由谁来追究责任呢?肯定是领导。所以,领导有天然的免责权,如果自己再主动委过,那面目就可憎了,而属下早晚都会成为“替罪羊”。

用羊替罪的习俗来自古犹太教。古犹太人把每年的七月十日定为“赎罪日”,并在这一天举行赎罪祭祀。仪式通常是这样的:通过拈阄决定两只活公羊的命运,一只杀了作祭典,另一只由大祭司将双手按在羊头上宣称,犹太民族在一年中所犯下的罪过已经转嫁到这头羊身上了。接着,便把这头替罪羊放逐到旷野上去,即将人的罪过带入无人之境。最后,再把那赎罪的羊烧死。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无论何时,都应该成为领导者的座右铭。

【原典】

自厚而薄人者弃废。

【注解】

注曰:“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而无弃物。自厚音,自满也。非仲尼所谓:“躬自厚之厚也”。自厚而薄人,则人才将弃废矣。”

王氏曰:“功名自取,财利己用;疏慢贤能,不任忠良,事岂能行?如吕布受困于下郡,谋将陈宫谏曰‘外有大兵,内无粮草;黄河泛涨,倘若城陷,如之奈何?’吕布言曰‘吾马力负千斤过水如过平地,与妻貂蝉同骑渡河有何忧哉?’侧有手将侯成听言之后,盗吕布马投于关公,军士皆散。吕布被曹操所擒,斩于白门。此是只顾自己,不顾众人,不能成功,后有丧国,败身之患。”

【解译】

把什么好事都揽在自己怀中,享受在前,吃苦在后,而对下属的利益不管也不顾,甚至百般限制。这样的领导,终竟会被下级唾弃。

吕布被困下邳的时候,有人对他说:“现在情况很不好,外面有大军围困,城内又无粮草,如今黄河水又在猛涨。城破之日该怎么办呢?”吕布说:“我的赤兔马,驮上千斤过河如履平地,我和妻子貂蝉骑马渡河而去,有什么发愁的?”听听,这叫什么话。一个大将,弃自己的部下于不顾,只考虑自己如何逃生。结果,吕布的一个手下,偷走了赤兔马投了关公,其他的人一听这话,一哄而散。吕布顿时成了光杆司令,被曹操擒杀。

【原典】

以过弃功者损。

【注解】

注曰:“措置失宜,群情隔息;阿谀并进,私徇并行。”

王氏曰:“曾立功业,委之重权;勿以责于小过,恐有惟失;抚之以政,切莫弃于大功,以小弃大。否则,验功恕过,则可求其小过而弃大功,人心不服,必损其身。”

【解译】

赏功罚过,是领导手中的两件宝。用得好,可以激励工作热情;用不好,就是祸乱的根源。怕就怕领导有功不赏,专盯人的小毛病,一有小过则重罚。跟着这样的领导,不会有好果子吃。

三国时的张飞被属下在一个黑灯瞎火的夜晚暗杀了,原因就是赏罚不公,小过而重罚,积怨太深。相反,赏罚适当,则事倍功半。

有一天,某工厂男浴室屋顶灯泡坏了,浴室里一片漆黑,工人们都吵吵起来。厂里通知电工去换,但谁也不去,领导发话了:“谁去换灯泡,给100元。”一会儿浴室顶上七个灯泡全换好了。厂长说道:“这笔钱从集体奖金中扣。”并做了一个规定,以后公共场所灯泡坏了,假如电工们不去换而别人去换,那么换一个灯泡就拿100元奖金,这笔钱一律从电工组奖金里扣。从此,再没发生过黑灯瞎火的事情。

凡有大功,后来被小过重罚者,那就不属于管理的范畴了,几乎都是政治阴谋,如历史上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

【原典】

群下外异者沦。

【注解】

注曰:“人人异心,求不沦亡,不可得也。”

王氏曰:“君以名禄进其人,臣以忠正报其主。有才不加其官,能守诚者,不赐其禄;恩德爱于外权,怨结于内;群下心离,必然败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