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47585800000016

第16章 素书解译(13)

严刑酷法之下,不可能有真正的团结。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理当如此。如果有一个领导经常处罚部下,即使每一次处罚都合乎规定,也必会产生民怨。虽然管理离不开规章制度,但如果刻板地执行这些制度,则会是一个失败的管理者。

汉代有个“五百壮士”的故事,说的是秦朝末年,齐国贵族田氏家族起兵造反,这支义军刚开始由田荣统领,但此人无德于民,用严刑统领部众,结果引起叛乱,部众群起而杀之。田荣死后其弟田横继续统领这支军队。这田横与他哥哥不同,凡事身先士卒,宽待部众,深得民心。等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之时,田横不想投降汉朝,于是率领五百人逃到了今天青岛即墨市的田横岛上。但刘邦却很敬重田横,非要他出来做官,田横无奈之下只好自杀。留在岛上的五百人听说田横死了,一起自杀,以身相殉,感天动地。

同样的一伙人,两种不同的领导思维,结果却是天壤之别,一个被群起而杀之,一个五百人自愿相殉,德与刑的区别竟然如此之大。

【原典】

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

【注解】

注曰:“人心不服则叛也。”

王氏曰:“功量大小,赏分轻重;事明理顺,人无不伏。盖功德乃人臣之善恶;赏罚,是国家之纪纲。若小功不赐赏,无人肯立大功。

志高量广,以礼宽恕于人;德尊仁厚,仗义施恩于众人。有小怨不能忍,舍专欲报恨,返招其祸。如张飞心急性躁,人有小过,必以重罚,后被帐下所刺,便是小怨不舍,则大怨必生之患。”

【解译】

管理中无小事,单位里许多的积怨,往往产生于生活中的小事。一旦生怨,绝大多数人会本能地将怨恨放大,不自觉地会寻找更多积怨的理由。所以诸葛亮告诫人们说“勿以善小而不为”,“赏小功”、“赦小过”,都是小善之举。

历史上许多成就了事业的人,都起家于一些小成就。比如说,唐代有员名将——薛仁贵,出身贫寒,只因在随唐太宗征战高丽时,身着白袍手持方天画戟,孤身冲入敌阵,得到太宗的赏识,由此走上成功之路,成为唐代最勇猛的战将之一。反过来说,在不成功的众人之中,又有多少是因为领导“小功不赏”而湮没的呢?

好的领导创造人才,不好的领导则扼杀人才。如果一个单位长期无可用之材,那不是因为单位里的人不行,而是单位的领导不行。

“赏小功”、“赦小过”事虽然小,但唯有心胸博大的人方能做到。曹操被指为奸臣,但此人的心胸确实有过人之处。他曾经攻打张绣于南阳,张绣被迫投降了曹操。可是曹操确实不是正人君子,在张绣降曹之后竟然私通张绣的婶娘,气得张绣挥刀就砍,结果曹操跑了,可是长子昂、侄安民都被杀了,张绣叛逃到袁绍处,这个怨可就结大了。后来曹操攻打袁绍,张绣无处立足,只好又投降了曹操。但曹操的大度令后人吃惊,并没有难为张绣,反而委以重任。

【原典】

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

【注解】

注曰:“非所宜加者,酷也。”

王氏曰:“赏轻生恨,罚重不共。有功之人,升官不高,赏则轻微,人必生怨。罪轻之人,加以重刑,人必不服。赏罚不明,国之大病;人离必叛,后必灭亡。施恩以劝善人,设刑以禁恶党。私赏无功,多人不忿;刑罚无罪,众士离心。此乃不其之怨也。”

【解译】

赏与罚是领导手中的两件宝,但也是两件最致命自杀武器。历史上有人用得好,事半功倍,甚至创造霸业也非难事;但也有不少人用得不好,结果是亡国破家。

春秋末期,吴国出了个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名叫伍子胥,他原本是楚国的世家大族。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谗言,将伍子胥一家无罪杀害,唯伍子胥潜身逃往吴国。他发誓要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

入吴以后,他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任贤能,奖农商、实仓廪,又举荐深通兵法的孙武为大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国成为春秋末期最后的一个强国。公元517年,伍子胥率吴军攻入楚国,将楚平王的尸体拖出来,打了300鞭以泄愤。

虽然伍子胥的做法也让后人垢病,但促使伍子胥背叛祖国的,恰恰是:罚不甘心者叛!不平则鸣,不公则反,这是历史的规律。

【原典】

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

【注解】

王氏曰:“君子忠而不佞,小人佞而不忠。听谗言如美味,怒忠正如仇仇,不亡国者,鲜矣!”

【解译】

对领导而言,君子难处,小人易交。为什么呢?因为“君子合而不同”,他们会为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却不会失去自我的判断,经常会对领导的决策提出不同的看法,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批评。所以领导有时会感到很下不了台。唐太宗就曾怒气冲冲地对他的皇后说:我非杀了魏征这个乡巴佬不可,他总是给我提意见,弄得我在朝堂上很下不了台。皇后却说:我应该恭喜您呀!我听说主明则臣下才会直谏,看来您是明主。经这么一说,唐太宗才消了气。可见君子真正难以相处。但君子就像是苦口药,他会帮助你的事业走向辉煌。

而小人则“同而不和”,这种人会与领导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整天围着领导转,但却不会为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所以领导会觉得这种人好交往,每天被马屁拍得舒舒服服。清朝大贪官和珅,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得到乾隆皇帝的恩宠,除了和砷确实有些本事之外,恐怕与他马屁拍得好有很大关系。和砷的座右铭是“以帝心为心”,极善于揣摩乾隆的思想意图,处处变着法儿哄乾隆高兴,皇帝想做的事、想说的话,和珅都会预先想到,这种人哪个领导不喜欢?然而,恰恰是这种人,就像是鸦片,时间久了,早晚会被他害死的。

【原典】

能有其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注解】

注曰:“有吾之有,则心逸而身安。”

王氏曰:“若能谨守,必无疏失之患;巧计狂徒,后有败坏之殃。如智伯不仁,内起贪饕、夺地之志生,奸绞侮韩魏之君,却被韩魏与赵襄子暗合,返攻杀智伯,各分其地。此是贪人之有,返招败亡之祸。”

【解译】

能珍惜自己用劳动换来的成果,则活得心安理得,朝夕泰然。如果贪求别人所有的东西,即使得到了,也会寝食不安。

中国有句老话“千夫所指,无疾而终”,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天天被人指着脊梁骨痛骂,这个人肯定命不长。西方心理学曾经有过一个调查,凡是贪官污吏,在统计学上寿命都不太长。因为这些人做了亏心事,心理上长期处于压制状态,最后都短命而终。看来人不论活得富贵还是贫贱,最重要的是活得心安理得。如果是不义之财,即使家财万贯,终日不得安宁,困守心狱之中,活着还有什么滋味?

明代时江南有位富商,家财丰厚,但他每日不得安静,怕偷、怕抢、怕谋财害命……总之快到了食无味、夜无眠的程度,搞得一家人惶惶不可终日。终于有一天,富商的妻子说:“唉!这种日子有什么意思?你看我们隔壁的那对卖豆腐的小夫妻,每天生活无忧,快快乐乐,欢歌笑语,我们如果能过一天那种生活多好啊!”富有商恨恨地说:“想让他们不快乐很容易。”于是夜里偷偷将一笔巨款放到了这对小夫妻的门口。

自从得到这笔来历不明的钱,再也听不到这对小夫妻的欢歌笑语了,每天做豆腐也无精打采,一到夜里安静得可怕。富商得意地对妻子说:“你听,他们再不唱歌了吧。”过了不久,夜里就听到隔壁在低声吵架,发展到后来就是打架,最后这对小夫妻终于不欢而散了。

“贪人之有者”不但生前惴惴不安,死后也不得安宁。历史上有多少达官显贵死后坟墓被盗,骸骨遗撒四野,一切珍玩荡然散尽。就因为他们生前太贪,墓中珍贵太多,前世之恶死后得报。历史上只有一位帝王坟墓安然,那就是汉代的文帝刘恒之墓,他一生俭约,死后治陵寝都用瓦具。虽经历代兵乱,多数汉代帝陵皆被盗掘,唯独文帝陵得安。

【注解】

注曰:“安而履之为礼。”

王氏曰:“安者,定也。礼者,人之大体也。此章之内,所明承上接下,以显尊卑之道理。”

【解译】

礼即理也,就是天地万物、人间万事的法则。任何人安身立命,都要遵守这些规则,都要顺应世理。所以,当事业受到重重阻碍,活得不尽如人意的时候,不要怨天怨地,而是要检讨自己的行为,也许是我们违背了某种规律,破坏了某些法则。“安礼”篇正是要教导人们行有规,动有辙,安于礼者,事业有成。

【原典】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

【注解】

王氏曰:“君不念旧恶。人有小怨,不能忘舍,常怀恨心;人生疑惧,岂有报效之心?事不从宽,必招怪怨之过。

人无远见之明,必有近忧之事。凡事必先计较、谋算必胜,然后可行。若不料量,临时无备,仑卒难成。不见利害,事不先谋,返招祸患。”

【解译】

仇怨并不是因为别人得罪了我们,而是因为我们不能宽容别人。扬州有个梵音寺,寺中弥勒佛像旁有一幅对联,上联是:“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下联是:“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这幅对联是形容弥勒佛的,但也是许多人生活中的座右铭。诸葛亮初出茅庐之时,关公与张飞都对他不甚礼遇,看不出这个书生有什么大作用。但诸葛亮以博大的胸怀,容纳关张两人的小过错,一同开启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图片生活中误解与冒犯是常有的事,如果斤斤计较,最终都会发展成仇怨。但如果我们有一颗宽容的心,别人的过错只会让我们的生命更加美丽。

祸患天天有,但是不是身受其祸,那就要看每个人的修为了。高人谋于祸前,俗人谋于祸后。谋于前者,消灾避祸;谋于后者,最多是个亡羊补牢。中医有个思想与此相似,叫“治未病”,即在疾病还没有生成之时,就加紧调养,人就不会得病。等一旦大病显现,再去治疗只能是半死半活,就是说治愈的机会只有一半。

汉代名医华陀,一家三兄弟都是大医,但为什么只有华陀一人名满天下呢?华陀曾这样说:我大哥在人还没有得病之时,就可以看出疾病的苗头,未病先治,所以名不显;我二哥在大病未显之时,通过根治小病消除大病,同样没有名气;而我呢,只有在人得了大病之后方能看出来,往往可以起死回生,所以有名气。

【原典】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注解】

注曰:“善积则致于福,恶积则致于祸;无善无恶,则亦无祸无福矣。”

王氏曰:“人行善政,增长福德;若为恶事,必招祸患。”

【解译】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虽然没有更加科学的证据,但却是民间信仰的一种法则,而这种法则几乎是全人类都在信仰,我们也可以将此看成是人类的某种道德的底线。

“报应”思想源自各民族的上古思想,最有代表性的是印度的摩羯法则,即后来的轮回思想。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前一世的因果决定的。前世行善积德,此生就有福报,干啥都顺利;前世如果做恶多端,此生就会遭致恶报,要么一事无成,要么诸病缠身。所以孔子曾说:一个对别人有恩德的人,其福报可以在三代人中传递。

从现实的角度讲,如果对人真诚、善良,别人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如果对人常常恶语相加、欺骗蔑视,别人也会对你如此。这本身就是一种“善恶有报”。所以,无论做人还是做事,常怀一颗善良的心,收获也必定是善良的果。

凤凰台锵锵三人行节目里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某地,有一个女司机开着一辆满载乘客的长途客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有三名持枪歹徒居然盯上了漂亮的女司机,强迫中巴停下,要带女司机下车去“玩玩”。女司机奋起呼救,但全车乘客大部分噤若寒蝉。只有一位中年瘦弱男子奋起反抗,结果被打倒在地。女司机被拖至山林草丛。

过了一会儿,衣衫不整的女司机和三名歹徒回来了。此刻女司机执意让被打的男子下车,男子不肯,双方争执起来。女司机固执地说:“你不下车,我就不开车。”全车乘客都在劝男子下车。结果那名仗义教人的男子被强行赶下了车……

第二天,当地的报纸报道:伏虎山区昨日发生惨祸,一辆中巴摔下山崖。车上司机和十三名乘客无一生还。

我们不必去管“善恶有报”思想科学与否,信仰它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人类需要这种力量来平衡人与人的关系。

【原典】

饥在贱农,寒在惰织;

【注解】

注曰:“唐尧之节俭,李悝(克)之尽地利,越王勾践之十年生聚,汉之平准,皆所以迎来之术也。”

王氏曰:“懒惰耕种之家,必受其饥;不勤养织之人,必有其寒。种田、养蚕,皆在于春;春不种养,秋无所收,必有饥寒之患。”

【解译】

农贱则米贵,米贵则食不果腹。同样的道理,桑农如果没有了保障,人们的穿衣就成了大问题。“农桑”之重,重于泰山,这是一个社会的根基,一旦出了问题,将发生社会大动荡。

中国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下,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居民的生活本就很艰辛,如果三农问题解决不好,极易发生饥荒之年。由于这个原故,中国历来有“重农抑商”的传统,凡是执政者,均将农业视为头等大事。直到今天,一遇到经济动荡,通货膨胀,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抑制物价上涨,因为历史上由于农桑问题导致的社会混乱屡见不鲜,教训极其深刻。

任何一个单位,都有生死存亡的根基。作为一个领导,首要的任务就是确保单位根基不动摇,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要务正业,不要贪多求大,更不要舍本逐末,否则大厦就会在轰然之间倒塌。

【原典】

安在得人,危在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