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素书(中华国学经典)
47585800000009

第9章 素书解译(6)

【解译】

有了远大的目标,有了坚定的信心,有了脚踏实地的精神,说明事业有了一个良好的起点。那么,接下来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是“博谋”。换句话说,就是将事情做好的思维方法。

放眼这个世界,不成功的人属于多数。是什么东西妨碍了多数人成功呢?说底到,是许多人的思想方法错误,最后导致结果错误。我们每个人在思想上都有许多盲点,一旦进入这些盲点,就会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总认为自己走的路是正确的,而看不到旁边还有许多条平坦的大道,结果是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而走出思想盲点,则需要正确的方法。《说文》释谋说:虑难曰谋。所谓聪明的人或者成功者,就是那些可以使自己尽快脱离思维盲点的人。

对于灰尘,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用“吹”的方法,就是用机器把灰尘吹跑。1901年,在英国伦敦火车站举行了一次公开表演。当“吹尘器”在火车车厢里启动时,灰尘被吹得到处都是,漫天飞扬,使人睁不开眼,喘不过气。当时在参观者当中有一个叫郝伯·布斯的技师,他心想:吹尘不行.那么反过来吸尘行不行?他决定试一试。回家后他用手帕蒙住口鼻,趴在地上用嘴猛烈吸气,结果地上的灰尘都被吸到手帕上来了。试验证明,吸尘的方法比起吹尘来要高明得多。于是利用真空负压原理制成的电动吸尘器就在这一年诞生了。

所以,当我们做事情没有做对时,不要抱怨周围的环境和条件,首先要检讨自己的思想方法对不对头。凡遇事,多转换几种思维的角度,多从别人那里听取建议,在比较中选择正确的方法,这就叫“博谋”。

【原典】

安莫安于忍辱。

【注解】

注曰:“至道旷夷,何辱之有。”

王氏曰:“心量不宽,难容于众;小事不忍,必生大患。凡人齐家,其间能忍、能耐,和美六亲;治国时分,能忍、能耐,上下无怨相。如能忍廉颇之辱,得全贤义之名。吕布不舍侯成之怨,后有丧国亡身之危。心能忍辱,身必能安;若不忍耐,必有辱身之患。”

【解译】

一个人心态平和、不为世俗利诱所动,就叫做“安”。《周书》里说:“好和不争曰安。”心态平和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那就是忍辱。

中国人常讲“士可杀不可辱”,什么都可以忍,连杀头也没有关系,只有侮辱不可以忍,可见“忍辱”之难。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佛学很有研究。他被贬官之后,与佛印禅师关系很好,经常向他请教佛法。有一天,苏东坡参禅打坐,觉得自己好像开悟了,于是写了一首偈颂:“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苏东坡很得意,马上派人过长江把偈颂送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禅师不愧是大师,一看就知道苏东坡自以为了不起,实际并没有真正证悟。于是便在偈语后面批了:“放屁”两个字,叫原人带回去。

苏东坡一见,火冒三丈。他认为,这个偈颂这么好,怎么能用这样粗鲁的语言来侮辱人呢?这还了得!他立刻过长江找佛印禅师评理。佛印禅师知道他的来意,就迎上前来,笑嘻嘻地说:“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这位苏学士惭愧得无言以对。

连东坡先生这么大学问、这么高境界的人也看不开此节,更何况我们。但中国还有一句俗语叫“小不忍则乱大谋”,没有忍耐,什么事情都不能成就。百丈禅师曾说:“烦恼,以忍辱为菩提。”菩提就是觉醒,就是清净心。惟有能忍,心才能清净,始终都不会失去自我,才能将所有的精力集中于你的事业。

历史上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恢复了国家;韩信忍受跨下之辱,成就了伟业之后,衣锦还乡,还请当年侮辱了他的人来喝酒;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辱,用毕生写就《史记》这千古绝唱……古往今来,哪一位成功者没有在“忍辱”二字上下过苦功夫?这就叫“忍辱负重”,忍辱并不代表无能,也不是懦弱,而是从心底沉静中流露出来的大智慧。今天的忍辱,是为了明天能够更好地负重。

有一首忍辱歌说得好:“忍耐好,忍耐好,忍耐二字无价宝。一朝之仇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少。身家由此破,性命总难保。逞财势,结怨仇,到了后来不得了。让人一步又何妨?量大胸大无烦恼。”

【原典】

先莫先于修德。

【注解】

注曰:“外以成物,内以成己,此修德也。”

王氏曰:“齐家治国,必先修养德行。尽忠行孝,遵仁守义,择善从公,此是德行贤人。”

【解译】

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第一位的是修养德行,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是什么造就了成功的人、成功的事业?是心!成功由心造!成功的人,首先他拥有一颗成功者的心,心大,才能事业大。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在心里做个圣人,然后才能在社会上取得大成就。

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一个很普通的修女,她就是德雷莎修女。德雷莎修女生于塞尔维亚,早年在英国接受教育,服务于印度,她所赚得的每一分钱,都给了穷人。她一辈子不穿鞋,她认为她服务的印度人民大众太苦,穿上鞋和他们的距离就远了。戴安娜王妃访问印度,接见过德雷莎,事后她对随行人员说:我很惭愧,在和德雷莎握手的时候,我发现她没有穿鞋,而我却穿着白色高跟鞋。南斯拉夫爆发内战,在战区有许多可怜的妇女和儿童逃不出来,德雷莎毅然孤身走进战区,双方一听德雷莎在战区里,马上停火,德雷莎带着妇女和儿童离开战区后,双方再次开火。

德雷莎修女心里装的不是自己,而是贫苦大众的利益,她的追求就是大众的追求。拥有如此德心的人,她不会因为自己不穿鞋而感到惭愧,也不会因为炮火纷飞而感到恐惧。

社会上许多人可能认为,是一个人的才能使事业成功。这只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古人认为:德才兼备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德无才是愚人。其实人的才能就像是一种武器,而人的德行就是把握这种武器的能力。有德之人,他使用武器,无德之人则被武器使用,到头来反而会伤害自己。真正的武林高手,并不在于他的武器好坏,而在于他运用武器的能力,那时候,摘花飞叶,皆为利器。

【原典】

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

【注解】

注曰:“无所不通之谓神。人之神与天地参,而不能神于天地者,以其不至诚也。”

王氏曰:“疏远奸邪,勿为恶事;亲近忠良,择善而行。子胥治国,惟善为宝;东平王治家,为善最乐。心若公正,身不行恶;人能去恶从善,永远无害终身之乐。

复次,志诚于天地,常行恭敬之心;志诚于君王,当以竭力尽忠。志诚于父母,朝暮谨身行孝;志诚于朋友,必须谦让。如此志诚,自然心合神明。”

【解译】

人世间最大的快乐就是帮助别人,让别人因为我们而有所得;而人世间最大的智慧则来自至诚,让自己的心灵宁静坦荡、虚灵不昧。

什么是快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词典上说快乐就是满足与幸福。大哲学家康德则认为“快乐是我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还有的人说快乐是一种刺激,是财富、成功、鲜花和荣誉……其实真正的快乐是一种心境、一种情绪。

在人们定义的六种人类普遍情绪中,有四个都是消极的,包括生气、恐惧、厌恶、悲伤,有一种是中性的——惊讶,只有快乐一个是积极的。但可惜的是,快乐的感觉不像消极情绪,会持续存在,它短暂即逝,张爱玲有句名言:短短的快乐哄着人忍受长长的一生。大约正是因为快乐是短暂的,所以才值得我们努力去追求。

怎样才能得到快乐呢?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金钱、地位、学问统统没有关系,只要感觉对头,快乐遍地都是,快乐不需要寻找、不需要创造,只需要发现。而且快乐是等值的,只要是快乐,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美国总统的快乐与一个中国打工者的快乐是一样的。

在得到快乐的所有方法中,帮助别人是最容易得到快乐的。美国一家心理学杂志发表了一个大型心理问卷的调查结果,发现经常帮助别人的人明显比不乐于助人的人快乐。其实不但是人,研究发现,在灵长目动物中都有一种利他的本性。还是让我们听从心灵、本性的召唤,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得到快乐,不但要有帮助别人的仁德之心,还要有真诚的态度。如果事事从自己考虑,即使帮助别人也存有私心的话,得到的快乐也是虚假的。

俗话说:“心诚则灵。”一个人如果将真诚做了极致,那就是“至诚”,即极真诚的相信与极认真的服从,就是专一的信仰,它的力量胜过人世间的任何技能或努力。因此,精诚之心才是人们走向成功的真正要诀。

【原典】

明莫明于体物。

【注解】

注曰:“《记》云:‘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如是,则万物之来,其能逃吾之照乎!”

王氏曰:“行善、为恶在于心,意识是明,非出乎聪明。贤能之人,先可照鉴自己心上是非、善恶。若能分辨自己所行,善恶明白,然后可以体察、辨明世间成败、兴衰之道理。

复次,谨身节用,常足有余;所有衣、食,量家之有、无,随丰俭用。若能守分,不贪、不夺,自然身清名洁。”

【解译】

灵台清明、虚灵不惑之人,在于能观察事物、探究规律、洞明事理、练达人情,但最关键的还在于能了解自我的内心,认识自己。

这个世界有无数的机会,发财的机会、出名的机会、成功的机会……等着你去发现。但拿到与拿不到机会,就看你的造化了。我们都有烧开水的经历,当水沸腾以后,水蒸气一定会顶着壶盖跳动,这个现象自从人类会烧开水时就存在,恐怕有好几千年了,人们都熟视无睹。但只有一个人对这个现象“体物”最深,他就是英国的瓦特,并由此发明了蒸汽机,开创了工业革命。

成功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知识,而在于对事物的观察,如果我们能发现事物之间细微的差别,那就是机会。比尔·盖茨在创办微软公司时,脑子里的电脑知识并不比当时同专业的人更多,但他对电脑的理解,却比别人更深。他以这种理解作为逻辑线,并将所学到的知识合理贯穿,最终创造了一个电脑王国的奇迹。

如果将比尔·盖茨的成功比作一串糖葫芦,而将我们的大脑比喻成水果店,知识和经历就是各色水果,我们和盖茨都是水果店的老板。从道理上说,我们每个人的大脑中所装的知识和经验,完全有可能做出比盖茨更大的一串糖葫芦,甚至可以创办几个微软那样的公司,或者,获得几次诺贝尔奖,为什么我们没有昵?

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比尔·盖茨手里的那根竹签,有了这根竹签,他可以随意将店中的水果串在一起,这么一串就是微软,如果那么一串也许就是别的什么了。相反,我们经常守着自己的水果却无计可施。

而这根竹签就来自于对某事物深刻的“体物”、深刻的理解,把握住了规律,洞明了事理,就找到了这根竹签。想成功的人,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那根竹签吧。

知道别人都知道的,那叫学习;知道了别人不知道的,那就叫创造。

【原典】

吉莫吉于知足。

【注解】

注曰:“知足之吉,吉之又吉。”

王氏曰:“好狂图者,必伤其身;能知足者,不遭祸患。死生由命,富贵在天。若知足,有吉庆之福,无凶忧之祸。”

【解译】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意思是说:祸患没有大过不知满足的了;过失没有大过贪得无厌的了。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永远都会觉得满足并快乐着。

其实“知足常乐”的道理并不深奥,为什么许多人做不到呢?那是因为我们都有比较心,看别人的房子多大、看别人的钱有多少、看别人的老婆有多漂亮……人生的苦恼,有一大半都来自这种比较心。

想想真是很傻,在与别人的比较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得到的只是苦闷、烦恼、患得患失,及一身的疾病。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曾对“贪得无厌”和“知足常乐”者各一百名进行为期一年的随访调查,得出结论是,“知足常乐”者长寿率明显高于“贪得无厌”者,比例为10:6,患病率也为3:7。

实际上,广厦千间,夜眠七尺;珍馐百味,不过一饱。人生所需,其实甚少。

近代的弘一法师,淡泊名利享受,随缘而安。一条毛巾用了十八年,破破烂烂的;一件衣服穿了好多年,补了再补。有人劝他说:“法师,该换新的了。”他却说:“还可以穿用,还可以穿用。”出外行脚,住在小旅馆里,又脏乱、又窄小,臭虫又多,有人建议说:“换一间吧!臭虫那么多。”他说:“没有关系,只有几只而已。”平常下饭的菜只有一碟萝卜干,他还吃得很高兴,有人不忍心地说:“法师!太咸了吧!”弘一大师恬淡知足地说:“咸有咸的味道。”

一个有悟境的人,早已超然物外,不受物质的丰足或缺乏所系缚,贫穷不以为苦,富裕也不以为乐,觉得这样也好,那样也不错。不管物质好坏,境遇顺逆,精神一样愉快、安详。

但“知足常乐”并不是停止不前,没有追求。而是要我们放下心里太多的包袱,以一种赞美的态度、祥和的心境,去欣赏每一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