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冰鉴(中华国学经典)
47597800000009

第9章 人才(8)

明代的朱元璋则强调德与才的统一性。1376年2月,朱元璋在便殿与太子及诸臣谈论君子之道。他说:你们听说过进德修业的道理吗?服饰华丽只是外表,而恭逊温良才是德行卓越的表观。古代的君子,德行高洁,充于内而著于外。所以他们目光远大而道德日臻完善,达到很高的境界,不仅不染恶行,而且远离邪僻。自己的德行修养达到一定程度,自然能服众人。这样,贤德之人便汇集求进,而不肖之人便羞愧自去。能修德进业,国家就会治理好,否则,必定以失败而告终。因此,货财声色,是戕德的斧斤;馋佞谄谀,是妨贤的荆棘。应该拒之如虎狼,畏之如蛇虺。如果沉溺于货财声色,没有不深受其害的。

结合历史上关于德才关系的典型论述,再回头来看看曾国藩的观点,我们发现,他的论述还是比较公允的,而且切近实际。尤其是他把人才分为官气较多和乡气较多两种,较为符合当时的实际。

7.荐才

——不避嫌隙,秉公论列

◆原文

李忠武公续宾,统兵巨万,号令严肃,秋毫无犯,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官民,无不争思倚重。其临阵安闲肃穆,原重强固,凡遇事之难为,而他人所畏怯者,无不毅然引为己任。其驻营处所,百姓欢悦,耕种不辍,万幕无哗,一尘不惊。非其法令之足以禁制诸军,实其明足以察情伪,一本至诚,勇冠三军,屡救弁兵于危难。处事接人,平和正直,不矜不伐。

——引自《曾文正公全集》

●解读

忠武公李续宾统兵上万,号令严肃,所过之地秋毫不犯,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省的人民,没有不想依靠他的。李续宾临阵时安详严肃,镇定自若,碰到别人都不愿意去做的难做之事,他都会毅然引为己任。他的军队扎营之处,百姓欢乐,不妨碍耕种,军营不喧哗,不惊扰地方。这不是因为他靠法令来约束部下,而是靠他的明察秋毫。他做什么事都是凭借自己的至诚之心,其勇武冠绝三军,常常从危难中解救士兵。他待人接物时,也平和正直,不骄不矜。

※详解

推荐贤才,说起来简单,实质上是件十分复杂的事,因为它牵涉到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识才,就是要判定你所推荐的确实是贤才;二是有风险,因为一旦你推荐的人在日后工作中出了什么差错,推荐者是脱不了关系的;三是要秉公,因为被推荐者很可能与推荐者存在很大的利益冲突。从中国五千年历史来看,虽然常常有奸党专政、裙带成风的状况,但在荐才问题上还是留下了不少佳话。

唐朝良相房玄龄,自幼好学,博览经史,善写文章,为官时勤勤恳恳,通达政事;审定法令,务在宽平;选才用人,不分贵贱。在辅佐秦王李世民时,深得李世民的信任,李渊也称他是“深识机宜,足堪委任”。当时,杜如晦在秦王府任兵曹参军,李渊受太子李建成的怂恿,欲削弱秦王李世民的势力,便下诏将秦王府的许多府僚调配各地,其中杜如晦被调任陕州长史。秦王李世民见羽翼被削,内心十分忧虑。房玄龄对李世民说:“府中幕僚虽被调走许多,但都不值得惋惜。只是杜如晦聪明识达,乃王佐之才也。如果大王甘心作藩臣,那杜如晦也没什么用处;如果大王您要一统天下,经营四方,那非此人不可。”秦王李世民一听大惊失色,惊呼道:“你要是不说,我险些失去此人哪。”于是,李世民上奏唐高祖李渊,请将杜如晦留在秦王府做事,李渊答应了。杜如晦后来在帮助李世民夺取皇位和辅政治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一代名臣。

类似的事件也曾发生在张之洞身上。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十三岁中秀才,十五岁中第一名举人,名噪京师。从政期间,整顿吏治,荐举人才,奖励农工,减免苛税,请洋人讲授科技知识,征聘新式人才创办洋务大业,是当时著名的洋务派官僚。当时,法国侵略者企图吞并越南,张之洞深知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是位难得的治军人才,奏请朝廷启用冯子材,协同广西巡抚潘鼎新入越抗法。潘鼎新畏敌不前,不战而退,镇南关陷入敌手,潘鼎新却将败退的罪名加给冯子材。昏庸的清政府不辨真伪,责备冯子材“可恨已极”,并威胁说:“倘再拖延,即照军法处置!”张之洞闻讯,立即上奏朝廷为冯子材辩冤,“并非冯、王不听调度,实由潘抚调度无方而致”,清廷这才再次下旨,剥夺潘鼎新的官职。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军务,统军赴镇南关迎击法军。冯子材到镇南关后,调兵遣将,积极备战。1885年3月24日,法军猛攻清军阵地,冯子材对众将士说:“若法军再入关,我们有何脸面见父老乡亲。”年逾七旬的冯子材持矛杀敌,清军将士无不同仇敌忾,拼死杀敌,法军溃败,清军乘胜收复谅山,扭转了整个中法战争的局势。

而在荐才时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那些“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人。而且,尤其值得我们重视的是,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是经常出现的。

西汉的三杰之一的萧何向来与曹参关系不睦。萧何病重的时候,汉惠帝亲自到相国府邸去探望他,而且问道:“您百年之后,谁可以代替您相国的职务呢?”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汉惠帝说:“曹参怎么样?”萧何叩头说:“陛下得到新相国了!我死也没有遗憾了!”曹参代替萧何为相后,凡事都遵从萧何在位时的规定,不做变更。汉惠帝埋怨曹参不治理政务,就找来他的儿子,令他回家探问一下。曹参得知此事十分生气,打了自己儿子二百鞭子,说:“天下大事哪里有你说话的份儿!”汉惠帝知道后对曹参更加不满,当朝责问曹参。曹参免冠谢罪说:“陛下您觉得和高祖皇帝比较,哪一位更圣明?”惠帝说:“我哪里敢与先帝相比!”曹参又说:“陛下您认为我与萧何比起来,谁更贤达?”惠帝说:“你似乎不如萧何。”曹参说:“陛下说得很对。高祖与萧何平定天下,制定了严格的法令。现在陛下得以垂衣拱手而治,像我们这些人谨守职责,遵守旧制而不去破坏它,就完全可以了。”汉惠帝认为曹参说得很对。当时的民谣唱道:“萧何为法,讲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使汉初政策得以保持和连续,为后来的“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础。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曾因军营之事被江夏太守蔡遗所举报,但胸襟宽大的吕蒙,对蔡遗并没有怨恨的意思。豫章太守顾邵死后,孙权向吕蒙询问由谁接任,吕蒙就举荐了蔡遗,称他是一位奉公尽职的官吏。吴主孙权笑着说:“你想做祁奚吧?”于是尊重吕蒙的举荐,由蔡遗出任豫章太守。

吴国勇将甘宁,性情火爆,好轻易杀人,而且经常违忤吕蒙的命令,甚至连孙权的命令也时有违犯,孙权对甘宁颇为恼火,而吕蒙却经常开导孙权,说:“天下尚未安定,像甘宁这样能征善战的勇将,实属难得,对他最好能宽容些。”于是,孙权消了怒气,善待甘宁。甘宁在同曹军作战中屡立奇功。有一次,甘宁仅率百人夜闯曹营,斩敌而还,使曹军惊骇鼓噪。孙权对这员勇将备加喜爱,高兴地说:“孟德有张辽,我有甘宁,足以相匹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