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排毒美容养颜百科(现代生活知识百科)
47599800000001

第1章 传统中医膳食排毒方法(1)

中医排毒治疗方法

中国中医学博大精深渊远流长,从文明的曙光在天幕上耀映亚细亚大地之时,遍及神州大地的簇簇史前文化篝火,由点到面连接起来,形成燎原之势,逐渐的融化在文明时代的光华之中。从此,中国医药学的文明史开始了。

早在两千年以前我国的医学就完成了它的基本体系。如集生理学、病理学、治疗学于一身的《黄帝内经》、对于急性病和热性病都有系统记载的《伤寒论》、阐述慢性病治疗法的《金匮要略》,以及关于药物学基本理论的《神农本草经》等等,这些都是我国基础医学的重要文献。两千年来,我国的医学就凭借这些基础,不断地延续发展;当然这期间也有不少新的发现。现在将各种排毒治疗方法分类说明于下:

一、汤液法——这是利用各种植物、动物、矿物来治疗疾病的方法。一般所谓汉药,有丸、散、膏各种药剂,但口服的药剂,多半为汤液。汤液可以说是药物治疗用品的总称。在我国有一种说法“有四只脚,而不能吃的,只有桌子而已”,可见在中国,食物种类繁多,制作汤液的材料,更是不胜枚举。只要是汤药必能食用,能食用的都可以算是食物,所以汤液与食物并无多大的差别。传说制作汤液的始祖——伊尹,是个出身厨师的宰相。

二、针灸——此乃以针灸刺激某部位经穴(涡)的疾病治疗法。针是以金、银、铁等制成的;施灸时要使用艾草。用针灸治疗疾病,不但效果奇佳,而且不会有任何痛苦,这点许多有的外国友人惊叹不已。

三、按摩——按摩的方法有捶打、施压及揉擦三种。有很多人都将按摩与“马杀鸡”混为一谈,这是错误的观念。事实上,“马杀鸡”起源于西洋,它和我国传统的按摩治疗,大不相同。

四、导引——这是利用医学上特殊体操的医疗方式,这种体操与太极拳有很密切的关联。

五、食治——即食物治疗法的简称,本书所要阐述的重点,就是这种食物治疗法。

六、其他——除了上述几种医疗方式之外,还有外治法及吸角疗法与其他等等;由此可见中国医学确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所谓外治法,就是将加工后的药物,贴在患部表皮的治疗方式;而利用吸葫芦阴压的方式,即吸角疗法。

食疗的历史渊源

食疗是祖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缺少生活经验,经常遭受自然环境和许多疾病侵袭,“茹毛饮血、饥不择食”,有的时候将猎取的有毒食物误食以后引起腹泻、呕吐等中毒症状,偶尔又食用了其他食物使呕吐。腹泻症状减轻或消除,这样人们就发现了这种食物是止泻的食物,因此,当人们在腹泻时,就食用这些止泻的食物,逐渐地人们积累了一些食疗的知识,掌握了食物治疗疾病的性能。

我国周代已有食医的分科。《山海经》中曾记述吃各种禽兽、鱼、鸟、草木,除可令人不饥以外,还能治愈疠、疟、瘘、狂等症。春秋战国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素问·藏令法时论》中指出:“毒物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意思是说,药物的气味都不免带有偏性,只是在人体阴阳偏盛有病之时,药物才能以偏救偏。但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当配合饮食来扶正培本,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药疗与食疗对人体的作用,各有所长,但两者都是治疗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到唐代,饮食疗法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有食治篇,这是现存最早的食疗的专篇。它分果实、菜蔬、谷米、鸟兽四类叙述。其序云:“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

孙思邈的学生孟铣,集唐以前食疗之大成,编成了《补养方》,后经孟铣的弟子张鼎增补,改名为《食疗本草》。此书把食疗向前推进了一步。可惜全书早已亡佚,只在敦煌发现所存残卷。就残卷而论,内容精审,材料丰富,对食物的鉴定、药性的甄别,都合乎科学道理。

在食疗专著中,元朝的饮膳太医忽思慧编著的《饮膳正要》,对常见食物医病的原理、性味、功效等,更有精辟的论述。明朝李时珍也很重视食疗,他的《本草纲目》,首列水部,认为:“盖水为万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饮资于水,食资于土,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本草纲目》中收藏了数百种药用的果、谷、菜和动物性食品。

18世纪之后,人们逐渐认识到食物的基本营养素和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现代食物化学的发展,在食疗方面又揭开了新的一页。

食疗排毒法三大类

一、养生疗法——用这个方法,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常保身体健康。每天吃些什么?就是这种疗法的最主要课题。

二、食事疗法——患病时,食用适合该病症的食物,这就是食事疗法。

三、食物疗法——即将食物做成汤液,作为治疗疾病的药剂。

这三种方法很难加以区分,它们本身就有很多相似之处。食事疗法与养生疗法也是依据中国医学而来的。

用“四气”表示食物的功能

所谓四气就是食物进入体内后,所产生的热、温、凉、寒等四种作用,而没有发生任何作用的食物称为“平”。根据四气来施治也是中医食疗的一个重要内容。

中医将疾病分为热证与寒证两种。患部红肿发热、口渴、尿液为黄红色,这些是热证的症状。引起热证的原因有二,第一是温热性的邪气侵入体内,其二为体内阳气亢进的缘故。另外,阴气不足而引起的热证叫做虚热。

患有热证的时候,要食用冷性的食物。冷性食物分类微寒、大寒等,必须依病况所需,给予适当的食物治疗。

热证的成因不同,其治疗也就有所差异,例如对于侵入性的温热邪气,必须将之排出体外;对于过旺的阳气,要加以抑制;而不足的阴气,则需要弥补。

总之,各种不同的病情,各有其适当的食治法。

手足冰冷、尿液透明、面色苍白等,都是寒证的症状。寒证的性质恰与热证相反,此乃恶寒邪气侵入体内,或是体内的阴气亢进,或是因为阳气不足的缘故。治疗寒证的食物亦如同治疗热证时一样,分为排出性、压抑性及补充性三种,对于寒证的治疗,必须食用温热性的食物。总之,寒证患者与热证患者,在摄食方面,只是性质不同而已,原则上都是相似的。

食之“五味”

食物的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称为五味。五味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人体的作用各不相同。五味对五脏有其特定的亲和性,五味调和则能滋养五脏,补益五脏之气,强壮身体。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另一方面,五味偏嗜甚至太过,久之也会引起相应脏气的偏盛偏衰,导致五脏之间的功能活动失调。如《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可见,五味对五脏具有双重作用,不可偏颇,应五味和调有节,才有助于饮食营养的消化吸收。

食物消化后,酸味为肝胆所吸收,苦味为心脏、小肠所吸收,甜味为脾、胃所吸收,辣味为肺、大肠所吸收,咸味为肾脏、膀胱所吸收,各种不同性质的食物进入体内后,分别成为各个器官的营养。所以养分不足或过多都会引起内脏器官的疾病。例如喜欢甜食的人,他的消化器官往往都比较衰弱。西洋人所谓的消化器官,就是中国医学的脾、胃。

中国医学依患病部位的不同,将疾病分为表证与里证。所谓表证即不包括内脏病痛的疾病,如热性的肌肉疼痛、关节炎、流鼻水、鼻塞等,以及慢性的肌肉与关节的麻痹、运动器官的障碍皆属之。总之,凡是身体外表异常的症状均属表证。关于内脏器官的疾病才称为里证。

酸味——有收敛、固涩的功能

食用酸性的食物有使身体收缩的功能,可以用于延缓疾病的发作;出汗太多,或排泄频繁,也可以食用酸性的食物来治疗。

辣味——有发散、促进循环的功能

辣味的食物有发散及促进血液循环的功能,一般表证都以发汗的方式来治疗,所以对于表证的治疗大多食用辣味食物。如姜是最具代表性的辣味食物。

现在以姜做个例子,介绍如下:

【四气五味】辣、温

【归经】肺、胃、脾

【效用】发散、驱寒、止呕、化痰

【主治】感冒、呕吐、痰饮、喘咳、胀滞、下痢

辣味有发散及促进循环的功能,将有辣味的食物温热后食用能驱散寒性的疾病,例如:风邪所引起的感冒,在其尚为表证时,可以食用姜来治疗。

呕吐、喘咳、下痢、胀滞都是肺、胃、脾等发生疾病的症状,辣味有开痰的功效,所以有归经的作用,食用辣味的食物,可以化开积在肺、胃、脾的痰。

在人体内循环的有气、血、津液,这是中国医学的称法。

“气”是体内活动力的来源,气停滞叫做气滞,气滞会使体内的运行受阻,而发生异常的状态。“血”可以说是各器官的养分,血液循环阻滞会产生局部性的疼痛、静脉瘤、月经不顺、经痛等,也会使血液呈暗红色,这种血液阻滞的现象称为血滞(淤血)。“津液”就是人体内的水分,水滞会导致身体浮肿、胃里发出水声和引起如水的下痢。

对于以上种种停滞的症状,若食用辣味食物,便可使循环畅通,一切恢复到正常的状态。

甜味——有补养、弛缓、中和的功能

气血不足会使人疲倦,甜食有补充气血的功能,所以疲倦时都比较喜欢甜食。疼痛是由肌肉紧张而引起,甜食能解除肌肉的紧张,使身体柔软,这叫做弛缓作用。此外,甜食还能中和有毒性的东西,具有解毒的功能。

气血不足叫做虚证,治疗虚证都用甘草、大枣、蜂蜜、砂糖等。在汤液的处方里多半有甘草、大枣这两味。

西医对于消化器官疾病的治疗,是禁止食用甜味的食物,然而中医的治疗方法,却是饮用稍有甜味的“四君子汤”及“小建中汤”等。这就是中国医学中以毒攻毒的神奇例子,由此示可见中医复杂之一斑。

苦味——有排除燥湿的功能

吃进了苦的东西,会令人呕吐,借以排出体内的滞水。另外苦味的食物还有利尿的作用。

咸味——有软化硬物及促使下痢的功能

咸的食物能软化体内酸性的硬块。如甲状腺肿大的肿胀症状,有一方就是用咸的海带或海藻来治疗。还有喝盐水能使胃肠内不干净的东西,以下痢的方式排出体外。食盐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咸味食物。

现在将以上的说明归纳整理如下:

酸味——肝、胆收敛、固涩

苦味——心、小肠一排除燥湿

甜味——脾、胃补养、弛缓、中和

辣味——肺、大肠发散、促进循环

咸味——肾、膀胱软化硬物、促使下痢

食物的升浮沉降

食物还可以分为升、降、浮、沉四种不同的性质。升就是向上升高,火气旺、恶心呕吐、咳嗽等是上升性的疾病,治疗上升性的疾病,就要食用降低性的食物。浮是由内到外,为了不使感冒的症状由表证恶化成里证,就需要食用浮性的东西,葱白及姜是浮性的代表食物。沉是由外向内,排汗过多等浮性疾病,就靠沉性的食物来治疗,牡蛎是其代表性食品。降就是向下降低,如内脏下垂、脱肛、下痢、排尿次数频繁,是下降性疾病,此时要服用上升性食物。

一般来说,升性食物亦兼有浮性,而降性的东西也都具有沉性。除了少数例外情形,升、降、浮、沉是很容易分辨的,花、叶是浮升性的;果实、种粒则是沉降性的;轻的东西是浮升性的,重的东西(如矿物)则属沉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