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坏脾气可能与疾病有关:应该特别指出,如果爱人患有久治不愈的慢性病,由于长期病痛的折磨和悲观失望,会使病人精神苦闷,情绪消沉,脾气变坏,无缘无故的发火。这时,更应该理解、体贴和帮助爱人,对方也更需要你用温暖和宽容去慰藉他(她)那颗痛苦的心。
还应该注意的是爱人素来脾气很好,突然原因不明地变坏了,或者是脾气突然发生显著改变,如从寡言少语变成喋喋不休;活泼开朗变成缄默无语;大方变得小气等。对这种脾气或性格的骤然变化,不可掉以轻心,这也许是某些疾病使然,如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更年期综合征,特别是一些精神病的早期现象,若同时出现行为或情感反常,更要考虑到这种可能。当然,也要细心观察爱人有无其他异常同时出现,如有,应立即陪爱人到医院就医,以便及早发现和诊治那些以脾气改变为信号的严重疾病。
不要让好言的讨论变成恶言的争吵
在这里“讨论”的意思是一种相互沟通的过程,交换意见和感觉,达到相互了解或解决问题的目的。尤其是两个关系亲密的人在讨论时,更要以关切和了解的态度来看对方的感觉、愿望和目的。相反的,“争吵”除了也是表达意见和感觉的相互沟通之外,是以有意或无意伤害对方为目的。争吵必定伴随愤怒的情绪和声调,说“恶言”争吵其实是多余的,只不过在强调其破坏性的效果而已。
平心而论,讨论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一方的自私常使协议不易达成,或者虽然达成协议而事后依然故我。还有个人对冲动的克制也会影响讨论的结果。如果有一方克制不了冲动,讨论必定无效。然而只要是双方恳切的讨论,就算没有带来具体的好结果,也总比破坏性的争吵好。幸亏多数人都不是那么寡情自私,也都能合理地克制冲动,都希望借着讨论来达成协议与了解。很少人有意去伤害对方,恶言争吵多半起因于没有考虑或关心到对方。由此我们发现:我们经常在无意中伤害了别人。或者表现在言辞上,或声调上,我们“发现”自己伤了别人。这里用“发现”两个字,因为是在说者无心的情况下造成的。有时,人之所以陷于争吵中,是因为要防卫对方的攻击。
我们经常听到人说:“我不想跟你吵!”这句话细加推敲,实在有语病,如果两个人之间真的没问题,是不可能想到这句话的。我们可以提出两个理由来说明这句话的疑点:
(1)既然几乎没有人喜欢争吵,讲这句话究竟有什么必要呢?就像是说:“我不喜欢得心脏病。”谁喜欢?说这句话的人必定是想努力使对方相信他的确不喜欢争吵,为什么要别人相信?难道是潜意识里想伤害对方?
(2)假设你滴了墨渍在纸上,除非运用想象力否则看不出它像什么。再假设你拿给某人看,问他像什么,他说:“我看不出它像一只象。”你会怎么想?你可以确定他的确看成像一只象,但不承认这个想法!同样的道理,“我不想跟你吵”也正表示“此地无银三百两”,无非是想掩饰或否认有攻击对方的想法。
一般人为什么会说“我不想跟你吵”呢?我想至少有下列三点原因:
(1)是由于一种自我防卫的心理,叫做“否认自己的感觉”。几乎是每个人共通的倾向,没有人愿意承认魔鬼在他里面。说这句话是在否认内心破坏性的动机。
(2)另一个目的是有意让自己和他人相信,自己本是纯洁如水中莲花,而是别人逼得你不得不恶言以对。说“我不想吵”,就意味着“是你想吵的”,等于在指责对方的不是,推诿责任。
(3)第三个目的是在逃避讨论,逃避的原因是怕尴尬的场面,或怕被揭开疮疤,等等,或者是有意的逃避,也可能是带点自我防卫的意味。例如我们观察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说出这句话,也许是当别人说出他不易反驳的话时,他不会说:“嘿!被你说中要害了!”而采逃避式的:“我不想跟你吵!”
一个很清楚的事实是,没有人能逼得吵起来,除非他拿了枪顶住你的脑袋。因此任何事陷入争吵中,自己多少要负点责任。还有,“一个巴掌拍不响”,别人咆哮怒吼不一定表示他也非咆哮怒吼不可。因此,用“是你先开始吵的”来推诿责任是没道理的,也不能借口别人对你如何而以讽刺或沉默来反击。像“我不想跟你吵”和“是你先开始吵的”,是自我防卫很强的人的标志,尤其是常用合理化作用来防卫自己的人,当别人提到他内在的动机,他就不安得加以掩饰或反攻击,因而造成争吵。而一个没有防卫的人则有兴趣考虑这些动机存在的可能,并愿意更加了解自己。
那么,争吵到底有什么目的或“好处”当然不可能——列出,这里我们举出最通常的5种目的:
(1)在表现“伤害别人”的欲望。
(2)愤怒来掩饰自己的缺点。
(3)在避免引起焦虑不安,避免谈论到较严重的问题。
(4)作为失败的借口。例如:“要不是你跟我吵了一晚上,我今天一定会考得很好。”
(5)逃避亲密的关系。
破坏性的争吵阻碍了人解决问题,达到互相信赖和亲密的关系。因此一定要防止或解决争吵。那么,我们在讨论时要如何防止变成破坏性的争吵?有个原则很简单:当别人对你说的话让你觉得他侮辱人、不公平或太过分时,就把它看成是一种争吵的挑战,然后以讲理、关切的态度去克服这个挑战。例如,有人侮辱了你,就以平静诚恳的语气告诉他,你有被侮辱的感觉,但是你了解他对这事强烈的反感,你一定是伤害了他,而你很想改正。继续谈,不要反击。一个喜欢用合理化作用的人常常会这样反击:“我不要让他爬到我头上来!”这是毫不相干的说法,因为合理、诚恳的回答并不会使人“爬到你头上来”,除非你把那人当成你的敌人。面对他人破坏性的争吵,最好的方法是用建设性的方法来回答,以化戾气为祥和。
我们要再重申一次:对争吵的挑战要以合理、关切、技巧的回答来克服。这也是教导孩子的好方法,如果你能帮助孩子学到这个原则,那么就能免掉许多兄弟姊妹之争。例如,孩子和人打架,多半会提出理由,说是别的小孩先骂他的,不论是否属实,告诉他你不喜欢这样的借口;他不必先接受了别的小孩的挑战,再来责怪别人。你要教他这样回答:“对不起,害你这样想。”这常会使对方吓一跳,不会再吵下去。就算有时阻止不了对方的谩骂,也是练习自我控制的好机会。
我们要举出一些“挑战”的例子,并看看两种不同的回答方式——接受或克服。如何回答并不在于观察对方的用意何在,不论他挑战的动机是什么,我们的目的都在坦诚的讨论,以免陷入争吵不休之中。
(1)当孩子把牛奶泼翻在父亲的西装裤上时:
①接受:你这个笨蛋!你几时好好儿做过事!
②克服:下次要小心一点!到厨房去跟妈妈拿块抹布来!
(2)太太对丈夫说:我希望你至少不要把臭袜子丢得东一只、西一只!
①接受:你在跟谁说话?也不先瞧瞧你那见不得人的厨房!
②克服:你说得对,那是我的坏习惯,我会尽力去改。
(3)父母对孩子:不,不可以去。
①接受:我知道你又会说不可以!没有一次准的!到我18岁时你等着瞧好了!
②克服:爸(或妈),我想我可以问您,为什么不让我去。
(4)父母对孩子:你没有一次记得开浴室的灯!
①接受:乱讲!我几乎每一次都记得,你就喜欢唠唠叨叨挑我毛病!
②克服:对不起,我太常忘记了,我会尽力改正。不过我也觉得你太常说我了。
诸如此类的例子都显示争吵是可以避免,而且也应该避免的。在父母子女之间,父母坚持孩子对他们应尊重,同时也要以“不和孩子起争端”来赢得这份尊重。不论孩子以多恶劣的态度“挑战”,父母都要把他的观点平静合理地表达出来。此外,还要培养一点幽默感,常能松弛紧张的气氛,化解危机,但是要适度运用。
有人倡言所谓“建设性的吵架”,但是这只有在双方都赞同,而且认为他们能借“吵架”达到更亲密和信赖的关系,才能发挥好的作用。其实“吵架”能造成好结果时就已经不是吵架。而是我们这儿所推介的“取与予的沟通”了。
至此我们已很清楚。意见的分歧本身并不会造成恶言争吵,如原则(一事可从不同观点来看)所说,“不赞同”可以造成极有意义的讨论或无谓的争吵,全看你如何运用。只要照本书所介绍的原则去运用,相信定能圆满解决。就算仍然得不到统一的定论,双方可以达到“赞同彼此的不赞同”,或同意用掷铜板来决定。
最后我们要提一下关于“谈话的艺术”。前面所说的,一直把“讨论”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当然这是它的主要功能。但是讨论本身也能带来乐趣,因为它使双方有兴趣倾听并尊重对方的意见而增进关系的美好,也因为许多有意义的谈话能促进个人成长。
晚餐时间是教给孩子好的谈话艺术最好的时候,因为此时不宜用来解决问题。不能同桌吃晚饭的家庭是最可怜的,尤其对孩子而言。失去了学习谈话的好机会。最不可原谅的是,现代有许多家庭开着电视机吃饭。
我们应该鼓励(不是强迫或唠叨)家里每一个人加入谈话、表示意见、联络感情。教导孩子尊重别人表示意见的权利,当他不同意时要如何以尊重的态度,不要插嘴,还有就是遵照本书的原则去做。当打好了20年的基础后,相信他们在组成自己的新家庭之时也能建立好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