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清高宗乾隆(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47612200000076

第76章 帝王品味(1)

所谓品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审美趣味,这似乎是纯粹主观的东西。上自惟我独尊的帝王,下至目不识丁的百姓,每个人都有自己区别于他人的品味。他们无不试图把自己认为美的或丑的事物展示出来,从而构成了既绚丽多彩,又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然而,个人的品味无论如何怪异,如何惊世骇俗,仍然不能完全超脱时空的限制,品味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古人无法逆料日后人们品味的变化,现代人也难于理解蛮荒时代原始人群品味的怪诞。

乾隆皇帝的审美意趣大体上属于同时代士大夫品味的范畴,但雄视古今、卓尔不群的乾隆绝不可能完全为传统所囿,作为中国这块广袤土地的绝对主宰者,他陶醉于夸示宏伟气象的美学享受之中,他独步于古今艺苑而顾盼自雄,他以他独到的审美意趣改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改造着大自然的部分景观。

乾隆皇帝的品味打上了乾隆时代的深刻的印记。乾隆品味才真正称得上帝王品味。

一、上方玉食,雅好南味

孔子教育弟子时说“君子食无求饱”,他对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的安贫乐道精神也极表赞佩。但这位圣人也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位老夫子还说,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调不好,不吃;不到饭时,不吃;不按定式砍割的肉,不吃;未加调味酱醋的食物,不吃;等等。可见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饮馔之美。富有四海的乾隆皇帝吃饭又该如何讲究呢?

皇帝吃饭有特别叫法,称“用膳”或“进膳”;开饭则称“传膳”。似乎是“饭”与“犯”同音,说起来犯忌。乾隆每天大致在寅正三刻(近清晨五时)左右“请驾”(起床),起床后,常用“冰糖炖燕窝一品”作早点。一日正餐则有早膳和晚膳两顿,早膳一般在卯正一刻(六时过后),晚膳在午正一刻至未正之间(中午十二时至下午二时)。正餐之外,还有酒膳和各种小吃,有时在下午,有时在晚上,随皇帝之意传进。

乾隆用膳并无固定之处。徐启宪先生《清帝用膳》一文据清宫内务府档案记录了乾隆十二年(1747年)九月三十日至十月初一两天内皇帝进膳地方的变化:

“九月三十日辰初,万岁爷弘德殿进早膳。”

“十月初一日未正,万岁爷重华宫‘正谊明道’东暖阁进膳。”

“十月初一日茶膳房侍候,万岁爷霁红盘野意酒膳一桌十五品,……至养心殿侍候。”

按照清宫中的规矩,皇帝与后妃、太后及阿哥、公主们不仅分灶吃饭,而且各有膳房备办饮食,乾隆自然不能例外。乾隆的正餐茶点由茶房、清茶房和膳房准备。这三个部门总称“御茶膳房”,由皇帝特派管理事务大臣总管,隶属于内务府下。膳房等密地近皇帝办公起居之处养心殿,每日恭备御膳,要将其物品及菜肴为何人烹调,具稿呈内务府大臣画行,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分明,无可推诿。乾隆平日餐饮有固定分例,亦称“宫分”,王树卿先生《清代宫中膳食》一文详记皇帝每日宫分如下:

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二只、鸡五只(其中当年鸡三只)、鸭三只。

白菜、菠菜、香菜、芹菜、韭菜等共十九斤,大萝卜、水萝卜、胡萝卜共六十个,包瓜、东瓜各一个,苤蓝、干闭雍菜各五个(六斤),葱六斤。

玉泉酒四两,酱和清酱各三斤,醋二斤。

早、晚随膳饽饽八盘,每盘三十个。每做一盘饽饽需上等白面四斤,香油一斤,芝麻一合五勺,澄沙三合,白糖、核桃仁和黑枣各十二两。

除此之外,御茶房每日恭备皇帝茶和牛奶,用乳牛五十头,每天每头牛交乳二斤,共一百斤,又每天用玉泉水十二罐、乳油一斤、茶叶七十五包(每包二两)。御茶膳房每年经费白银四万两,以当时总督每年养廉银二万两上下计,乾隆岁支膳费不能算高;但实际上御膳房等外购者不过鸡、鸭、猪、鱼、蔬菜而已,羊只则取自内务府庆丰司,其余山珍海味及干鲜果品等皆为各处所贡,无须到街市上购买。

乾隆和他的亲眷既各有宫分,饮食也由各自膳房备办,故而平日如无特旨,任何人都不得与皇帝同桌用膳,即使皇帝生母太后钮枯禄氏亦不能例外。乾隆四十年(1775年)夏,皇帝奉太后驻跸避暑山庄,《膳档》记云:

四十年六月初七日,总管萧云鹏传旨:明日辰初请皇太后膳,“如意洲”伺候,上做大菜烫膳进皇太后。随总管萧云鹏等遵例请皇太后膳,本宫伺候,随膳进菜二品。

六月初八日卯初请驾,辰初,请皇太后至“一片云”升座毕,侍膳,上捧红白鸭子大菜烫膳一品。

皇帝此次在“一片云”陪皇太后吃顿早饭,载于乾隆朝最权威的编年史《清高宗实录》:“六月甲申,上奉皇太后幸一片云侍膳。”可见母子在一起吃一顿饭非同寻常。至于平素与某后妃同桌共食,则更寓有深意。吴相缃先生《清宫秘谭·皇帝膳食》一文记录了下述一则《膳档》:

乾隆三十六年二月初八日,晚膳后杨廷璋进螃蟹五十斤,随总管萧云鹏等用银盘摆螃蟹六盘,呈上览过。奉旨:赏南府人等螃蟹二盘,众太监三盘,小太监一盘。是日晚晌侍候,蒸螃蟹盖一品及其他菜四品。上进毕,以蟹赏庆贵妃。

据吴先生的意见,“赏庆贵妃云云,亦即是晚帝‘行幸’庆贵妃的记录”。他在《妃嫔们的事》中还引《膳档》所记另一例“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初六日,赏顺妃晚膳如意洲”,指出这也是乾隆于当天晚上召幸顺妃的记载。究竟有没有如此微言大义,读者诸君且姑妄听之。

由此可见,乾隆平日用膳,绝少家庭天伦之乐,但逢年过节则必备家宴,只有在这时,天家寂寞的生活中才多少增添了一点暖融融的欢快的气氛。王树卿先生《清代宫中膳食》介绍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大年三十儿”除夕夜乾清官家宴,大略情形是:年三十中午即开始布置,首先摆上皇帝金龙大宴桌,然后乾清官从外向里分别摆八路冷膳。妃嫔们的宴桌分东西两边摆设。东边三桌:头桌是颖妃、悖妃,二桌是婉嫔、循嫔,三桌是禄(陆)贵人、鄂常在;西边也是三桌,头桌是容妃、顺妃,二桌是诚嫔、林贵人,三桌是白常在、武常在。另设陪宴十九桌。至申初二刻(下午三、四时之间)传摆热膳,摆毕,奏乐,皇帝御殿升座,妃嫔入席,家宴正式开始。席间不断进汤膳、奶茶,上酒宴。皇帝的一桌酒膳共四十品,较之平日要丰盛得多,共摆五路,每路八品,用五对盒恭进,主要是荤菜和果子。妃嫔们的酒膳,其中两桌用绿龙碗,四桌用青龙碗,每桌荤菜七品,果子八品。中国人素来讲究吃饭饮酒要任性适意,像乾隆皇帝款待妃嫔们的除夕家宴这样礼节拘谨、等级森严,恐怕也不过点缀一下皇帝家庭生活的和睦而已,妃嫔们未必会吃得舒畅。

例外还是有的,那就是孝贤皇后在的时候,晚膳重华宫,温语缠绵,独自一人陪年轻的皇帝小酌。请看乾隆元年(1736年)冬至令节的晚膳。海屋添寿有帷子矮桌早早地摆在暖烘烘的东暖阁,金匙牙筷端端正正地摆在桌边。一声“传膳”,但见太监鱼贯而入,矮桌中央自然是冬令时节必不可少的热火锅,另有寿同五岳碗盛的家常菜八品、黄盘盛的点心四品、金盘盛的攒盘肉一品,开胃的小菜盛在银葵花盒中,皇上爱喝的玉泉酒自然是绝对不可少的。菜不在多,贵在精美;人不在多,只有皇帝小夫妻俩就足够了。

来中国的朝鲜使节曾这样记述乾隆皇帝的饮食:“平生不饮酒,不嗜异味,朝夕进食。不过数匙。”应该说,他们的记载是符合事实的。乾隆晚膳,例进玉泉酒二两,这是一种度数很低的糯米甜酒,下面还要提到。乾隆的儿子嘉庆皇帝酒量要大得多,每日六七两至十四五两不等,主要也是玉泉酒,也不能视为酗酒。比较起来,说小酌玉泉酒的乾隆为“平生不饮酒”也未为不可。乾隆也的确“不嗜异味”,从《膳档》来看,他日常所食者,多为燕窝、肥鸡、鸭子、羊肉和鹿肉。鱼翅、海参之类并非没有,但皇帝并不以之入膳。据吴相缃先生讲,乾隆甚至不知海参等海味如何吃法,他举一则《膳档》为证:“乾隆四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高丽国进贡八带鱼二十尾,大口鱼二百尾,广鱼一百尾,全鳆鱼二十贴,红蛤二百斤,海参二百斤,浮椒十五斗,海茉二百斤。本日小太监荣世泰奉旨问:尔等收这些东西何处使用?随总管张顺应:是奴才们带进京去伺候万岁爷赏人用。奉旨:是。”皇帝每日早、晚膳及酒膳,各种菜肴不过一二十品,这一二十品中,荤菜不过十来品,下面看乾隆十九年(1754年)五月十日早膳:

卵正三刻进早膳:肥鸡锅烧鸭子云片豆腐一品,燕窝火熏鸭丝一品,清汤西尔占一品,攒丝锅烧鸡一品,肥鸡火熏炖白菜一品,三鲜丸子一品,鹿筋炖肉一品,清蒸鸭子糊猪肉喀尔沁成攒肉一品,上传炒鸡一品,竹节卷小馒头一品,孙泥额芬白糕一品,珐琅葵花盒小菜一品,蜂糕一品,南小菜一品,老腌菜一品,酱王瓜一品,苏油茄子一品。随送粳米膳进一品,野鸡汤进一品。

晚膳菜肴与早膳大同小异。早、晚膳及酒膳之外的“炉食”有:猪油到口酥、猪油酥烧饼、猪油澄沙馅酥饺子、香油提浆薄脆、香油缸炉、香油鸡蛋麻花,等等。

综观上述乾隆用膳,其中虽不乏帝王气派,但似乎并不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穷奢极侈。这种印象无疑是对的,就饮食而言,乾隆从养身的角度考虑,极重实际。然而,如果再深入考究,乾隆的饮撰又绝对地非同凡响。

先说人不可须臾离的水。乾隆是非“天下第一泉”——玉泉山玉泉之水不饮。他曾说:“水之德在养人,其味贵甘,其质贵轻,然二者正相资:质轻者,味必甘,饮之而蠲疴益寿。”按照这一逻辑,分辨水之高下,标准只有一个,即测“其质之轻重”。为此,乾隆特制银斗一个,经实地测量得到以下数据:玉泉山泉水每银斗重一两,塞上伊逊河水亦一两,济南珍珠泉一两二厘,扬州金山泉水一两二三厘,无锡惠泉、杭州虎跑泉一两四厘,平山泉一两六厘,清凉山、白沙、虎丘以及与玉泉山咫尺之隔的西山碧云寺泉水每银斗竟重一两一分。经测定,较之玉泉山之泉还轻的水只有雪水,但雪水不可恒得,乾隆由此作了结论:“凡出山下而有冽者,诚无过京师之玉泉。”故将玉泉山之泉钦定为“天下第一泉”,为此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以志其事。乾隆既有如此定评,则不仅居宫中御园饮水取之玉泉山,出京巡幸在外,“亦载玉泉水以供御用”。

玉泉水质清轻,故宫中酿酒亦必取之。有的记载说玉泉旨酒的配方是:“每糯米一石,加淮曲七斤,豆曲八斤,花椒八钱,酵母八两,若竹叶四两,芝麻四两。可酿玉泉酒九十斤。”也有的说一份玉泉酒三百七十斤,需南糯米三石六斗,麸曲、面曲、豆曲各二十斤,大淮曲一块,引醋二斤,玉泉水一百六十八斤。这两种酿酒配分虽略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非玉泉水不可,玉泉酒也因之得名。乾隆平素小酌,节日饮用,主要是玉泉酒,天厨调味亦然。

水之外,其他主、副食的材料也讲究之至。御用米为黄、白、紫三色老米,在玉泉山、西苑丰泽园和汤泉等地专门种植,各地贡米自然也时充膳房。御用羊只主要由庆丰司恭进,而其肥大者,有的来自喀尔喀蒙古,有的来自内蒙乌珠穆秦。皇帝不食牛肉,但每日用牛乳熬成奶茶,随点心、果饼呈进。牛乳及乳饼、乳酥等奶制品均由内务府下内三牛圈取乳造成。御用鹿只等皇帝习用的家乡野味,例则盛京、吉林、黑龙江贡进,下面看吉林每年进贡的有关饮食方面的土特产:

四月内进油炸白肚蹲鱼肉钉十坛。七月进窝雏鹰鹞各九只。十月进二年野猪二口、一年野猪一口、鹿尾四十盘、鹿尾骨肉五十块、鹿肋条肉五十块,鹿胸岔肉五十块、晒干鹿脊条肉一百束、野鸡七十只、稗子米一斛、铃铛米一斛。十月内由围场先进鲜味二年野猪一口、一年野猪一口、鹿尾七十盘、野鸡七十只、树鸡十五只、稗子米一斛、铃铛米一斛。十一月进七里香九十把、公野猪二口、母野猪二口、一年野猪二口、鹿尾三百盘、野鸡五百只、树鸡三十只、鲟鳇鱼三尾、翘头白鱼一百尾、鲫鱼一百尾、稗子米四斛、铃铛米一斛、山查十坛、梨八坛、松檎八坛、松塔三百个、山韭菜二坛、野蒜苗二坛……

除此之外,凡逢接驾及恭贺万寿,吉林将军还另有贡献,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御用果品取自近畿及盛京上三旗果园,多为北方所产之桃、杏、梨、葡萄、山里红等,而桔、橙、荔枝等则例由两广、福建贡进。这些以“任土作贡”为名进献给皇帝的,俱为天下名优特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缴进御茶膳房,经过御厨的精心烹制,呈上了乾隆的膳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