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有四根线条。一根是标准线条,另外三条是试验用的线段。很显然。A线条与标准线条是一样长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但在该试验中我们发现被试验的学生却出现了惊人的判断错误,值得说明的是他们都和我们一样,眼睛是正常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告诉前来参加试验的学生要做一个关于视觉测试的试验。然后让每五位大学生为一组,围着一张半圆桌坐下,每次向他们呈现一组卡片,每组卡片包括两张。一张卡片有一条线段,称为标准线段;另一张卡片上有三条线段。其中只有一条线段与标准线段一样长。另两条线段与标准线段长短差异明显。所有正常的人都非常容易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呈现第一组卡片后,大学生们依次大声地回答自己的判断,所有人的意见都一致,也都是正确的,然后再呈现第二组,亦是如此。正当这个无聊的测试使大学生感到无聊乏味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第一位大学生仔细看了看两张卡片上的线段后,郑重地做出了显然错误的答案,接着第二、三、四位大学生也作了同样错误的判断。轮到第五位大学生做判断时。他明显感到左右为难,因为他的眼睛明显地告诉他别人的答案是错误的,他应该选择与标准线段一样的那个答案,但最终他还是小声地说出了和其它人一样的错误答案。
其实,前四名大学生是心理学家特意安排的助手,他们按照事先制订好的试验程序来回答答案,而第五位大学生不知真相实情,只有他才是唯一的一个被试对象。
该实验没有任何奖赏和惩罚的利益动机,试验者可以随意选择答案,但当这个第五位被试大学生做出选择时,面临了强大的来自群体的心理压力。当绝大多数人都做出同样反应时,个人判断很容易动摇。
他们的眼睛没有任何问题,实验中也没有任何直接命令和要求他必须如何做,按理他可以随意的做出正确选择,但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宁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也要和群体的判断保持一致,某些时候他们甚至真的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是否真的有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阿希从众试验。
经过大量的重复实验表明,大约50%-80%的被试大学生至少有一次从众于多数人的明显错误判断,有三分之一的被试大学生有超过半数或更多次的判断从众于其它多数人,仅有不到四分之一的被试者是自始至终保持独立性,没有等到从众影响做出正确判断。
图中6号大学生对其它人出奇一致的错误判断大感困惑。
从众现象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两个人在吵架,这本不是什么大事,结果,人越来越多,最后连交通也堵塞了。后面的人停了脚步,也抬头向人群里观望……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传神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心理: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一位名叫福尔顿的物理学家,由于研究工作的需要,测量出固体氦的热传导度。他运用的是新的测量方法,测出的结果比按传统理论计算的数字高出500倍。福尔顿感到这个差距太大了,如果公布了它,难免会被人视为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所以他就没有声张。没过多久,美国的一位年轻科学家,在实验过程中也测出了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测出的结果同福尔顿测出的完全一样。这位年轻科学家公布了自己的测量结果以后,很快在科技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福尔顿听说后以追悔莫及的心情写道:如果当时我摘掉名为“习惯”的帽子,而戴上“创新”的帽子,那个年轻人就绝不可能抢走我的荣誉。福尔顿的所谓“习惯的帽子”就是一种“从众心理”。
当初“101章光毛发再生剂”问世时,有人曾听一位老中医说起,其实这配方古来有之,他也一直在给病人用,可是他就没想到把配方转变为一种“商品”。也许,这也正是企业家与手工艺人的区别所在。
看来,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确实很大。造成人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性格内向、自卑感的人多于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于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龄小的人多于年龄大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
从众行为表现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学习中,都有所表现。我们了解人的从众心理,并恰当地处理其行为,是很有意义的。有的领导意见本是错误的,有些员工由于惧怕反对而对自己今后不利,而违心地投了赞成票,结果后面的人都跟着投了赞成票。如果这时,你能坚持住,是会对单位今后的工作有益的;有的老师的一个解题方法本来不是最佳的,由于很多学生不反对,而导致绝大部分学生效仿老师的那种解题方法。如果你这时能提出自己比老师的方法更好的解题方法,那不是会使很多学生少走弯路吗?因此,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了解了人的从众心理,对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有的人对“从众”持否定态度。其实它具有有两重性: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烦恼如误会等。
不仅如此,在客现存在的公理与事实面前,有时我们也不得不“从众”。如“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下蛋”——这个众人承认的常识,谁能不从呢?在日常交往中,点头意味着肯定,摇头意味着否定,而这种肯定与否定的表示法在印度某地恰恰相反。当你到该地时,若不“入乡随俗”,往往寸步难行。因此,对“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和行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认为“从众”就是无主见,“墙上一棵草,风吹一边倒”。
自然,生活中,我们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要不得的。
知识窗:
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