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全世界人都在读的心理学故事
47641700000057

第57章 逆反心理如何产生

从前某地有两家酒店,为招揽顾客,各自在门口张贴广告。一家说,“本店以信誉担保,出售的完全是陈年佳酿,决不掺水”;另一家则说,“本店出售掺水一成的陈年老酒,如有不愿掺水者,请预先说明,但饮后醉倒概与本店无关”。结果,“掺水一成”的酒店却比标榜“决不掺水”的酒店生意兴隆。

从心理学上讲,后一则广告的高明之处,就是巧妙地抓住了顾客的逆反心理。

所谓逆反心理,也称逆向心理和对抗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

例如,有些人处理问题常持“你不让我这样做,我偏要这样做”的态度,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处理问题的行为,就来自逆反心理。

试想,如果掺水的酒事先没有告诉人们这是掺水的,结果被发现是掺水的,人们恐怕要找3·15消费者协会了。可是如果明白告诉你是掺水的,反而引起人们的好奇,不明白它为什么要自暴其短,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想尝一尝。

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让你往东你往西,让你打狗你打鸡”的逆反行为呢?人们的这种逆反,到底是因为什么,又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逆反心理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人的自我价值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意义的心理根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接受自己无价值地生存在社会上。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受到影响和损害时,自然地会进行自我价值的保护,在态度或行为上抗拒外界的劝导和说教。我们把这种逆反心理称作“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很多父母的家庭教育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顾孩子的自尊心,不管在什么场合,看到孩子的毛病,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训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的批评是正确的,也会使孩子感到丢“面子”,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受到贬低的和损害,久而久之,会使孩子形成对你的逆反心理。

为了感觉自己是有主见的,为了显示自己是独立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孩子会对你以后的话形成抵触和对抗。你让他做的他偏不爱做,即使你说的是对的。人就是这样,压迫越大,反抗越大。

心理学家费尼·贝克和辛德兹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在某大学的男洗手间里挂上禁止涂鸦的牌子。其中一块署名为“大学警察保安部长”,并严厉的口头警告:“严禁胡乱涂写”;另一块署名为“大学警察区委员”,并以相对柔和的语气声明:“请不要胡乱涂写”。每隔两个小时换一次警告牌,然后调查挂牌子的洗手间里被涂写的数量。结果“严禁胡乱涂写!大学保安部长”的洗手间被涂抹的情况反而更严重。这说明是严加禁止,越是摆出权威,参与涂抹的人也就越多。

国外有一种以家庭主妇为对象的电视节目,其中有许多供主妇诉说苦恼的栏目。有个四十多岁的家庭主妇正在诉说丈夫竟然背着她与别的女人持续交往了几年,这时如果主持人附和说:“怎么能跟那种男人一起生活下去呢,别再犹豫了,趁早分手吧,这种事决不能容忍。”那么这位主妇反而会变得犹犹豫豫,似乎不愿提及离婚二字。越是“怂恿分手”越不愿分手,反过来越是劝阻,便越发地一意孤行,这就是人们的“逆反心理”。

第二种是超限逆反。

超限逆反是指机体在过度接受某种刺激之后所做出的逃避反应。这也是人类出于自然本能的一种自我保护性的心理反应。

这是因为我们任何人接受某种刺激(乃至是向往的刺激)都是有限度的。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很感动人,就准备捐款,并掏出自己所有的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就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十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于是决定一分钱也不捐。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并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

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长,就会引起心理极度烦躁或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不用心而没考好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最后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因为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

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夫妻之间也是如此,如果一方就某事唠里唠叨个没完,就可能超出对方的承受极限,由默默忍受变为大发雷霆,反而使沟通遇到更大障碍。

俄国作家克雷洛夫写过一篇著名的寓言,叫《杰米扬的汤》。大意是:杰米扬是一个十分好客的人。有一天,一位朋友远道来访,杰米扬非常高兴,亲自下厨烧了最拿手的好菜——一大盆鲜美的鱼汤来招待。朋友喝了第一碗,感到很满意。杰米扬劝他喝了第二碗。第二碗下肚,朋友有点嫌多了。可杰米扬没有觉察,仍然一个劲地“劝汤”。朋友终于忍无可忍,丢下碗,拂袖而去。

当前,不少家长在“望子成龙、盼女为凤”的观念支配下,总是对子女不厌其烦地说教、嘱咐、训斥,终日喋喋不休,以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孩子“铭记不忘”。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也会导致“超限效应”。一番苦心,换来的往往是孩子的无动于衷甚至造成反感。

那么,家庭教育中应如何警惕出现“超限效应”呢?

首先,表扬或批评要注意把握“度”。表扬或批评,是家庭教育的“常规武器”。表扬时,要善于抓住孩子的“闪光点”,及时捕捉孩子的每一次、每一点进步。但表扬不能太频繁、太“廉价”,不要大事小事都表扬,让孩子成天生活在赞美声中。否则,时间长了,孩子“腻”了,表扬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批评时,更要讲究艺术。要切记:“孩子犯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如果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应该换个角度、变个方式,千万不能“穷追不舍”。否则,孩子要么用“又来了,又来了”的话语“硬顶”,要么用捂耳、哼歌或做别的事来“软磨”。更有甚者,索性“破罐破摔,对抗到底”。想像一下,这时家长的“金玉良言”还能“震撼孩子的心灵”吗?

其次,家长要讲究教育的“布白”艺术。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布白”。有了空白,才能产生美感。家庭教育也同此理。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适当的“布白”,更易激起孩子想像的浪花、好奇的涟漪。家长在平时与孩子的交谈中,要“点到为止”,适时地留点“空白”,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反省。这样,孩子就会敞开心扉,和你交心,与你为友。否则,过于唠叨,孩子会很反感。

第三种是禁果逆反。

禁果效应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你隐瞒的东西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计通过别的渠道试图获得这些信息。而一旦这些信息突破你的掌握,进入了传播领域,会因为它所具有的“神秘”色彩被许多人争相获取,并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从而与你隐瞒该信息的愿望背道而驰。这一现象被称作传播中的“禁果效应”。所谓禁果效应,指一些事物因为被禁止,反而更加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更多地人参与或关注。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有位叫潘多拉的姑娘从万神之神宙斯那里,得到一个神秘的小匣子,宙斯严令禁止她打开,这就激发了姑娘的猎奇和冒险心理,一种急欲探求盒子秘密的心理,使她终于将它打开,于是灾祸由此飞出,充满人间。潘多拉姑娘的心理正应一句俄罗斯谚语:“禁果格外甜”,也就是所谓“禁果效应”。

土豆从美洲引进法国时,人们都以为它对人有害。法国农学家帕尔曼切在德国吃过土豆,就想把它推广到法国。1787年,他得到国王的许可,在一块地里栽培土豆,并用一支身穿依仗服装的、全副武装的国王卫队看守这块地,但白天看守,晚上警卫就撤了。这使人们非常好奇,于是商量好,晚上来偷着挖土豆。回到家去一吃,发现非常好吃,使土豆得到了推广。这正是得益于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受传者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期待的心理,一旦关键信息的阙如在受传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信息产生强烈的召唤。

很多专家也日益认识到,由于禁果效应的存在,关于性的知识不应该对青少年讳莫如深,这样反而使他们对性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而不能正确地理解。

“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学依据在于,无法知晓的“神秘”的事物,比能接触到的事物对人们有更大的诱惑力,也更能促进和强化人们渴望接近和了解的诉求。我们常说的“吊胃口”、“卖关子”,就是因为受传者对信息的完整传达有着一种期待心理,一旦关键信息的阙如在受传者心里形成了接受空白,这种空白就会对被遮蔽的信息产生了强烈的召唤。这种“期待-召唤”结构就是“禁果效应”存在的心理基础。特别在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人们恐惧的往往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不确定的、难以知晓的事情,在无法知晓和渴望知晓的搏杀过程中,公众会因为恐惧心理而像饕餮一样渴望获得信息。

想要解决逆反的心理并不难,只要掌握两个基本原则就可。

第一就是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认知程度,广通博见,这是我们克服逆反的第一剂良药。

我们知道人在逆反的时候,思维非常狭隘。我们经常是一根筋式地对付对方,从来没有换位思考,不肯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对方考虑。

也许你会认为,我凭什么要换位思考,他现在领导着我,我要换位思考,我不就成他的老总了吗。其实,工作中,如果你不学会换位思考,将很难有长进。有的人抱怨说,我们部门经理是马屁精,我们的副总是笨蛋,我们的老总是糊涂蛋,董事长一无是处。总之,所有的人都不如他,都不行,他们做的决策,都有问题。

其实,当换位成董事长、老总、部门经理的时候,再来想问题,角度就不一样,就会考虑更多的因素,而不是单纯站在员工的角度了。这个时候你就知道,换位思考,广通博见,对于克服逆反心理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就是要有足够的想像力,这是我们克服逆反心理的又一剂良药。

很多有逆反心理的人,其实内心深处是缺乏想像力的。他一直认为只有用这种方式来解决问题,或者说只有用这种方式对待对方,没有想到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知识窗:

人在逆反的时候,往往认为只有一种方法可应对目前的问题,缺乏想像力,不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种方法可供选择。

逆反心理最容易激化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两人反目成仇,而不是形成战略伙伴。良好的人际交往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宝贵的财富。如果你的逆反心理强烈地影响了你的人际交往,最后你失掉的是人生财富。因此我们一定要开拓自己的想像力,想出各种好的办法来解决这种对着干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