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和机构化导致市场股价结构的调整。2003年证券市场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QFII的实施以及以投资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发展和壮大,新的投资理念的导入和投资主体的进入,最终导致市场运行特征的转轨,并在转轨中酝酿投资机会。低市盈率蓝筹股和中低市盈率绩优成长股对QFII和国内机构投资者都有较强的吸引力,其投资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示。高市盈率绩差股的市盈率大幅下调,导致市场的平均股价水平不断下移,不排除几年后出现一批市价在面值附近的真正低价股。未来一两年A股市场的主要系统风险是国际化、机构化背景下市盈率平均水平的适度下降,但2003年股价(市盈率)结构的大调整则说明了转型过程中蕴含着非常好的投资机会。
局部牛市成为2003年市场的主要表现形式。在2003年股指运行中,市场一改以往板块轮动的局面,而表现为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部牛市的新格局。通过对所有股票2003年度涨跌幅的统计分析,其中上涨股票为240家,占20%,下跌股票为1034家,占80%,且上涨的股票主要分布在电力、钢铁、汽车、石化等行业景气度较高的行业,这说明二级市场股票涨跌与上市公司业绩的相关度正在加强。
流动性溢价成为机构投资者的共识。在国内股票市场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呈现一种小盘股溢价而大盘股折价的市场特征,这几乎成了一个公理。这种情况是在先前以投机为主的市场氛围下投资者正确的选择。但这种市况在2003年的行情中被彻底颠覆。这种价值回归路程,其根源在于场内投资主体的偏好不同,主流机构投资者更加注重流动性,这是大盘股溢价或者流动性溢价的根本原因。所谓的流动性溢价就是指股票价格因流动性较高而出现的溢价,相同基本面的上市公司由于流动性的不同,流动性越高的股票可能获得的定位就越高。虽然股价上涨的原动力来源于公司现有业绩和价值增长的预期,但资金的偏好程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基本面再好的公司,在没有主流机构介入的情况下,其市场表现也会一般。所以在公司基本面相同的情况下,流动性较好的大盘股更会受到投资主体的青睐,定价也往往更高。
股市与国民经济逐渐表现出较强的关联性。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近日表示,近一段时间以来,市场人士评价中国证券市场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证券市场与国民经济发展逐渐表现较强的关联性。发生这一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各界在许多关于证券市场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达成了共识。种种迹象也显示,随着中国经济改革步伐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中国资本市场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海外投资者,通过证券业的国际沟通与合作,中国资本市场将会被注入新的活力、得到更快的发展。
事实上,中国股市在伴随着这些起初看来是零敲碎打、不断传来的经济宏观面利好面前总是显得犹犹豫豫,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投资者在连续两年大跌后的战战兢兢的心态。但先知先觉的机构或个人却已经从2002年“6·24”股市的突发性爆涨中窥视到了中国股市的动态先机,市场理念正悄然出现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过去投机理念逐步淡出,继而向投资价值发现这样一个古老理念转变,挖掘上市公司内在价值和成长性,成为中长期投资机构和投资者价值发现的重要课题。在机构为主导的市场结构调整基础上,缺乏实质性内容炒作的庄股逐渐式微,悄然演变成无人接盘的惨淡局面。
大盘于2003年1月第二次探明底部(1311点)。不料,2002年底开放式基金新增可流入股市资金的猛增(150亿)再次成为2003上半年基金主导行情的直接原因之一。在2002年“6.24”突发性行情以来结构性调整基础上,市场在2003年上半年引发了一场由大盘蓝筹股(我们现在称之为的“核心资产”)统领下的近年来少有的持续上涨行情。
可惜,一场旷世罕见的“非典”疫情的突发性狙击,使上涨了近半年的2003年上半年的行情嘎然而止。6月大盘再度出现了级别较大的调整。加上灰色资金的撤退、对经济局部过热的担心、央行相应采取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紧缩性政策、市场需要时间观察财政货币政策是否会出现方向性调整,以及人民币升值呼声渐高可能给中国经济和外贸出口带来的隐忧,所有这些因素都集中反映在2003年几乎整个下半年股市里,从而使6月至10月底的股市呈现出阶段性弱势状态:股市资金面持续恶化,包括2003年上半年独领风骚的五大蓝筹板块(汽车、钢铁、石化、金融、电力等)以及基金、券商重仓股都出现了获利盘斩仓行为,科技股也在技术性杀跌盘中出局。市场再次出现了连续下跌走势,并一度创出了近10个月的新低(1334.78点),距前期1331点的低点仅一步之遥。
前期低点是否会被再度击穿?后市大盘将何去何从?然而,2003年第三季度季报披露截止时间已公布的数据却告诉我们,在国内经济形势喜人的背景下,上市公司业绩继续保持大幅增长势头,上市公司整体利润较2002年同期相比有30%增长。显然,指数在技术面上已严重超跌,大盘在1350点下方的空方能量已在过去5个月里再一次得到充分释放。从10月份开始,盘口已出现了大量战略投资者逢低吸纳有价值成长性股票的种种端倪。
当利用分析家软件所做的大盘成本线时我们不难发现:从1999年底1341点起步到2000年8月的2114点,共153个交易日;其后在1900至2245点花了一年时间构造复合顶——一个中国股市从未有过的巨型大顶。从2001年中2245点大顶下跌至2002年1月末的1339点底部,共耗时155日,基本与2000年上涨时间相等,这两段基本已可认定为上涨与下跌的单边市。到2003年10月底出现了和前两次底部粘合的新底(1334.78点),从而形成了“5.19”行情之后大盘的3个最重要低点,它们都是在均差还不到10点。而且大盘见底的方式几乎如出一辙,都是首先在1400点之上出现时间较长的横盘,随后两三个交易日里快速击穿1400点,紧跟着就是长阳线单日拉回1400点之上。这就意味着对市场的主力资金、大资金来说,1400点以下能够得到的筹码微乎其微,击穿1400点的客观效果不过是空头陷阱,目的是洗筹,骗得更多廉价的筹码。
就在2003年下半年中国大陆股市巨幅下跌之际,香港H股(红筹股)、网易等海外上市的股票、深圳B股的走势的大幅度上涨已给中国股市行将反转预示了先行指标的意义:在QFII时代的全球视野下,中国股市新一轮牛市正从香港股市起步。
全球股市于2003年见到的历史性大底,并出现了全面大幅扬升,非常有利于中国股市走出熊市,踏向牛途。如果说国内股市只有短短的12年,其数据太少还不足以说明什么的话,那么,如果沿用美国股市近50年来的数据求证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股市暴跌之后必将迎来历史新高。美国《笑傲股市》作者维廉·奥尼尔认为:美国股市过去一百年当中共有25次以上大跌空头市。然而,行情总能攻城掠地,再创新高。他根据统计数据引证,美国股市百年来的投资回报率高达11.33%,远高于国债、房地产及银行利率。
同理,我们从香港股市的百年史也同样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次暴跌必然换来新的机遇和新的发展,历史倒退和停止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唯物辩证法!对中国新兴发展中的沪深股市的分析,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随着中央管理层对股市政策面的转暖,以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向好,国内股市最为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中国正迎来一轮持续向上的大牛市行情。
2004年在宏观政策方面将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为主、手段灵活的货币政策;预计2004年中国经济将保持加速增长的势头,GDP增长在8.5%-8.8%之间。全流通、QDII、利率变动等问题仍将是影响2004年市场运行的重要因素,但总体研判,2004年的市场环境要优于2003年。预计2004年股价的结构性调整仍将继续,价值投资理念依然将占据主导地位,指数的研判价值趋于弱化,合规资金渠道将得到拓宽。钢铁、石油化工和电力板块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这三大板块依然是2004年的强势板块;煤炭、工程机械和交通运输等也将走出新一轮的价值发现行情;随着银行业的改革力度加大,银行板块将出现更多机会;消费需求升级可能在2004年刺激新的投资题材,数字电视、有线网络板块也极有可能成为新的亮点。
2004年行情将伴随着以下各项利好出台,沿着以汽车、钢铁、石化、电力、能源、有色金属、金融串联起来的重化工业化产业链条上演激情绝唱;
2004年6、7月份,经过重大修改的《证券法》有望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其中围绕“银行资金入市”、“股票抵押贷款”、“解除国有企业资金炒股禁令”的修订将成为重大利好预期;
全流通解决方案有望在2004年中初露端倪,对方案的预期将会对行情(向上、向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政策面有望出台“放开涨跌停板限制”、“恢复T+0制度”、“印花税单边征收”、“推出统一指数和股指期货”等政策,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二板将会在深圳推出,同时,证券业协会下辖的三板随着退市制度的进一步落实有望不断完善,中国多层次证券市场体系初步构建;
在QFII、社保基金入市的示范效应下,保险资金、企业年金及其他各种社团、机构资金将大举入市,并将在价值投资周期演绎资金推动行情;
QDII有望在下半年付诸实施,A股、B股、H股市场相关性进一步增强,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逐步走向深入。
我们判断:2004年,蓝筹股将走主升浪,大约10-20%的股票将不断刷新历史新高。蓝筹股的行情是以经济高速增长为背景,电力、钢铁、石化、资源、运输等行业的成长空间还很大。比如电力行业,权威部分的预测是,中国未来3年电力缺口仍很大,2004年电力紧张度将超过2003年。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看好电力行业?目前,两市电力股的市盈率普遍在20-30倍,在电力供不应求的背景下,这样的市盈率明显低估。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看好电力股?像作为中国经济中心上海电力龙头企业上海电力,上市以来在低位放量而在相对高位反而缩量,目前最大振幅才30%,市盈率约26倍。这样的股票,在任何下跌都是低吸良机。如果仅仅因为短期波动而迷茫和担心,那只能说缺乏大思维。
不可否认,当前最大的制度性风险仍是国有股减持的推出,但股市所遭遇的制度风险从来都是存在的,况且在不同价位应该说风险是大不相同的。随着市场的不断提前应变,事实上制度风险早被不断消化、稀释,目前的风险已到达历史最低点位。对市场战略投资者来说,区区几百点事实上已是考虑战略投资的价位了。
中国股市晴雨表的作用可以在短期内扭曲地发挥,但这决不等于将不发挥作用。在经济可望中长期持续增长的大潮中,中国股市最终将受到强烈牵引,过去二年半漫漫熊途后的一轮新的大牛市正在显山露水,正在出现大拐点、大反转行情。新一轮股市增长势头一旦形成,可望在年内上涨高达60-100%。2所谓大牛市究竟是什么?如果说大熊市是跌完又跌,每次反弹都是卖出的机会;而大牛市升完又升,每次下跌都是买进的机会。在大熊市里四处信心鼓劲,不时建议底部买进,但底部后还有底部;大牛市里忧虑声不断,“名嘴”们屡次言顶,但屡屡失误。大熊市里利空理由完整系统,利多消息则成耳旁风;大牛市里利多理由层出不穷,利空没人听得进去。
我们不禁要问:大牛市的临界点到底何时出现?中国股市的大牛市基础是什么?这些基石能否有效组合在一起呢?本书的作者认为,从2002年为始点,中国经济增长内生性变量不断增加,要素生产率和全民发展指标稳定提高,重大经济结构性转型日渐突出。中国经济正走出低谷,开始步入新一轮经济成长周期。我们隐然感到:中国经济正运行在增长性长波轨迹上,一轮气势磅礴的股市翻转行情正在悄然逼近。本书以中国宏观、中观、微观经济为背景,多视角、多层面、全方位描绘和分析中国经济的现实与短中长期走势,更试图剖析未来中国经济成长的种种天时、地利、人和的合理内核,特别是对中国经济跃迁中的制度创新、社会开放度、独一无二的经济优势、高速增长的补短工程、规模经济、入世效应等,作了独到精深的论证,从而使本书成为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开创性研究成果。正如本书结论部告诉广大股民的那样,中国正在掀起新一轮经济景气周期,如果您不知道中国已经、正在和将要发生的事,那您就等于坐失一次长期参与分享中国经济上升时期大红利的千载难遇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