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大拐点:站在中国大牛市的新起点上
47655500000041

第41章 结语:大牛市·大思维·大气魄(1)

国内股市的下跌始于2001年6月14日后,一切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国有股全流通或以全流通为目标的国有股减持问题。这是A股市场最头疼的问题,一天不解决,股市一天不能改变投机市的本质。而且,熊市时的市场扩容节奏也没把握好,一股独大甚至是一股独霸愈演愈烈,更造成了股市的的下跌。中国A股过去普遍定价过高,背负高市盈率的负担,上涨困难。

近年来,中国经济重返高成长区,政策面上尽管有过规范措施,如整顿国债回购市场、券商不得挪用保证金、上市公司不得为母公司担保等等,这些政策从长期看是净化和稳定市场的利好政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逐步开放,股票价值正在转向由价值决定,以国外股市市盈率为参照系,股票价格必然会向其价值回归。如果说在中国最大的制度性风险是国有股减持推出,那么,随着市场不断提前应变,事实上由国有股减持所产生的制度性风险早已在过去几年里不断地被消化、稀释,目前的风险已达到历史最低点位。

江恩理论认为,在基本面未发生根本转变的情况下,市场的调整的极限是50%。大盘从2001年6月历史最高点的2245点、加权平均股价14元跌到近期7元股价,市场的调整已经到了一个极限,而这种情况是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新一轮增长高成长周期启动的情况下产生的,这就更显股市调整幅度之大。

放眼近年来全球股市,由于美日经济的复苏,呈现普遍上涨态势。美国、日本、香港股市更在2003年年末迭创近两年来的新高。但中国股市却还在历史性底部,一些在2002年、2003年启动的蓝筹大盘股也仅仅在进行拉高战略建仓过程中,大部分股票,撇除一些老庄股、业绩不良股、ST类股,大量业绩优良、市盈率较低的股票都还蛰伏在那里纹丝不动。这不仅同全球股市相背离,同在美、港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也大相背离,更同持续高速发展的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相背离。

理论上说,股市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但宏观经济先行指标反映的是宏观经济中长期走势,短期内并不一定吻合。但股市最终要反映经济发展。中国已经进入盛世循环,从全球区域性经济发展历程看,中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趋势已经形成,中国迎来了最佳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世界发展史告诉我们,世界制造业中心是世界级强国的必经阶段。从10年产业循环分析,中国进入了行业整合的新阶段,而加入WTO为我们行业整合提供更广泛的国际并购舞台。当前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建材等生产资料涨价,有的产品价格甚至已经创出了历史新高。此外,许多基础产品的涨价从幅度上看,已创出几年甚至十几年来的新高。从范围看,它并非中国独有现象,而是全球范围的,这个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它意味着此轮经济增长已不能用一般恢复性增长来形容,而是全球经济反转的标志。全世界都从通缩中纷纷走出来,过程也将是持续的,绝不会明天就结束。那么,中国呢?中国将何去何从?中国股市勃兴的临界点在哪里?

本次中国宏观经济的反转有一个鲜明特征,那就是以市场为导向而启动的经济增长,因此就更具有本质意义也更具持久性。此外,过去中国经济增长并没有反映到企业效益上,就是所谓的“宏观好,微观不好,而这轮经济增长的宏观面与微观面结合得非常好。

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的外向性特征更加明显,境外资金在通过正常投资进入的同时也有一批资金暗度陈仓进入中国。人们通常根据最近出现的一些通货膨胀苗头,判断是人民币供应量过大未必如此。其实,通货膨胀是一个全球性趋势,国内出现的原材料涨价现象很大成分是受国际期货市场上扬拉动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目前在中国的涨价并不是其货币供应量增加带来的,而是全球性的正常增长。

从结构方面来看,内需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而这种变化正是奠定中国证券市场复苏增长难以逆转的根本动力。虽然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极不平衡,但总体上正在由温饱型消费向舒适型消费过渡,居民对汽车、住房、通信、旅游等方面的消费需求正与日俱增。这些产业链曾使日本和韩国经济保持了长达10至15年的增长。在人口众多、消费层次分化且逐层递进的中国,它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势必更加显着。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监管政策,为股市行情的的好转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从今年资本市场的发展看,钢铁、石化、电力、电信行业的蓝筹股势头会更好,会对资本市场向景气的方向发展奠定基础。

从中国1200多家上市公司平均股价和市盈率的调整幅度看,股市泡沫被挤压的力度在过去两年里已非常大。目前上海的A股市场市盈率在35倍左右,深圳的A股市场市盈率在37倍左右,上海的180指数和深圳100指数所包括的公司,市盈率只有27倍左右,已经比较接近国际资本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同时,目前深沪两市股票市场有70%的股票创历史新低。

由于有相当大量的外资流入,还存在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如果银行体系健全的话,人民币从中期角度看会有5-10%的升值。这种预期将对中国股市产生极为正面的效应。重要的问题还是谨防股市大幅被推高后的外资的套现和撤市。

中国股市的牛市行情也将契合2003年发表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思路,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边缘化”的股市没有存在的土壤。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绍光日前在一次公开场合表示,中国股市2003年以来暖意阵阵。随着加快证券市场发展成为共识,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程将有实质性进展,与此同时,保险、证券和货币市场协调推进,中国证券市场的结构性调整也将不断加快。从中央领导层的指导思路看,这里面是否蕴涵了一些令市场激越的东西,从而成为引发牛市的导火索。无庸置疑,这次《决定》,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尤其提到了以股份制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实现形式,尤其是以上市股份公司为基础。那时股市必然反映中国经济的基本面。

证券法修改草案有望于2004年4月审议,国企炒股、银行资金入市等条款的修改已达成了共识。显然,随着证券法修订步伐的加快,对于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条款修订,毫无疑问将对市场构成积极作用,制度上完善在短期不但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也将在长期上对市场构成实质性的利好。

此外,影响中国大牛市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全流通问题。由于考虑到全流通问题涉及面广、利益格局大,即便是试点也可能会十分慎重。经过近几年来的风风雨雨,市场已亦逐渐达成共识,全流通的试点相反可能演变成市场的一大突破。因此,即使深交所创业板推出,市场扩容可能加快,但整体看,政策上对股市的利好支持是比较大的,这对于投资者的入市及持股信心的增强都将起到积极作用。

始于2003年上半年局部牛市、并将演变为一轮大级别行情的性质与1996年的绩优行情有本质的不同,因为两者所处经济周期不同。1996年的中国经济正在往低谷走,那时所谓的“绩优是静态的。由于处在短缺经济末期,家电类股票成了绩优股的核心,仅仅在于其静态市盈率比较低,业绩显得很好。但事实上经济很快就走向低点。而现在这轮经济启动中引领大局的是生产资料,这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如今行情的资金来源与过去也已完全不同。过去发动行情所依托的大部分是借贷资金,市场主力是券商。但要知道,券商自己并没有多少资本金,他们的自营资金多是借贷或违规占用客户资金来的,操作也基本是庄股模式。现在后遗症出现了,由于市值蒸发,如今券商平均处于破产边缘,而他们持有的股票恰恰是未来市场上依然被抛弃的品种。那么,新的资金力量究竟来自何方?新生力量包括基金、盈利丰厚的企业资金、保险资金和个人投资者的自有资金等等。始于2002年“6.24”和2003年上半年和第四季度基金发动行情的进步意义在于,他们真正推动了一个价值投资模式。现在民间囤积着大量自有资金,他们不停地询问什么时候可以进场买股票,这种情况在过去是很少见的。

过去的“人工牛市一方面是券商用借贷资金通过坐庄而营造;另一方面,又掺杂了很多政府行为,是用政策性利好催化的,而所谓的一系列利好不论表现形式如何,最终结果都是银行借贷资金流入股市。甚至国有股减持这个问题到了现在也应该换一种思路了。过分渲染国有股减持问题,已成为市场为自己争取战略筹码的一种方式,而不再是市场的最主要问题。

如我们判断的,如今牛市的资金性质将从借贷资金违规资金为主很大程度上转变为自有资金,这块资金是常量的、稳定的。这其中一块很大的力量就是企业盈余的自有资金。2001年以前企业的利润总和不超过两三千亿,除了正常发展生产后,没有多少可以用于股票投资,所以那时候的牛市都是假的,人工的,银行资金阀门一开就涨,一关就跌。2003年的企业利润达到了4500亿到5000亿,估计2004年可能到7000亿左右,2005年企业利润可以达到10000亿,已经有非常雄厚资金进入股市。现在的问题仅仅是,这批资金选择何时进入?那时的股市相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只是个小盘子,行情要起来非常容易。

鉴于上述,从一个中长期角度看,我们坚定不移地相信,在中国经济可望中长期持续增长的大潮中,中国股市最终将受到强烈牵引,股市将面临2年半熊市后的一轮新的大牛市,新一轮股市增长势头一旦形成,可望在一年内上涨高达60-100%。对投资者来说,放弃股市投资固然可以避免国有股减持之类的大风险,但他们却要冒丧失年回报高达100%收益的投资大风险。何者风险更大,是投资者必须从另一角度权衡的一道算术题。所以,宏观经济的增长必然对股市产生波动效应。最大的可能就是,在比较成本与收益、风险与风险之间后,市场也许会在某一点位形成一个心理临界线,一旦达到这个心理临界线,由市场领导者启动的一次大行情将出现,中国股市将出现与中国经济相一致的大牛市反转行情。

从市场表现看,虽然近期大盘蓝筹股经过接二连三的快速拔高后,大部分个股出现整理了调整态势。结合刚刚公布的2003年年底基金投资组合看,虽然大盘蓝筹股仍是基金的重仓股,但组合持仓出现了分散及部分个股大幅减持情况。但这是一个表象。我们认为,价值投资理念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它是市场经过长期历练后才逐渐成形的,因而市场不可能因为短期波动而主动放弃价值投资的理念,也不会将战略持仓的筹码轻易拱手让给别人。未来挖掘投资价值、继续价值投资仍然是市场的主基调。当然,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值得挖掘的行业可能不仅仅只是钢铁、石化等大盘股,随着全球IT行业的复苏、国内芯片价格的上涨,相关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增长也会得到市场认同。未来市场热点将会呈多极化趋势,随着热点的轮番领涨,后市大盘的运行将蔚蔚壮观。对此,我们非常乐观。

新一轮大级别行情正在悄然逼近。按照当前或2004年乃至今后几年的走势,我们的观点是,市场的底部已经探明,市场系统风险较易控制。从盘口显示,大盘股尤其钢铁、石油、机械、电力、汽车类股的不断被推升,表明蓝筹股市场核心地位已逐渐深入人心,更充分显示出超级主力重兵囤积在主流价值体系的蓝筹股的坚定信心。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轮大牛市中,判断股市核心资产的标准并不是单纯的某个赢利数字,而是企业的综合素质。它的衡量标准首先依据的是行业,其次是企业总体发展的思路和核心竞争力。如今的中国股市大约有100-200只股票,即使按照世界通用市盈率、成长率标准来衡量都毫不逊色。而其余的大多数股票将在这轮大牛市行情中被日益边缘化,即使在大牛市中也可能下跌50%以上。对此,投资者不要抱持任何幻想。

2004年,机构之间真正的博弈将正式展开,而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代表的国内资金与以QFII为代表的国外资金也将正面交锋。随着A股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速度加快,国外成熟股市的很多理念将对A股市场有深远的影响。不管是机构投资者,还是普通投资者,如果不能及时适应这种变化,都将面临被市场淘汰。因此,投资者要想在2004年胜出,需要站在国际视野下审视A股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