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实录·战争转折篇
47655800000021

第21章 英美轰炸德国(3)

在这次潜艇战高潮之后,同盟国下决心调整护航兵力,经常用航空母舰加强护航运输队的警戒,或用岸基飞机担任护航。3月下旬,英国马克斯·霍顿海军上将组织的支援舰队投入反潜作战后,发挥了巨大作用。同盟国6个支援舰队与护航舰群密切协同作战,当护航舰艇进入空中掩护缺口时,支援舰队便去进行支援,对大西洋中部德国海军潜艇予以更有力、更集中的反击。支援舰队中单独行动的驱逐舰和护卫舰可以对德潜艇穷追不舍。在3月最后的10天里,这些支援舰队显示了作用。3月21日,“S-123”号和“HX-23”号运输队在费尔韦尔角东南的“空中缺口”,碰上了德国强大的“安康”潜艇群。26日傍晚,“SC-123”号运输队的几艘运输船驶入该艇群中间,被德国“U-564”号潜艇和“U-663”号潜艇发现。由于“U一663”号潜艇很快被第3支援舰队的高频测向仪发现,未及报告运输队的航向和航速,就被支援舰队逼入水中。当迹象表明“SC-123”号运输队周围再没有任何潜艇时,该支援舰队又全速回返去接应随后而来的“HX一230”号运输队。邓尼茨命令南边的“鲍鱼”潜艇群(28艘潜艇)全速北上去攻击“HX-230”号运输队,结果又被支援舰队的高频测向仪发现,受到驱逐舰驱赶而撤退。

由于盟军航空兵给德国潜艇造成的损失增加,德国海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强潜艇的自卫能力。例如,在潜艇上装备了四联装高射机枪,改进了37毫米高射炮,装备了干扰雷达工作的装置,并在某些潜艇的船体和指挥室上覆盖一层专用物质,以便部分地吸收电磁波。此外,还改进了技术观察仪器,装备了无声自导鱼雷。与此同时,德国海军对反护航战役战术也进行了调整,采用了一系列新的进攻战术和规避方法。然而,这些新方法未能扭转德国潜艇战的被动局面。同盟国保护交通线的兵力和装备,在数量上,尤其在质量上远远超过了德国的进攻兵力。美英的飞机和水面舰艇装备了新的完善的厘米波和分米波雷达,航程和续航力增加,声纳器材也有了进一步发展,护航运输队航行队形的配系和整个护航勤务都得到了改进。同盟国横渡大西洋的护航运输队几乎在整个航行途中都有航空兵和护航舰艇群掩护,尤其是加强了直接护航舰艇和飞机的突击力量,使没有空中掩护、缺乏其他兵力协同的德国潜艇无论昼间或夜间都难以从水面接近,不得不从水下接近护航运输队。由于水下航速较低,极大地影响了德国潜艇的作战效果。

3月下旬,同盟国在大西洋被击沉的船只由3月份的92艘、53万余吨,降至4月份的45艘、25万余吨。5月以后,损失显着减少,而德国潜艇却损失惨重。据统计,1943年1至3月,德国每击沉同盟国商船10万吨,要损失3.8艘潜艇;4至6月,则增加到10.5艘。4月上旬,由于德国只有1艘潜水油船能保障潜艇供油,加上一批潜艇要进行检修,因此在大西洋作战的潜艇数量有所减少。

4月起,美国加强了大西洋海区的空中力量,从太平洋战场抽调大量“解放者”式轰炸机投入北大西洋海区作战,使这一海区超远程飞机的数量,由3月底的20架上升到4月中旬的41架,5月份达到约70架。这些飞机分别以北爱尔兰的巴利基利、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冈迪亚和纽芬兰的阿根夏机场为基地,活动半径(600~800海里)逐渐覆盖了费尔韦尔角东南大西洋上的“空中缺口”。这样,同盟国随时都可以派遣飞机在空中指挥火力支援舰队作战,使德国海军潜艇难以进行“狼群”战。4月28日至5月6日,德国海军潜艇“椋鸟”群(15艘)、“啄木鸟”群(19艘)、“画眉鸟”群(13艘,后增至17艘),在对“ONS-5”号护航运输队的连续作战中,虽然击沉13艘运输船,但自己损失6艘潜艇,另有4艘潜艇遭重创。在以后的14天中,德国“易北河”潜艇群(18艘)、“莱茵河”潜艇群(12艘)、“多瑙河”潜艇群(17艘)和“摩泽尔河”潜艇群(21艘),在对“SC-129”号、“HX-237”号、“SC-130”号、“ONS-184”号和“HN-239”号护航运输队的作战中,损失也很严重。在5月的作战中,德国海军118艘潜艇被击沉38艘,损失率达30%。如果说,以前损失1艘潜艇可击沉对方10万吨位的舰船,那么,5月份只能击沉1万吨位。正如邓尼茨在5月24日的战争日记中所写的:“5月份到目前为止,我们的损失已到了无法容忍的地步”。鉴于潜艇损失严重,德国海军决定暂时停止潜艇在北大西洋的作战,除一些储油量小的潜艇仍留在这一海区外,其他潜艇全部撤到了亚速尔群岛西南海域。

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战场的退却,标志着战争爆发以来同盟国和德国围绕大西洋交通线的斗争出现了重要转折。邓尼茨认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双方力量对比清楚地表明,同盟国在大西洋战场完全占据了优势,掌握了制空、制海权,能够在北大西洋交通线,尤其在不列颠群岛西部和比斯开湾集中护航兵力,能主动限制德国潜艇在大西洋的活动范围。德国潜艇实施的“吨位战”宣告破产。

面对大西洋海战出现的转折局面,德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在大西洋战场以适当的方式继续坚持潜艇战,即使不能达到“吨位战”的目的,也要在战略上有效牵制同盟国海空军力量,支援其他战场。

为了尽可能加强潜艇战,德国海军一方面改变潜艇战战术,将潜艇部署在中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海区。将原来在200~300海里正面的大艇幕作战改为3至4道短艇幕,依次展开在航线上,由航空兵担任搜索,引导潜艇攻击目标。另一方面加紧研制新式潜艇,改进原有的潜艇装备,试图通过潜艇技术的突破,取得对盟军水面舰艇的优势。德国海军总司令部设计处和政府装备部集中力量,组织新型“瓦尔特”潜艇迅速投产。每艘潜艇都装备了可伸缩的通气装置,可一直在水下潜航,使盟军雷达测位器不易搜索到目标。在潜望塔四周装备了保护物质,干扰雷达的探测,潜艇的防空武器也得到了加强。德国海军企图通过一系列的调整,重新恢复并加强在大西洋交通线上的潜艇战。

1943年秋,德国潜艇重返北大西洋航线作战。据德国统计,潜艇发射的声自导鱼雷60%命中目标,9~10月,击沉同盟国和中立国船舶吨位开始上升,被同盟国击沉的潜艇由7~8月的62艘降至9~10月的36艘。

德国新式潜艇对同盟国交通线的威胁,迅速引起同盟国的注意。针对声自导鱼雷,同盟国军舰和商船装备了“福克斯”声波诱雷器,航空兵以双机或小队方式进行搜索、警戒,迫使德国潜艇下潜,反潜舰艇装备了24管发射炮,发射装有撞发引信的深水炸弹,在运输船附近海域给德国潜艇造成较大的威胁。

在大西洋海战的第三阶段,同盟国在反潜兵力、技术和战术上始终保持优势,使德国在潜艇武器装备上的优势以及采用的新战术只能短时间奏效,很快就被同盟国的反潜优势所制约,并且付出很大的代价。11月,德国在北大西洋交通线上击沉14艘同盟国运输船,但己方也遭到盟军的有力反击,损失了18艘潜艇。这表明德国的潜艇战出现负增长的新迹象,同盟国船舶吨位损失逐渐减少,德国潜艇损失增多。它标志着1943年5月大西洋海战出现有利于盟国的转折之后,德国海军重振潜艇战的努力到1943年11月也彻底失败。从此,德国在大西洋战场的潜艇战处于维持局面,美英完全掌握了大西洋战场的主动权。

2.英美联合轰炸德国

1943年是美英战略航空兵从协同作战走向联合作战的一年,也是联合轰炸进攻作战初试锋芒的一年。

1943年1月,英军共有各型轰炸机近840架,其中“兰开斯特”式四发重型轰炸机只有270多架,而对战略空中进攻来说几乎没有什么价值的“波士顿”和“冒险”式轰炸机却占1/3,还有老式的“惠灵顿”和“斯特林”式轰炸机也占了1/3。加上美军第8航空队和第15航空队的150余架轰炸机,盟军用于进攻德国的轰炸机总数不超过千架。而一年以后的1944年1月,美英战略航空兵已拥有轰炸机2893架,其中英军的“兰开斯特”式四发重型轰炸机有594架,占英军轰炸机总数的一半;第一线部队中已不再有“惠灵顿”一类的老式轰炸机。美军战略航空兵则全部装备B-17型“空中堡垒”式和B-24型“解放者”式重型轰炸机。经过一年多的作战,美英战略空中力量得到壮大。

对美英战略空中力量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一年它们终于实现了对德国的联合战略空中进攻。尽管其中有矛盾、有分歧、有成功、有挫折,但它们毕竟形成了一支统一的战略空中力量。而规定这两支战略空中力量共同作战的纲领性文件是卡萨布兰卡训令。

美英对德国的联合轰炸进攻的真正开始时间为1943年6月10日。这一天,美英联合参谋部批准了代号为“直射”的美英战略航空兵联合轰炸进攻的作战计划。

随着“直射计划”出台日期的临近,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就是德军战斗机的威胁。1943年4月17日,美军第8航空队出动115架轰炸机,在140架P-47战斗机的护航下,突击了德国不莱梅的福克-沃尔福飞机工厂。不莱梅在德国北部,濒临北海。虽然这是一次对德国本土浅近目标的突击,但美军仍有16架B-17型“空中堡垒”式重轰炸机被击落,战损率高达13.9%,另有39架轰炸机被击伤。美军被击落和击伤的飞机总数已接近出动飞机总数的一半。这一结果使美英战略航空兵认识到,对联合轰炸行动的首要威胁是德国空军的战斗机部队。

无论是对美国第8航空队昼间精确轰炸,还是对英国轰炸航空兵的夜间面积轰炸,德军战斗机力量的增长都是一个严重的威胁。盟军的战略轰炸需要首先取得空中优势。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直射计划”的突击目标序列表中,德国航空工业上升到头等重要的位置。为此,“直射计划”规定,“在这样的环境下,阻止这种增长,削弱敌人在这个战场上能够对付我们的昼间和夜间战斗机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联合参谋长会议决定,美英在英国本土的轰炸机部队最优先的作战目标,是德国的战斗机部队和它们所依赖的航空工业”。1943年6月13日,美军第8航空队在“直射计划”开始后的第一次深入德国本土作战中,第4轰炸机联队出动76架B一17型轰炸机,结果被击落22架,击伤23架。战损率高达28.95%,总损伤率为59.21%。这表明“直射计划”对德国空军威胁的估计还是正确的。

“直射计划”将摧毁德国航空工业作为首要任务的另一个动因,是“霸王作战”日益临近。“霸王作战”是1944年盟军的头等重要的作战行动。鉴于削弱德国空军的作战能力对“霸王作战”的胜利有着重要意义,美英联合参谋长会议也积极支持将德国飞机工业列为美英战略航空兵的头等重要的突击目标。

1943年6月10日,随着“直射计划”的下达,美英战略航空兵的联合轰炸进攻正式开始。目标首先指向德国的航空工业。然而,1943年下半年,美英战略航空兵对德国飞机工厂只进行了14次突击,共投弹4000吨,平均每月投弹不到670吨,仅占这一时期美军战略航空兵投弹总量的2%。德国航空工业没有遭到应有打击的主要原因是,德国已将飞机工厂进行了广泛的疏散,而美英战略航空兵当时的兵力又相当有限,不足以突击疏散后的众多飞机工厂。于是,美英战略航空兵便在一个统一的总原则之下,按照各自的既定方针展开了作战行动。

在美英战略航空兵对德国飞机工厂突击的同时,美军又选中德国的轴承工厂作为主要突击目标。轴承是制造飞机、坦克、军车、潜艇、精密仪器等武器装备所必不可少的零部件,对轴承工厂的打击会对德国的军工生产部门造成严重影响。这与美军通过摧毁德国工业系统中的关键部门,来瘫痪德国整个军工生产能力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美军之所以选择德国的轴承工厂作为主要打击目标,还在于德国轴承工厂主要集中在德国的3个大城市,其中尤为吸引美军的是施魏因富特。因为在这个城市中共有3个轴承工厂,生产能力占德国整个轴承生产能力的52%。为此,美军第8航空队在对德国飞机工业的作战效果不理想时,便将施魏因富特的轴承工厂作为主要打击目标。1943年8月和10月,美军第8航空队先后两次对这个城市的3个轴承工厂进行大规模突击,一度给德国轴承供应造成一定困难。

8月17日,轰炸德国施魏因富特轴承工厂的美军第1轰炸师在第3轰炸师后面起飞,共出动B-17型重轰炸机230架。主要突击目标是施魏因富特的轴承工厂,备份目标是德国法兰克福的通用工程设备厂、亚深的铁路调车场和波恩的仪器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