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成语故事·第一辑
47657100000003

第3章 一画(2)

燕太子丹曾在秦国当过人质,饱受秦王的欺辱,他从心里恨透了秦王,回国后就开始留心寻找刺客,替他刺杀秦王报仇。后来,他物色到了一个勇土,名叫荆轲,荆轲表示愿意为他效命。从此,燕太子丹就一直把荆轲待如上宾,把自己的车马给荆轲坐,自己的衣食也和荆轲一起分享,荆轲从心底感激燕太子丹。

现在,燕太子丹觉得是该用荆轲的时候了,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荆轲,要他想办法刺杀秦王。

荆轲爽快地答应了燕太子丹的请求,同时提出,扮成使者去见秦王。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他要带上燕国的督亢(今河北涿县一带)地图和逃亡在燕国的秦国将军樊於期的人头。

燕太子丹不忍心杀死樊於期,荆轲就私下找到了樊於期,把自己的主意告诉了他。樊於期听后,马上就拔剑自杀了。

太子丹准备好了一把锋利的匕首,匕首上还染有毒药,只要它刺到人,人就会立即死去,他让荆轲把匕首藏在图中,在秦王观看地图时,突然发难,然后又给荆轲配备了一名助手,选定日期出发。

到了出发的那一天,燕太子丹和荆轲都知道,荆轲这次到秦国去行刺,肯定是必死无疑,不可能活着回来。燕太子丹特意和其他送行的人都穿上了白衣,戴着白帽,在易水(在今河北易县)边为荆轲设宴饯行。到临行的时候,高渐离击筑,荆轲唱了一首歌,歌中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表达了荆轲誓死的决心,大家听了都伤心得流下了眼泪。荆轲头也不回就走了。

荆轲到了秦国以后,刺杀秦王没有成功,最后被秦王的卫士杀死了。

一诺千金

【释义】诺:承诺,应允。一句答允的话,价值千金。形容说话极有信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季布是秦末汉初楚地着名的侠客,他性格耿直,乐于助人,最可贵的是他特别讲信用,只要是许诺别人的事,无论如何也要替人办到,从不食言。在楚地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得到一百斤黄金,也不如得到季布的一句许诺。”(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季布后来从了军,在项羽的手下当了大将。他作战非常勇敢,很有军事才能。曾经有好几次,他领兵追杀刘邦,刘邦差点死在他的手里。

刘邦在楚汉相争中获胜,建立汉朝,当上了皇帝,便下令捉拿季布,恨不得把他剁成肉酱才解恨。季布见刘邦在全国捉拿自己,只好东躲西藏,四处逃命。因为他的声誉很好,所以人们也都愿意收留他。后来,有位叫朱家的义士说服汝阴侯滕公夏侯婴到刘邦面前为他说情,刘邦就原谅了季布,还拜他为郎中。

季布有个同乡,名叫曹丘,听说季布在汉朝当了大官,就想投靠他,特地请窦长君写信介绍他去见季布。季布不怎么高兴,就打算拒绝他的要求,所以,曹丘来见季布时,季布脸上流露出不耐烦的神色。

曹丘见了,就向季布行了一个礼,说:“在楚地人人都说您很重信义,说是得到千斤黄金也不如得到您的一句许诺,您是怎样得到这种美誉的呢?我是楚地人,您也是楚地人,也算是同乡吧?我在天下到处宣扬您的美名,您怎么这样无情地拒绝我呢?”

季布听了,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赶紧向曹丘道歉,把他留下来当做上宾对待。后来曹丘离开时,季布还送了许多礼物给他。

一鸣惊人

【释义】比喻平时不动声色,却突然做出了惊人之举。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淳于髡是战国时齐国着名学者,他因家里穷,年龄很大了还没成家,只好入赘到女家为婿。再加上他身材矮小,相貌丑陋,这在当时是很让人瞧不起的。但他机智聪明,博学多才,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即位以后,整天吃喝玩乐,醉生梦死,不问国政。文武群臣,也学着他的样儿,荒功废业,违法乱纪,遭致各诸侯国都来侵犯。在他即位后的几年里,三晋伐齐灵丘,鲁国占领齐阳关,晋侵至齐博陵,卫夺齐薛陵,赵攻占齐甄地,齐国危在旦夕。在国难当头之时,谁要是劝他改邪归正,不是给关押起来,就是遭到责骂,有的甚至杀头。

齐威王有个怪癖,喜欢听笑话,猜谜语。淳于髡滑稽幽默,言语风趣,他打算用谜语来劝告齐威王。

一天,淳于髡来到宫廷求见齐威王。齐威王正在饮酒作乐,厅堂里一群歌伎正伴着靡靡之音,翩翩起舞。齐威王正陶醉其中,见到淳于髡后很不耐烦,连说:“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呢,有事明天再说。”

淳于髡说:“大王,我最近听到一则谜语,特意来讲给您听。”

齐威王一听谜语,高兴地说:“好啊,快讲,快讲。”

淳于髡说:“咱们齐国有只大鸟落在大王的庭院里,三年的时间,它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只什么鸟吗?”

淳于髡刚一讲完,齐威王就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原来,齐威王以前荒淫无度,只不过是个假象。当时齐国的政权掌握在卿大夫手中,他自己需要观察、考察一下,哪个是忠,哪个是奸。

齐威王听出淳于髡是用谜语讽喻他,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心整顿朝纲,收复失地,振兴齐国。

第二天,齐威王召集大臣们入宫,严肃地说:“从今天起,我要整顿朝政,有功的,加以奖励;对那些危害国家的,要严加惩罚。奖惩先从县吏开始,你们说一说下面县吏的情况?”

大臣们吞吞吐吐,没人能说出来,齐威王加重了语气又问一遍,有几个大臣说:“阿城县令很好,即墨县令最坏。”

齐威王下令全国72名县令都到都城述职,还在大殿前放了一口大锅,煮得滚开。大臣和县令上朝后,齐威王把所知情况统统摆出来。下令将阿城县令扔到滚开的大锅里煮了。

原来,齐威王早已派心腹将各个官员的情况摸透了。即墨县令为人正直,从不贿赂大臣,因此无人说他好话,而阿城县令荒废县政,巴结上司,行贿受贿,所以许多大臣为他说好话。

接着,齐威王又命令将几个颠倒黑白的大臣也扔到锅里。从此,齐国上上下下,人人震惊恐惧,百官不敢为非作歹,都尽心竭力供职,齐国上下大治。同时,又收回了失地,加强了国防。二十多年诸侯国再不敢小视齐国。

一家之言

【释义】自成体系的学术论着。也指某个学派或个人的见解。

【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着名的史学家、文学家。他曾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周密的调查,在20岁时就踏遍了祖国东南部的山山水水,后来入朝为官,借经常出使外域之便,接触大量宫廷史册,考查史证。公元前l04年,司马迁42岁时,就开始撰写《史记》。前后近20年的时间,他撰写130篇,计52万余字,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后期3000多年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被毛主席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史记》的撰写过程中,司马迁始终保持严谨的态度,努力按事实撰写历史,对好的和坏的,尽量不虚夸不隐讳。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论,不以“圣人”之是非为标准,都以自己的独特见解予以评价。公元前93年,他写了一篇自传式的长信给他的好友任安(字少卿),记述自己的思想和遭遇。其中在谈到他写《史记》的目的时说:写这部书,是为了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关系,寻求社会变迁的原因,成为自成体系的学术着作。(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一日千里

【释义】一日能行千里,原指速度快,现用以形容进步神速。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

荆轲为战国末期着名的刺客,卫国人,人称庆卿,后来游历至燕国,人们又称他为荆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