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妇科良方
47659800000040

第40章 月经失调方(11)

5.痛经Ⅰ号散

【药物组成】全当归、大川芎、制香附、赤芍、桃仁各9g,延胡索、上肉桂各12g,琥珀米1.5g。

【治疗方法】上方研末,在经前1~2天或行经时取3g,用30%酒精调和,湿敷于脐部,外衬护创胶或用纱布、橡皮膏固定,日换1次(夏天可换2次),连续敷疗3~4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行气祛瘀调经。主治原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治疗17例,显效4例,好转9例,无效4例。

【经验体会】原发性痛经临床上多用内服药治疗,本组采用外敷治疗,是为治疗本病又一方法。经17例临床观察,显效4例,好转9例,无效4例,有效率达76.4%。其方法简便,疗效理想,无副作用,易于临床推广应用。

【方剂来源】许仁和.“痛经Ⅰ号”外敷治疗原发性痛经。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9):34.

6.耳穴按压法

【穴位组成】主穴:子宫、卵巢、下角端。配穴:气滞血瘀加肝,寒湿凝滞加肝脾,阳虚内寒加脾肾,气血两虚加脾胃、肾。

【治疗方法】用0.5cm×0.5cm大小医用胶布,中央贴1粒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耳穴,每穴每次按压1分钟,每日按压5次,压力以能耐受为度,两耳交替,每隔6天更换1次,5次为1疗程(约1个月经周期)。

【功效主治】调理冲任气血为主,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痛经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经用本方痊愈30例,占50%;显效18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93.3%;对照组60例,口服消炎痛,痊愈9例,占15%,显效14例,好转20例,总有效71.7%。经统计学处理,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如一学生19岁,诉3年来每于经前一、二日至经期少腹阵发性胀痛,拒按,月经量少;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后疼痛消失,经前乳房胀痛。舌紫黯有瘀点,脉弦。证属气滞血瘀,治当理气活血止痛。选耳穴子宫、卵巢、下角端、肝、胃,按上法治疗1个疗程即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经验体会】①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证明,子宫内膜和血内前列腺素的增高是造成痛经的决定性因素。前列腺素广泛存在于子宫、卵巢等组织,故选子宫、卵巢以调节前列腺素含量,缓解疼痛;选下角端舒张子宫平滑肌,解痉止痛。②中医学认为痛经病位在冲任、胞宫,变化在气血,其治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故选耳穴子宫及结合辨证分型加肝、脾、肾、胃穴,以调理胞宫气血,调肝、健脾、益肾、和胃,使全身气血调和,冲任流通,经血畅行则疼痛自止。③本法简便易行,易于推广。

【方剂来源】宋秀珍,等.耳压治疗痛经60例临床观察.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92,(2):58.

7.电针针刺法

【穴位组成】主穴:中极、关元、血海、三阴交。配穴:足三里、地机、太冲、商丘、合谷。

【治疗方法】取主穴加辅穴针刺以后接G6805治疗机或双频针麻治疗仪,电频率控制在200次/分;用红外线照射脐下至曲骨穴处,每日1次,每次30分钟。每逢月经来潮前治疗3~4次。

【功效主治】本法温经祛湿、行气活血。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临床以本法治疗痛经45例,痊愈35例,治愈率77.8%,有效8例,总有效率90%。如一农民26岁,6年前因经期淋雨,以后每逢经期少腹剧痛,经治无效。此次月经来潮,少腹剧痛,肢冷汗出,泛恶欲吐,少腹及腰背有凉感且喜温按。面色□白,舌紫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紧。妇检为“大片脱膜组织”,此为寒湿凝滞之痛经。取中极、关元、三阴交(双)、地极(双)、足三里(双)。以电针加红外线照射4次,疼痛渐消。下次月经来潮前再如法治疗3次而愈,随访半年未发。

【经验体会】本法治疗痛经,适于寒湿凝滞和气滞血瘀型,并宜在经前3~4天进行。由于本法经济、简便,值得在基层推广。

【方剂来源】余良料.针刺治疗痛经45例.湖北中医杂志,1986,(3):45.

8.痛经耳压法

【穴位组成】主穴:内生殖器、内分泌、肾。配穴:气滞血瘀配肝、脾、三焦、心、交感;寒邪凝滞配肝、腹、皮质下,加灸关元;气血虚弱伴有恶心、呕吐、配脾、胃、腹;肝肾不足配肝、腹、脾。

【治疗方法】每次行经前1周开始治疗。每次主穴必用,根据患者既往症状辨证取穴。在耳壳常规消毒,用耳穴探测仪找到敏感点后,将王不留行子准确地贴在所选耳穴上,并进行按压,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周治疗3次,每次贴压一侧耳穴,两耳交替进行,3次为1疗程。

【功效主治】理气疏经、活血止痛。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以耳压治疗痛经35例,显效22例,有效10例,总有效率93.9%。

【经验体会】女子以血为主,血之化生,统摄于脾,藏之于肝,通过肝疏泄下达于胞宫而行经。肝郁气滞,经行伤于寒湿,或大病久病损伤气血,使血行不畅甚至凝结,阻于胞宫而发生疼痛。本法有理气疏经活血止痛作用,气行血活,痛经自除。为巩固疗效,在近期治疗改善后,再进行3~5次经期治疗。本法简易、经济,患者易于接受,值得推广应用。

【方剂来源】赵永祥.耳压治疗痛经35例.云南中医杂志,1992,(1):33.

9.梅花针刺法

【部位组成】胸背、腰背、骶部,重点为腰背、骶部及腹股沟、气海、三阴交。

【治疗方法】一般手法采用中度或重度刺激。在痛经发生1周前开始。经治疗后,月经来潮仍疼痛者,可继续进行治疗;已不疼痛,可暂停治疗。隔日1次,7次为1疗程,15次为1大疗程。经治疗1大疗程后,应休息半月,然后可继续治疗。

【功效主治】本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254例痛经,经用梅花针治疗后,痊愈223例,好转23例,治愈率为87.8%,总有效率为96.8%。如一营业员34岁,经来腰酸痛,少腹痛已5年,服去痛片及玄胡止痛片无效,月经后症状消失。妇检无器质性病变。用上法治疗1疗程后,经来腹痛消失。完成1大疗程,半年后随访,疗效巩固。

【经验体会】本法是通过梅花针叩打体表一定部位,起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法疗效显着,病史越短,疗效越好。如在腹痛消失后,再治数次,可巩固其疗效。

【方剂来源】李积敏.梅花针治疗痛经254例的临床体会.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3):38.

10.脊柱复位法

【治疗方法】治疗前,一般在月经来潮时,或来潮前几天作如下检查:首先在腰椎棘突两旁寻找压痛点,然后检查腰椎6个方向的活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明确哪一方向受限较明显。

【治疗手法】①斜扳复位法:患者侧卧位,医者一手扶住患者前肩部,另一手扶住臀部,两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使腰部旋转,当手法时,常听到“喀喀”响声;②定位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位,两手抱住颈后,医者一手拇指按压患椎棘突旁,另一手从腋下插于颈后,使患者前屈旋转,当手法时听到“喀喀”响声,同时拇指有移动感,表示手法成功。一般以2~3月为1疗程,平时每周治疗1次,月经来潮前1周至少治疗2次,如月经来潮时痛经,当即复位则可缓解疼痛。

【功效主治】疏经通络,理气活血。主治原发性痛经。

【临床运用】本组36例原发性痛经,经脊柱复位手法治疗后,痊愈12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达80%。

【经验体会】临床观察发现,脊柱压痛点大多局限在腰4~5骶,棘突旁,治疗后随着痛经的缓解,压痛点也相应减轻或消失,提示痛经与腰椎结构之间有着相互联系。督脉、冲脉、任脉均起于胞中。督脉沿脊柱正中线上行,经过骶部、腰部、背部、顶部进入脑内,任脉、冲脉,通过分支内贯脊柱。督脉为“阳脉之海”,任脉为“阴脉之海”,冲脉为“血海”。这三脉均有调节冲任、月经作用。痛经主要是由于肝气郁结,气机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而导致经行不畅,不通则痛。在腰骶部督脉经处,施行推拿放松手法,能疏经通络,理气活血。通过对腰椎间小关节的错位纠正,拨乱反正,令其各守其位,使筋络顺接,能促使气血运行通畅疼痛得到缓解,也有利于局部功能的恢复。

【方剂来源】张爱国.用脊柱复位手法治疗原发性痛经36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4,(8):21.

11.推拿自疗法

【治疗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自行用双手的三指(食、中、无名指)沿任脉(腹正中线)上下摩擦起于神厥穴(脐孔正中);逐次摩气海(脐下一寸半)关元(脐下三寸),中极(脐下四寸),随之摩双侧之天枢(脐旁二寸),四满(脐下二寸石门穴旁开五分)归来(中极穴旁开二寸),子宫(中极穴旁开四寸),气冲(曲骨旁开二寸)最后摩腹部结束。

若小腹胀满,坠痛甚者,应加用大拇指揉压中脘(脐上四寸腹正中线上),气海,中极须停留压迫1分钟,或从脐上至脐下反复以扭揉法施术5~6遍;如有恶心、呕吐,可掐内关(腕上二寸筋间),三阳交(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并施术摩脾胃法。

【功效主治】补虚泻实,通气散积,活血化瘀。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痛经。

【临床运用】每次月经为1疗程,经前7天开始施术,至经后3天停止。本组病例,施术2~6疗程25例,7~10疗程12例,11~12疗程2例,配合药物治疗3例,分别随访半年至二年半不等,痊愈(经行疼痛消失)29例,显效(经行疼痛明显减轻)11例,无效2例。

【经验体会】痛经疼痛性质有寒热虚实之别,治疗总以理气行血为主。重点突出一个“通”字,若因于滞者,则行而通之;因于虚者,则补而通之,使气血下行为顺。推拿自疗法,有补虚泻实,通气散积,活血解瘀之功。施术时应注意分清虚实,虚者用力轻而软,不宜过重刺激;实者用力重而刺激强,使气血通畅,积散瘀消,疼痛即止。

【方剂来源】纪延龙,等.推拿治疗痛经疗效观察.山东中医杂志,1984,(5):22.

(四)痛经通治方

即对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均有一定疗效之方。现选介痛必宁冲剂、当归芍药散等经验方计12首,以便临证选用。

1.痛必宁冲剂

【药物组成】白芍、当归、川芎、党参、肉桂、黄芪、莪术、元胡、牛膝各等分制成痛必宁冲剂。

【治疗方法】①原发性痛经口服痛必宁冲剂,经前2天开始服至月经第2天,每日3次,每次1袋(10克)开水冲服,连服3个月经周期。

②炎症继发性痛经经前5天开始服,服至月经第2天。用法用量同上。

【功效主治】本方补气调经,散寒祛瘀。主治痛经。

【临床运用】运用痛必宁冲剂治疗108例痛经病人,年龄均在12~35岁以下,均排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病及肿瘤等。随机分为治疗对照2组。其中治疗组原发性痛经52例,继发性痛经13例;对照组原发性痛经33例,继发性痛经10例。治疗组用痛必宁冲剂,对照组用去痛片、阿托品等治疗。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疼痛消失3个月经周期或痛除怀孕者)53例;对照组痊愈3例。总治愈率治疗组为81.4%,对照组为7%;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对照组为81.4%。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总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从证型中分析,痛必宁对寒凝血瘀、气血虚弱的治愈率较其他型为高。

【经验体会】本方剂由温经汤化裁而成。痛经的发病机理,多为虚中挟实,寒中有热。痛经一证,现代医学对原发性多采用镇痛、解痉、内分泌治疗法及扩张宫颈等手术疗法。其中镇痛疗法作用短暂而不能根治,内分泌疗法对已婚未孕者不利。而痛必宁则有优势,镇痛效果好(药理实验证明有多方面镇痛作用),临床使用疗效可靠。冲剂使用方便,能发挥应急作用,无毒副作用。

【方剂来源】刘稚超,等.痛必宁冲剂治疗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医药学报,1991,(5):39.

2.当归芍药散

【药物组成】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按1:5.6:2.7:1.3:1.3:2.7的比例下料,共研细末,装入胶囊,每粒胶囊含药粉0.4g。

【治疗方法】中度疼痛患者每次6粒,重度疼痛每次8粒,每日3次。实证痛经(气滞血瘀型、寒湿凝滞型)患者和肝脾不和型痛经患者在每次月经来潮前2天开始服药;虚证痛经(气血虚弱型、肝肾阴虚型)患者于经净后第1天开始服药。服药7天为1个疗程,共服3个月经周期。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无效者改用其他方法治疗。

【功效主治】补虚扶正,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调理肝脾。主治原发性痛经、继发性痛经(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慢性附件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