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六”是纯阴的上卦的最后一爻,亦即昏暗已经达到极点。在这一位置,开始像登上天堂,最后却堕入地狱,这是由于不光明必然黑暗的结果。《象传》说:开始登天像天一般的高的地位,光芒四射,照耀各国;最后坠落到地中,是因为违背了正义的原则,终于灭亡。
【总结】
明夷卦,阐述的是处在黑暗、低谷时期的应世法则。正所谓世事难自料,每个人都会遇到仕途上的黑暗期,然而,越是这种恶劣的环境,我们越要沉着冷静,且不可贸然行事,更不能意志消沉,惶恐度日。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明哲才能保身,才能赢得成功的希望。
明哲保身,常胜之道
狄仁杰,字怀英,唐朝杰出的政治家。他不仅有勇有谋,同时,也是一位深谙明哲保身之道的人物。
武则天称帝之后,为了巩固统治,便重用刑名,严厉镇压异己势力。当时,左台中丞来俊臣恃宠肆意捏造罪名,陷害忠良。他还大兴刑狱,专用酷刑逼供。朝中群臣畏其权势,敢怒而不敢言。
一次,来俊臣一时兴起,又罗织了一些罪名,上书诬告狄仁杰、任知古、魏元忠等七位大臣谋反。为使这七人尽快认罪,他还奏请武后下令:这七人中,一经审问即承认犯有谋反罪行,态度较好者,可以赦免死罪。
武则天准奏,命来俊臣负责审讯。来俊臣得意洋洋,等狄仁杰等人一入狱,他就借武后的命令引诱他们认罪。还假惺惶地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诸位可要看清形势,如今太后在位,皇恩浩荡。你们若承认有罪,太后就会网开一面,饶过你们的死罪。如若顽固不化,可别怪本官的刑罚无情。”
狄仁杰早就知道来俊臣心狠手辣,心想:我们这几个人都是清白无辜的,却被来俊臣诬陷。来俊臣是太后面前的红人,现在自己是没有机会澄清罪名了。如果不先隐忍认罪,保住性命,肯定就会遭到来俊臣的毒害,那样可就永无伸冤昭雪之日了!
想到此,他便首先承认自己犯有谋反之罪。来俊臣一见,心里暗自发笑,想狄仁杰这小子真是傻得实在,让他认罪他就认。于是对狄仁杰也就稍稍宽容了一些。其他六位大臣坚决不承认有罪,结果被来俊臣严刑拷打,受尽了折磨。
来俊臣把那六名大臣押入了死牢。狄仁杰由于已承认谋反,所以未被打入死牢,并且狱卒们对他的看管也有所放松。
一天,狄仁杰瞅准机会,乘狱卒不备,从被子上撕下一片布帛。然后用力把手指咬破,蘸着血,在布帛上面写下了自己的冤情。写好之后,悄悄地把它塞在棉衣里面。等狱卒来送饭时,他把棉衣交给那狱卒,说:“天气热了,烦劳你把我的棉衣转交给我的家人,让他们替我去拆洗拆洗吧!”狱卒不加怀疑,点头同意了。
狄仁杰的家人拿到狱卒送来的棉衣,拆时发现了藏在里面的血书。家里人一看就明白了狄仁杰的用意,连忙让狄光远带上血书,进宫求见太后。见到武则天,狄光远把父亲的血书呈上,又详细叙述了得到血书的经过。武则天看罢,又传讯了来俊臣,才知狄仁杰是被诬陷,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承认有罪的,于是便赦免了他。而其他六人,则受到了严惩。后来,狄仁杰被委派到彭泽做县令。由于政绩突出,不久,便被擢升为幽州都督。
随着,武则天的年事渐高,在传位的问题上,陷入了矛盾。她一方面想把大周天下传于武家子嗣,但是,又怕朝中重臣反对;另一方面,她也为当年夺取李唐天下而内责,所以也希望把皇位交还给李姓子孙。此时,狄仁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劝说,终于打动了武则天。于是,武则天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朝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纵观狄仁杰的仕途,可谓是一路春风得意。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曾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公元697年,被封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等职,并恢复其宰相身份。
公元700年,狄仁杰因病去世,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相,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当我们仰慕狄仁杰这等身的熠熠光辉时,不知,是否有人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狄仁杰在当初被诬陷的时候,不能采用明哲保身的策略,那么,是否还会有他日后的飞黄腾达呢?答案是个谜,但是,古人所说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却是至理名言。因为,倘若连整座青山都不复存在了,那么,还谈何烧火之柴啊!
5.革①卦
——因时而变,长治久安
【原文】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②明时。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象曰:巩③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④也。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⑤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字词意】
①革:原义是皮革,兽皮经过加工,制造成柔软的皮革,含有改革、变革的意思
②历:与“磨”同。
③巩:是用皮革捆扎、固定的意思。
④文:是斑纹、文采;炳:是光辉的意思。
⑤蔚:是繁盛的意思。
【释义】
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贞,悔亡。
这一卦,是讲述变革的卦。当国家已出现不景气现象之时就应着手进行,不要等到腐烂不堪不可收拾之时再进行改革,这样就晚了。“巳日”之改革,它将有孚于众望,它乃有极大的亨通,它也利于贞正,一切悔恨将会消亡。也就是说,在实施变革时,动机必须纯正,行动必须正当,只有这样才能功成圆满,否则一切落空,只有后悔。
彖曰:革,水火相息,二女同居,其志不相得,曰革。巳日乃孚;革而信之。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革卦,由卦形来说,上卦“兑”是泽,有水;下卦“离”是火,水浇到火上,一旦熄灭,又会重新燃起,是变革的形象。又,上卦“兑”是少女,下卦“离”是中女,两个女人同住在一起,意见彼此冲突,而又互不相让,终于发生家庭革命。当变革的时机成熟,才能得到群众的信赖。改革者,应以下卦“离”的文明德性,使群众悦服,改革的意图,才能够大有亨通,使一切步入正道。但是,一切的改革,应当依循大自然的法则进行。
象曰: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这一卦,上卦“兑”是泽,下卦“离”是火,泽中有火,水盛大,使火熄灭;火盛大,使水蒸发消失;相克相生,产生变革的现象。君子应当效法这一精神,制定历法,以明确显示季节变化,使人民据以耕种作息。
初九:巩用黄牛之革。
象曰:巩用黄牛,不可以有为也。
“初九”在卦的最下位,与上方的“九四”,又不相应;因而,不能积极有所为,但可以巩固防卫自己;因而,以使用黄牛的革来巩固,作为比喻。黄是中色,有中庸的德性,牛有顺从的德性;亦应以中庸、顺从的德性,巩固自己,不可以冒进,变革必须极端慎重。这一爻,说明变革必须先巩固自己。
六二:巳日乃革之,征吉,无咎。
象曰:巳日革之,行有嘉也。
“六二”柔顺中正,是下卦的主爻。下卦“离”是明;所以,“六二”具备文明的德性,成为改革的主体,又有“九五”应援,可以发动改革。但改革必须时机成熟,要等待盛极而衰,腐败已经显露的时刻,才能发动改革;这时,前进吉祥,不会有灾难。这一爻,说明改革必须时机成熟。
九三:征凶,贞厉,革言三就,有孚。
象曰:革言三就,又何之矣。
“九三”刚爻刚位,过于刚强,又离开中位,到达下卦的最上位,表示操之过急;这时前进,即或行动正当,也有危险,然而,位置正在上下卦的分离处,以时机来说,又必须采取行动;因而,经过再三详细审议,意见一致时,再采取行动,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信赖,获得成功。《象传)说:因为已经没有其他的途径可走,不得不采取变革行动。这一爻,说明变革即或势在必行,也应极端谨慎,再三考虑。
九四:悔亡,有孚改命,吉。
象曰:改命之吉,信志也。
“九四”阳爻阴位不正,所以有后悔。但在时间上,变革已经超过一半,上卦的“水”与下卦的“火”,由势均力敌走向逆转的边缘,正当天命转变的时刻;而且,“九四”阳爻阴位,象征刚柔兼备,既不畏怯,亦不妄进,正是改革家的性格,所以想象中的后悔消失。然而仍然需要得到群众的信赖与支持,然后行动,才会吉祥。这一爻,说明改革者的性格、时间因素,以及首先赢得群众信赖的重要性。
九五:大人虎变,未占有孚。
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
“九五”阳刚中正,在君位,是革卦的主体。当从事变革之前,领导变革的人物,必须自己先行改革,然后改造周围的人,最后推广于天下,改革才能成功。而且,改革并非修补装饰,而是要彻底使其面目一新,就像老虎的斑纹,到了秋天,变得光泽鲜明。老虎在野兽中,最有威严,相当于伟大人物,所以用虎比拟。不过,改革虽然可以成功,但先决条件,应当在没有占卜吉凶之前,先得到群众的信赖与支持。
上六;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征凶,居贞吉。
象曰:君子豹变,其文蔚也。小人革面,顺以从君也。
“上六”是革卦的极点,表示改革已经完成。在这时候,君子应当随时代的演进,继续革新自己,致力于新的文化建设,就像豹的斑纹,随着季节,变成鲜艳光彩。庶民也应革除邪恶,善良温顺的追随领导,才能享受改革的成果。当改革完成之后,不可再采取积极行动,应当使群众有喘息休养的时间,以适应新的生活;所以说,前进有凶险,安静无所作为,才正当而且吉祥。这一爻,说明变革成功以后,上下应当洗面革心,并且与民休息,以适应新的生活。
【总结】
革卦,阐释变革的原则。首先,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变革是必要的,没有变革就没有进步。因为,变革伴随着危险,有时候需要付出血的代价,所以,变革之前应巩固自己,并且等待时机成熟,当势在必行,然后发动,顺天应民,始可得到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变革成功之后,即应革心洗面,而且与民休息,以适应新的生活。
因时而变,长治久安
《易经》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言下之意说,唯有变革,才是一个社会和国家长治久安之本。如果一切社会制度都因循守旧,不予变通,那么,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国家。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变革不是随时随地都能实施,它必须在适当的时机,才能开展,并发挥其最大的功效,反之则徒劳无功,妄受其害。例如清末戊戌变法,就是一个血的教训。然而,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舞台上,靠变法而走向富强的也比比皆是。其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就是一个典范。
魏孝文帝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他很清醒地认识到,要巩固魏朝的统治,一定要吸收中原的文化,改革一些落后的风俗。同时,北魏自定都平城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且,平城气候恶劣,粮食生产根本无法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此外,平城地处偏僻,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而此时,北方的少数民族柔然也逐渐强大起来,这对北魏是一种不小的威胁,所以,迁都、改革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可是,要想说服当时的朝臣,并非是一件易事。因为,他们的根在平成,他们谁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故土,搬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然而,如果不迁都,接下来的改革事宜,都根本无从谈起,所以,迁都乃是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步。
为了,取得大家对迁都的同意,孝文帝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借此来缓和迁都的阻力。于是,在一次早朝上,他把这个想法说了出来,果不其然,朝堂之上,一片哗然。他们都纷纷反对迁都,其中,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
孝文帝怒斥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
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就不能不说。”
孝文帝佯装很生气的样子,就宣布退朝了。他回到宫里,就单独召见拓跋澄,说:“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震慑群臣。平城乃是个崇尚武力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就一定要迁都。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而已。”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30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好在天公作美,下起了绵绵秋雨,阻断了行程。很多反战大臣,无意南进伐齐,就进言道:“古来征伐,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然而今天将淫雨,很明显就是要阻止我们伐齐啊。”
孝文帝很严肃地说:“君无戏言,寡人岂能说的出,做不到呢,倘若如此,岂不是被后人耻笑吗?”
“孟子曰:言不必行,行不必果,乃为之大义也。”
孝文帝听罢,假装很为难的样子,说道:“不伐齐也可以,除非我们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
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就说道:“列为臣工,不说话,就是答应了。”此时,拓跋澄附言道:“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于是,文武官员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国都迁到洛阳以后,接下来的事情就是改革旧的风俗习惯。由于当时的反对派都被强令迁入了洛阳,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于是,孝文帝就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上的人改口比较困难,可以暂缓,三十岁以下、现在在朝廷做官的,一律要改说汉语,违反这一条就降职或者撤职;规定官民改穿汉人的服装;鼓励鲜卑人跟汉族的士族通婚,改用汉人的姓等。
通过改革,北魏呈现出了欣欣向荣的繁盛局面,其政治、经济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时,改革也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更促进了北魏自身的发展,巩固了其自身的封建统治。也为建立统一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孝文帝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说是顺应北魏政治、经济发展以及鲜卑族进一步封建化的必然结果。
6.丰①卦
——感恩常在,丰功自来
【原文】
丰:亨,王假之。勿忧,宜日中。
彖曰:丰,大也。明以动,故丰。王假之,尚大也。勿忧,宜日中,宜照天下也。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
象曰: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初九:遇其配主②,虽旬无咎,往有尚。
象曰:虽旬无咎,过旬灾也。
六二:丰其蔀③,日中见斗。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象曰:有孚发若,信以发志也。
九三:丰其沛④,日中见沬⑤。折其右肱⑥,无咎。
象曰:丰其沛,不可大事也。折其右肱,终不可用也。
九四:丰其蔀,日中见斗。遇其夷主,吉。
象曰:丰其蔀,位不当也。日中见斗,幽不明也。遇其夷主⑦,吉行也。
六五:来章,有庆誉,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上六: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三岁不觌⑧,凶。
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窥其户,阒其无人,自藏也。
【字词意】
①丰:是以高杯盛物,盛大的意思。
②配主:是佳偶、匹配的意思。
③蔀(bù):是遮挡阳光的帘子。
④沛:与“旆“通用,是幔幕的意思。
⑤沫:即“昧”是小星的意思。
⑥肱(gōng):原意是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引申为强大、得力的助手。
⑦夷:是等的意思,在上者,称呼在下者用“夷”;夷主:是对等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