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中国神秘文化
47664100000007

第7章 易经概论(6)

《说卦》曰:“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齐乎巽。巽,东南也。齐也者言万物之洁齐也。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坤也者,地也,万物皆致养焉。故曰:致役乎坤。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战乎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劳卦也,万物之所归也。故曰:劳乎坎。艮,东北之卦也,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

从这段文字记载中,便清楚的表明了“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的农业生产过程。

“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出”,生也。宇宙间万物的发生,都自东方开始,震为少阳春木,一阳初生。震属正春,按古历法,一年四季约三百六十日,用八除之得四十五日,一年分为八季节,每卦配一季节,占四十五日,震卦所占之四十五日,正值万物开始出生,故曰:“万物出乎震。”以八卦配八方,震为东,故曰:“震,东方也。”

“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离为日,日光普照天下,故曰:“离也者,明也”。以八卦配四时,离为正夏四十五日之季节,阳气已隆,草木茂盛,鸟兽皆出动,昆虫皆生出,万物欣欣向荣,彼此相见。故曰:“万物皆相见。”八卦配八方,离为南方,故曰:“南方之卦也。”

“兑,正秋也,万物之所说也”。故曰:“说言乎兑”(说,读为悦,言读为焉)兑为正秋四十五日季节,故曰:“兑,正秋也。”此季节万物皆长成,农作物结实累累,由于收获在望,农民心中喜悦,故曰:“说言乎兑。”

“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艮,止也。八卦至此为止。艮为冬末春初四十五日,季节立春。艮卦在东北方位于丑寅之间,十二月建丑,,正月建寅,丑为冬末即今年之末,寅为春初即来年之初;丑为终,寅为始,艮圭阶于阴阳交替之间。故曰:万物成终而成始。”

后天八卦是流传最广,最被人熟知的八卦。它的积极作用不仅影响着农业的发展,同时还渗透到了中医、军事、历法等各个领域。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是它们所承担的作用不同而已。正如宋代邵雍所言:先天乃易之本也,后天为其用。

4.《周易》之太极概述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而,究竟什么是太极,关于这个问题,可谓是众说纷纭。总的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太极元气说

《周易·彖传》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所谓“元”,是指本原,原始之意,所谓“乾元”,“坤元”,实质上是指阴阳二气为万物的本原。

《周易·系辞上传》又进一步追溯阴阳二气的本原为太极;“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两仪”,指阴阳,所谓“太极”,是指区别于天、地,人“三极”

居于“三极”之上的最高的“极”,即是天地万物的终极本原。其中蕴含的意思是:太极是指阴阳来分的气。

汉代郑玄《周易注》:“太极,极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也。”汉代王充《论衡·谈天》“元气未分,混沌为一”。唐代孔颖达《易》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太初,太一都指的是元气)

宋代张载认为太极是“气”。他说:“一物两体,气也。”他又说:“有两则有一,是太极也。……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欺?”(《正蒙》)气分阴阳二性,故称“一物两体”。张载认为:“凡有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正蒙·乾称》)

气是运动的,气分阴阳而交感;气升降飞扬,“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气有聚有散,气聚则物成,气散则物毁,如是循环不已,则是宇宙的普遍现象。

第二、太极无极说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敦颐的“太极”,一方面回复到将太极说成是气,另一方面又提出“太极”本于“无极”,“太极”的“有”产生于无极的“无”。周敦颐的宇宙生成论就是一个从无极至太极,至阴阳、天地,至五行、四时,至万物的发生形成过程。程颐和程颢则将太极等同于无极,“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

第三、太极理学说

宋代是理学盛行的时代,所以,这个时期的易学最大的特点就是,用理学思想来阐述太极的含义。宋代著名理学大师程颐说:“太极……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认为太极和理是无二致的。

朱熹在《周易本义·系辞上》曰:“易者,阴阳之变,太极者,其理也。”又曰:“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他认为,万物之根本是理,理在气先,理为气本。世上之事物,不但有此事物之所以然之理,其中且具有太极之全体。所以,朱熹说:“盖统体是一太极,然又一物各具一太极。”因此,“人人有一太极,物物有一太极。”

此外,他还认为:“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语类》九十五)他说:“世上每类生物之生,皆先由气化,而后有形生。”“气化是当初一个人五种,后自生出来底。形生却是有此一个人,后乃生生不穷底。”意思是说,人之来源如此,其他各种生物之来源,也是如此,一切都是“自然变化出来”。由此可见,朱熹认为构成万物生生不息的道理,归之于太极之理,因为只有太极才是“天地万物之根”。

由于朱熹的观点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因此在以后的流传中也更为深远,可以说,贯穿了明清两代人的思想。例如,清王夫之《张子正蒙注·太和》也说:“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第四、道即太极说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在传统哲学思想中,“道”也被认为是万物之源。这一点与“太极”极为相似。于是,人们便认为,“太极”其实就是“道”。正如邵雍所说:“道为太极。”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所说的一、二、三,形容“道”创立万物的历程,它与《系辞》所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宇宙形成论在认识上基本相同。按照老子所说,太极本身就具备着一、二、三的功能。一为太极,二指阴阳,三代表多数,实指万物;因为太极具有阴阳二气,它们之间互相转化,即产生以三为名新的和谐体。

第五、太极“含三为一”说

魏代孟康在结合前人对太极认识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太极元气,含三为一”的新主张。他认为太极元气明明只含太极不仅包含天阳与地阴,同时还包含有生活在天地之间的“人”,从而引出了天、地与人这三者关系。太极图的“白鱼”表征天,“黑鱼”表征地,黑白互回的交界表征人,整个圆圈表征太极,因此太极“含三为一”。如果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太极要分阴分阳,演化成万物,必然是一分为二,加上中介即分界的标准,则可说是一分为三,即分成对立面和中介物。这种观点虽然有待继续考证,但却已经在中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印证和推广。

太极是《周易》的理论基础,而太极图则是最直观表现太极哲学思想的工具。太极图分为黑白二色,代表阴阳两方,天地两部;黑白两方的的界限就是划分天地阴阳界的人部;白中黑点表示阳中有阴,黑方白点表示阴中有阳。

太极图是研究《周易》文化的重要图像。据说,太极图(阴阳鱼互纠结图示)是宋朝道士陈抟所传出,原叫《无极图》。陈抟是五代至宋初的一位道士,对内丹术和易学都有很深造诣。据史书记载,陈抟曾将《先天图》、《太极图》以及《河图》、《洛书》传给其学生种放,种放以之分别传穆修、李溉等人,后来穆修将《太极图》传给周敦颐。周敦颐不仅对太极图进行了修改,并且写了《太极图说》进行解释,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故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仪。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周敦颐对太极图的改革,被后代的朱熹所采纳,并巧妙的运用到了理学之中,使之更为广传的流传。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太极图,就是周敦颐所传之太极图。

从外观上看,太极图“负阴而抱阳”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它对客观世界的一切现象(自然的、社会的)进行了最高的概括。而且造型简单,形态优美,宛如一轮满月。但是,要想画好太极图,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然而,生活中多数人却想当然地认为太极图是用两个半圆组合完成的,可谓是大错特错。其实,正确的画法应该是从九宫出发,用洛书的数量关系在八个方向上求差,再用包络线把八个方向上的点连起来。

因为,阴阳鱼是存在有数量关系的,所以,如果把阴阳鱼用半径分成360份,那么每一条半径上面的黑色和白色的比例恰恰就是一天当中的阴和阳的比例。水平位置是春分和秋分,竖直位置是冬至和夏至。正确画好太极图,只需按照如下的步骤即可:

第一步,把1—9九个数添到九宫格里,让各个方向的和都是15。

第二步,在八个方向上分别求出这些数字的差值。

第三步,把这些数标在八个方向的数轴上,用光滑曲线连接。

第四步,完成图形。

太极图是一种智慧的图形。它是以阴阳两性物质以阴阳交感与阴阳互补方式,不断地处于旋转运动中,并在运动中实现着由不平衡、不稳定、不饱和的状态,向着平衡与稳定发展的目标迈进。然而,当它一旦实现了饱和的目标之后,又会义无反顾的向着更高层级的自我进行超越,而且循环不息,永恒不止。这种“螺旋式”上升的法则,直到18世纪,才被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发现。由此,我们不能不由衷地敬佩古人的大智慧。同时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太极能够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发挥着它的伟大优势,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5.《周易》之占筮及常用词概述

《易经》是一部占卜祸福吉凶的书籍。早在商周时期,占筮被看做是一件隆重的盛事,因为,占筮是人与上天之神沟通交流的过程,所以,占卜师需要提前斋戒,并且沐浴更衣,以此来表达对上神的崇敬之情。这种规范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被逐渐的完善,并形成了一种需要严格遵守的原则。为了方便读者对占筮方法的学习和认知,下面我们将简单介绍一下最基础的占卜原则:

(1)占筮前一晚早睡,不做任何事,以确保翌日的头脑清醒,精力充沛。

(2)入厕回来要洗手,既净身(净口、净手之意)。

(3)晚上11点后不卜,因在两日交接之时,天地混沌未明,且精神疲倦。

(4)以玩笑试之,或在嬉戏嘈杂,卧室厕所邪溺等环境下不占。

(5)心未定不卜,心不诚不卜、奸秽盗淫之事更不卜。

(6)一事只一占,不可反复请示,同样一件事,今日占明日又占,如此即不灵。

(7)凡占筮惟挚诚可以感动申明与天地神明相通。所以,不要轻易试卦,更不要随便请神驾降临。

(8)心意已决之事不卜,可以智慧能力判断者不卜,欲以占卜术来赌博,或者坐吃山空者不卜。

(9)战术的地方最好在神案或清净无杂的书桌上,占卜之事,以简捷之词写在红纸上,全神贯注,冥想索要占卜的人事物。

(10)占卦须客观,且要心定,不受外物如消息、杂声等所影响。

以上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希望热心占卜的读者,能够严格恪守。我们在了解了占卜原则之后,下面将重点介绍几种常用的占卜方法:

(1)蓍草占卜法

从五十根蓍草中,先拿出一根,始终不用,以象征天地末开之前的太极。将余下的四十九根,随意分开,握于左右手中。左手握的象征天,右手握的象征地。由右手中抽出一根,夹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象征人。

放下右手中的蓍草,用右手数左手中的蓍草,每四根一数,象征四季,最后余下四根或四根以下,夹在无名指与中指之间,象征闰月。

再用左手数刚才由右手中放下的蓍草,每四根一数,最后余下四根或四根以下,夹在中指与食指之间。

小指中的一根与左右手数余下的蓍草,合起来必定是九或者五。以上是第一变。

将第一次余下的九或五根蓍草除去,再用四十或四十四根蓍草,同样的分握于左右手,由右手取出一根,夹在左手的小指,然后分别每四根一数,左右手余下的加上小指的一根,合起来必定是八或者四,以上是第二变。

再将其余的三十二或三十六根蓍草,同样的数,余下的合计,必定是八或四。这是第三变。经由以上三变,得到位置在最下方的开始的第一爻。第一变余下的是九或五,第二、三变都余下八或四,九与八是多数,五与四是少数。

三变中有两次多数一次少数,即九、四、八、九、八、四,或五、八、八时,称作“少阳”,也简称“单”,就是阳爻,记录成—

三变中有两次少数一次多数;即五、四、八、五、八、四,或九、四、四时,称作“少阴”,也简称“拆”,就是阴爻,记录成--。

三次都是少数,即五、四、四时,称作“老阳”,简称“重”,是阳爻,但也可能变成阴爻,记录成○。

三次都是多数,即九、八、八时,称作“老阴”。简称“爻”,是阴爻,但也可能变成阳爻,记录成×。

“老阴”“老阳”可能变化,称作“变更’;“少阴”“少阳”不变化,称作“不变爻”。以数字表示,“老阴”是“六”,“老阳”是九,即经文中的“初六”“初九”等的六或九。相对的,“少阴”是“八”,“少阳”是七。

以上的原则,简化如下:

三变得到第一爻。同样再做五次,即可得到其他的五爻。但必须注意,“初”“二”“三对“四”“五”“上”的顺序,是由下而上。

假定,经过十八变的余数,是九、八、四,五、八、八、九、四、八,九、四、四,九、八、八,五、八、四,就记录成得到的就是泰卦;但第五爻是老阴,可能变成阳,就成为需卦。称作“泰之需”。这时,泰卦是“本卦”,需卦是“之卦”。问卜的占断,在“本卦”的“变爻”,以上例来说泰卦“六五”的“爻辞”就是求得的答案,但为了解卦的整体性格,“卦辞”也要一并参照。不过,当一卦中出现若干“变爻”时,依据朱子的《易学启蒙》,有两个“变爻”时,看“卦辞”。然而,实际上,这样往往会遇到两项文句相互矛盾的困难;所以,仍然应当依据《左传》“襄公九年”中的说法,有两个以上的变爻时,看“本卦”的“卦辞”比较妥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