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人与环境知识丛书:中国环保先锋
47674100000022

第22章 愚公”——李双良

李双良李双良,生于1923年9月,山西省忻州市解原乡北赵村人。1947年,在太原钢铁公司(以下简称“大钢”)工作。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50年代,是太钢、省市劳动模范和闻名全国冶金系统的“爆破能手”,曾担任过班组长、车间党支部书记、工段长、加工厂副厂长等职。1983年,在即将退休之际,李双良不要国家投资一分钱,承包治理了一座在太钢堆积了半个世纪、占地约两平方公里、最高处达23米、体积约1,000万立方米的大渣山,为治理环境造福子孙后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誉为“当代愚公”。

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把他列入《保护及改善环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录》,并颁发了“全球500佳”金质奖章。1989年、1995年两次荣获全国劳模称号。1990年,江泽民视察太钢时,高度评价李双良的精神和业绩,题写了“学习李双良同志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把太钢办成第一流的社会主义企业”的题词。1993年被全国关工委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5年,李鹏总理在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列出李双良等8位英雄模范,号召全国人民向他们学习。

李双良治渣创效近2亿多万元,接待国内外各界人士参观近30万人次,他的精神对全国乃至世界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李双良治理渣山的模范事迹以及由此形成的李双良精神为社会和时代树起了一面旗帜。

太原钢铁公司,是以生产特殊钢为主的联合企业。它始建于1934年,是我国重点钢铁企业之一。然而,太钢排出的废渣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已经形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渣山,并以每年50吨的速度增长着。上个世纪80年代初,渣山扩展到两平方公里,平均高13米,最高处达23米。在不少部位,火车头拉不动渣车,3节的运渣车要用一个车头牵引,一个车头推拥。在它的周围,紧连着工厂及居民区,再倒下去就要侵吞四邻了。每天倒渣的时候,都要溅起滚滚的烟尘;尤其到冬季,西北风一刮,裹着有毒物质的渣粉灰尘遮天蔽日,阴沉沉地笼罩着太原。最令人担忧的是:要生产,就要排渣,愈是高效率的生产,愈要大量地排渣;渣排不出去,就难以生产,作为全国重点钢铁企业之一的太钢就有因无处排渣而瘫痪的危险!太钢的领导更是心急如焚。

在改革开放初期,太钢年产量已突破百万吨,渣山急剧增长,时间和资金两大难题让太钢治理渣山无从下手,甚至连专家、学者都感到头痛。

1983年春节,即将退休的李双良找到太钢总调度李洪保,掏出了他承包渣山的方案,方案阐明了“以渣养渣,以渣治渣,综合利用”的方法,并提出了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七年搬走渣山的设想。这年,李双良已经61岁了。其实在他决定承包治理渣山之前,就和儿子带着皮尺到渣山测量,结果令人惊讶:渣山体积约1,000万立方米,重约1,200万吨。如果每天用4台解放牌卡车运输,单程10公里,每天运4趟,要13年才能运完。但结果也令人兴奋:每10吨钢渣中约含废钢铁500多公斤,还有大量废电极、废镁砖、废有色金属等可利用物资。整个渣山的有用物资,价值估计在4,000万元以上。李双良的脑袋里逐步形成了一个战斗方案:以渣治渣,以渣养渣。光是测量渣山李双良父子俩的鞋就磨破好几双。经过上百次的调查和测量,李双良已经对渣山了如指掌。后来,他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大胆地向太钢提出了自己治理渣山的方案。

1983年4月20日,李双良的治渣方案得到了太钢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并与太钢签订了治理渣山的承包合同,李双良全面负责整个治渣工作。

1983年5月1日,劳动节这天,李双良带着600多号人,数百辆车和拖拉机开上了渣山。运出的钢渣被倒在了太原东山大槐沟里。可是大槐沟很快就填满了,没有填埋废渣的地方了。李双良便骑着自行车四处寻找废渣的回填坑。他看到盖房的、修路的就对人家说,废渣当回填料结实,耐压,不怕腐蚀,我们可以免费提供废钢渣。就这样,他为治理渣山的每一个细小的环节操劳着。

李双良开挖渣山进入了筛选、分类和开发利用的阶段。可是由于机械设备的落后和缺乏,严重拖延了工程的进度。筛选钢渣和提高效率是个矛盾,如何解决这个矛盾让李双良每天都在琢磨着。后来他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找来大堆废钢铁和工友们商量做几只能装60吨废渣的大漏斗,结果他和大伙没日没夜干了30多天,4个大漏斗终于做成了,总共只花了700元钱。从那以后,用漏斗装车的效率比以前高出9倍,一年光装车费就节省了36万元。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双良在北京某钢铁厂参观时发现了一种叫磁选机的设备。听人家介绍说这种机器筛选中小废钢铁的效率很高。可是买一台磁选机得花十多万,于是,他从北京回太钢时带回了几个大磁滚。最后他和工友们开动脑筋装成了四台双滚磁选机,并加工出几百个手携式磁选棒。这样,每年除了多回收小块废钢6,000吨,增收72万元外,还把拣出的碎块小铁铸造成条铁,每年可生产4,000吨,又可收入40万元。

随着渣山一天天变矮变小,在治渣第四年的春天,一天早晨,太原刮起了大风,太钢的渣尘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李双良急忙跑到棚里揉眼睛,他靠着工棚的墙抓了把废渣,往上一扬,发现墙体能挡住渣尘,于是他便把想法跟大家说了一下,最后大家决定修一道梯体状的护坡墙。可是修墙的方砖按60万块算的话需要150多万元。为了节省成本,李双良找到两个泥瓦工,用一袋水泥、沙子和废渣做了6块方块,并且自己做的方砖承压力比买回来的砖还要好,成本也低,60万块方砖修筑护坡能节约七八十万。这套施工方案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和支持,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座高13米、宽20米、长2,500米的防尘护坡终于建成了,太原的渣尘再也不会刮到外面去了。最后这个工程还赚了28万元。为了把护坡美化得漂亮点,李双良又把酷爱植树造林和养花种草的退休干部、原陆锤工段党支部书记舒心请来,专门负责渣场的绿化和美化工作。几年时间下来,渣场的里里外外,防尘护坡的上上下下都被花草树木覆盖。

1987年,在筹备第一次全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时,曲格平考察了太钢职工李双良治理的渣山,他激动地表示这个可以申报联合国全球500佳。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席托尔巴在写给中国领导人的贺信中写道:“在贵国的公司中,有一位普通体力劳动者,他搬走了一座垃圾大山,这是一个伟大的惊人之举。他的惊人之处在于消除了工业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在造福人类的共同事业中,谱写了一曲辉煌的乐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还把李双良列入《保护及改善环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名录,并发给李双良“全球500佳”金质奖章。

从1983年到1995年底,历经12年零8个月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李双良和他的治渣大军共挖排废渣2,381万吨,挖掘回收废钢铁112.4万吨,连同加收的废电极、废镁砖等十多种废旧物资和综合利用,总计创收2.469亿元,总盈利1.273亿元。渣山占地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缩小到0.54平方公里,腾出土地2,200余亩,太钢用这块地盖了20多栋职工宿舍,并建了学校和福利房,为太钢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很多外国专家和名人前来太钢参观,都对李双良的精神大加赞颂。“双良精神”至今仍是中国环保界的一面旗帜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退休后的生活已经定了,就是要搬走太钢的渣山,每月挣十六元六毛钱的退休补差,我也心甘情愿。”“多少年过去了,没能治住这座渣山,现在我老了,它也长高了,堆大了。现在多行多业都在改革,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通过改革都办成了,难道不能通过改革把渣山搬走?”致力于垃圾焚烧和污水第23章处理技术——陈泽峰陈泽峰陈泽峰,1969年出生于福建省安溪县长坑乡,丰泉环保集团董事长,全国青联委员,福建省人大代表,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福建省十大杰出青年,福州大学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环保行业品牌建设十大杰出企业家。荣获“第14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提名奖”、“中国十大杰出经理人”、“全国百名公益之星”、“中国环保产业(企业)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高中毕业的陈泽峰经过几年的创业和打拼,于1995年创办福建丰泉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做出了投身环保产业的抉择,他决定制造出垃圾焚烧和污水处理设备。此后的几年,陈泽峰反复攻关,不惜耗费巨资,终于攻克垃圾焚烧技术的三大世界性难题,大大降低焚烧成本,实现烟尘无污染排放和热能的充分利用,制造出了垃圾焚烧炉。2001年8月,丰泉垃圾焚烧炉顺利通过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的检测,成为全国第一台二英排放通过达标检测的焚烧炉。其设备在境内外30多个城市运营,促进了我国生活垃圾从填埋污染水土到无害化焚烧处理的环保转变,把垃圾烧成渣制成砖块变成肥料,变成能源来利用。他还向宁夏、四川、湖北等省区的偏远地区赠送价值300多万元的焚烧炉。

陈泽峰创造出的两项环保科技的拳头产品,“工业废水和中小城镇污水水解拼装成套设备”和“LFW系列智能型工业垃圾焚烧炉”,获得13项国家专利,并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国家重点环保装备国产化国债项目,获得了1700万元国债资金。由于他的“丰泉环保生态园”能有效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不仅能大幅度减少政府和百姓处理垃圾的投入成本,而且对提升与改善环境质量、加大环保科技推广力度、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也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69年,陈泽峰出生在福建省安溪县长坑乡玉南村,父母都是普通工人。1987年,陈泽峰高中毕业后,在农村做了两年手工业。随后的几年里,他走南闯北,在全国各地推销打火机、五金配件等小商品。一两年的奔波让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5万元。有了些本钱后,1989年,陈泽峰在安溪县开了家小型机械厂,生产茶叶揉搓机、茶叶烘干机、香菇脱水机、香菇烘干机等小型设备。在管理工厂的过程中,陈泽峰感到了自己管理知识和能力的欠缺。这时的他,想去圆自己的大学梦,于是他入读了天津大学的经济管理专业,一边读书,一边做生意。1990年,他与人合作在家乡泉州建设乡村小水电站和小水泥厂。1994年,25岁的陈泽峰已经有了近千万元的资金积累。

就在做这些小企业的过程中,陈泽峰深切地感受到了污水、垃圾、废气对家乡青山绿水的破坏。他在走南闯北跑销售的过程中,看到一些城镇垃圾到处堆放,恶臭随风飘散,苍蝇乱飞,白色污染使整个环境显得破败不堪。他想到人们在这样的条件下工作生活,怎么可能心情舒畅呢?这是他决心放弃原来低科技、高污染的行业,而投身到环保产业的原因之一。1995年底,陈泽峰到了福州,建立丰泉公司,开始转型高科技。在两三年的时间里,他的丰泉公司业务拓展到电子、进出口、医药、广告等多个行业,企业名称叫做“丰泉集团有限公司”。这个时候,陈泽峰又有了新的想法,他觉得环境问题已是全球性问题,环保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是21世纪的三大朝阳产业。他觉得公司要走得更远就要有主打的产业,于是1998年改名为“丰泉环保集团”,关闭了大批其他产业的子公司。决心已定的陈泽峰,把目光瞄向了最为困难的污水处理和垃圾治理两大难题。研发重点为垃圾焚烧和污水处理。陈泽峰决定利用自己的优势,制造垃圾焚烧和污水处理设备。

将垃圾填埋改为焚烧,是近年来环保的要求和趋势。据测算,垃圾焚烧可使体积减小80%,重量减轻90%~95%,垃圾渣可用作肥料或建材原料。但是,垃圾焚烧绝不像老百姓在路边烧垃圾那么简单,因为垃圾焚烧时能产生剧毒气体二英。如果焚烧垃圾气体直接上天,无异于给环境造成二次污染。所以,如何焚烧垃圾是个技术性课题。在国外,较多采用焚烧炉处理垃圾,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都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建成垃圾焚烧厂。垃圾焚烧还可以用来发电、生产肥料,事实表明,垃圾焚烧这一处理是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小型焚烧炉要做得造价低、运营费用低、排放又能完全达标,是个世界性技术难题,也是环保企业界争论的焦点。对此,丰泉环保集团依靠科技创新,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奋力拼搏。在炉体设计方面,他们采用卧式固定炉膛、水墙结构;在节省助燃剂方面,采用高压风管喷风助燃变频控温新技术,确保炉体温度达到850~950℃;在燃烧技术方面,采用新材料和二次焚烧方法以确保垃圾和烟尘在炉内充分的燃烧时间;在气体排放方面,研制了新型高效水浴处理装置、新型高效文丘里净化装置、二级热交换器和新型袋式除尘器,并在国内率先在小型炉上成功组合了高效纤维活性炭净化装置。针对小型焚烧炉用固定炉床的缺点,他们在炉内左、右和上方设置了几百个喷风嘴,使垃圾在炉内能适当蠕动,确保充分焚烧。在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关之后,又先后研发了日处理1.5吨、3吨、5吨、10吨四个级别的垃圾焚烧炉,形成了以热解炉、炉锅一体化、回转窑炉、往复炉排炉等为龙头的四种新产品系列,不仅大大降低了垃圾燃烧成本,而且成功解决了燃烧排放的污染,真正利用了燃烧产生的热能。

1999年4月,由陈泽峰的丰泉集团开发的LFW-125型工业垃圾焚烧炉通过了省级科技鉴定。这种焚烧炉有两大特点:一是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燃料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利用“空气湍流”原理,瞬间使各种各样的垃圾充分燃烧;二是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可使外层流动隔热水墙的温度达到80摄氏度以上,引入澡堂可供洗浴,导入供热管道可以取暖。2001年,国家环境分析测试中心的5位专家来到福州,对丰泉LFW型垃圾焚烧炉进行了严格的考核,测试结果表明,排放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其中烟尘测试结果平均值仅为23毫克/立方米,属国内领先水平。最重要的是测试表明,该型焚烧炉排放的烟气中二英含量低于我国严格的环保标准,即每立方米烟气中二英含量不超过1纳克(1纳克等于十亿分之一克),成为我国首台通过二英检测的小型垃圾焚烧炉,被视为“环保行业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

陈泽峰的小型垃圾焚烧炉的“星星之火”,首先是在福州市晋安区西园村点烧的。该村共有1,000余户,6,000多人,日产垃圾3吨以上,每年垃圾转运费等就要10多万元。后来,该村安装了1台LFW-125型焚烧炉,处理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不仅实现了垃圾无害化就地处理,而且节省了转运费,还利用热能转换盖起了环保澡堂,安排了10多名农民就业。这个消息不胫而走,各地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从惠安石崎到晋江陈埭,从安徽界首到宁夏、江西、湖南、湖北,一个个试点带出一大片市场,在四川德阳,政府还专门发文推广使用丰泉小型垃圾焚烧炉。2001年,陈泽峰分别向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四川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一些单位捐赠LTW-210型小型垃圾焚烧炉及配套产品,总价值达600万元。这些垃圾焚烧炉的投入使用,开创了垃圾“分片就地处理、焚烧综合利用”新理念,有效解决了垃圾围城问题,促进了当地环保事业的发展。

后来,陈泽峰引进了德国技术,与北京环科院合作成功开发了“水解拼装式工业废水中小城镇装置”。该产品代替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白,具有占地省、容易拆迁、工期短等特点,比同等规模的传统工艺节省工程投资30%~40%,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充分肯定,已应用于福建、新疆等地多项污水处理工程,被科技部等五部委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并与“LFW系列智能型工业垃圾焚烧炉”一起,双双列入国家重点环保装备国产化国债项目,获得中央财政资金1,700万元的支持,成为全国第一个荣获两个国债项目的环保企业。

2003年,陈泽峰将“工业废水和中小城镇污水水解拼装成套设备”在泉州清濛工业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营作为第一个试点。该厂建设周期5个月,一次性正式通过联动试车成功,水质经泉州市环境监测站监测合格。这一工程总造价800万元,日处理污水1万吨,是全国建设速度最快、造价最低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在泉州取得成功模式之后,陈泽峰迅速进军全国,而后在福建省泉州、江西、新疆等地同时投建6座更大规模的污水处理厂。

2003年4月28日,正处“非典”时期,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紧急通知陈泽峰: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制医疗垃圾焚烧炉,尽快发往北京。陈泽峰对此高度重视,在一无合同、二无订金的情况下,他推掉了其他订单,全力组织生产和运输。几天后,陈泽峰生产的医疗垃圾焚烧炉,就在北京市崇文区和房山区安装调试成功,用于焚烧被隔离居民的生活垃圾以及全北京治疗“非典”的医院所产生的医疗垃圾,受到了崇文区和房山区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同年5月7日,北京市崇文区市政管理委员会将一面写有“和衷共济,共抗非典”的锦旗,送给了福建丰泉环保集团。10月,陈泽峰的智能型垃圾焚烧炉在第十四届全国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金奖。

2004年,陈泽峰在北京建造了目前中国最大的医疗垃圾处理中心。

陈泽峰的目标是不仅要做国内环保市场的“领头羊”,还要做“世界的清洁工”,在世界范围内做大型化项目、做高精尖技术,将公司打造成世界十大环保品牌之一。

“环保是一项既挣钱,又能积德的公益事业,还能够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安慰。”“做环保,赚了是赚,亏了也是赚。”“这个社会不缺创业的机会,缺少发现的眼光。如何找到与别人不同的产品或行业,然后深入做下去,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非常关键。”“做环保企业很苦,同行一起开会时都说企业在亏损,有的甚至想转产,我说只要你们能挺住,明天一定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