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江河,全称是“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是在四川省民政厅正式注册的民间团体,成立于1999年,创始人是杨欣。
绿色江河标志
“绿色江河”成立后,致力于推动江河上游地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以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与环境道德为宗旨,多次组织科学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国内外环保团体对长江上游地区进行系列环境科学考察,出版了多本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书籍及美术、音像作品。推动了我国长江上游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
1994年夏天,“绿色江河”发起人杨欣在长江源进行第五次考察和探险期间,通过与以前考察结果对比,发现长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状况正在日趋恶化。原来,淘金者为了“发财”,蜂拥进入了可可西里,这些人一般是在春天解冻前成群结队进入可可西里,一直要等到年底封冻后才能出来,这期间除了自己带一些面粉外,肉食主要靠打猎,导致可可西里的野生动物迅速减少,地表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金大量流失。可可西里成了一个无法无天地区,淘金人各自为政,占山为王。这一切都让杨欣感到无比愤怒和担忧,后来,他又在青海治多县听到老牧民讲起“野牦牛队”队长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倒在偷猎者枪下的故事后,他被索南达杰的壮举深深感动了。人物链接
索南达杰,全名“杰桑·索南达杰”,是治多县索加乡人,生于1954年,1974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毕业后要求返回治多县工作,从学校教师做起,先后担任过县文教局局长、索加乡党委书记、治多县县委副书记。索南达杰在治多县任县委书记时,亲眼目睹了可可西里正在逐渐地被破坏,因此对盗猎者更是深恶痛绝。1992年,在索南达杰的倡导下,治多县为制止日益猖獗的淘金、偷猎活动,成立了治多县西部工作委员会,索南达杰担任西部工作委员会书记。1994年1月18日,40岁的索南达杰带领4名西部工作委员会的成员,在可可西里泉水河附近抓获了20名盗猎分子,缴获了7辆汽车和1800多张藏羚羊皮,在押送歹徒行至太阳湖附近时,遭歹徒袭击,索南达杰在可可西里无人区与18名持枪偷猎者对峙时,被偷猎者的一颗子弹打中了大腿动脉;当时索南达杰枪中的子弹却打光了,他又拿出一梭子弹,但怎么也推不上去。枪声停止了,偷猎团伙见索南达杰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手里还握着枪,都不敢上前,十几个人钻进两辆小车猖狂逃命。索南达杰却保持着推子弹准备射击的姿势,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他被可可西里-40℃的风雪塑成一尊冰雕。当人们在可可西里无人区找到他时,他依然保持着换子弹的姿势,疾恶如仇的眼睛圆睁着。这是中国第一位为保护野生动物而牺牲的县委书记,他成为了藏民心中和所有热爱生命的人们心中的英雄。索南达杰生前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中国办事不死几个人是很难引起全社会重视的,如果需要死人,就让我死在最前面。”杨欣从索南达杰的同事口中得知,索南达杰的愿望就是在可可西里建立一个自然保护站,作为反偷猎的前沿基地。原来,索南达杰生前一直在为建一个保护站而奔波,而这个站就设在昆仑山脚下的青藏公路旁边,将有效地控制淘金者、偷猎者进入无人区,但这个愿望至死也没能实现。
索南达杰同事的话深深震憾了杨欣,并且,让杨欣决定做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完成索南达杰的遗愿,建一个自然保护站。于是,从1995年,杨欣便开始高度关注长江源的生态环境状况,在没有任何资助的条件下,杨欣通过半年的努力,成立了“保护长江源,爱我大自然”活动筹委会(“绿色江河”前身)。1995年8月,“保护长江源,爱我大自然”活动在北京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广泛听取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后,活动随之正式启动。而杨欣的身份也正在从一个探险家、摄影师向环保活动家转变,他希望通过民间的力量,在长江源建立起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站,帮助当地政府开展反偷猎斗争,协助科学家进行长江源生态环境的综合考察,随后他便招募志愿者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启动了长江源的民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1996年,在梁从诫的帮助下,深圳市政府资助“保护长江源,爱我大自然”活动30万元。“保护长江源,爱我大自然”活动筹委会于1996年5月,组织了24名科学家和记者,进行了中国首次长江源生态环境状况的专题考察。通过考察,他们第一次在中国全面报道长江源的生态环境问题,同时确定了长江源第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站的位置,将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站以索南达杰的名字命名并为此奠基。
1997年,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在筹集建设资金的过程中遇到极大的困难,于是,杨欣把自己5次探险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长江魂》,并通过四处义卖书籍筹集建设保护站的资金。当年9月4日,12名以工程技术为专长的志愿者先后到达可可西里。他们与治多县西部工委的工作人员一道,克服高寒缺氧的困难,依靠最简陋的工具,完成了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一期工程的建设。9月10日,长江北源可可西里无人区的上空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建成了!它成了中国民间,也是长江源头第一个自然环境保护站。
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一期工程建成后,立刻成为治多县西部工委反偷猎的最前沿基地,扼守住了进入可可西里的两条主要通道。由于资金有限,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当时非常简陋。冬季,保护站的室内温度接近-30℃,反偷猎队员依然在此固守。
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
1998年8月,“保护长江源,爱我大自然”活动筹委会通过义卖书的收入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又招募了30名志愿者来到可可西里,对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进行了二期工程建设。
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在二期建设过程中,不仅为可可西里反偷猎行动提供了一个基地,同时成为了可可西里与外界沟通的桥梁。许多记者和环保人士从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走进了可可西里,开始关注藏羚羊的命运。
为了让长江源得到更有效的保护,1999年,杨欣在四川注册成立了“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以下简称“绿色江河”),以民间社团形式推动长江源的生态环境保护。从此,杨欣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环保事业中,关注着长江源的命运。
1999年,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进行第三期工程建设,保护站的设施进一步完善。为了让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更深刻地了解长江源的生态环境现状,促进长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进程,在“绿色江河”倡导下,在国家环保总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测绘局等部门牵头下,长江源环保纪念碑在长江源区的沱沱河建立了,江泽民题写了碑名。这一年,“绿色江河”还组织了科学家队伍,对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周围的冰川、植被、牧民生活状况等进行综合考察,为进一步促进长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进程奠定基础。
长江源环保纪念碑
藏羚羊迁徙保护项目
2001年,“绿色江河”从全国众多志愿者中选拔出30名志愿者分12批次进行了53次野生动物调查,第一次科学系统地记录了青藏公路沿线100公里野生动物的种群及迁徙情况,“绿色江河”根据志愿者调查记录,完成“五道梁到昆仑山口的野生动物调查报告”和“关于青藏铁路施工单位基地选址及铁路建设分段施工的建议书”,并报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青藏铁路总指挥部等有关单位。
2002年,青藏铁路工程在长江源区数百公里的范围内全面展开,藏羚羊产羔期间的迁徙路线继青藏公路之后,第二次遭受人为的阻挡。之前,从昆仑山口到五道梁之间的100公里,都是藏羚羊跨越青藏公路的主要迁徙通道,但是由于铁路的施工、公路的大修,迁徙通道被压缩到楚玛尔河以南仅10余公里的范围内。“绿色江河”随即启动了“藏羚羊迁徙保护项目”,志愿者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持续观察、记录、分析,确定藏羚羊迁徙的规律,向有关单位提出相应的建议,帮助藏羚羊完成青藏公路的东西跨越。知识链接
藏羚羊的活动很复杂,某些藏羚羊会长期居住一地,还有一些有迁徙习惯。雌性和雄性藏羚羊活动模式不同。成年雌性藏羚羊和它们的雌性后代每年从冬季交配地到夏季产羔地迁徙行程300公里。年轻雄性藏羚羊会离开群落,同其他年轻或成年雄性藏羚羊聚到一起,直至最终形成一个混合的群落。藏羚羊生存的地区东西相跨1600公里,季节性迁徙是它们重要的生态特征。因为母羚羊的产羔地主要在乌兰乌拉湖、卓乃湖、可可西里湖、太阳湖等地,每年四月底,公母藏羚羊开始分群而居,未满一岁的公仔也会和母羚羊分开,到五、六月,母羊与它的雌仔迁徙前往产羔地产子,然后母羚羊又率幼子原路返回,完成一次迁徙过程。夏季雌性藏羚羊沿固定路线向北迁徙,6~7月产仔之后返回越冬地与雄羊合群,11~12月交配。只有少数种群不迁徙。迁徙中的藏羚羊
2002年6月,可可西里东部的藏羚羊开始产羔前的长途迁徙,途中在楚玛尔河一线受到铁路施工工地和青藏公路的阻挡,青藏铁路施工单位参照“绿色江河”2001年完成的《昆仑山口到五道梁的野生动物调查报告》和《关于青藏铁路施工单位基地选址及铁路建设分段施工的建议书》,采取了分段施工和短时间内停工方案。同时,“绿色江河”志愿者配合铁路施工单位和可可西里保护区管理局拔掉了部分施工现场的旗帜和一些显眼的宣传牌,尽全力给藏羚羊创造迁徙的条件。虽然采取了相应措施,但还是有部分藏羚羊滞留。
2002年7月,“绿色江河”志愿者在青藏公路2988公里附近观察到有700多只藏羚羊没有能跨越公路前往藏羚羊传统的产羔地,而是在公路附近就地产羔。2002年7月底,为更进一步了解藏羚羊迁徙的规律,“绿色江河”把藏羚羊迁徙规律的调查周期从7天一次增加到3天一次,最后到每天进行一次,并且把调查的重点放在楚玛尔河两岸。同时,重庆交通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对青藏公路上行驶的车辆统计,24小时的通车率平均每小时达100多辆,其中青藏铁路施工的工程车辆约占了大半。针对藏羚羊迁徙受阻的状况,在咨询有关专家之后,8月6日,“绿色江河”志愿者拟出了《关于为保证藏羚羊顺利迁徙急需采取措施的建议书》,当天送达青藏铁路的第十二工程局,建议在藏羚羊迁徙季节期间的8月8日到18日的10天中,每天早上6点30到7点30分,下午的7点30到8点30,在青藏公路2884千米~3000千米之间,工程车辆停止行驶,帮助藏羚羊顺利跨越公路。
在递交了建议书后仅三小时,铁十二局就将拟定好的《关于采取紧急措施确保藏羚羊顺利迁徙的通知》下发到各工地执行。青藏铁路施工的期限很紧,受气候的影响,每年只有6个月能够施工,但为了保护藏羚羊,铁路局基本上采纳了“绿色江河”这个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的全部建议。
2002年8月8~18日,大多数铁路的施工车辆都按要求的时间段停止运行了,但青藏公路的车辆还在继续,作为民间环保组织的“绿色江河”没有执法权,不能像警察一样强行让车停下,但又不能眼看着藏羚羊的迁徙受阻。为了帮助藏羚羊迁徙,每天的凌晨四点,志愿者们便顶着寒风出发,在日出前赶到离保护站三四十千米外的楚玛尔河畔,在藏羚羊迁徙通道两端拦一个小时的车。他们打着“绿色江河”旗子和广州大学生志愿者的队旗在晨曦中向着来车挥手,车停后,对每一位司机说“我们是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志愿者,前面的藏羚羊要过公路,你能把车停下等一小时(或几十分钟)吗?藏羚羊将祝你一路平安。”随即送给司机一个中国结的藏羚羊平安符,一张动物的不干胶贴画。几乎所有的司机都接纳了他们的请求和宣传品。停车期间,有部分藏羚羊在他们的帮助下成功跨越了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施工工地。
由于2003年藏羚羊迁徙保护项目的成功实施,使“绿色江河”找到了有效的保护途径。2004年,“绿色江河”继续在可可西里地区实施了“藏羚羊种群数量调查及迁徙保护”项目。项目开展期间,他们记录了长江源头地区青藏铁路、公路沿线100公里范围藏羚羊分布、迁徙和数量情况,通过为藏羚羊清理迁徙路障、青藏公路拦车等方式,多次协助迁徙中的藏羚羊通过铁路和公路,并在青藏公路上设置了中国第一个野生动物通道临时红绿灯,仅2004年6月~7月就护送了2000多只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使藏羚羊的保护更为人性化,在社会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志愿者帮助藏羚羊迁徙
青藏公路沿线环保宣传
2002年,在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资助下,“绿色江河”印制了24000张藏文和汉字对照的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不干胶粘卡通贴画,贴画受到当地藏族和其他各民族、各阶层群众的欢迎。针对来往西藏和青海间的游客,他们还印制了5000份精美的青藏公路旅游手册,将环保理念以游客注意事项等形式融入手册之中,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针对青藏公路上的司机,他们还专门制作了2000个藏羚羊图案的中国结平安符,并印上“藏羚羊祝你一路平安”的字样。
“绿色江河”通过这些特别的纪念品,把保护环境的理念,以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传达给不同人,对当地人、游客、青藏铁路建设者环保意识的提高,起到一定的促进和督促作用。
志愿者在青藏公路沿线宣传环保
青藏公路沿线水资源及垃圾调查
青藏铁路沿线的垃圾
2003年8月到10月,为最终解决可可西里地区的垃圾处置问题,“绿色江河”和大学生志愿者联合对青藏公路昆仑山口到唐古拉山口400公里的青藏公路两侧和沿途的居民点的垃圾进行了全面调查,同时也对当地的淡水资源和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完成了《长江源头地区公路沿线垃圾问题调查报告》《长江源区居民用水情况调查报告》等,分析了垃圾现状、产生原因和危害,提出了将垃圾通过铁路剩余运力运至格尔木集中处理或就地处理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关于青藏公路、铁路沿线居民点垃圾收运处置的建议,并上报给国家有关部委。
长江源冰川退化监测
2005年长江源冰川标志牌
“绿色江河”通过10年的努力,使长江源生态环境和藏羚羊的命运终于受到政府和社会关注。但是人们对长江源地区的环境关注热情还是不够。为了让人们了解长江源的生态环境状况,自觉参与到保护长江源的生态环境中来,“绿色江河”直观地记录,冰川的变化。2005年,“绿色江河”的志愿者走进雪山、沼泽,经历了暴雪、严寒、高原反应,终于在2005年5月10日在海拔5400米的长江源头姜古迪如冰川上竖立起长江第一座冰川标志碑。同时启动了为期5年的观测和考察活动,5年中每年安置一个标志碑,碑上记录冰川退缩的速度。除了为科学研究提供直接的参照物以外,也提醒社会公众对长江源头生态环境的关注。
根据“绿色江河”2005~2006年记录的比较,姜古迪如北支冰川大约后退了3米。
风雪中汽车被陷
2009年5月4日,“绿色江河”志愿者第4次踏上了长江源岗加曲巴、姜古迪如冰川的考察之路。全程22天的考察,考察队员在岗加曲巴冰川被暴风雪围困4天,食物严重缺乏,风雪中汽车被陷20多次,举步维艰。“忧虑地球,忧虑长江。”这是他们在2009冰川标志牌上写下的沉重话语。
2009年长江源冰川标志牌
志愿者们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在2009年5月20日到达了目的地,将一块2009年的标志牌竖立在了姜古迪如冰川前,与前三次的标志牌一起记录着冰川的变迁。标志牌显示,2009年与2007年数据相比,冰川整体退缩了1米。
《亲历可可西里10年》图书义卖活动
“绿色江河”为了筹集资金用于建立中国民间的第二个自然保护站——岷江站,2005年6月2日,六五世界环境日的前夕,在北京三联韬奋图书中心将一本完全由“绿色江河”在可可西里的志愿者完成的书《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进行了首发和义卖活动,前来参加活动的有国家环保总局的领导,在北京的国际、国内民间环保组织的代表、知名环保人士、大学生环保团体的代表等。
2005年6月5日,该书在上海、深圳、广州、长沙、重庆、成都、福州、西宁、武汉等10个城市同时进行了义卖活动,各城市的媒体对此事进行了报道。之后,温州、珠海、中山、东莞、宜宾等城市的志愿者们也纷纷加入了义卖和宣传的行列。志愿者们在网络上发布义卖消息,并在城市的户外店、宾馆、书店、书吧等设立各个义卖点,同时走进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围绕“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这一主题,举行图片展、环保讲座和义卖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杨欣签名售书
杨欣在这本书中写道:“在你拥有这本书的同时,你已经为长江上游的生态环境保护献上了一份爱心。本书的义卖收入将全部用于中国民间第二个自然保护站的建设。”知识链接
《亲历可可西里10年——志愿者讲述》是“绿色江河”志愿者在可可西里的亲身经历、真情实感铸成的文字,他们的讲述让读者能触摸到可可西里的真实,让读者感受到康巴汉子真枪实弹血性男儿的顽强与坚韧。同时,300多名志愿者在可可西里脚踏实地的无私奉献,又让身在城市里的人找到了一个精神上的绿色支点。此外,这本书的义卖不仅只是让人们了解可可西里10年来的变化和志愿者的亲身经历及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本书的义卖筹款,“绿色江河”将在长江上游建立中国民间的第二个自然保护站。成都雨水口调查宣传项目
雨水口是管道排水系统汇集地表水的设施,由进水箅、井身及支管等组成。分为偏沟式、平痹式和联合式。而城市街道边的雨水口是不经过污水处理厂而直通河流的,对雨水口的污染就是对河流的污染。由于公众几乎都没有接受过关于城市雨水口的环境保护宣传,大多数人不知道雨水口是什么,更不知道雨水口是不能倾倒污水的地方。因此,城市雨水口成为了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河流水环境的污染源。
2006年,“绿色江河”联合了7所大学的环保社团,对成都市区的雨水口污染情况进行了普查,并就普查情况向成都市的相关政府部门进行了汇报。2007年,“绿色江河”继续携手成都7所高校的环保社团,在7所大学和20所中小学开展了青少年雨水口认知程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80%的青少年不知道雨水口的概念。
为了让人们知道关于雨水口的常识,2008年,“绿色江河”走进了更多的学校、政府机关、媒体,开展雨水口的知识普及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了雨水口,通过活动,成都人把爱护和保护雨水口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
青藏铁路列车环保宣传
2006年7月,青藏铁路通车之际,为了减少游客对青藏高原环境的破坏,“绿色江河”启动了“乘青藏铁路列车,做高原绿色使者”的环保宣传项目,招募志愿者在格尔木车站、拉萨车站和青藏铁路列车上对进藏游客进行广泛的环保宣传,力求减少游客在高原的污染扩散。
2006年7月11日,是“绿色江河”志愿者在格尔木车站的站台正式开展宣传的日子,由于受进藏列车车次数量和出藏列车到达时间的限制,每天的宣传工作都是从早上6点到8点多进行。2006年7月11日,一直到8月10日的31天中,每天凌晨5点志愿者们便准时起床,背着大包的书籍和宣传品,从驻地长江宾馆步行至火车站站台。6点,志愿者在露天站台布置好“工作站”后,列队等候由北京、兰州、西宁、成都、重庆等方向进藏的列车。志愿者身着整齐的橙色制服,向旅客真诚地挥手、微笑,成为格尔木车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火车一停稳,旅客纷纷下车询问,志愿者也就随即开始了一天的环保宣传工作。
“您好!我是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江河’的志愿者,我们在可可西里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我们是配合青藏铁路开通做环保宣传的。欢迎您来到青藏高原,这是送给您的青藏铁路绿色旅行指南,请您及早阅读,上面除了青藏铁路沿线的风光景点介绍外,更主要的还有一些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介绍和在青藏高原旅行时在环保方面需要注意的事项。大家都知道,青藏铁路从修建到运行,国家在环保方面投入了很多经费,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在现代化列车驶入青藏高原,给那里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给那里带来新的延伸污染,我们每一个游客包括我自己来到这里都是一种潜在的污染源,我们每天的吃喝拉撒以及我们的生活习惯和一些不经意的日常行为都将对青藏高原本已非常脆弱的生态环境构成更大的压力。要减少和消除这些潜在的环境污染源,除了国家重视外,我们每个公民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作为进藏的游客,您只要做到下面这几点,就已经是对青藏高原的环境保护做出贡献了: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不乱扔垃圾,随手准备一个垃圾袋,把垃圾带回到酒店或有垃圾处理能力的地方;不要吃野生动物,不要购买野生动物制品……谢谢您,希望您也能成为一位绿色的使者,把这颗绿色的种子在你们身边传播下去。如果您看完了这份小册子后不需要了,劳驾您把它传阅给下位游客,谢谢您的理解和支持,祝您一路平安!”
这是志愿者们在格尔木和拉萨两地车站展开的站台宣传。
志愿者向旅客宣传环保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志愿者们就是以满腔的热忱、真诚的微笑和谦恭的态度去感染每一个游客。因为志愿者们的行动赢得了大部分游客的认同和赞誉,许多游客纷纷表示希望加入志愿者行列,也为青藏高原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由于列车车票紧张,志愿者无法保证每天都能购买到车票,列车车厢的宣传是不定期地在往返格尔木和拉萨的列车上开展的。2006年7月13日,在媒体及各方友人的支持和格尔木车站的帮助下,青藏铁路列车环保宣传项目组终于自费购到了七张格尔木至拉萨的硬座车票。这一天,七位志愿者拿出了十年来在可可西里恶劣自然环境中培养出的韧性,在车厢中采取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向游客讲述可可西里的环保故事,赢得了游客们的理解和尊敬,为我国的列车环保宣传摸索出一条宝贵的路子。到了2006年8月10日,所有志愿者都先后登上了去拉萨的列车,在每一节车厢里宣传环保知识,派发宣传资料,向游客讲绿色江河,讲索南达杰,讲保护站,讲发生在可可西里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以及在西藏旅游时环保注意事项。对车窗外偶尔掠过的藏原羚,游客大多很惊喜,高呼藏羚羊,这时志愿者会及时把口袋里随时装着的粘贴画拿出来告诉大家藏羚羊和藏原羚的区别,在向游客讲解野生动植物知识的同时把环保的理念融合进去。
到目前为止,志愿者回到各自工作生活的地点后,先后在成都、重庆、温州进行了多场义务演讲,广州和深圳的志愿者在广州至拉萨列车开通之际,到广州车站站台进行宣传,青藏铁路环保宣传的理念在许多城市中得到延伸。
四川藏内羌地区乡村旅游的污染水
和垃圾处理调查中国西南山地快速的旅游发展与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正在加剧,为了保护江河上游的生态环境,同时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持续发展,“绿色江河”对四川藏内羌地区乡村旅游的污染水和垃圾处理进行了调查。调查中,“绿色江河”在对游客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对旅游村寨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进行了一定的资金投入,以促进该地区的旅游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尊重并协调当地人意愿的基础上,“绿色江河”选择了几个旅游的民族村寨修建了垃圾和污水处理的小型示范设施。经过前期准备和调查后,他们将岷江上游处于旅游开发初期的藏(羌)族村寨作为示范工程的项目点,并利用志愿者的专业优势,选择1~2个村寨中2~3户开设家庭旅馆的家庭,对厕所等接待设施进行改造,建立相应的小型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帮助村寨的家庭旅馆建立适用经济处理技术示范工程,以鼓励村民参与设施建设和后期管理,实现节能、清洁的旅游设施示范,从而协助政府进行示范工程的推广。
移民村项目
2007年7月,“绿色江河”先后安排了两批志愿者分别对青海省格尔木市南郊曲麻莱县驻格尔木移民村(以下简称“移民村”)村民开展了各方面的培训。“移民村项目”培训主要针对全村的老人、妇女及儿童,在8天的培训中,共有640多人参加。
共有来自成都、深圳、广州、北京、上海、长沙、重庆、兰州、襄樊、绵阳10个地方的、从事各种职业的25名志愿者先后参与了“绿色江河”的这个项目。
在对移民村入户调查的过程当中,“绿色江河”志愿者根据移民村现有的行政分队情况,通过与村民进行深入的交流沟通,详细记录每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共计完成该村村民家庭的基本情况、社区生计、医疗、民政、计划生育等,包括常住及暂住人口、适龄及育龄妇女数量、适龄儿童及在校学生数量等7大方面54个小项的数据统计。此调查不仅为每个家庭建立了电子化的家庭档案,极大地方便了政府的办公和管理,同时也让昆仑民族文化村管委会更清楚地了解本村村民及家庭的基本情况,更好地掌握村民的居住现状、动向,为村民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并找到一种适合这些特殊移民谋求生计的模式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绿色江河”还为移民村建立了网站,在网站建设工作中,来自深圳的志愿者仅用了三天时间,便制作完成一个高水准的网站;来自北京和成都的志愿者在继续丰富网站内容的同时,利用空余时间将最简捷方便的电脑操作和网站维护方法传授给文化村的工作人员,并针对工作人员不同的实际文化素养分别进行了计算机知识的普及以及网络基本技术的培训等。
在《语言及城市基本常识》培训活动中,来自上海、重庆以及来自广州、湖南的志愿者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针对移民特殊的教育背景,进行了关于医疗、健康、卫生、购物、劳动、理财、饮食常识等多方面的培训。
在基本生活技能的培训中,兰州铁路公安分局与湖北襄樊铁路公安分局的两位民警以“绿色江河”特别志愿者的身份对移民村村民进行了《社会治安管理与防范》为主题的培训。这些培训内容不仅开拓了村民们的视野,增进了他们适应城市的能力,提高了其法律及消防安全意识,同时也拉近了他们和志愿者之间的距离。
“发展旅游经济,弘扬藏族文化”,一直是曲麻莱三江源移民村工作的重点。在志愿者当中,来自广州与成都的两位旅游管理与规划专业毕业的志愿者共同担任着此次活动旅游产品开发与规划方面的重任。她们常与嘛尼石雕刻工匠一起共同探讨嘛尼石等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与制作,并将之前各自收集的嘛尼石图案与工匠们进行交流、传阅,并通过举行旅游产品开发的头脑风暴,让其他志愿者和移民村官员们共同参与到活动当中去,共同完成了当地旅游产品的开发与规划方案。
通过两批志愿者在移民村的努力,他们与管委会工作人员、移民村村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志愿者回到当地后,积极宣传,并把这段经历告诉身边的人,号召更多人关注移民村,移民村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筹备建设第二个自然保护站
1997年,“绿色江河”通过图书义卖筹款,在可可西里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12年来,“绿色江河”通过招募志愿者,派往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围绕“藏羚羊保护”“青藏铁路环境保护”“长江源生态保护”等开展了一系列项目,推动了长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藏羚羊保护的进程,成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旗帜和象征。
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的成功,在于把“青藏高原”“长江源”“可可西里”“藏羚羊”“青藏铁路”等一系列最受中国人关注的新闻热点融在了一起,为社会转型期中的中国人抒发绿色环保的公益情感提供了一个平台。
12年来,可可西里、藏羚羊备受关注的程度经久不衰。
但是,12年来,索南达杰保护站一直是中国民间唯一的一个自然保护站,因此,“绿色江河”在总结第一站的基础上,计划在西南山地建立中国民间第二个自然保护站。
第二站确定在中国的西南山地,这里是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中国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拥有金沙江,嘉陵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澜沧江、怒江等大河,其中任何一条河流的水量都超过黄河;梅里雪山、贡嘎雪山、玉龙雪山、四姑娘山等系列雪山终年积雪;拥有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羚牛等中国最珍惜的野生动物;拥有20多个少数民族和他们丰富的民族文化。西南山地被誉为“中国最后的香格里拉”。
西南山地的长江上游是中国仅次于东北林区的第二大林区,几十年的商业砍伐后,这里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长江洪水频繁发生,直接影响了长江中下游的安全。1998年长江洪水后,中央停止了长江上游天然林的砍伐,实行退耕还林。之后,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长江上游开始进入了旅游开发、矿产开发、水电开发时代。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和经济的可持续开发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
第二站将以保护站为基地,开展青少年环境教育、保护区管理人员相关知识培训、生态旅游示范、国际间环境保护交流等系列项目。同时,通过5年的努力,摸索和总结一套民间自然保护站环境保护教育、培训的模式,并与政府合作,在西南山地的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中建立更多的保护站,为当地政府提出的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提供民间的支持。
第二站的资金主要来自“绿色江河”志愿者所著的《亲历可可西里十年——志愿者讲述》和杨欣所著的《中国长江》图册的义卖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