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化学家的困惑
47675700000001

第1章 离奇神秘事件之谜(1)

敦煌艺术品为何鲜艳依旧

敦煌石窟以其壁画、塑像闻名于世,而颜料使得石窟艺术更加绚丽多彩。敦煌石窟不仅是世界上伟大的艺术宝库,还是一座丰富的颜料标本博物馆。丰富多彩的敦煌石窟艺术宝库中,为我们保存了古代千百年间十余个朝代的大量彩绘艺术的颜料样品,是研究我国古代颜料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敦煌石窟的壁画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些经历了千百年的壁画,至今仍然光彩鲜艳,金碧辉煌。各种颜料历经千百年自然演变的情况在画面上得到了真实的反映。它们的耐光、耐磨、耐久等性能在这座特殊的天然实验室中得到了经久的考验。可是为什么时间漫漫,颜色却鲜艳依旧?

敦煌壁画中的千手观音

面对这样的谜题,也为了让更多的艺术美流传下去,许多学者开始了艰辛的寻觅之旅。

根据国内外对敦煌石窟艺术所用颜料的分析可知,这里的颜料大体可分为无机颜料、有机颜料和非颜料物质3种类型。无机颜料中的红色有朱砂、铅丹、雄黄、绛矾;黄色有雌黄、密陀僧;绿色有石绿、铜绿;蓝色有青金石、群青、蓝铜矿;白色有铅粉、白垩、石膏、熟石膏(又称半水石膏)氧化锌、云母;黑色主要是墨。此外,壁画、彩塑上还应用了金箔、金粉。有机颜料红色有胭脂(红花提取物);黄色有藤黄;蓝色有有机蓝(靛蓝)。

非颜料的可用作颜料的硅

矿物质以白色为多,如高岭石、滑石、石英、白云石,还有碳酸钙镁石、角铅矿、氯铅矿、硫酸铅矿等,都是古代富有经验的民间画工因地制宜挑选来做颜料代用品的。其中滑石是含镁的水合硅酸盐,叶蛇纹石是一种镁的含水硅酸盐,化学成分是Mg[(OH)SiO(OH)]或MgSiO(OH)。敦煌石窟主要颜料的应用比阿富汗著名的巴米羊石窟,印度的阿旃陀石窟,中国新疆库车的克孜尔石窟、吐鲁番的伯孜克里克石窟,甘肃炳灵寺、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等大量石窟寺庙彩绘艺术所用颜料都多。比同时期的全国各地的墓室壁画、画像砖所用的颜料更多。比中国古代绘画论著记载、绘画作品使用的颜料更丰富。

在所应用的30多种颜料中,其中个别颜料在绘画中是很早就使用的,并且史料没有记载。例如:青金石、密陀僧、绛矾、铜绿、雌黄、雄黄、云母粉、叶蛇纹石、石膏等颜料的使用等等。所有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古代在化学工艺方面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青金石

青金石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玉石之一。青金石因其“色相如天”(亦称“帝青色”或“宝青色”),很受中外帝王的器重。所以,在中国古代多被用来制作皇室的各种玉器工艺品。由于青金石具有美丽的天蓝色,所以,我国古代很早就把它作为彩绘用的蓝色颜料。

青金石颜料

而敦煌石窟是应用青金石颜料时间最长、用量最多的地点之一。在北朝至元的石窟壁画、彩塑艺术中都应用了青金石颜料。世界上只有阿富汗等几个国家出产青金石,截至目前,在中国还没发现有青金石的矿产资源。

绿盐和铜绿

我国史书中记载了2种含铜化合物:绿盐和铜绿,其化学成分是氯化铜(CuCl2·2H2O)。绿盐又名盐绿,最早是西北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的地方特产。较早记载绿盐制备方法的是唐代医学家苏敬的《新修本草》。五代李珣的《海药本草》曰:“绿盐,出波斯国,生石上,舶上将来谓之石绿,装色久而不变。中国以铜、醋造者,不堪入药,色也不久”。由于古代文献中“绿盐”、“盐绿”常与矿物颜料相关,而且形状、颜色的描述都以扁青、空青为例,甚至干脆称为“石绿”,所以,古代“绿盐”、“盐绿”除了作为医药、炼丹药物等外,也作为彩绘绿色颜料应用。

据目前的科学分析结果可知,以氯铜矿、水氯铜矿作为绿色颜料使用以我国西北地区为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是甘肃河西走廊各地石窟和墓室彩绘壁画。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等)应用的时间最长,用量最多。从北凉(397-439年)到元代千余年间一直应用。

黄丹

古代所利用的铅化合物中有两种叫做“黄丹”的铅氧化物,那就是红色的Pb3O4(四氧化三铅)和黄色的PbO(氧化铅)。在古代的炼丹、医药本草及其他著作中还有“密陀僧”等不同的名称。唐代著名炼丹家张九垓《金石灵砂论》中最早明确了密陀僧与铅的关系:“铅者黑铅也,……可作黄丹、胡粉、密陀僧。”经对莫高窟最早的7个北凉时期的洞窟颜料进行分析,其中在北凉268、272的4个颜料样品中分析出PbO,而且这4个样品都是单一的PbO,没有Pb3O4及其他红色颜料混入。由此可知,在我国黄丹作为壁画颜料的应用,最迟不会晚于3世纪。到了唐代,密陀僧作为绘画颜料已很普遍。在敦煌莫高窟盛唐205窟壁画中也发现有此颜料。我国古代有近30种文献记载了关于敦煌一带(瓜、沙二州)出产黄矾、绿矾、绛矾、金星矾(铁矾)的情况。绛矾可由绿矾焙烧制得。绿矾在空气中经大火焙烧,析出结晶水的同时会被空气氧化成为红色,驱尽其中水分后,即成为棕红色犹如黄丹的粉末,古时称为绛矾。北宋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记载了鉴别绿矾的方法。绛矾不仅是名贵的药品、炼丹的原料,而且也是自唐以来在敦煌石窟壁画、彩塑中使用的红色颜料。

云母

在敦煌石窟壁画中所用的颜料中,云母也是值得一提的。敦煌莫高窟中唐112窟,是个仅几平方米的方形小窟,著名的“反弹琵琶”壁画就绘于此窟南壁。敦煌壁画“反弹琵琶”

这个窟不仅在绘画艺术上显现了唐代敦煌壁画的一流水平,而且颜料的应用上也达到了绝妙的程度。这个洞窟所用的银白色颜料闪光发亮,经X射线衍射分析得知,这种银光闪烁的白色颜料是很纯的天然片状白云母,细碎的鳞片在画面上显色效果极佳。莫高窟晚唐12窟壁画中也有银白色云母颜料,但杂质含量较高,粒子粗,显色效果差,此外,在其他一些洞窟中也有云母作白色颜料的。敦煌鸣沙山和莫高窟的崖岩砂石中常可见到云母,莫高窟南面不远处水沟坡中还有天然云母矿,古代民间画工是就地取材加工使用的。从史料可知,我国古代炼丹大师在汉代已有制取云母粉的先进方法。东汉、隋、唐炼丹著作中,都有关于制云母粉方法的记载。在敦煌一带也有人制备云母粉,由于这种技术当时还掌握在少数炼丹家手中,他们保守严密,使这一先进制作方法未能很好地推广和流传,所以云母粉在莫高窟112窟的出现只能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了。而一般加工的云母粉作颜料效果不好,所以唐代之后壁画中不再应用。

黑兽口湖献“宝”之谜

在俄罗斯里海附近的沙漠中,有一个名字很奇特的湖——黑兽口湖。人们怎么会给它起这么个怪名字呢?原来,这个湖与里海之间有一条狭窄的通道相连,每天不断地吞饮着里海的海水。多少年过去了,它却总喝不饱,真好像神话中说的“无底洞”一样。随着狭窄的通道,鱼也进入湖中。奇怪的是,鱼一到湖中,就会翻过肚皮,不断挣扎着被波浪涌上湖岸。谁也说不清楚这是怎么回事。

不过,黑兽口湖对人却很“仁慈”,尤其是对那些不会游泳的人。在这里,会游泳的和不会游泳的,它都一律对待,决不会吞没你,尽可放心大胆地跳进湖中,用你所喜欢的任何一种姿势游泳。假如你游累了,还可躺在湖面上休息,甚至可以躺在上面看书呢。但是,如果你要想潜到湖下去,却十分困难,湖水总要把你托上湖面,好像怕你潜入湖底偷走它的珍宝似的。

湖中确实有宝,得到它也不困难,你只要冬天来就行了。那时,湖水会通过波浪将宝奉献,令你装不胜装。而你如果在夏天芒硝组图来,则什么也得不到,只好空手而归。

湖中的宝贝是什么呢?它是一种白色固体,样子跟食盐差不多。但你若是真的把它当做食盐放到菜里,那可就糟了。吃菜的人不仅会叫苦不迭,而且还会大泻不止,就像吃了过量的泻药。其实,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泻药,它的名字叫“芒硝”,化学名称是“十水硫酸钠”,分子式Na2SO4·10H2O。在中药中,它又叫朴硝或皮硝,虽不是正牌的泻盐(西药中泻盐为七水硫酸镁MgSO4·7H2O),却是与泻盐同属“盐类泻药”,而且是“资格”更老的泻剂和解毒剂。

黑兽口湖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芒硝产地,它的三个怪脾气(1.不断喝水;2.鱼在湖中不能生存,而人却能浮在水面上;3.每年冬天献宝)完全是它特殊的地质地理条件所造成的。你能根据你所学过的地理和化学知识,来解开黑兽口湖的这三个谜吗?

提示:

1.黑兽口湖周围都是沙漠,湖水很浅但湖面辽阔,日照充分。

2.这里冬夏两季温差很大,冬季水温5℃左右。

3.食盐和芒硝溶解度(克)数据为:

NaClNa2SO4·10H2O0℃35.7520℃3619.430℃36.340.8答案:

1.因湖被沙漠包围,水浅而面广,在强烈的日照条件下蒸发很快,所以要不断从里海吞水来补充。

芒硝

2.湖水不断蒸发,使湖水中含盐量提高,浓度增大,使鱼类无法适应而死亡;正因为浓度大,密度高,所以人在湖中不容易下沉。

3.夏天,湖水温度较高,食盐和芒硝溶解度都大,所以不会从湖水中析出;冬天,水温下降,食盐溶解度变化极小,故食盐不能析出,而芒硝溶解度则急剧变小,从而使芒硝大量析出,献出“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