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锡林郭勒盟的统计资料表明,新中国成立后人口直线上升,而人口的不断增加需要越来越多的生活和生产资料。为此,人们不断地发展畜牧业、农业、交通运输、建筑业,不断开发自然资源,却没有考虑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保护草原,使人口、资源、环境能够协调发展。畜牧业的发展,致使全盟可利用草场面积大大降低。为了获取粮食和经济利益而进行的农业耕作开垦,使草原大面积受到破坏。锡林郭勒草原属于温带干旱草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这一地区年平均降水300毫米,无霜期90~110天。就这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中,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大规模的草原开垦,历史也证明了开垦种植草原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相反,留下的是荒芜退化了的草原。事实上,到现在为止开垦草原的行为也一直没有终止过,只不过和过去比有面积规模大小区分而已。即使是现在耕作的土地因受耕作技术和自然环境条件限制,也会逐渐失去耕作价值而撂荒。其原因是种植的土地有9个月的裸露期,而在这9个月中正好是季风猖獗时期,土壤中的有机质就会因风蚀而分解,从而逐步降低土壤肥力。另一个原因是受降水限制,种植土地打的深水井,往往因为使用成本高或者水位下降成了废井。
大片草原正在退化
由于草原开阔平坦,车辆行驶不受任何限制,因而形成了蜘蛛网状的“自然公路”。此外,建筑业发展、矿产品开发、随意樵采、滥挖药材、搂发菜、打猎等行为加剧了草原的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根据统计,在草原上每挖一公斤甘草就会破坏5平方米的草原,挖5棵芍药就破坏1平方米的草原。发菜只有在荒漠草原上生长,表面看搂发菜不破坏草原,事实上搂发菜直接破坏了地表植被的网状结构,为风蚀草根提供了条件而引起大面积的草原退化。草原上的野生动物是草原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这些年成群的百灵鸟飞过蓝天的景象已经极为少见,原因就是它在内地的身价高了,捕捉它们的人多了,有的人甚至以此为谋生手段。根据统计,一对百灵鸟在一个繁殖期内就吃掉20公斤蚂蚱,这些年草原蝗虫频繁爆发与百灵鸟的减少不无关系。狼更是几年来难得看到,且成了餐桌上的上等佳肴。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如果草原上的野生动物灭绝了,那么这片草原也就不存在了。这些直接的人为因素破坏了草原生态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使草原的生态环境极度恶化。这种掠夺性的经营方式使草原畜牧业已经陷入绝境。用生态环境付出的巨大代价,是难以用经济账来计算的。
从天而降的警告
当我们把目光再投向整个内蒙古大草原,可以惊讶地发现如今的草原荒漠化已经严重威胁着生态平衡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大草原本是防止沙漠南侵的绿色屏障,如今却变成了沙尘源。随着草原的不断退化,灾害性的沙尘暴天气越来越频繁:20世纪50年代发生过5次,60年代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4次,90年代发生过23次,已数次侵袭江苏、安徽,直至福建。一次大的沙尘暴可以让上千万吨浮土远距离大搬家,沙尘遮日,白天伸手不见五指。风沙和浮尘带来大量有害物质,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沙尘暴引起的大气环境问题,降低了受影响地区的生活质量,给受影响地区的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隐患。
目前,我国严重退化草原近1.8亿公顷,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继续扩张,天然草原面积每年减少约65万至70万公顷,同时草原质量也不断下降。西部和北方地区是我国草原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退化草原已达草原总面积的75%以上,尤以沙化为主。
草原退化还使大量基因和物种消失,这些损失难以直接用经济指标计算。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估,这种损失远远大于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时为2~3倍,甚至达到10倍。草原退化的同时,水土流失逐年加剧,降雨量普遍减少。
一位草原生态学家痛心地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草原问题上有很多重大失误:只顾鼓励发展牧业生产,却忽略了应有相应的科学管理和草原建设;只顾单方面重视发展农业,提出向草地要粮,盲目毁草开荒,使很多优质草场沦为农田,又废弃为荒漠。
为了草原的明天
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
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一样,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支柱之一。草原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很好的保护环境和生态的意识和观念,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马背民族创造出来的草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历史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内蒙古草原是华北平原和京津塘地区的天然屏障。经过与沙尘暴的多年斗争,这样一种认识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
人类生于自然,依赖于自然,与自然血肉相连。自然是先于人的存在的,没有自然,人类不可能得到生存与发展。草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地球的一部分。草原的形成史和人类的发展史密切相关,中华民族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保护草原、善待草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可以说他们与草原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爱护草原、珍惜草原,与草原和谐相处,应该是一种“天然的本能”。
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仅靠外在的强制是不够的,必须在人们心中构筑起牢固的生态道德防线,把习惯号令自然、改造自然的主人,变为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之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置生态环境于不顾,生态道德观念不强,不遵循自然规律,盲目开发,造成了生态失衡的恶果。保护草原的生态环境,要大力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不断促进人们生态道德的提升,用生态道德的提升增强人们对草原的保护意识。
只有对自然、对草原有着深深的爱,才会高度自觉地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与自然的不可分性,特别是在人类走向工业社会的今天,大工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利益的无止境追求,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许多挑战与破坏,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对草原的关注与厚爱将变得非常重要、非常值得,因为保护草原、爱护草原实际上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锡林郭勒的绿色明天
锡林郭勒草原是京、津地区及华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加速治理草原退化、沙化、水土流失,不仅有利于实现草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改善周边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对锡林郭勒草原的草地资源、土壤资源、水资源等状况曾在20世纪80年代做过系统的普查。至今已过去近30年,草原的自然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从根本上治理恶化的草原生态环境,必须全面、准确地掌握草原的现状资料。因此有必要对草原的现状进行一次综合性的详查。根据普查结果,按草原现状进行科学的论证与规划,因地制宜地把生态环境建设搞好。要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植被类型与区域水资源、土壤立地条件相匹配,遵循自然规律,切实做到适地适水适草。在生态建设、水土流失治理、沙源治理工作中,合理配置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草、灌、乔,科学确定草种、树种和林种比例,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各类科研院所和专业人才的作用,指导生态环境建设。同时应建立起生态系统的监测网络,以便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发展变化、实施治理后的成效及作用,对组成生态系统各因素的影响做全面的监测,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法制体系也逐步形成。近十几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草原法》《土地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法规,对草原的开发、保护、建设有着明确的规定。近年来,各地深入贯彻落实《草原法》和《国务院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与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多种措施,广泛宣传动员,层层落实责任,不断推进和完善禁牧休牧制度。截至2005年底,全国禁牧草原面积5.7亿亩,休牧草原面积5.4亿亩,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草原植被得到初步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内蒙古西部地区禁牧区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10~20个百分点,牧草高度增加5~25厘米,产草量提高15~25公斤。锡林郭勒盟牧草盖度提高7~10个百分点,牧草高度增加4~15厘米。
为了保护草原,从2000年开始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为首的一系列生态治理工程在内蒙古实施,春季休牧、禁牧轮牧、草畜平衡、生态移民等牧民们原本陌生的词汇开始与锡林郭勒牧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2002年开始,为保护草原脆弱生态,恢复草原植被,锡林郭勒盟实施了以“围封禁牧、收缩转移、集约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围封转移战略。他们以春季休牧为主,辅助全年禁牧和划区轮牧的方式实施禁牧。从2004年起,每年的四五月份是内蒙古草原的春季禁牧期。为了草原顺利返青,这期间内蒙古不少草原禁止牲畜进入,在为期30天至45天的禁牧期,蒙古族牧民需要改变祖先传下来的放牧方式,在棚舍里圈养牛羊。通过几年的治理,锡林郭勒大草原生态总体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的遏制,全盟的浮尘、扬尘和沙尘暴天气明显减少,由2000年的27次下降到2005年的6次;全盟草原植被平均盖度由1999年的30%提高到2006年的45%,西部荒漠半荒漠草场植被平均盖度由17%提高到41%。浑善达克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面积由2001年的7120平方千米减少到目前的4053平方千米。
通过锡林郭勒盟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草原的生态得到了改善,绿色大地重归草原怀抱。天蓝了,水清了,山绿了,民富了,美丽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又以它莽莽苍苍、雄浑万里的气势和悠悠千载、壮阔博大的情怀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再次成为人们向往的天堂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