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
从量变到质变,从肉体到精神,最后超越肉体与精神。
量变到质变。凯文凯利的《失控》中有个经典比方“满满的一槽水。当你拔去水槽的塞子,谁就会开始搅动,形成涡流。涡流发展成为漩涡,像有生命一般成长。不一会,漩涡从水面扩展到槽底,带动了整个水槽里的水。不停变化的水分子瀑布在龙卷中旋转,时刻改变着漩涡的形状。而漩涡持续不变,就在崩溃的边缘舞动。”他用这个现象只想告诉我们“数量能带来本质性的差异。一粒沙不能引起沙丘的崩塌,但是一旦堆积了足够多的沙子,就会出现一个沙丘,进而也就能引发一场沙崩。”
当我们可以从肉体与精神中“断奶”时,我们也就有机会超越肉体与精神的“断奶”。即从量变到质变。
《丰乳肥臀》莫言最具有争议的作品。小说的主人公“我”即上官金童。作为上官鲁氏第九个孩子也是唯一一个男孩。一个被吊在母亲****上的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一个什么都不会干依靠母亲生活的男人;一个患有“恋乳癖”的人。莫言给他的结局是悲剧的,因为他的一生从未断过奶,也无法断奶。
对于肉体的断奶,我想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认为它更多的是归结于“俄狄浦斯情结”从每个人还是幼儿时开始了,时间让我们对于父母的生养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到“理所应当”的。直到发生质的变化,我们对于父母的“依赖”从需求变成一种“瘾”。
在中国更加戏剧化的是,随着生存压力的一步步加重;随着婚嫁压力的一步加重;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一步步加重。最后再加上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影响。使得造成一个极为无奈的现象即是孩子“短不了奶”,家长不让“断奶”。
买房,指望家里;婚嫁,指望家里;工作,指望家里。而且在现在人的眼光中这是十分正常的且“没有办法”的。这就是我所谓肉体的“断奶”。
电影《鲁迅》中有一段鲁迅的演讲的词“学生是知识阶级的预备军,并终将成为生力军和主力军,对不对?这样刚才那个问题就清楚了:你们是知识阶级!而知识阶级该是怎样的呢?在我看来,他永远是精神界的战士!他永远不满足现状,永远不顾利害,因而永远都处于痛苦,并随时预备做出牺牲!但同时,他又是独立而清醒的;从不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或随波逐流,也不会一窝蜂的充当看客,或虚张声势的跳到台上去做戏。因此,他又是孤独的、富于洞察力的,他会从天上看见深渊。真的知识阶级因此而获得了自己独立的价值。社会的不断地进步,正需要这样的,永远不满足于现状,永远不合时宜的,真的,知识阶级!”所谓精神上的“断奶”即是人格上的。
因为生活的寂寞你会选择一个并不是发自内心所爱的人;因为现实上的落寞你会选择一些方式来逃避自己;因为成功后的空虚你会选择一些东西来“寻找”自己。网易CEO丁磊提到网瘾时,总结起来就是虚拟的网络可以给你一些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用游戏的说法叫“补丁”生活的“补丁”。
一个独立的人格是不需要所谓精神的依靠,因为他的精神是独立的。随着岁月的变迁年轻人越来越成熟,你不再依靠父母,之后结婚生活。从一个如鲁迅所说的从一个“人云亦云”的青年走向一个对生活有一份属于自己见底的人。一个在人格上更加健全的人,不再看那些所谓的“励志名言”;不再看那些“成功思想”;不再看那些“人生未来”。这个时候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断掉了“精神”的奶。
最后的质变是超越肉体与精神的。在他们眼中世界是一个全新的,一个让我们不可思议的世界观。
信仰,我们将会毁掉自己的信仰完成一个全新的信仰。从而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思想境界。
信仰是我们意识系统的平台。毁掉它,或者将他“升级”“更新”。
在历史上古人通过神话与传说来解释他们所不了解的现象,不如打雷,在中国打雷是雷公或者电母更甚者是上天惩罚恶人;在希腊打雷是宙斯在惩处那些冒犯神明的人;在北欧打雷则是雷神托尔与怪兽的战斗。这就是人们的信仰,一个心灵的依靠。对于不知道的事情用神去解释。
在当代人们信奉科学,对于我们所不知道的事情都是用科学来解释。多么理所当然的想法!有没有发现我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知与理解都是通过科学逻辑。看样子没有问题。实则隐藏着一个问题,难道宇宙之中除了科学可以解释这一切的法则之外就没有其他的吗?
小说《三体》有过一道特异的说法“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我们一直在那张属于人类自己的草图上描绘,用自己的理论去试图解释一切。
科学的最大生命力是在于不断的生长于膨胀。然而科学绝不是走向真理的唯一途径与捷径。
重塑自我的灵魂,对于世界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全新认识,而不是如“麻瓜”们一样拥有千篇一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