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太史公:汉代史官太史令的通称,这里是司马迁自指。牛马走:像牛马那样被驱使的仆人,这是司马迁自谦的说法。走,这里是“仆”的意思。[2]曩(nǎnɡ):从前。[3]务:事。[4]望:怨恨。[5]罢驽:疲弱无能的劣马,这里比喻才能庸劣。罢,通“疲”,疲弱。驽(nú),劣马。[6]顾:只是。[7]尤:指责。[8]钟子期:春秋时楚国人,最会欣赏伯牙的琴音。[9]伯牙:春秋时楚国人,善于弹琴,钟子期最会欣赏他的琴音。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无知音,便破琴绝弦,从此不再弹琴。[10]大质:身体。[11]随和:随侯珠与和氏璧,都是战国时最贵重的宝物。[12]由夷:许由与伯夷。传说两人都是古代品德高洁的人。[13]点:通“玷”,污。[14]会:适逢。上:当今皇帝,指汉武帝。这里指汉武帝太始四年(前93)三月司马迁随从武帝东巡泰山,五月回到长安事。[15]迫:急。贱事:谦词,指自己所担负的烦琐事务。[16]卒卒(cù):匆促。卒,通“猝”。须臾:片刻。闲:空暇。[17]涉:渡过。旬月:满月。[18]迫:接近。季冬:十二月。汉代法律规定,十二月是行刑的时期。[19]薄:迫近。雍:地名,在今陕西凤翔南。当时雍筑有祭五帝的坛,汉武帝常到这里来祭祀。据《汉书·武帝纪》载,太始四年冬十二月汉武帝到雍祭祀。[20]卒(cù)然:突然。不可为讳:委婉说法,即不可避忌的事,指任安将被处死刑。[21]左右:指任安。不直称对方,表示尊敬。[22]长逝者:死者,指任安。[23]阙然:指隔了很久。[24]极:最高准则。[25]憯(cǎn):通“惨”。欲:贪欲。[26]诟(ɡòu):耻辱。宫刑:古代割除男性生殖器官的一种刑法。[27]卫灵公:卫国国君,前534—前493年在位。他和夫人同车出游,令太监雍渠坐在旁边,让孔子坐在后面车上。孔子认为这是耻辱,便离开了卫国。[28]商鞅:秦孝公时的政治家,曾协助秦孝公变法。景监:秦孝公宠幸的太监。[29]赵良:秦孝公时的贤士,曾劝商鞅引退。寒心:感到恐惧。[30]同子:汉文帝时的宦官赵谈,“子”是尊称。司马迁因父亲司马谈与赵谈同名,为避父讳,称他为“同子”。参(cān)乘:古时乘车陪坐在车子右面的人。[31]袁丝:袁盎,字丝,汉文帝时的大臣。[32]宦竖:宦官。宦,宦官。竖,宫廷中供役使的小臣。[33]绪业:余业,先人未完成的事业。[34]待罪:即做官,谦词。辇毂(niǎnɡǔ)下:指皇帝所在的京城。辇毂,皇帝的车驾。[35]拾遗补阙:为皇帝拾取遗漏、弥补缺失,即向皇帝进谏以纠正皇帝的过错。[36]岩穴之士:指隐士。[37]厕:夹杂。下大夫:汉代沿用古制,分大夫为上、中、下三等,太史令属下大夫。[38]外廷:本为皇帝与大臣议事的朝堂,这里指外朝官。汉朝官员分外朝官与中朝官。太史令属外朝官。末议:微末的意见,谦词。[39]纲维:指国家的法度。[40]扫除之隶:谦词,指地位低下的人。[41]阘(tà)茸:卑贱。[42]负:怀抱。[43]乡曲:乡里。[44]奏:贡献。薄伎:微薄的才能。[45]周卫:严密防卫的地方,指宫禁。[46]知:知遇、了解,这里指交往。[47]李陵:汉朝名将李广的孙子,汉武帝时的将领。曾率兵与匈奴交战,矢尽援绝,投降匈奴。李陵曾任侍中,与太史令都是能出入宫门的人,所以后面说“俱居门下”。[48]趋舍:进退。[49]媒蘖(niè)其短:指把李陵的过失构陷成大罪。媒蘖,酒麯,这里作动词用,酿成的意思。[50]王庭:匈奴首领单(chán)于居住的地方。[51]横(hènɡ)挑:勇猛地挑战。[52]仰:仰攻。李陵军被围在山谷中,匈奴军居高临下,所以李陵军是仰攻。[53]旃(zhān)裘:匈奴人用的毛毡、皮裘,这里代指匈奴。旃,通“毡”。[54]左右贤王:左贤王与右贤王,匈奴君主单于下面的最高官位,各统率一万余骑兵。[55]沬(huì)血:血流满面。沬,洗脸。[56]张:举。弮(quān):弩弓。[57]死敌:为同敌人战斗而死。[58]惨怆怛(dá)悼:悲哀伤心。[59]款款:忠实恳切的样子。[60]士大夫:这里指李陵的部下将领。绝甘:甘美的东西自己不吃。分少:把仅有的少量的物品分给别人。[61]彼观:即观彼。[62]指:意思。[63]推言:阐述。[64]睚眦(yázì):瞪眼怒视。[65]沮:毁谤。贰师:指贰师将军李广利。他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征和三年,汉武帝派李广利率军征匈奴,以李陵为辅助。李陵被围,李广利未及时救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汉武帝认为他在诋毁李广利。[66]理:即大理,掌管刑法的官。[67]拳拳:忠诚恭谨的样子。[68]列:陈说。[69]自赎:汉代法令规定,可以用钱赎罪。[70]囹圄(línɡyǔ):监狱。[71]茸:推置。蚕室:刚受过宫刑的人怕风寒,必须住在严密、温暖的屋子里。它像养蚕的房子一样,所以称蚕室。[72]重(chónɡ):深深地。[73]剖符:剖分开的信符。古代的符一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上写誓词,以示信守。丹书:即丹书铁券,在铁券上用硃砂写上誓词。汉初规定,凡受封剖符丹书的有功之臣,后世子孙有罪可以赦免。[74]文史星历:都是太史令掌管的事。文,文献。史,史籍。星,天文。历,历法。[75]卜:负责占卜的官。祝:祭祀时负责祭礼的人。[76]倡优:古代的伶人、乐工等伎艺人,社会地位极低。所畜:被豢养。[77]次比:相提并论。[78]用之所趋异也:死亡的作用不同。用,名词,用处、作用。之,连词,相当于“的”。所趋,趋向的目标。[79]诎体:指被捆绑。诎,通“屈”。[80]关:套上。木索:刑具,木枷和绳索。箠楚:指用来打犯人的棍棒,箠杖。楚,荆条。[81]剔毛发:即髡(kūn)刑。剔,通“剃”。婴金铁:脖子上戴着铁圈,即钳(qián)刑。婴,缠绕。[82]传(zhuàn):记载。引文见《礼记·曲礼上》。[83]槛:关兽的笼子。阱:捕兽的陷坑。[84]约:约制。渐:逐步形成。[85]鲜:明,指态度鲜明,即自杀。[86]榜:鞭打。[87]徒隶:狱卒。惕息:胆战心惊。[88]西伯:即周文王姬昌。[89]伯:方伯,一方诸侯之长。周文王曾为西方诸侯之长。[90]羑(yǒu)里:殷纣王囚禁周文王的地方,在今河南汤阴境里。[91]李斯:秦始皇的丞相。[92]具五刑:指先后受五种刑罚,即劓(割劓子)、刖(斩左右趾)、笞杀(打死)、枭首(斩首)、菹(剁成肉酱)。具,具备。[93]淮阴:汉高祖刘邦的大将淮阴侯韩信。[94]受械于陈:刘邦打败项羽后,封韩信为楚王。后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就以游云梦为借口,在陈地乘韩信谒见的时机,把他抓起来。韩信被赦免后,降为淮阴侯。械(xiè):手铐脚镣一类的刑具。[95]彭越:刘邦的功臣,被封为梁王。后因有人告发他谋反,被夷灭三族。[96]张敖:刘邦的功臣赵王张耳的儿子、刘邦的女婿。张耳死后,他继嗣为赵王,因谋反罪被捕入狱。[97]绛侯:刘邦的功臣绛侯周勃。诸吕:刘邦之妻吕后的亲族。[98]请室:请罪之室。一说官署名,应作“清室”,皇帝外出时请室令在前清道。请室有特设的监狱。周勃曾因有人诬告谋反,被囚于请室。[99]魏其:汉景帝时的大将军魏其侯窦婴。[100]衣(yì):动词,穿。赭衣:囚犯所穿的赭色衣服。[101]三木:在头、手、足三处所加的刑具,即枷、手铐和脚镣。[102]季布:项羽的将领。项羽失败后,刘邦用重金购求季布,季布便髡(剃毛发)、钳(颈带铁圈),卖身于当时鲁国的大侠朱家为奴,以避祸。[103]灌夫:汉景帝时为郎中将,汉武帝时为太仆,因得罪丞相,被囚居室。居室:官署名,当时拘讯犯罪贵族的地方。[104]罔:通“网”,法网。[105]绳墨:指法律。[106]引节:等于说死节,为坚持气节而死。[107]沉溺:陷入。缧绁(lěixiè):指捆缚囚犯的绳索。缧,大绳子。绁,长绳子。[108]臧获:古时对奴婢的贱称。[109]倜傥(tìtǎnɡ):卓越。[110]演:推演。《周易》:相传周文王被拘羑里时,推演六十四卦,成为《周易》一书的纲要。[111]厄:困厄。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围攻、绝粮等困厄,便回到鲁国写作《春秋》。《春秋》: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体史书。[112]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古代第一个伟大诗人。他忠于楚国,却因别人谗毁,被楚怀王放逐到江南。[113]《离骚》:屈原所作的抒情长诗。[114]左丘:左丘明,春秋时期鲁国史官。传说《国语》是他作的。[115]《国语》:西周末至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国别史。[116]孙子: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著有兵法。膑:除去膝盖骨。[117]修列:编成。[118]不韦:秦始皇的相国吕不韦。秦始皇十年,吕不韦因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在途中自杀。[119]《吕览》:吕不韦为丞相时,命他的门客著书,书名为《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吕览》作于吕不韦迁蜀之前。[120]韩非:韩国的公子,战国时法家的代表人物,后到秦国,为李斯所陷害,下狱而死。[121]《说难》、《孤愤》:《韩非子》中的篇名,作于韩非到秦国去之前。[122]《诗》:《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和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123]大底:大抵。[124]稽:考察。纪:纲纪,这里指道理、规律。[125]轩辕:即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祖先。[126]已:通“以”。[127]责:通“债”。[128]负:背负。下:低下,这里指因有罪受刑而带来的坏名声。[129]直:副词,只不过。闺阁之臣:指宦官。[130]通:抒发。狂惑:指内心的悲愤和矛盾。[131]剌(là)谬:违背。[132]曼:美。[133]要之:总之。[133]悉:尽。
简析
任安,字少卿,荥阳人,曾任益州刺史、北军使者护军。他是司马迁的朋友,曾写信给司马迁,要他利用担任中书令的机会“推贤进士”。司马迁写了这封信答复任安时,他已经因事下狱。信中,司马迁历叙身世遭遇,抒发了自己内心极大的悲愤和痛苦。信中还表现了司马迁积极的处世态度,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观,明确地表示:只要能够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虽万死而不辞。全文感情真挚强烈,夹叙夹议,把作者的心声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