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
鲁定公九年,51岁的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孔子授课图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十三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美女,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在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后回到故里著书授徒,培养出七十二贤人。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启迪人生的经历
匹夫不可夺志
孔子姐弟共有11人,但并非都是一母所生。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第一个夫人姓施,一共替孔子的父亲生了9个千金,硬是没有生一个替孔家传宗接代的。在当时的社会,这是叔梁纥老先生无论如何都接受不了的事情。为了孔家香火不绝,叔梁纥又讨了个老婆。谢天谢地,总算生了个儿子,取名伯尼。但伯尼下肢有残,叔梁纥先生虽属贵族中的最下等,毕竟在乡里还算是个体面的人物,怎能让一个跛子传宗接代?想要生一个像样的儿子来延续孔家香火,便成了叔梁纥的一块心病。由于多年应召在外征战,来不及顾及这头等大事,而凯旋归来时,叔梁纥已是63岁的老人。大概叔老先生是下定了决心,没有一个像样的儿子死不甘心!于是征战回来不久,又急急忙忙四处求婚。66岁,终于与颜家三小姐颜徵再结婚。当时颜家三小姐正处在十七八岁的芳龄,生命力最旺盛之时。
尼丘山的夫子洞皇天不负苦心人!婚后不久,颜夫人怀孕。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叔梁纥望儿心切,带着颜夫人一路风尘赶往尼丘山。祈求老天保佑,让他们生一儿子以遂那不死之心。大概是神仙显灵,刚祈祷完毕,颜夫人便感到分娩在即。于是赶到一山洞休息,孔子就在这个山洞里出生。孔子刚生下,也并不漂亮,头顶四周凸出,中部凹陷,形状极像他出生所在地尼丘山。孔子名丘,便因此得来。
在那时,人们认为年过64结婚就是不正常的婚姻,并且不合礼仪。孔子父亲年近古稀,而妈妈则在妙龄,世人对这桩婚事颇有指责。令孔子更难堪的是,人们背后常议论他属“野合而生”,并非正出。
叔梁纥健在的时候,孔子可能当了几天宠儿。但好景不长,孔子3岁时,叔梁纥先生就去世了。孔子很快由宠儿变为小妾养的贱种。叔老先生尸骨未寒,年轻的寡妇颜氏与幼小的孔子便成了孔家多余的人。母子二人在孔家没有了立足之地。后来,颜夫人只得带着孔子到娘家安身,母子自此处于的尴尬处境可想而知。而孔母在30岁时便离开了人世,这样一来孔子的生活就更艰难了,作为“私生子”他还常常被人嘲笑。
人生起步时刻的挫折,很容易改变人的生活航向,影响人的一生。它会使人从此消沉,一蹶不振;它也会使人变得更加坚毅,更加激发拼搏精神。
孔子属于后者。面对侮慢,他默默地忍受下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自己慰勉自己。一个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首先应该有宽广的胸怀,绝对不能被个人一时的恩怨得失所累。个人不幸的遭遇往往是社会不幸的反映。孔子由个人的不幸看到社会的不幸。他冷静地思考着社会、人生。
回想周公、文武时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王命一出,不容违犯。整个社会秩序井然。那样的社会不会有越礼行为,也不会发生欺贫溺弱的事情。如今是人心不古,礼崩乐坏。周天子徒具虚名,君不君,臣不臣。诸侯向天子称主,楚庄王问周鼎轻重,意欲取代周室;诸侯国内,卿大夫也在闹独立。不是吗?鲁国三桓大夫各自占据自己的封地,不向鲁君称臣;大夫的家臣也伺机与大夫抗衡。真是“世卿掌权柄,陪臣执国命”。
孔子对这个社会有不满,但他并不抱怨这个社会制度本身。相反,他认为,当时社会礼崩乐坏、小人当道等现象存在,恰恰是没有完善这个社会制度所造成的。他要把改造社会改造人作为己任。不能以个人荣辱为荣辱,不能以个人贵贱为贵贱。
任何社会,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具备那个社会所承认的本领。在孔子那个时代,要想改造社会,就必须参与贵族政治,取得一定地位。而要想有一定政治地位,不熟悉当时的礼乐,不掌握骑射技术,不学会计算和书写本领,也是根本达不到的。于是他发奋学习,努力实践,终成中国甚至世界的“万世师表”。
孔子求教于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
老子见孔子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子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子乐律、乐理;引孔子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子感叹不已,获益不浅。逗留数日,孔子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子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
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子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子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子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孔子见老子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子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子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子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孔子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孔子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我知它能飞;鱼,吾知它能游;兽,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怎么办?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就像龙一样啊!他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