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是一种试图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甚至解释知识或经验基础的唯心主义思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它是在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尼采的权力意志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斯宾塞的生命进化学说等的影响下形成的。
柏格森像德国哲学家狄尔泰最早用“生命哲学”一词来表示他的哲学,主张精神生活哲学的德国哲学家奥伊肯也是这种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新康德主义者如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人,严格区分了自然科学与价值论(或文化哲学、精神科学),也对生命哲学的发展给予有力的推动。20世纪初,德国杜里舒的生机主义,法国柏格森的创化论,则试图从生命的进化或生物学的立场,为生命哲学建立自然科学的基础。
生命哲学是对19世纪中期的黑格尔主义和自然主义或唯物主义的一种反抗。生命哲学家不满意黑格尔所主张的严酷的理性,不满意自然主义或唯物主义所依据的因果决定论,认为这些思想是对个性、人格和自由的否定。他们要从“生命”出发去讲宇宙人生,用意志、情感和所谓“实践”或“活动”充实理性的作用。他们声明自己并不反对自然科学和理性,只说这些经验或知识不完全,必须提高意志、情感的地位,才能穷尽“生命”的本质。但他们夸大生命现象的意义,把生命解释为某种神秘的心理体验,从而使这种观点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特色。
生命哲学的核心思想是“竞争”,即进化论描述的“自然选择”和“优胜劣汰”。竞争是生命的发生和发展动力。从一个精子挑战亿万个情敌,拼死夺得与卵子结合的机会而诞生生命,到物种建立自己的势力和家族而繁衍后代的现象;从一个种群以其优势存活,到遍布世界,到因其劣势而灭亡的发展过程——这些生命科学现象,是生命哲学依赖的科学基础。
生命哲学的“竞争论”归纳为:生命以其竞争优势得以存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竞争过程。其在人文水平上升华为:人类社会在生产力优势作用下得到演进,其发展过程是一个斗争和变革的过程——这与历史唯物主义观不谋而合。其在天文学水平上可表述为:宇宙体系有始有终,星体和星系的存在与发展是一个交流和争夺宇宙物质的过程。
唯物主义的生命哲学是一门讲述生命和生命体系(如人类社会、宇宙星系)发生发展过程的哲学,生命以其优势在竞争中存在和繁衍,提醒人们通过不断提升自身和集体的优势在竞争中取得成功,改造生活改造世界。
同时,生命哲学解释了大自然对人类的“讨伐”:人类在自己造就的环境中失去了生存优势,变得不适应,而在“优胜劣汰”中存在灭绝的危机。显然,人类也是生物,人类要在生物适宜的环境中才有生存优势。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也是保护我们自己。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从基因水平更得以看透生命的本质,充实生命哲学观。生命竞争优势源于基因,基因的表达和遗传造就了生命个体的竞争本性。对于生命而言,竞争终归是不可避免的。缺少竞争优势的个体将被其他个体所挤压排斥,缺少竞争优势的种群也将被优势种群吞灭。竞争性在对于人类种群来说存在两个极端:个体欲望与集体道德,两者源于基因,在自然环境下均不可排除。欲望与道德的竞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话题。
生命哲学,总结的是生命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教导人们认识环境的“残酷”而通过改进自身去适应和改造世界,是理性而客观的唯物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