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冠心病实用自我疗法(实用自我疗法系列)
47699000000029

第29章 冠心病的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简介

拔罐疗法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传统医药学中传承下来的一种重要的治病方法。拔罐疗法是选用口径不同的玻璃罐、陶瓷罐或竹罐等,通过燃火、蒸煮、或抽气的办法使罐内的气压低于大气压,即形成负压,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吸拔在一定部位的皮肤上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因古人使用“兽角”作为治疗工具,故称为“角法”,又称“吸筒疗法”,民间俗称“拔火罐”。

1.拔罐疗法的治疗原理

根据中医学理论,在人体一定部

位拔罐可疏通经络,活血散瘀,吸毒排脓,并能通过经络的内外连通作用,起到调节全身机能、平衡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现代研究证实,拔罐通过机械和温热刺激,除了可以改善皮肤的呼吸和营养,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等局部作用外,还有全身调节功能,能兴奋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拔罐能疏通全身经络,调节胃肠道、调节内分泌、促进身体康复。

2.常用罐子种类

(1)玻璃罐:采用耐热质硬的透明玻璃制成,形状如笆斗,肚大口小,口边微厚而略向外翻,大小型号不等。优点是清晰透明,使用时可以窥见罐内皮肤的瘀血、出血等情况,便于掌握拔罐治疗的程度,特别适用于刺络拔罐法。缺点是闪火时导热快,且容易破碎。

(2)抽气罐:分为连体式与分体式两类。连体式是将罐与抽气器连结为一体,其上半部为圆柱形的抽气筒,下半部是呈腰鼓型的罐体,采用双逆止阀产生负压,吸附力可随意调节;分体式的是罐与抽气器分开,使用时再连接,有橡皮排气球抽气罐、电动抽气罐等。抽气罐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烫伤,操作方法容易掌握。不足之处是没有火罐的温热刺激。

(3)多功能罐:多功能罐,是指其功能较多的拔罐法,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如将罐法与药液外敷相结合,或罐法与电磁相结合等制作而成的罐,增强了单纯拔罐的疗效,拓宽了罐法的适应证,且操作十分简便。但这种多功能罐往往存在吸拔力不强的问题。

广泛而言,只要能够吸牢皮肤,而又不损伤皮肤的类似东西,都可以用来做吸拔的罐子。民间多就地取材,如用小瓷杯、玻璃小茶杯,还有各种不同规格陶瓷或玻璃做的罐头瓶子,也有的用家庭日常量米用的“竹筒”等等。医疗机构中多用特制的玻璃罐。

3.常用的吸拔方法

(1)火罐法:即闪火法,最常用。是利用燃烧时消耗罐中部分氧气,并借火焰的热力使罐内的气体膨胀而排除罐内部分空气,使罐内气压低于外面大气压(即负压),借以将罐吸着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其吸拔力的大小与罐具的大小和深度、罐内燃火的温度和方式、扣罐的时机与速度及空气在扣罐时再进

入罐内的多少等因素有关。如罐具深而且大,在火力旺时扣罐,罐内热度高,扣灌动作快,下扣时空气再进入罐内少,则罐的吸拔力大;反之则小,可根据临床治疗需要灵活掌握。

火罐法最常用的吸拔方法是闪火法,方法如下:用镊子或止血钳等挟住乙醇棉球,或用纸卷成筒条状,点燃后在火罐内壁中段绕1~2圈,或稍作短暂停留后,迅速退出并及时将罐扣在施术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比较安全,不受体位限制,是较常用的拔罐方法,须注意操作时不要烧罐口,以免灼伤皮肤。

(2)水罐法:一般选用竹罐在锅内加水煮沸,使用时用卵圆钳倒挟竹罐的底端,甩去罐内沸水,并用湿毛巾紧扣罐口,乘热扣在施术部位上,即能吸住。此法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罐,其吸拔力小,操作需快捷。

(3)抽气法:先将备好的抽气罐紧扣在需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气筒将罐内的空气抽出,使之产生所需负压,即能吸住,此法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罐。

4.走罐法

又名推罐法、飞罐法,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

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等处。需选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求平滑较厚实,最好选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或在走罐所经皮肤上涂以润滑油脂,将罐吸拔好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推动方向的后边着力,前边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吸拔在皮肤表面上进行上下或左右或循经的来回推拉移动,至皮肤潮红为度。

5.起罐法

起罐亦称脱罐。用一手拿住火罐,另一手将火罐口边缘的皮肤轻轻按下,或将火罐特制的进气阀拉起,待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后,罐即落下。切不可硬拔,以免损伤皮肤。若起罐太快,易造成空气快速进入罐内,则负压骤减,易使患者产生疼痛。

6.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1)拔罐时因要暴露体表皮肤,故需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2)初次拔罐及体弱、易紧张、年老等易发生意外反应的患者,宜选小罐具,且拔的罐数要少,宜用卧位。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表情,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意外情况。若患者有晕罐征兆,如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呼吸急促、脉细数等症状时,应及时取下罐具,使患者平卧,取头低脚高体位。

轻者喝些开水,静卧片刻即可恢复。重者可针刺百会、人中等穴位以醒脑开窍。

(3)拔罐以肌肉丰满、皮下组织丰富及毛发较少的部位为宜。皮薄肉浅、五官七窍等不宜拔罐。前1次拔罐部位的罐斑未消退之前,不宜再在原处拔罐。

(4)拔罐动作要稳、准、快,可根据病情轻重及病人体质的不同情况灵活掌握吸拔力的大小。一般来说,罐内温度高时扣罐、扣罐速度快、罐具深而大,吸拔力则大;反之则小。若吸拔力不足则要重新拔,吸拔力过大可按照起罐法稍微放进一些空气。

(5)拔罐部位肌肉厚,如臀部、大腿部,拔罐时间可略长;拔罐部位肌肉稍薄,如头部、胸部,拔罐时间宜短。气候寒冷,拔罐时间可适当延长;天热时则相应缩短。

(6)拔罐时,患者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罐具脱落,拔罐数目多时,罐具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因罐具间互相挤压而脱落。

(7)拔罐后若出现小水疱,可不做处理,注意防止擦破,任其自然吸收;也可涂少许龙胆紫,或用酒精消毒后,敷盖消毒干敷料。

(8)有出血倾向者,或患出血性疾病者,禁忌拔罐;身体状态不佳,如过度疲劳、过饥、过饱、过渴等,不宜拔罐。

冠心病常用拔罐法

辨证拔罐法

1.气滞血瘀证

临床表现:胸闷,气短,心胸疼痛剧烈,心痛阵阵发作,痛有定处,可因暴怒而致心痛,疼痛严重时可见肢冷唇青,或疼痛牵拉肩背甚,伴心悸、心慌,舌苔白,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青紫,脉弦涩或结代。

取穴:心俞、膈俞、巨阙、膻中。

操作:病人俯卧位,取口径适合的火罐,用闪火法在心俞、膈俞拔罐5~10分钟;再让病人取仰卧位,用前法在巨阙、膻中穴拔罐10分钟。每天1次,5次为1疗程。

2.痰浊阻塞证

临床表现:心胸闷塞,疼痛阵阵发作,阴天加重,痰多,或白痰或黄痰,呼吸不畅,形体肥胖,舌苔白腻或水滑或黄腻,脉滑。

取穴:中脘、风池、丰隆、心俞。

操作:病人俯卧,取适合口径玻璃罐,用闪火法在双侧风池穴、心俞穴拔5~10分钟;再令病人取仰卧位,同前法在中脘、丰隆拔罐5~10分钟。每天1次,5次为l疗程。

3.阴寒凝滞证

临床表现:胸痛阵阵发作,遇到寒冷时疼痛剧烈,心悸气短,四肢厥冷,苔白,脉弦紧。

取穴:心俞、厥阴俞、内关、巨阙、大陵、关元。

操作:病人俯卧,取口径适合的火罐,用闪火法在心俞、厥阴俞拔罐5~10分钟;再令病人取仰卧位,同前法在内关、巨阙、大陵、关元穴拔罐5~10分钟。内关、大陵穴拔罐要用小口径的玻璃罐。

4.气阴两虚证

临床表现:胸闷气短,心痛阵阵发作,心悸乏力,头晕目眩,心烦失眠,自汗或盗汗,耳鸣,腰膝酸软,舌质偏红或紫暗,或边有齿痕,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细弱或结代。

取穴:三阴交、太溪、心俞、厥阴俞、内关、巨阙、膻中。

操作:病人俯卧,取适合口径罐,用闪火法在双侧心俞、双侧厥阴俞拔罐5~10分钟;再令病人取仰卧位,同前法在三阴交、太溪、内关、巨阙、膻中穴拔罐5~10分钟。隔天1次,5次为1疗程。

5.阳气虚衰证

临床表现:胸闷心痛,甚则胸痛牵拉背部,气短心慌,畏寒肢冷,腰酸,舌质淡或紫暗,脉沉细或结代。

取穴:膻中、内关、心俞。

操作:病人仰卧,取口径适合的玻璃罐,用闪火法在膻中和双侧内关穴拔罐10分钟;再令病人俯卧,同前法在双侧心俞穴拔罐10分钟。每天1次,5次为1疗程。

保健拔罐法

1.膀胱经走罐法

取穴:背部膀胱经。

操作:患者俯卧,裸露背部。先在背部涂适量按摩乳,取大口径玻璃罐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一侧肩胛处,以手握住罐底,稍向上倾斜,即推动方向的后边着力,前边提起,慢慢向前推动,方向可循足太阳膀胱经由上而下,至腰部后推移到对侧,再循经由下而上,如此吸拔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移动,至皮肤潮红为度。隔日1次。

意义:膀胱经被古代医家喻为人身之“藩篱”,即身体的篱笆墙,足见其预防功用。在背部沿膀胱经走罐可很好地刺激经络,活血行气,强身健体。

2.足三里拔罐法

取穴:足三里。

操作:坐位,取小口径的玻璃罐用闪火法吸拔在足三里穴上,留罐10分钟,每日1次,双侧穴位交替拔罐。

意义:足三里是人身强壮要穴,经常给予刺激,可提高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