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比尔盖茨的故事
47699900000018

第18章 绝地反击

生活不分学期,你并没有暑假可以休息,也没有几位雇主乐于帮你发现自我。自己找时间做吧。

——比尔·盖茨

(一)

多计划软件的成功为西蒙伊赢来了荣誉,但很快,一个不小的打击便接踵而至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生产了一款软件,迅速占领了电子表格的市场。这点也让比尔·盖茨感到有些始料未及。

这家成立于1982年的莲花发展有限公司(Lotus Development Corp)推出了一款Lotus 1-2-3,在新一届的计算机展览会上独占鳌头。连比尔·盖茨也不得不承认,它的确比 VisiCalc要强大得多,增加了多种功能,同时还将表格计算、绘图、数据库分析等功能集于一身,而且它的兼容性也是一流的。

很快,它就取代了微软所开发的多计划软件,在IBM及其兼容机系统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风行一时。这让西蒙伊感到失望极了。但比尔·盖茨并未灰心,而是鼓励西蒙伊继续研发,并在多计划软件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增加一些新功能,以吸引顾客。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西蒙伊所研发的扩大版终于问世了。它具备了教学程序,使用者可以利用这个程序学习如何使用。但即便如此,它也赶不上Lotus 1-2-3的销售量。

1983年元月,Lotus 1-2-3软件独霸市场。到80年代末,它已经累计销售500万套,创下了一个难以突破的记录。

这次失败给比尔·盖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知道软件行业的确是卧虎藏龙,而Lotus 1-2-3也不是短期之内开发出来的,莲花公司必然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把它打造成自己的拳头产品。而这不是微软一时半会儿能够取代的。

想到了这一点,比尔·盖茨便不再急功近利地抢占市场了。他开始组织研发团队不断改进自己的电子表格软件,同时转战欧洲市场,开发其他的应用软件。

1983年9月,比尔·盖茨召集了微软顶级的软件专家在西雅图的红狮宾馆召开了3天的“头脑风暴会议”。盖茨宣布,此次会议的宗旨就是要尽快推出世界上最高速的电子表格软件。

此后,微软一直紧跟时代潮流,试图赶超Lotus 1-2-3。而莲花公司显然没有一个如比尔那样野心颇大的领导者,他们反而坐在功劳簿上固步自封。

经过了两年的研发,1985年,微软的第一款Excel诞生。它适用于苹果公司的Mac系统,中文译名为“超越”,可见比尔·盖茨赶超Lotus 1-2-3的雄心和霸气。

但是,这种“超越”直到1987才得以实现,并随着新一代的Windows系统而诞生升级为Excel。而莲花公司没有跟上这个潮流,迟迟没有推出适应Windows系统的软件。

1988年,微软的Excel彻底打败了Lotus 1-2-3,成为电子表格软件的霸主,直至今日。但是,比尔·盖茨从不会掉以轻心,即使2010年微软推出了Excel2010,他也始终没有忘记做到与 Lotus 1-2-3 的兼容。

虽然这些都是后话,但从此处完全可以看出比尔·盖茨那追求卓越、不断进取的精神已贯彻到微软的产品中去了。

(二)

1983年,比尔·盖茨一方面派人紧盯电子表格的市场,另一方面适时地暂避锋芒,选择开拓新的市场。经过深思熟虑,比尔·盖茨选择了微处理公司的“文字之星”软件作为突破口。

“文字之星”是微处理公司的一款经典软件。它由MicroPro开发于1979年,截至1982年已售出100万套,可见这块市场非常巨大。而经过多方研究,比尔·盖茨发现这款软件有太多的缺陷。

最重要而直观的就是操作太复杂,用户至少要记住30-50个操作键和复杂的排版规则才能比较熟练地编辑文本。为了使用它,用户每次都必须同时按下几个键的组合,还需要不断地翻阅用户手册才能够解决一些输入问题。

这些弱点无疑都是致命的。只要微软能够研发出新的、好输入的软件,“文字之星”必将很快被取代。

针对“文字之星”的这些弱点,微软团队设计出了一款全新的软件,它不仅具有友好的图形界面,还采用了鼠标,让用户易于操作。

此外,它还添加了对输入文字的修改、编辑、存储功能,大大减轻了文字工作者的劳动,节约了时间,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1983年4月,在亚特兰大展示会上,成千上万的观众见识到了这款被称为微软Word 1.0版的软件。为了将来“收编”MicroPro“文字之星”的用户,这款产品还与“文字之星”相互兼容。

报界迅速做出反应:《哨兵之星》杂志记者认为在他所试用的10多种文字处理程序中,微软的Word 软件是最优秀的一套软件,甚至使他不再使用他以前喜爱的“文字之星”。

本来比尔·盖茨想给它起名叫“多文件(Multi File)”软件,但这个商标已经被人注册了。微软负责产品推广的罗兰·汉森觉得短小精悍的名字更容易让人记住,他说:

“就用微软好了,就称它为微软Word。”

这样带上微软标识的软件更有利于提高品牌实力,比尔·盖茨觉得这个主意好极了。此后多年,微软所推出的office办公软件系列产品都是用微软作为命名的抬头,既不与其他公司的软件相冲突,又有利于微软的品牌推广。

“文字之星”的老板鲁宾斯也看到了Word1.0的成功,他也是个软件老手。他以前也曾与比尔·盖茨交过手,并且擅长谈判,连比尔·盖茨都败下阵过。

因此,此次微软的新产品发布虽然反响强烈,但鲁宾斯并没有将它放在眼里。因为他也看出Word1.0虽然新奇,但一时半会根本没法超越成熟的“文字之星”。

鲁宾斯的这一点判断十分准确,但他却不知道比尔·盖茨的能耐就在于他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超越对手,而且在推出新产品后不久就会不断改进产品,想法设法满足用户的需求,不断提升产品的品质。

就在鲁宾斯狂言地评价比尔·盖茨“总是错误百出,而且反复无常,他纯粹是靠运气,没有深谋远虑,没有想象力,也没有花招技巧”的时候,比尔·盖茨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进行下一步的营销计划了。

MicroPro的商业手法十分娴熟,而微软的薄弱环节就是销售服务体系。1984年5月,微软负责零售部门的新任副总裁杰瑞·拉腾伯走马上任。他发现接待用户回复电话的只有两名女士,而多数用户的留言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将客户服务部的人数增加到30名,相应的技术支持人员也增加到60名,以提高开发产品的速度和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

1984年底,微软又接连推出了Word 1.1和Word1.15两个版本,并在当年圣诞夜开展促销活动。

虽然如此,1985年初发布的一项全球文字处理软件销售调查报告显示:MicroPro的“文字之星”仍然排名第一,而微软Word还没有进入前10名的行列。面对这种境况,比尔·盖茨并没有失望,而是鼓励大家再接再厉。

(三)

美国市场虽然没有大的起色,但远在欧洲大陆的法国却传来了好消息。迈克尔·拉孔贝是那里的销售主管,他采用了最为原始但却很有效的促销方式。他和3名同事开着一辆载有几台电脑和一批微软Word软件的雷诺旅行车周游法国,对产品进行宣传促销。

他们夜间行驶,白天就来到当地,邀请当地的软件销售商到车上观摩微软Word软件的演示,有不明白的就逐一讲解给他们听。最后演示结束,他当场送给每人一套软件。

这样坚持不懈地行走了一个月的时间,几乎走遍了法国大陆,订单也像雪片一样纷纷飘来。

在欧洲大陆,微软的Word首次超过了“文字之星”占据了销售榜首。尽管鲁宾斯看到局势不利,立即亲赴欧洲安抚军心,但此时为时已晚。比尔·盖茨也赶到法国,在欧洲工业展会上与之相遇,鲁宾斯终于意识到后生可畏,败下阵来。

所谓祸不单行即指于此,MicroPro的核心研发团队恰在此时解体,一批核心程序员离开了公司,成立了一家名叫New Star的公司,销售和“文字之星”相似的文字处理软件产品,与MicroPro唱起了对台戏,在MicroPro的客户群也开始变得不稳定。

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微软依旧紧锣密鼓地研发Word的升级版本。1985年初,对“微软字处理”做出较大改进的Word2.0版面世。它能驱动惠普公司的喷墨打印机。此后,微软的字处理软件越来越站稳了市场。

无计可施的鲁宾斯正在想对策之时,AT&T公司找到了他,他们准备在自己的机器上配齐一些主流软件。因此,AT&T表示愿意出一大笔钱,让MicroPro开发出一种新版本的字处理软件。

鲁宾斯觉得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他打算既赚到这笔钱又能靠这个产品打败微软,重新建立自己的霸主地位。但是,他显然估计错了形势。

由于AT&T的产品采用的是UNIX系统,MicroPro本身并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开发力量,鲁宾斯只能寻求外援。这时,软件界出现了一个程序员,他编了一个模仿“文字之星”功能的软件,而且该软件能在UNIX系统上运行。

鲁宾斯马上买下了他的软件,并把他招进公司,在原来的开发体系外又重新组织了一个团队。然后按AT&T的要求,对这个软件进行完善。

经过数月的努力,产品最终完成了。AT&T对这个产品比较满意,鲁宾斯也顺利赚到了这笔钱。

但是,这款新软件却并不是“文字之星”的升级,它拥有“文字之星”所没有的一些新功能,却又缺少老版本中的一些人们所熟悉的功能。这个产品的开发思路与MicroPro的其他产品也不同,属于并行的产品。

鲁宾斯很无奈,微软新版本产品层出不穷,他只能把这个产品匆匆推上市并命名为Word Star2000,与老版的“文字之星”一同销售。

但销售结果并不乐观。Word Star2000不但没有抢占微软的市场份额,还与“文字之星”抢占份额,成了两个互不相容的产品。为此,公司内部发生了争执。尽管鲁宾斯召回了另立公司的开发人员,并最终开发了“文字之星”4.0版本。

但是大势已去,励精图治的比尔·盖茨和他的微软团队不断让自己的软件稳步升级。1987年,微软公司在字处理软件市场已全面超过了MicroPro公司,成就了文字处理行业的霸主地位。